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喪失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敬畏之心,固守思維模式不變?

2020-12-05 前瞻網

王雨豪 | 芝麻學社創始人,天使投資人。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筆記俠

微信ID:Notesman

責編 | 喻清野

活動:2017年3月21日,2017 Mini 創業營二期開營典禮。

筆記之前,請先思考:

創業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李善友在5年間完成個人認知進化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什麼造成項目的試錯成本如此昂貴?

如何讓項目「破鏡重圓」「起死回生」?

完整筆記·商業思維

諸位同學下午好,今天和大家聊一個話題——多元思維模型。

一、關於不確定性的「宇稱不守恆定律」

前段時間楊振寧先生重回故國成為中科院正式院士的新聞很是熱鬧,有人宣稱有重大數學發現「楊先生和翁帆結婚時,一個是82歲,一個是28歲;11年後,一個是39歲,一個93歲」,這算哪門子發現呢?不過,這個小插曲激發了我對楊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共同發現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的好奇心?它到底說的是什麼?

後來我花了半天的時間查閱了關於宇稱守恆、宇稱不守恆、楊李兩位先生各自論述、吳健雄實驗等等有關資料,今天對於宇稱不守恆定律我這樣描述:

兩個相同的基本粒子,在相同的環境,衰變時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

宇稱不守恆定律被認為是20世紀和相對論同樣量級的定律發現,對宇稱不守恆的了解給我帶來了認知上的震撼,翻譯成現實創新界、商界當中的場景就是:

同樣一個人,做同樣一件事,在同樣的環境中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過去一年來善友老師不遺餘力地宣講創新中的不確定性論,非連續性創新曲線等,今日一思量,卻有別樣有趣巧合。

筆記俠註:宇稱不守恆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為鏡像的物質的運動不對稱,由吳健雄用鈷60驗證,也就是說一個粒子的鏡像與其本身性質並不相同。1956年,科學家發現θ和γ兩種介子的自旋、質量、壽命、電荷等完全相同,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粒子,但θ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γ衰變時產生3個,這又說明它們是不同種粒子。

既然世界本質上是不確定性,創新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二、關於面對不確定性的三個問題

有三個問題如下:

第一個問題:

2012年秋大約五年以前善友在創業營開始上第一堂課,關於小3大戰小米&360的故事(筆記俠註:指360特供手機與小米手機之間的互相指責,有金山軟體公司董事長,小米科技CEO雷軍與 360安全中心董事長周鴻禕在微博上的罵戰。另有騰訊董事長馬化騰等參與),課件中充盈著故事和現象。

5年後,一批批研習社的學子社員被「顛覆式創新」「認知革命」迷倒、心儀不止,善友本人後來鄙視彼時的課件內容的浮於表面。那麼是什麼讓善友在5年間完成了他個人認知進化論?完成「封神」的過程?

再來一個問題:

2年前我開始了一個大膽的試錯,企圖搭建一個覆蓋中國社區的鄰裡社交平臺,我找了我當時認識的最棒的網際網路平臺的某一個產品大拿,爭取他入夥。不過當時有個行權獲利的問題,就是如果他不離開之前的東家,年底會有一兩百萬的股權收益進帳。

我那時的想法是「吸引人才咱們是不惜重金的」,我說:這樣吧,給我一個帳號給你三百萬,速來。哥們來了,帶著一支曾經「打過硬仗的產品特種部隊」,全情all in。

然而「王子和公主」並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六個月後,哥們跟我說 「豪哥,抱歉我看不到項目的方向,付出的努力也沒看到成績,我真的感覺無能為力啦,三百萬算我的欠債行嗎?」不眠之夜後我同他講:「兄弟,來日方長。

在創新的過程中,人才很貴,比人才費用更貴的是營銷費用,比營銷費用更貴的是戰略方向費用。

錢就不要了,反正你也困難。我要感謝你,我們可能是花了三百萬的費用省了3000萬的戰略方向試錯的費用,矽谷有句話fail fast fail cheap,祝我們未來好運」。

之後15個月過去了,我和那個哥們今天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在他新的位置上繼續創新,而我和後來的夥伴們把一個起始於鄰裡社交的項目迭代成為上海最大的會員制個性化教育機構,就是今天大家知曉的「芝麻學社」,探險仍在繼續,未來尚未確定。

問題來了,為什麼那麼優秀的一個產品人才在已有的確定性成功之後面對新的不確定項目會陷入那樣的窘境?為什麼一年多前的一個幾乎死掉的團隊會有今天蓬勃的新局面?是什麼讓項目「破鏡重圓」「起死回生」?

第三個問題: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在我身邊我熟悉的創新者中,有三四人,一年間完成2~3輪融資,單個項目融資超過3個億,或超過5~6千萬美元,一時風光無限。誰料一個春夏秋冬之後,錢沒了,項目卻並沒有成功升級到從1到N的美好階段,要麼公司清算,要麼產品另起爐灶,要團隊碎片一地重新來過。

是什麼讓融資高手、無限看好其創新方向的投資人都一併面對如此尷尬?是他們的思維模型出現了問題嗎?為什麼大家集體喪失了對未來不確定性起碼的敬畏心?為什麼一個個項目的試錯成本如此昂貴如此令人心痛?

三、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所有這些問題,我在今年初春三萬英尺之上的一個午後機艙裡找到了答案。我要感謝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先生,他的一本書《窮查理寶典》幫助我找到了答案。書中這樣講:

「他的多元思維模型(據他估計,大概有100種)便能提供一個背景或者框架,使其具有看清生活本質和目標的非凡洞察力。他的模型提供的分析結構使他能把紛繁複雜的投資問題簡化為一些清楚的基本要素。這些模型中最重要的參考來自包括工程學中的冗餘備份模型,數學的複利模型,物理學和化學的臨界點、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學的現代達爾文綜合模型。以及心理學的認知誤判模型。這種廣譜分析法…」。

這正是我苦苦尋找的答案。對於善友而言,來自巴拉巴西的網絡科學思維模型,來自王東嶽先生的代弱遞償思維模型,來自張首晟的第一性原理思維模型,幫助其構建起雄傲時代的創新理論體系。對於創建親鄰公司的我而言,從0到1面對不確定性局面中的精益創業思維模型給我絕處逢生的可能。

對於我那些一年花幾個億的哥們,其融資中的思維模型和創新試錯中的思維模型竟然毫無兩樣,這讓他們過去心如刀割。像查理·芒格一樣,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在創新的路上化繁為簡、由終及始,這是每個創業者都需要知道的基本道理。

我相信每個思維模型都有其邊界,這是這個偉大世界奇妙的地方。每一種思維模型都是武器,關鍵看你怎麼用。

譬如臺下的一位先生,他來自地產行業,那曾經是一個多麼暴利的行業啊。他曾經和我聊過他的思維模型大約是這樣——帶著一個女孩去LV專賣店,瞄了一眼,對店員講:這一隻,那一隻,還有第三隻,這三隻包放在一邊,其餘全部打包,拿下。

他的這種思維模型彪悍嗎?有價值嗎?必須的。遙想地產黃金時代,搞定銀行行長,拿下五億貸款,然後就能獲得二十億淨利潤,時間就是金錢啊,還挑什麼挑?那麼今天這個思維模型還有價值嗎?恐怕就不那麼好用了吧。此上為玩笑。

最後按照查理·芒格的風格,送大家一句話:要想一生過得悲催,那很簡單,弄一種思維模型,可勁兒造。

最後祝各位事業有成!

本文來源筆記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也好宗教也罷,重要的是敬畏之心,不迷信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信仰宗教還是信仰科學,而是你有沒有迷信它們,有沒有保留那顆敬畏之心。不管是迷信宗教還是迷信科學,都是很可怕的!我的爺爺奶奶不迷信宗教,但他們依然有一顆敬畏的心。桑鐸•克裡岡不了解神明之事,甚至會大不敬地說「他媽的」,但他相信一定有一種我們未能認知的神秘力量。牛頓、愛因斯坦,這些人類最智慧的人,把畢生都用於科學研究的人,他們是最能認知到人類和科學的渺小的,怎能不對未知充滿敬畏。
  • 請以敬畏之心,遵循大自然法則
    沒有敬畏之心,不遵循自然規律。你說你沒事吃那些幹嘛?四五十年代那會兒窮,過糧食關,吃不飽飯,都沒人敢去碰那玩意兒。你說你一吃播,為了賺粉,去碰那些,這不是作死嗎?你死了都不要緊,你知道,你害了多少人嗎?現在大家都不敢出門,城市安靜的像一座空城。
  • 對於世間的任何「生命」,都應該擁有敬畏之心
    其實也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和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才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生命的感動與喜悅。
  • 許邕桂:常懷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回顧萬慶良案,許邕桂認為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他希望通過總結,將一些經驗與同行分享或傳教於年輕律師。許邕桂說:「我出身革命家庭,父親1938年入黨,母親1942年入黨,我在律師執業的第二年即1986年入黨,黨齡與執業年限相差無幾。可以說,我的執業生涯也始終伴隨著黨員律師的成長、律所黨建工作的開展。」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陳梓明在導師指導下,基於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四種未來預估情景的試驗(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探究21世紀全球陸地季風區的夏季降水變化特徵及模式間不確定性的來源。
  • 對「敬畏」神性品質的感悟
    「敬畏」是一個難得的神性品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都是詮釋對我們對天地父母要由衷升起敬畏之心。對不知道的事情常持敬畏之心,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生命形態,每個人都要為自己人生負起全責。人類心中有大我、無小我,就可承載天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因為接受國家的庇護、家庭父母的恩典、社會大眾的付出而得以生存——我們享受著一切布施,但並沒有去同樣回報世界、回報社會、回報大眾的恩典!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陳梓明在導師指導下,基於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四種未來預估情景的試驗(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探究21世紀全球陸地季風區的夏季降水變化特徵及模式間不確定性的來源。
  • 人類對待高等文明應該需要有敬畏之心!
    人類對待高等文明應該需要有敬畏之心!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外星人存在呢?關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是不相信的,畢竟雖然在地球外部有很多的星球,可是人類沒有找到關於外星人存在的痕跡,要知道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是非常強大的,如果連目前人類的科技,都不能夠找到外星人的存在,那麼這是否證明著?也許外星人真的不存在呢?
  • 同理心和成長性思維重構微軟
    身處劇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極具價值和力量,同理心是創新的源泉,同理心決定了企業能不能抓住用戶沒有被滿足和尚未表達的需求。微軟賦能大眾,不僅僅是賦能個人,還包括賦能人們建立的組織。微軟藉助雲服務實現自己的新戰略和靈魂,重新定義「人類體驗的移動性」。公司上下就使命感、世界觀和商業及創新願景進行定期和清晰溝通,建立相互成就的夥伴關係,全員驅動文化變革,共同做大蛋糕,日益提升客戶滿意度。
  • 設計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早期用戶的行為模式,與新產品的功能不一定相切合,或者用戶的潛在訴求還沒有被挖掘,固定的行為模式也沒有完全成型。因此在這一階段,產品的功能更多是延續用戶的舊有行為模式,或者逐漸引導用戶適應新的行為模式。這個時候新的用戶行為具有了確定性,當該類型下有新產品進入市場時,就該考慮到目前用戶的行為模式,從而決定是滿足順應用戶當前的行為模式,還是反其道而行之,尋找新的需求切入點,突破用戶的行為模式,為「確定」的用戶行為模式帶來衝擊。典型案例是打車軟體。
  • 愛文深圳校區舉行「未來教育:在不確定性中成長」OPEN.ed公開教育...
    2020年8月29日,在愛文世界學校廣東深圳校區主辦的「未來教育:在不確定性中成長」OPEN.ed公開教育論壇上,來自教育、科技與媒體行業的四位嘉賓: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松山湖機器人基地董事長、中國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鳳凰衛視高端訪談節目《領航者》製片人及主持人於盈以及K12國際教育專家、愛文深圳校區校長Ted Faunce方泰德
  • 陳威如:用平臺管理思維創造未來世界的組織模式!
    這就需要建立平臺管理思維,構建全員參與的平臺組織模式,從而塑造出一種組織創新力與競爭力。這些企業不是不願或缺乏創新,而是沒有跟著「未來」創新。它們每年都會投入驚人的研發費用,想在無數的新發明中找出明日之星,但許多努力最終並未贏得人們的追捧。一個真正的原因是:當創新僅僅是公司研發精英的責任時,難以與人類生活完全貼近,或滿足人類想要探索無限可能的期待。
  • 少兒編程思維之模式識別
    計算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計算思維"首先它是人的思維,其次它是基於數學的思維,適用於醫療、法律、商業、政治等所有領域。"編程思維"作為"計算思維"的分支,結合數學和工程學的思維方法,把計算機當成是我們最有力的助手,通過計算機來實現我們平時不敢去嘗試的瘋狂想法和解決方法。
  • 思維模式:做出明智決策的最佳方法(上)
    編者按:思維模式是人們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結構」,對個人乃至於組織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像查理·芒格所說那樣,「80到90個模式在讓你成為精於世故的人的因素當中所佔分量達到了90%。」為此,Farnam Street梳理了上百種常見的思維模式,按照一般思維概念、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微觀經濟學、軍事與戰爭、人性與判斷進行分類。
  • 任正非:管理上的灰色 是我們的生命之樹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因此,任正非發展出一套系統的管理哲學、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論,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  任正非以華為為平臺,將其付諸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而華為30多年的經營發展實踐,也驗證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任正非正是用灰度管理理論澆灌出了華為這顆常青之樹。
  • 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在思維模式
    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文化、甚至技術發展的影響,而這種思維模式又指導我們的行動和語言。認知心理學甚至認為,人們的大部分情緒其實不來自於事實,而是來自於思維模式。當杯裡只有半杯牛奶時,有的人會認為怎麼只剩下半杯了,而有的人會想到還有半杯,真不錯。前者是悲觀的人,而後者是樂觀的,但半杯牛奶其實是一件事實而已。
  • 人腦奧秘:固化思維支配人的決定!
    大腦是人主宰命運、決策未來的中心,人的思想和行為取決於大腦的思維方式。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容易「固化」建立牢固的思維模式,形成穩定不變的價值觀和認知觀。因為很難接受新趨勢、新潮流的衝擊,故而容易被時代淘汰。即使「知道」新形勢對自己有利,也不願為之做出付出。所以,明知道當前處境對自己不利,也不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 周其仁最新演講:未來我們面臨的不確定性不一定是壞事情
    有一個詞原來非常生僻,是科學上很少人討論的問題,叫作不確定性或者不確定性原理,現在卻變成了「天下無人不識君」,都在談論不確定性。我想在企業的角度談不確定性具有特別的含義,因為企業要組織人、財、物,要面向未來,要組織籌劃,如果未來不確定,這個企業怎麼打仗?怎麼組織人、財、物應對市場競爭?所以,需要把不確定性概念稍微做一些討論。
  • 未來十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人類及世界?
    這是此次疫情不同於境內恐怖主義襲擊、金融海嘯或選舉政治右翼化之處——這些歸根到底還是「地區性」的「不確定性」。那麼,像這樣全球尺度的不確定性,會對人類產生怎樣的影響?回顧世界史,會找到不同的答案。但比起歷史回顧,更重要的是認識到歷史不會簡單重演,即將到來的未來歸根到底仍把握在現代人的手中。
  • 跳出猴子思維:如何停止餵養你那顆焦慮的心?
    如何識別內心那隻小猴子,停止餵養那顆焦慮的心?珍妮弗·香農為此提供了一套基於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有效方法。是時候結束焦慮了。以下內容節選自珍妮弗·香農所著的《跳出猴子思維》,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明白猴子思維是身體機能的一部分,但自己並不會被它完全駕馭。在認知行為療法當中,我們將之稱為離解。漸漸體悟到上述內容之後,你體內的兩個自我就會開始產生離解,也就是說,在那個對潛在威脅反應過度的自我和那個理智且能夠注意到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身體感受並學會適時將之推翻的自我之間,拉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