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人類社會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模樣?

2021-01-13 和訊網

  前 言

  親愛的中國讀者:

  當我撰寫《後疫情時代:大重構》一書的中文版序言時,世界許多地區正在面臨第二波新冠疫情。歐洲和美洲大部分地區的確診病例數量創下新高,而疫苗距離投入使用尚需數月時間,一些國家已經恢復了2020年春季採取的封禁措施。

  但在中國以及東亞和太平洋(601099,股吧)其他地區,情況則和上述趨勢明顯不同。在這些地區,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V形經濟復甦已經到來,社交生活已經基本恢復到疫情暴發前狀態。在中國國慶長假期間,6億多中國人實現了安全的國內旅行。

  中國的快速復甦表明,在戰勝疫情威脅之後,我們完全可以實現「大重構」。當然,這種重構絕非是指回到過去。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交生活雖然已經回到正常軌道,但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社會和經濟體系的韌性已經增強,為應對新冠疫情之類的挑戰做好了更加充分的準備。

  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新冠疫情在暴發之初給東亞地區帶來了衝擊。這種病毒起初並不為人所知,其傳播速度之快、造成的危害之大,超越了100 年前西班牙大流感以來的任何一次疫情。因此,在疫情暴發之初,世界各國充滿恐懼、恐慌和不確定性, 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中國、新加坡、紐西蘭和韓國等國實現了全民一心、共同抗疫的局面,克服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各項挑戰。相比其他國家,這些國家的政府果斷採取行動,廣泛動員社會資源,開展強有力的社會合作並進行信息共享,因此能夠以更可持續的方式, 更加迅速、強勁地從疫情中復甦。

  相關數字一目了然地說明了此次疫情帶來的衝擊和隨後的復甦過程。中國是最初的疫情中心,但其經濟與社會在2020 年春季開始復甦,到秋季已經實現連續幾個月沒有國內感染病例。與此同時,儘管中國經濟在2020 年第一季度出現了大幅負增長, 但到第三季度已經實現強力反彈。

  中國正將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驗教訓納入制度建設。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認識到需要建立傳染病快速響應機制;各級政府官員應該開展更加有效的防疫工作;要發動廣泛的社區力量,快速、有效地實施疫情防控措施。

  我相信,中國將會吸取這些經驗教訓,也將因此實現更加穩健的發展。與此同時,我也希望世界各國在此次疫情之後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是同住在一個星球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擁有並且應當攜手創造一個共同的美好未來。

  正如我在本書末尾所述,在後疫情時代,我們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條道路通向光明的未來,社會經濟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更有韌性;另一條道路則帶領我們走向更加動蕩、危險和不宜居住的世界。

  我們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此,我鄭重邀請各位讀者一起努力,共同塑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克勞斯•施瓦布

  2020年10月於日內瓦


  基本信息

  作者:【德】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法】蒂埃裡·馬勒雷(Thierry Malleret)

  書號:9787521723137

  定價:69.00元

  裝幀:精裝

  分類:經濟讀物

  出版日期:2020-11

  出版社: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

  作者簡介

  克勞斯•施瓦布

  1938年出生於德國拉文斯堡,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1971年出版《機械工程行業的現代企業管理》一書,提出「多方利益相關者」理念,並於同年成立了世界經濟論壇。 施瓦布教授擁有弗裡堡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工程學博士學位和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位。除擔任論壇領導職務外,他於1972年出任日內瓦大學教授。施瓦布先生曾榮獲17項榮譽博士。他所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2016年)被譯為30種語言,引起了廣泛關注。

  蒂埃裡•馬勒雷

  1961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是「每月晴雨表」(Monthly Barometer)管理合伙人。馬勒雷的職業經歷包括建立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風險網絡團隊,並擔任議程團隊總監。 馬勒雷先生曾求學於巴黎索邦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和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他擁有經濟學和歷史學碩士學位,以及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供職於投資銀行、智庫、學術和政府機構(其中三年在巴黎的法國總理辦公室任職)。他發表了多本商業和學術著作,出版了四本小說。

  內容簡介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之際,顛覆了國家治理、經濟運行和社會交往的方式,革新了人們的固有認知。在這場空前危機中,人類社會的裂痕從未像今天這樣一覽無餘,社會分化、公平缺失、合作乏力、全球治理與領導失靈等問題尤為明顯,甚至有人以「新冠紀元」作為新的紀年方式來凸顯新冠疫情的決定性影響。在未知與恐懼中,人們不禁會問:疫情過後,人類社會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模樣?世界又該何去何從?鑑於此,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攜手「每月晴雨表」管理合伙人蒂埃裡•馬勒雷適時地帶來了《後疫情時代:大重構》一書,旨在為國家、社會、企業與個人在後疫情時代的發展道路指引方向。

  書中從三個維度系統梳理了未來世界的新格局。第一個維度評估疫情對五大宏觀領域的集中影響,即經濟、社會、地緣政治、環境和科技;第二個維度深入微觀層面,考察具體行業和企業的現狀和前景;第三個維度關注個人,推測疫情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及心理造成的影響。

  作者認為,事關存亡的危局也是反省的良機,蘊藏著變革的潛力。疫情仿佛將人類帶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其中一條路通向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更加包容、公平和敬畏自然的未來世界;另一條路則會帶領我們回到原來的世界,危機與風險層出不窮,人類社會險象環生。因此,我們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些挑戰未來所產生的後果或許超出我們的想像,但人類重建世界的能力同樣遠超我們的想像。

  編輯推薦

  1. 暢銷書《第四次工業革命》作者、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新書,關注當下熱點話題,諫言未來世界發展方向。

  2. 書中系統梳理了世界即將發生變革的三大方面,視角宏觀且獨到,具有較高的趨勢預測價值。

  3. 從宏觀領域到微觀視角,再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本書將成為新冠疫情當下每個人都不容錯過的未來生存指南。

  目 錄

  引言

  第一部分 宏觀層面的大重構

  第一章 概念框架——當今世界的三大特徵

  相互依存

  瞬息萬變

  錯綜複雜

  第二章 經濟復甦

  新冠疫情下的經濟

  經濟增長和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第三章 社會的重構

  不平等 社會動蕩

  「大」政府的回歸

  社會契約

  第四章 地緣政治的重構

  全球化和國家主義

  全球治理

  中美對抗的加劇

  脆弱國家和失敗國家

  第五章 環境的重構

  新冠病毒和環境

  大流行病對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政策的影響

  第六章 技術的重構

  加快數位化轉型

  接觸者追溯、接觸者追蹤和接觸者監測

  反烏託邦的風險

  第二部分 微觀層面的重構(行業和企業)

  第七章 微觀趨勢

  不斷加速的數位化

  具有韌性的供應鏈

  政府和企業

  利益相關者理念和ESG

  第八章 行業復興

  社會互動和去緻密化

  行為改變——長期性變革與暫時性改變

  韌性

  第三部分 人性的重塑

  第九章 重新定義人性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道德選擇

  第十章 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 人生重要事項的變化

  創造性

  時間

  消費

  自然與健康

  結 論

  致 謝

  注 釋

  

(責任編輯:李瑩 HN016)

相關焦點

  • 書訊丨《後疫情時代:大重構》 解讀人類社會未來的模樣
    而今,人類社會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模樣?世界又該何去何從?鑑於此,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攜手「每月晴雨表」管理合伙人蒂埃裡·馬勒雷適時地帶來的《後疫情時代:大重構》一書,日前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該書旨在為國家、社會、企業與個人在後疫情時代的發展道路指引方向。書中從三個維度系統梳理了未來世界的新格局。第一個維度評估疫情對五大宏觀領域的集中影響,即經濟、社會、地緣政治、環境和科技;第二個維度深入微觀層面,考察具體行業和企業的現狀和前景;第三個維度關注個人,推測疫情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及心理造成的影響。作者認為,事關存亡的危局也是反省的良機,蘊藏著變革的潛力。
  • 疫情過後的社會如何繁榮興盛?
    在本文中,我們將分析新冠病毒將如何持續考驗我們的精神力量和人際關係、加劇社會不平等、加大對可持續性的需求、以及推動我們尋找在未來生生不息的新方法。露西亞•弗萊(Lucia Fry),馬拉拉基金會研究與政策部主任教育平等會遭遇什麼問題?
  • 未來的人類會進化成什麼模樣?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人類學教授說,由於進入農業社會後,人類學會了如何使用火,改變了飲食習慣,也就意味著人類不用像吃生食物那樣用力咀嚼,因此我們的牙齒、頭骨、肌肉就不會那麼強壯了,臉自然也會逐漸變小(其實很容易看出來,如今小臉人群日益增長,另外小臉人群目前也是比較受歡迎的)。
  • 未來人類「新模樣」 1000年後人類進化模擬圖
    未來人類的手臂和手指將會變得更長,看起來就如同長臂猿一樣,從而可以更加方便地攫取更遠處的物品;同時人類手掌和手指的神經末梢將會變得更加靈敏。  2  腸子更短、牙齒更少、大腦更小  而據英國牙醫斯泰默爾博士稱,未來人類的腸子也將會變得更短,這樣我們的身體就不會吸收太多的脂肪和糖分這將成為人類身體避免肥胖症的最自然進化方法。
  • 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會是什麼樣的?
    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以宏大的視角審視人類未來的終極命運,表達出驚人的預測:「人工智慧和生物基因技術正在重塑世界,人類正面臨全新的議題。生命本身就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生物本身就是算法;計算機和大數據,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未來,只有1%的人將完成下一次生物進化,升級成新物種,而剩下99%的人將徹底淪為無用階級!」
  • 科學家畫出「未來人類」的模樣,網友:我寧願變成「阿凡達」!
    科學家畫出「未來人類」的模樣,網友:我寧願變成「阿凡達」!上學的時候老師曾教過我們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是從猿猴進化成現在這個模樣的,但不妨大家設想一下,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之前是什麼模樣?那未來的我們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未來人類是否還是地球的統治者呢?科學家們表示,或許未來的人類和我們現在的長相將會相差很大,除此之外智商也將會有很大的變化,是我們今天所想像不到的。專家們也將人類未來的模樣畫了出來,小編看到圖像之後,不僅被照片上的模樣嚇了一跳,而且也很難想像,未來的人類,難道真的會變得這麼「美麗動人」嗎?
  • 人類社會須在疫情應對中塑造共贏未來
    【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對話嘉賓:人類社會須在疫情應對中塑造共贏未來吉姆·奧尼爾(Jim O』Neil)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英國前財政部商業國務大臣人類社會須在疫情應對中塑造共贏未來劉曉明中國駐英國大使
  • 未來人類能進化成什麼模樣?變強大的同時,或丟失自己的情感!
    人類最初的面貌並不像現在一樣完美,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能了解到人類的進化歷程,人類的祖先是人猿,它們最初身體上有一顆厚厚的皮毛,因為當時的環境特別嚴寒,隨著環境的變化,讓他們慢慢褪去了這層體毛,只留下部分隱私部位的體毛,可見人類是一直在進步的,在未來會越來越強大。人類進化有終點嗎?
  • 疫情過後,生活將會變得怎樣?
    從春節前到現在,這次疫情攻堅戰已經打了小半個月,直到目前依然是疫情高發期,就今天來說新增確診病例就比昨天多31257人!那麼疫情過後生活是不是會變得更美好一些呢?很遺憾,並不是!疫情期間就算員工不上班,房租、工資都是需要支付的,雖然說提倡疫情期間房租減免,居家辦公,但是對企業來說,杯水車薪!
  • 《人類簡史》作者談疫情給世界帶來變化 3個例子
    綜合外媒4月9日報導,暢銷書《人類簡史》 和《未來簡史》的作者,耶路撒冷大學教授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4月1日接受法國《觀點》周刊採訪,分析瘟疫大流行給現世與未來帶來的變化,以及人類社會面臨的選擇。
  • 院士潘雲鶴:疫情過後世界不會再回到原來的樣子
    李典 攝中新網寧波9月12日電(記者 李典)「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世界加速從『人類社會』和『物理空間』構成的二元空間向『人類社會』『物理空間』『信息空間』所構成的三元空間轉變。」在其看來,疫情過後,「世界不會再回到原來的那個樣子」。網絡會議、在線教育、線上會展……疫情催生大量「雲端見」常態化,「比如,海外許多肉類聯合加工廠生產線出現大量員工感染新冠病毒,促使這些國家努力把加工生產線轉變成由知識和數據去操作生產的模式。這種轉變我認為很快也會在中國發生。」世界環境發生變化之時,人們對人工智慧的需求也在改變。
  • 人類消失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模樣?浙江的「無人村」一目了然!
    人類消失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模樣?浙江的「無人村」一目了然!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在這裡繁衍生息,生兒育女,擁有了安穩的家園。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看到人類的身影。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多,人類也為人口數量過多的問題煩惱,甚至生出想要移居星球的想法,來緩解地球的人口危機。人類消失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模樣?浙江的「無人村」一目了然!
  • 未來人類會進化成哪種模樣?全面科普剖析
    相對於科幻電影,我們看到過的所謂的「未來的人類」的模樣,令很多人啼笑皆非。科學的基礎總是建立在猜想與假設,並且不斷被證實,首先我們在生活中嘗試來猜想人類進化的模樣,到底是怎樣一種形態。首先在科幻電影中看看人們對於未來人類的猜想。
  • 疫情過後,上海辦公產品啟示錄
    首先,辦公市場在疫情過後的走高,幾乎是完全可預見的!未來還會有降息空間。」這2項政策的解讀就是:房企資金成本降低,購房者的購房成本自然降低。 ,但是部分線上教育、IT遠程辦公等企業卻迅速發展,未來辦公樓市場的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 莫莉:從「非典」看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其應對
    17年前,「非典」疫情持續時間長達8個月,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如今回看「非典」過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預判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精準應對,可儘量減少疫情造成損失,早日度過疫後恢復期。
  • 100年後的人類,會變成怎樣的模樣?科學家公布猜想圖!
    看到人類有這麼多的變化,人類自身也感到欣慰,其實科學家一直在探討一個問題,人類在100年之後,會變成怎樣的一副模樣呢?這確實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100年後的人類,會變成怎樣的模樣?科學家公布猜想圖!有科學家猜測,首先人類的身高將會有飛躍式的增長,平均身高將維持在196~208公分間,由於營養充足,每日攝入的食物也極其豐富。
  • 疫情過後,大陸會對臺灣有什麼動作?
    在大陸舉國「抗疫」的過程中,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一絲的同胞之情,哪怕是一句暖心的話都沒有,還別有用心地利用大陸抗擊「疫情」的艱難時刻,毫無底線地對「疫情」進行政治操弄,利用綠媒和網軍,肆意散布假消息,打擊抹黑大陸,煽動「反中」「仇中」,妄圖以疫謀「獨」。「疫情」後,兩岸關係回不去了讓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分子沒想到的是大陸「抗疫」之快,成效之顯著,令世人欽佩。
  • 假如人類徹底掌控了可控核聚變,未來的世界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什麼是核聚變? 核聚變的原理並不複雜,人類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進行核能相關理論的研究,並且以此為基礎研製了原子彈與氫彈等武器,其中原子彈是核裂變反應的典型應用,而氫彈是核聚變反應的產物。
  • 機器人未來將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打開APP 機器人未來將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佚名 發表於 2020-03-24 11:08:09 如今,我們的生活的一切都依靠數據計算,在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的今天,我們針對數據的運用會更為廣泛,而在此次疫情期間,這些東西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我們人工智慧的信息來源於龐大的資料庫以及雲計算,而物聯網之中就儲存這我們所採集的在所有信息,在物聯網的支持下,我們才得以進行大數據的取用以及計算,進而完善網際網路之內的信息。
  • 疫情過後,這些留學專業目測要火!
    疫情過後,哪些專業會迎來新的機遇? 對於準留學生來說,選好一門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專業,自然十分重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前景非常不錯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