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人類及世界?

2021-01-15 澎湃新聞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帶來的衝擊,幾乎改變了所有我們熟悉的日常——從國際關係、世界經濟,到人際距離、生活方式……如何看待疫情/後疫情時代的不確定性,如果以十年為尺度,這種不確定性又將對人類和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信睿周報》在年終特輯「Re思想與藝術2020」中將這個問題拋給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與藝術家,來聽聽他們的回答。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這個題目太大,這裡談不了。如果讀者萬一有興趣的話,煩勞參見我在疫情暴發初期寫的文章《病毒時刻:無處倖免和苦難之間》。我關於疫情的政治或經濟後果的看法沒有大的變化。簡單地說,以「幸福」為基本追求的現代思想很有局限性,甚至是脆弱的。我相信,以「苦難」為基本問題的思想更有縱深空間,能夠解釋更多可能發生的事情,尤其是具有不確定性的事情。借用《權力的遊戲》裡的一句話:The night is dark, full of terrors.(長夜難明,處處險惡。——編者譯)

 沈語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我在想,那些有關後人類或人類世的哲學論述是否太樂觀了?人類與病毒的鬥爭伴隨著人類歷史,未來恐怕仍然如此。雖然科技日益發達(例如,可以對有病變可能的基因進行幹預從而預防疾病發生),但是病毒不只存在於人體內部,它無處不在。而且,與人類緩慢的進化不同,病毒進化得比人類還快。另外,關於全球化和後民族國家的哲學敘事似乎也過於樂觀。疫情一來,人們才發現最根本的地緣政治主體仍然是主權國家及其象徵,比如海關。

張  曦(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世界面臨不確定性的挑戰,不是疫情/後疫情時代才有的問題。自「9·11」事件以後,不確定性就一直是飄浮在21世紀人類頭頂上的一朵烏雲。區別只在於,這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的廣度是「9·11」以來歷次「黑天鵝」事件都未達到的,是「全球尺度」的。病毒經由空氣和接觸傳播,傳播媒介無處不在,在這個意義上,所有人都「無可逃脫」。這是此次疫情不同於境內恐怖主義襲擊、金融海嘯或選舉政治右翼化之處——這些歸根到底還是「地區性」的「不確定性」。

那麼,像這樣全球尺度的不確定性,會對人類產生怎樣的影響?回顧世界史,會找到不同的答案。但比起歷史回顧,更重要的是認識到歷史不會簡單重演,即將到來的未來歸根到底仍把握在現代人的手中。因此,相比「疫情如何影響十年後的世界」,我們或許需要換一個方式提問:「你希望十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如果我們認為,疫情確實揭示了這樣一些道理,比如「人類必須改變對待自然的方式」「人類必須團結起來應對全球尺度的災害」「個體應當從自我蜷縮的心靈龜殼中走出來,用犧牲和愛對待他人與世界」等,並且可以由此出發,去以實際行動來推動一個更加進步的世界到來,那麼十年後的世界當然就會是一個更好的世界。這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回答,但其中的道理是普遍適用的:就當下而言,無數個可能世界擺在我們面前,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期待一個怎樣的可能世界,以及願意為此付出多少努力。但願這場「疫情」同時也是一個啟示,使我們學到的比失去的多。

陳勝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

我並不是很在意這種不確定性。對於從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我來說,從長時段來看,人類從來就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不斷發展「預備性技術」(curated technologies),或是預置原料,或是預製工具,或是循環使用工具,如此等等都是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事件。農業起源更是為了應對年份與季節性的不確定性。工商業時代則通過市場交換與工業化生產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人好積蓄,這是應對不確定性的優秀品質。跟許多人的看法不同,我認為疫情後全球市場會更發達,而不是收縮。

有關疫情對未來十年的影響,我個人認為,疫情對人類基本的適應策略的影響並不大,其主要影響應該反映在政治層面上——不同國家在處理疫情上的措施與效率不同,必將影響人們對於不同社會狀況的評估。

柯遵科(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

我覺得這種不確定性主要來自缺少對話和交流,難以相互理解,不能建立信任。人們很容易被某些僵化的立場甚至意識形態俘獲,世界有可能變得更加割裂,不同的地方以各自的方式趨於保守。為了某種或心理上的或真實的安全,人們會被動或主動地降低自由度,製造他者並銷蝕自我。科學史研究表明,科學技術的發展並不必然帶來社會的世俗化。同樣,科技的發展也不一定會促進人類的溝通。所以,很難說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在未來十年會加劇還是減弱這種不確定性。

徐  冰(藝術家)

疫情讓我反省我過去做的藝術是什麼。我發現,我追求的藝術多多少少有和新冠病毒相似的地方。藝術有各種類型,有的能推進思想,有的能產生新知識,有的為大眾服務……我覺得都好。但我所追求的,是我的藝術可以改變人的思維,或者說給過去已經形成的文化序列投入一種新的東西,就像一種新的病毒——來路不明,而且是在過去的生態中沒有的東西。因此,它能把過去人類認知的文化序列打亂,就像新冠病毒把過去的病毒序列給打亂了,人類一下就慌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當代藝術就有這個作用。通過理論家、批評家,重新分析和尋找陌生的、有價值的成分,就能從中整理出新的文化概念。這時,當代藝術就開始發生作用了,就有可能在舊的文化序列中注入新的東西。當然,這些新的東西也具有像病毒那樣的退化與變異性,在新的生態環境中為了生存也在適應,最後退化為一種慣常病毒(如感冒病毒),每年來一次,讓人類機體(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即指文化生態)更健康地生長。

蔡藝璇(設計師,策展人)

疫情凸顯了很多問題。其中,第一個必然是生態問題,即非人類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第二個問題就是國家之間不斷高築的地緣政治邊界。我今年的研究項目恰好是建立在這兩個問題上的。病毒和風雲、水流一樣,都是難以被資本主義市場控制和馴服的媒介。它們可以積聚在建築縫隙和材料中,也可以突破疆域,形成跨區域的影響,這使治理和控制成了一個全球化的議題。而被新自由主義經濟打開的國境線和被消除的區域間壁壘,如今似乎變成了讓病毒流通的平坦大道。各國憂心忡忡地加強邊境管控和保護主義政策,但似乎這樣的保護策略並未有卓越的功效。縱使網際網路聯接打通了很多空間渠道,但是主權之間的鬥爭也滲透在軟體的區域使用權之中。

由此可見,即使技術在不斷發展,人類在面臨疾病時的恐慌,甚至迷信的心理建設還是非常原始的。

喻  豐(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

社會心理學界從未像今年這般關心過現實社會。疫情暴發讓並不為人熟知的行為免疫系統理論煥發光彩。面對病毒,我們早已進化出厭惡的情感機制,並從行為上提高了警惕(排斥異類、疏遠外群體)。現實也幾近相同,美國街頭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左右互斥、社交網絡上的輿論撕裂與道德義憤,使外群體貶損與內群體偏好這類古老話題似乎在今年找到了最好的落腳點。

今年發生之種種讓社會心理學家開始把目光投向實驗室外的現實社會——一個極化的世界:群體關係極化、政治運動極化、個人態度極化。全球化時代似乎消弭了群體之間的界限,群體心理學也因此暗淡。

 李鈞鵬(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

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者往往會高估疫情的影響,但不確定性確實是疫情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一大影響,特別是這代人缺乏同等規模、同類性質事件的記憶。無論是SARS、車諾比核事故,還是廣島原子彈爆炸、「9·11」事件,在影響的全球性和複雜性方面均不能和新冠肺炎疫情相比。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商界領袖,在未來決策中都會將不確定性作為關鍵考量。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將人類這種對不期而至、一無所知的危險的擔憂稱為「流動的恐懼」。在這種「流動的恐懼」蔓延全球的同時,人們的國家意識不會減弱,只會加深,這是社會學家需要認真思考的。

 張文義(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人類學既不輕視確定性也不偏愛不確定性,二者都是生活世界的真實構成部分。疫情讓確定的事情更確定,如各國的民族主義、大國角逐、虛擬和現實世界的連接等;也衍生了一些不確定性,並敦促我們去面對,如變幻的工作和市場以及疫情中起伏波動的網絡暴力等。未來如何被疫情影響,取決於我們如何走向未來。人類學家採取「星球立場」——人類和其他物種及整個生態環境一體;一體內部矛盾多元、彼此衝突又相互中和。這一立場要求我們與矛盾共處,這包括人和其他物種間的利益矛盾及多種民族主義間的爭鬥等。而且,任何一種化解矛盾的方式都必然引發新的矛盾。

 王洪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疫情生產了新的歷史感。上半年大家都在網上授課時,我的一位教科幻文學相關課程的朋友在社交媒體群裡感嘆:現在是「在一個科幻小說裡的年份(2020年),通過科幻小說裡描述的技術(在線教學),教授一門關於科幻的課程」。疫情帶來了一種非常荒誕的魔幻現實感,它提示了所謂「房間裡的大象」的存在,即數位技術的全面應用所標定的20世紀與21世紀之間的界限。可以說「事件」及其綿延,重新構造了我們的歷史認知。學術界有關於「長20世紀」和「短20世紀」的討論,若干年後再回首,新的歷史學家也許會認為,21世紀並不開始於2000年,而是開啟於新冠紀元。

不僅是數字(幽靈)技術,在未來十年或更短的時間內,相比過去二十年,疫情帶來的結構性政治經濟變化,會給許多技術應用的資本投入帶來明顯的加速——在載人航天、無人駕駛、腦機接口、基因工程、新能源等領域,加速趨勢已經顯現出來。基於資本對技術投入的加速,新的生產力和技術階層的崛起,同時可能伴隨著新的社會分化、排斥和監控的加劇,也必然會伴隨著新文化的生成。在人類歷史上,瘟疫可能導向「漫長中世紀」的蟄伏,也可能通往舊帝國的瓦解、革命和新秩序的誕生。

不確定性會使舊有的格局鬆動,它召喚著行動者對於「時勢」的把握,召喚著「新人」和創造性的勞動。

趙益民(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其實在疫情之前,不確定性就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一個主要議題了,英國脫歐和美國所謂Trumpism(川普主義)的崛起都是很好的不確定性的例子。疫情只不過讓它變得更加突出,讓我們在風險社會裡無可逃遁。隨著疫情的蔓延和持續,原先還尚能維持的跨邊界流動突然變成了可疑的目標(新的不確定性),相關的管控手段不斷升級,甚至使很多「例外狀態」逐漸常態化。這樣的治理模式在各個尺度中都可以觀察得到。這會如何影響未來十年的世界與生活?我想還是要區分近期和遠期。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前,這樣的嚴格管控恐怕很難有所放鬆;但是生活於其間的經歷也許會讓人們慢慢意識到它的不足,並開始思考可能的改進路徑。

黃華青(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疫情將21世紀湧現的「後全球」(postglobal)話語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現代性、全球化等議題不再不經質疑地被全球社會廣泛接受,單邊主義、霸權文化、宗教激進主義重新抬頭,割裂、衝突和再平衡成為未來數十年的全球基調——這便是這個時代不確定性的根源。

封鎖和割裂之勢借著疫情愈演愈烈:除了個人行動受限外,我們還看到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封鎖、美國社會的內部割裂、地中海難民的求生無路……正如美國學者阿爾薩耶德(Nezar AlSayyad)所言:「全球自由主義那令人歡欣鼓舞的想像已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全球範圍內無處不在、無法限制的『他者』帶來的切身威脅。」

未來十年,此般「後全球」圖景將聚焦於城市——尤其是聚集了更多人口的「全球城市」(global city)。城市愈發成為不同種族、文化、宗教及其價值觀衝突和調解的場域,成為封鎖與流動共生糾纏的場域,我們也不得不在這一動態過程中重新安置自我。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薩森(Saskia Sassen)所言,城市將是人類最後的避難所。不確定的城市,將同時成為絕望和希望的來源。

(選自《信睿周報》第40期)

相關焦點

  • ...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對經濟的影響很大;如果重新實施嚴格的衛生...
    日本央行副行長若田部昌澄:日本央行將密切關注疫情的影響;日本經濟處於非常嚴峻的狀態,但顯示出一些復甦的跡象;日本經濟今年下半年可能逐步好轉;日本央行將在必要時增加刺激措施;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對經濟的影響很大;如果重新實施嚴格的衛生措施來控制疫情發展,日本的經濟活動可能會受到嚴重限制;日本央行強有力的寬鬆舉措對經濟和市場產生影響;就目前而言,
  • 世界疫情蔓延對中國未來發展影響
    但是疫情影響下,我們置身於經濟全球化下,別國被疫情影響,我們的發展也會受阻,特別是一些與我們友好的國家和一些與我們經濟合作比較密切的國家深陷疫情泥潭,我們也不會感到好過。 我們不需要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發展結果。 從疫情對中美經濟影響的角度答一下。
  • 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機會?科創未來資本論壇解鎖答案
    紅網時刻記者 劉璇 長沙報導 世界經濟下行、新冠疫情、中美關係、新基建、註冊制改革、國企改革……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對於有志於在資本市場有一番作為的企業而言,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機會? 數字新經濟,雲開看未來。
  • 建立你的不確定性優勢
    正如小說家Nadeem Aslam所寫的那樣:「在這裡拉一根線,你會發現它與世界其他地方相連。」也許有人會說,這種情況只是一個意外。然而,即使在新冠疫情之前,企業就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潛在不穩定因素。BCG的研究發現,一些組織在管理這種程度的不確定性方面做得比其他組織要好得多,少數組織甚至能因為這些不確定因素而蓬勃發展。
  • ...不確定性。基線預測取決於疫情影響方面的主要假設。-FX168財經網
    2020-06-24 21:21:56來源:FX168 IMF《世界經濟展望在未來的幾個月中,中國的經濟情況應該會有更好表現。與2020年4月《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一樣,目前預測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基線預測取決於疫情影響方面的主要假設。
  • 2020年飛來的黑天鵝:黑天鵝帶來的影響,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這說明通過觀察和經驗獲得的知識在未來的維度上是十分的脆弱。僅僅一次觀察就可以顛覆數百年確定性的觀察。塔勒布這樣描述「黑天鵝」事件:「首先,它具有意外性,即它在通常的預期之外,也就是在過去沒有任何能夠確定它發生的可能性證據。其次,它會產生極端影響。再次,雖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們在事後為它發生編造理由,並且使它變得可解釋和可預測。」
  • 疫情仍為影響鄭棉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
    國內疫情反覆,多地陸續出現本土病例,冬季國內防疫壓力較大,市場情緒略謹慎,期價反彈遭遇套保壓力。內外棉價差高位震蕩,新疆棉收儲仍難啟動。中美經貿關係仍然具有不確定性,美國政府12月2日發布新疆棉禁令,但美國政權過渡期,後續禁令持續時間有待觀察。美棉滑準稅稅率下調,棉花進口成本整體下移,但影響有限。
  • 疫情過後,人類社會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模樣?
    因此,在疫情暴發之初,世界各國充滿恐懼、恐慌和不確定性, 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中國、新加坡、紐西蘭和韓國等國實現了全民一心、共同抗疫的局面,克服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各項挑戰。相比其他國家,這些國家的政府果斷採取行動,廣泛動員社會資源,開展強有力的社會合作並進行信息共享,因此能夠以更可持續的方式, 更加迅速、強勁地從疫情中復甦。
  • 未來十年,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接下來讓我們暢想一下未來科技會怎樣走入我們的生活。吃萬物生長靠太陽,而太陽的能量必定有限,而如何存儲太陽能,如何製造「人造太陽」,這將會大大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從過去追求的吃飽,已經變成了吃好,吃的精緻。
  • 書訊丨《後疫情時代:大重構》 解讀人類社會未來的模樣
    而今,人類社會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模樣?世界又該何去何從?鑑於此,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攜手「每月晴雨表」管理合伙人蒂埃裡·馬勒雷適時地帶來的《後疫情時代:大重構》一書,日前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該書旨在為國家、社會、企業與個人在後疫情時代的發展道路指引方向。書中從三個維度系統梳理了未來世界的新格局。
  • 如何在不確定性蔓延的當下,抓住未來發展和投資的方向創投私享會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全球經濟和國際格局帶來巨大衝擊。當前雖然國內疫情整體得到控制,經濟逐漸回暖,但國外疫情依然肆虐,全球經濟復甦任重而道遠。各國新一輪貨幣寬鬆浪潮愈演愈烈,地區動蕩與衝突時有發生,給新一年全球政經走向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中國作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選擇,在戰略層面保持了政策定力和清晰的經濟發展思路,這不僅是為了應對國際局勢動蕩和經貿格局調整,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之舉。
  • 盤點未來十年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技術
    近日Forbes撰文闡釋了未來十年內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技術,其中包括基因組學、納米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現將原文編譯如下:
  • 不確定性及突然性-新冠疫情與外星人
    # 轉三體作者大劉 大劉通過文章談了一點自己對新冠疫情的所思所想,他認為「這兩件事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們都是人類世界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重大意外事件。」「新冠疫情提醒我們要避免對未來的直線思維,但預測未來重大意外事件是十分困難的,在這方面,科幻小說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思維方式」。
  • 新冠疫情對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
    目前新冠病毒還在全球繼續蔓延,所以很難有效預測疫情對世界經濟的長期影響以及未來的格局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和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一、全球製造業格局將會發生變化。由於作為全球製造業核心區域的經濟大國均已爆發疫情,停產、停工,各國為控制疫情擴散而封鎖邊境,導致經濟活動趨於停止。
  • 頂尖「經濟頭腦」如何看待疫情?
    因此,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經濟峰會聚焦於疫情背景下,全球經濟的復甦與未來走向,透視經濟發展。11月1日,論壇的最後一天,世界頂尖科學家經濟峰會重磅登場。恐怕當時沒有人會知道,反觀疫情的反覆,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在經濟層面,戰時狀態下,以一戰為例,國家往往發行大量債券融資,而後國家與國際債務居高不下,只能通過逃避債務或增加稅收來解決問題。疫情之下的經濟又該如何獲得最優解?
  • 周其仁教授:如何理解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不意味著一定是壞事情
    過去這一年恍如隔世,我們很難相信再回到新冠疫情之前的情形,很難再回到中美貿易戰之前的日常生活,看未來也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病毒到底會怎麼樣,免疫針到底有多大效果,美國的新總統是不是會比川普對全局、全球化走向有更大不同的影響
  • 年度詞彙扎堆,世界顯示不確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大暴發、一些主要大國國內政治力量的較量和國際關係的動蕩,共同對人類社會的既有秩序構成了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幾乎改變了從國際關係、國民經濟、社會治理等宏大議題到工作方式、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等微觀維度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這種衝擊以危機的形式,打破了既往社會運行模式、制度安排和觀念形態為我們所設定的「路徑依賴」。我們曾經熟悉的一切開始變得陌生。
  • 2020新議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全球化轉型與國際合作治理
    2020年的全球經濟始於不確定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影響,世界經濟和全球價值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並影響著未來的全球化進程。由於疫情帶來的全球經濟貿易不確定性前所未有,加上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世界各國應對和管控疫情的有效性和完全消除疫情的時間表尚不可預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或有可能持續,從而使得全球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又增加了新的不確定的變量。
  • 全球疫情大流行將帶來怎樣的影響,企業如何應對
    但我們知道的是,這是一場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挑戰。越來越多來自不同方向的研究都表明,未來可能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受到感染;如果各國不採取協調合作,那麼這一基 於數學模型之上的推斷就真的有可能成為現實。也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在電視講話中表示,這是德國面臨的 自二戰以來最大的生死存亡的挑戰。
  • 《人類簡史》作者談疫情給世界帶來變化 3個例子
    綜合外媒4月9日報導,暢銷書《人類簡史》 和《未來簡史》的作者,耶路撒冷大學教授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4月1日接受法國《觀點》周刊採訪,分析瘟疫大流行給現世與未來帶來的變化,以及人類社會面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