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豪 | 芝麻學社創始人,天使投資人。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筆記俠
微信ID:Notesman
責編 | 喻清野
活動:2017年3月21日,2017 Mini 創業營二期開營典禮。
筆記之前,請先思考:
創業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李善友在5年間完成個人認知進化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什麼造成項目的試錯成本如此昂貴?
如何讓項目「破鏡重圓」「起死回生」?
完整筆記·商業思維
諸位同學下午好,今天和大家聊一個話題——多元思維模型。
一、關於不確定性的「宇稱不守恆定律」
前段時間楊振寧先生重回故國成為中科院正式院士的新聞很是熱鬧,有人宣稱有重大數學發現「楊先生和翁帆結婚時,一個是82歲,一個是28歲;11年後,一個是39歲,一個93歲」,這算哪門子發現呢?不過,這個小插曲激發了我對楊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共同發現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的好奇心?它到底說的是什麼?
後來我花了半天的時間查閱了關於宇稱守恆、宇稱不守恆、楊李兩位先生各自論述、吳健雄實驗等等有關資料,今天對於宇稱不守恆定律我這樣描述:
兩個相同的基本粒子,在相同的環境,衰變時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
宇稱不守恆定律被認為是20世紀和相對論同樣量級的定律發現,對宇稱不守恆的了解給我帶來了認知上的震撼,翻譯成現實創新界、商界當中的場景就是:
同樣一個人,做同樣一件事,在同樣的環境中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過去一年來善友老師不遺餘力地宣講創新中的不確定性論,非連續性創新曲線等,今日一思量,卻有別樣有趣巧合。
筆記俠註:宇稱不守恆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為鏡像的物質的運動不對稱,由吳健雄用鈷60驗證,也就是說一個粒子的鏡像與其本身性質並不相同。1956年,科學家發現θ和γ兩種介子的自旋、質量、壽命、電荷等完全相同,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粒子,但θ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γ衰變時產生3個,這又說明它們是不同種粒子。
既然世界本質上是不確定性,創新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二、關於面對不確定性的三個問題
有三個問題如下:
第一個問題:
2012年秋大約五年以前善友在創業營開始上第一堂課,關於小3大戰小米&360的故事(筆記俠註:指360特供手機與小米手機之間的互相指責,有金山軟體公司董事長,小米科技CEO雷軍與 360安全中心董事長周鴻禕在微博上的罵戰。另有騰訊董事長馬化騰等參與),課件中充盈著故事和現象。
5年後,一批批研習社的學子社員被「顛覆式創新」「認知革命」迷倒、心儀不止,善友本人後來鄙視彼時的課件內容的浮於表面。那麼是什麼讓善友在5年間完成了他個人認知進化論?完成「封神」的過程?
再來一個問題:
2年前我開始了一個大膽的試錯,企圖搭建一個覆蓋中國社區的鄰裡社交平臺,我找了我當時認識的最棒的網際網路平臺的某一個產品大拿,爭取他入夥。不過當時有個行權獲利的問題,就是如果他不離開之前的東家,年底會有一兩百萬的股權收益進帳。
我那時的想法是「吸引人才咱們是不惜重金的」,我說:這樣吧,給我一個帳號給你三百萬,速來。哥們來了,帶著一支曾經「打過硬仗的產品特種部隊」,全情all in。
然而「王子和公主」並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六個月後,哥們跟我說 「豪哥,抱歉我看不到項目的方向,付出的努力也沒看到成績,我真的感覺無能為力啦,三百萬算我的欠債行嗎?」不眠之夜後我同他講:「兄弟,來日方長。
在創新的過程中,人才很貴,比人才費用更貴的是營銷費用,比營銷費用更貴的是戰略方向費用。
錢就不要了,反正你也困難。我要感謝你,我們可能是花了三百萬的費用省了3000萬的戰略方向試錯的費用,矽谷有句話fail fast fail cheap,祝我們未來好運」。
之後15個月過去了,我和那個哥們今天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在他新的位置上繼續創新,而我和後來的夥伴們把一個起始於鄰裡社交的項目迭代成為上海最大的會員制個性化教育機構,就是今天大家知曉的「芝麻學社」,探險仍在繼續,未來尚未確定。
問題來了,為什麼那麼優秀的一個產品人才在已有的確定性成功之後面對新的不確定項目會陷入那樣的窘境?為什麼一年多前的一個幾乎死掉的團隊會有今天蓬勃的新局面?是什麼讓項目「破鏡重圓」「起死回生」?
第三個問題: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在我身邊我熟悉的創新者中,有三四人,一年間完成2~3輪融資,單個項目融資超過3個億,或超過5~6千萬美元,一時風光無限。誰料一個春夏秋冬之後,錢沒了,項目卻並沒有成功升級到從1到N的美好階段,要麼公司清算,要麼產品另起爐灶,要團隊碎片一地重新來過。
是什麼讓融資高手、無限看好其創新方向的投資人都一併面對如此尷尬?是他們的思維模型出現了問題嗎?為什麼大家集體喪失了對未來不確定性起碼的敬畏心?為什麼一個個項目的試錯成本如此昂貴如此令人心痛?
三、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所有這些問題,我在今年初春三萬英尺之上的一個午後機艙裡找到了答案。我要感謝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先生,他的一本書《窮查理寶典》幫助我找到了答案。書中這樣講:
「他的多元思維模型(據他估計,大概有100種)便能提供一個背景或者框架,使其具有看清生活本質和目標的非凡洞察力。他的模型提供的分析結構使他能把紛繁複雜的投資問題簡化為一些清楚的基本要素。這些模型中最重要的參考來自包括工程學中的冗餘備份模型,數學的複利模型,物理學和化學的臨界點、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學的現代達爾文綜合模型。以及心理學的認知誤判模型。這種廣譜分析法…」。
這正是我苦苦尋找的答案。對於善友而言,來自巴拉巴西的網絡科學思維模型,來自王東嶽先生的代弱遞償思維模型,來自張首晟的第一性原理思維模型,幫助其構建起雄傲時代的創新理論體系。對於創建親鄰公司的我而言,從0到1面對不確定性局面中的精益創業思維模型給我絕處逢生的可能。
對於我那些一年花幾個億的哥們,其融資中的思維模型和創新試錯中的思維模型竟然毫無兩樣,這讓他們過去心如刀割。像查理·芒格一樣,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在創新的路上化繁為簡、由終及始,這是每個創業者都需要知道的基本道理。
我相信每個思維模型都有其邊界,這是這個偉大世界奇妙的地方。每一種思維模型都是武器,關鍵看你怎麼用。
譬如臺下的一位先生,他來自地產行業,那曾經是一個多麼暴利的行業啊。他曾經和我聊過他的思維模型大約是這樣——帶著一個女孩去LV專賣店,瞄了一眼,對店員講:這一隻,那一隻,還有第三隻,這三隻包放在一邊,其餘全部打包,拿下。
他的這種思維模型彪悍嗎?有價值嗎?必須的。遙想地產黃金時代,搞定銀行行長,拿下五億貸款,然後就能獲得二十億淨利潤,時間就是金錢啊,還挑什麼挑?那麼今天這個思維模型還有價值嗎?恐怕就不那麼好用了吧。此上為玩笑。
最後按照查理·芒格的風格,送大家一句話:要想一生過得悲催,那很簡單,弄一種思維模型,可勁兒造。
最後祝各位事業有成!
本文來源筆記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