近日,28歲的安徽小夥「小孟」的經歷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他不敢坐大巴、高鐵、飛機,一和人說話就臉紅心跳,身處陌生人群中甚至會感覺窒息。醫生診斷後,稱他患上了「社交恐懼症」。
小孟的遭遇被媒體報導後,許多網友紛紛表示,自己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交恐懼症。其實,「社恐」一詞,正是2018年的網絡熱詞之一。就連女神高圓圓近日也自曝曾在20多歲時患上社恐症,一度非常害怕與人打交道。
那麼,有沒有辦法戰勝社交恐懼呢?羅振宇在知識類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中分享了一本關於如何克服緊張,實現有效社交的書——《無社交壓力》
關於「社交恐懼症」,羅振宇認為,生活中很多人都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但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是真的有社交障礙,只是在與人交往時會遇到緊張、不自在等小問題。
在羅振宇看來,對於社交恐懼,每個人的表現形式可能會不一樣,但大多數人都能歸結於一個原因:過度關注自我,忽略外部世界。
怎樣才能戰勝社交恐懼呢?羅振宇講了幾個方法。
1.重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如果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遇到使自己緊張焦慮的事情時,羅振宇建議大家在日常談話中,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記錄下感受。比如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身上,或者完全放在談話對象身上。對比不同的分配方法,對心理帶來的影響。多試幾次,你就能找到合適的注意力管理辦法,在交流時,表現得更自然。
2.分清楚事實、感覺和想法
羅振宇認為,在很多時候,感覺社交壓力大,很可能只是自己想太多了。比如,「和朋友打招呼,他沒理我」,這是事實。「感覺很失落」,這是感受。「他肯定對我有意見,不喜歡我了」,這是想法。如果分不清楚事實、感覺和想法,就很容易產生焦慮。
3.對自己的想法提出質疑。
還是和朋友打招呼的例子,羅振宇認為,提出質疑的意思是,就是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有這個感受?我的想法對嗎?有沒有其他可能呢?」「或許朋友只是沒看見我而已?」想到這裡,面對「和朋友打招呼他不理我」這個事實,你就不會只顧著焦慮,而是考慮直接詢問朋友原因,或者再和他打一次招呼,讓他看見你。這比沉浸在猜測和焦慮中更能掌握主動權,內心更加堅定。
4.設置進階目標
羅振宇認為,如果平時和人說話都緊張,那最好不要在嘗試改變的初期,就要求自己成為能在公共場合談笑風生的人。太困難的目標,很容易失敗,讓自己喪失信心。所以最好從最簡單的事開始做起。比如,先和餐廳服務員來一個友好的微笑,再嘗試和同事討論對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循序漸進效果才好。
5.提前做好準備
羅振宇提醒大家,要明確一點,沒有人能做到完全放鬆,哪怕是再厲害的人,也會有緊張的時候。緩解緊張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做準備,列出應對方案。你可以把最常產生的焦慮想法記錄下來,比如「我不知道要怎樣和人打招呼」,再在後面寫上應對方法,比如「不如先對同事說一句『早上好』試試?」,當具體方法呈現出來後,也就更有信心照著方法去行動。
6.無論成敗,都要堅持
克服社交壓力,是一個長期過程,成功需要鞏固成果,失敗要總結經驗重新嘗試。在羅振宇看來,不要成功一次,就覺得大功告成;不要失敗一次,就覺得「我就是這種人」,沒動力再改變。這兩種都不是好心態,不管使用什麼辦法,都要告訴自己:至少堅持兩三個月,才能看到成果。
7.嚴重時要就醫
如果發現,自己的努力已經無法緩解情況,羅振宇建議大家應該及時諮詢專業的醫生,切忌隨便吃藥。一方面會產生抗藥性,後期可能很難控制病情;另一方面,對藥物的過分依賴,會減弱依靠自己克服問題的信心,一旦停止服藥,病情可能會復發。
在2018進入倒計時,2019即將來臨之際,羅振宇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可以保持好心態,戰勝社交恐懼,實現有效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