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在思維模式

2020-11-30 前瞻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該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01/

有錢人心都黑,少不了坑蒙拐騙,要不怎麼能賺那麼多錢?當然,他們也靠關係、還有就是運氣好!

那個小妖精能當總監,肯定跟x副總睡過,要不怎麼會提拔她,一看就是賤貨,老娘靠自己本事吃飯,才不屑像她那樣!

我們小孩上三年級,期末考試語文不好,她是不是不擅長學語文?我小時候語文也不好。

女孩天生就不擅長數學、女孩學不好數理化是正常的。你看隔壁老王家那個閨女,小學學習挺好,到初二不就不行了嗎?

看書太費勁了,田老師有更簡單的學習方法嗎,不用看書的那種?

能給我幾個框架,讓我幹活又快又好嗎?

我在一個國企,感覺身邊同事水平都一般沒有高手,沒法從他們身上學習。總感覺這單位阻礙了我的發展,該怎麼辦?

公司給我這麼點工資還想怎麼樣,給它幹活就不錯了,誰管結果怎麼樣啊?

作為女人,我不靠老公靠誰啊?

老公掙的錢當然是我的,必須一分不少的交公。

/02/

餃子在中國北方是一種神奇的食品,許多地方春節的習俗是從初一要吃到初四,每天必吃。

而且大部分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果你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吃餃子不會出大錯誤。網上甚至有人惡搞說「聖誕節的餃子,萬聖節的面」,將中國的節日思維套用到西方的節日上。

老一輩兒的北方人都認為餃子是最好吃的食物之一,招待客人吃餃子也是表示重視和尊重的方式。

但現在許多八零後、九零後和更多的零零後已經不這麼想了,有一些年輕人拒絕吃餃子,認為不好吃。

如果你去分析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部分與吃喝相關:餃子、元宵、粽子、麵條、湯圓、月餅,還要配上喝酒等等。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農業社會,在主要依賴人力和畜力耕作的情況下,整個農業社會其實也是物質短缺的社會。

人們最核心的需求是解決吃喝的問題,但由於物質短缺,大部分時代食物成為了人們最關注的內容之一。

因而在節日時,除了節日本身的意義外,能夠吃好喝好成了我們節日的核心目的。

/03/

簡單理解,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即個人的思維模式,它對人們的語言和行動起到決定性作用。

不同國家、文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也就是他們的思維模式不同。

最明顯的區別是東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差異,通常認為西方由於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更注重邏輯思維;而我國的國民大部分更強調辯證思維、中庸之道。

上面提到的餃子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農業社會物質的短缺,造成大部分中國人最重視吃的問題,大部分節日也跟吃有關,甚至到現在父母養育孩子最先考慮的是讓孩子吃好喝好。

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文化、甚至技術發展的影響,而這種思維模式又指導我們的行動和語言。

認知心理學甚至認為,人們的大部分情緒其實不來自於事實,而是來自於思維模式。

當杯裡只有半杯牛奶時,有的人會認為怎麼只剩下半杯了,而有的人會想到還有半杯,真不錯。前者是悲觀的人,而後者是樂觀的,但半杯牛奶其實是一件事實而已。

再舉個例子,當一個自卑的人和一個自信的人都跟他們的經理打招呼,經理都沒有反應就過去了。

這時候,自卑的人往往會變得心情不好,認為經理是對他有意見,覺得他不夠好才不搭理他;相反,自信的人則不會有過多的反應,他會認為也許經理有事,也許是沒看到,總之他的思維方式不會讓他立馬產生過多消極的想法。

思維模式是心智的底層作業系統,如果這個系統有問題,那麼基本上可以斷定不會變得更好。

如果一個人覺得未來是一片灰暗的,這樣的人無論有多高的天賦、無論他掌握多少知識與思維方法都沒用,他都不會願意去追求和上進。

相反,那些天賦和能力一般的人,如果認為世界雖然不完美,但自己有責任讓它變得更好,那就會去學習、實踐,慢慢地就會超過那些先天條件好的人。

/04/

如果有心,你去觀察身邊不同的人,那些生活幸福、工作努力並取得較高成就的人,大都具備了相應的思維模式。

而那些將日子過的灰暗甚至頹敗的人,除了社會疾病等因素外,也一定有很多是他們思維模式的原因。

就以前面講的「女孩不擅長學習數學」為例,這當然是一個很扯淡的觀點。類似的不擅長語文、英語......

我們承認男孩女孩性別和大腦發育的差異,但這並不能推導出「女孩天生就不擅長數學」這樣的論斷。

正相反,是因為這樣的論斷先入為主的在家長和孩子們的心中產生的影響,使許多女孩「認為自己學不好」:

遇到困難的時候就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放棄去努力學習數學,所以結果就真的學不好了。

要明確,是錯誤的認識導致了結果(學不好數學),認識就錯了,結果一定會錯,因為人的行動、努力和思考是受自己的認識支配的。

本質上講,對於初等數學的內容,不需要天資聰穎智商140,普通的孩子只要不畏懼、有信心、下功夫,都能學會。

也許這樣的孩子成不了傑出數學家,但應付一般的考試都應該是沒問題的。

/05/

普通人的思維模式上有很多缺陷,名人也不能例外。

按照大衛·伯恩斯在《好心情手冊》裡面的說法,這種「要麼全部,要麼沒有」的認知是完美主義者的典型認知錯誤:用一種極端的、黑白分明的標準來評價自己。

一位成績一直是A的學生在一次考試中得了B之後說:我完蛋了。

這種認知是許多人痛苦的根源,也是許多抑鬱症的典型思維模式。

許多人糾結於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最大的表現是它在你的大腦裡「植入」了許多理所當然的「認識」,而且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認知是否正確、合理,是否還符合這個時代。

在這裡面,有許多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但也有許多不正確、過時甚至封建的糟粕在裡面,讓你根本不自知的按照這樣的思路去生活和工作,去判斷和思考,這才是最可怕的!

/06/

那該怎麼辦?我認為起碼有以下兩個點:

第一點:培養元認知能力,能夠自我反思和審視。

元認知講我們要能夠監控自己的認知,像照鏡子一樣去警惕、對照發現自己認知中的錯誤,然後及時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但這有一個前提,是你要知道正確的認知是什麼樣的,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正確的為何,那何來對照、比較和改進呢?這就涉及到要多學習、多交流的問題,發現「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內容。

 譬如我們傳統的觀念是要勤儉持家,花錢的時候要量入為出,借貸是被鄙視和歸入「敗家子」的行當的,影視劇裡面也有許多關於去當鋪的悲慘故事、楊白勞的前車之鑑等等。

但經濟學家的研究卻發現,在現在的環境下,如果想積累大量的財務,一定要用槓桿去投資才有可能,勤儉持家最多只能達到小康,而只有大幅度的槓桿才能保證你成為富翁(當然也可能破產)。

第二點:相信努力就有希望,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 Dweck)是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研究興趣在於動機、個性和個人發展。

她最出名的研究成果是在思維模式上,第一次區分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通過試驗和觀察,她發現不同的孩子在解決複雜問題時採用不同的思維模式。當問題都足夠簡單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搞定。

但當問題越來越複雜的時候,一部分孩子就放棄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開始逃避這些問題並找別的話題或者玩別的遊戲;但另一種孩子卻仍然能夠沉浸其中,認為只不過是現在還沒有找到答案,經過學習、努力總能解決這些問題。

她把前一種思維方式叫固定型思維模式,後一種思維模式叫成長型思維模式。卡羅爾•德韋克認為對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小孩而言,他們的基本認知是:對這樣的問題,我還不夠聰明(或者聰明度不夠),所以我解決不了,只能放棄。

而對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基本認知是:我正在解決的路上,雖然現在還沒有辦法,但我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能夠鍛鍊自己,從而最終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事情總能搞定。

兩種思維模式確定了兩種孩子面對困難和成長的態度,固定型的孩子類似於認命的思維方式:每個人的聰明程度是固定的,面對困難問題搞不定的時候就拉倒吧。

所以卡羅爾•德韋克建議家長和老師們應該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不要誇獎「孩子聰明」,而是更強調過程「孩子通過努力得到了提升」,哪怕這個提升仍然沒有考到高分,依然值得讚揚。

中國的許多家長也慢慢接受這個觀點,開始讚揚自己孩子的努力。但問題是,這個教育體系還是看分的,經過12年的考試和大大小小的打擊,許多孩子在許多科目上其實已經認命了:我就是學不會英語、我沒長數學的大腦、我就是不會寫作文等等。

其實你要去分析那些說自己學不會英語、不會數學和寫作文的孩子的時間分配,你就會發現,他們在認為自己不擅長的東西花的時間太少太少了:

一次或幾次的考試失利,然後覺得自己不擅長,然後就不願意花時間去做,然後考試更加失利,坐實自己「真的不擅長」!

固定型思維方式不僅僅是學習不好的人有,也不僅僅存在於學習上。那些在學校裡混的如魚得水的人,也可能是固定型思維方式的人:他的天賦足夠好,在學校大部分學習靠小聰明足夠應付,所以一直如魚得水,而我們外人會覺得他很上進。

但當真正到社會上的時候,遇到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時,因為是「固定型思維」,失利2次後也就放棄了。這樣的事情很多,不信你想一想原來在學校你認識的那些學習很好的人,20年後再交流時許多人都是灰敗的情緒。

而那些成長型思維的人,也許資質一般、家境一般,但從來不信邪、不認命,堅信努力就能長進。他們也許不是長進最快的,但當許多他的同行者已經停下來的時候,他們一直向前,假以時日他們就耀眼起來。

有一個笑話,中國那句俗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被翻譯成英文時的意思是:我知道未來會更好,但為什麼更好,我也不知道!

也許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精神:

未來會更好,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我就是相信他會好,所以我得一直努力。

努力努力著,可能就真的好了。(完)

本文來源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愛情中男女之間最大的差異,主要是思維模式的不同
    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有些時候和自己的伴侶產生矛盾,交流起來會很費力氣,那是因為男女之間的思維本身就不一樣,就是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所以才會造成爭吵和不滿。1.男人是快樂至上,女人是安全感為主原本男女之間的本質就走著很大的區別,男人一般都喜歡冒險,他們更喜歡做一些快樂的事,不論這件事的結果如何,一旦帶給他們不快樂,就想要逃離。從小時候為了買喜歡的玩具,到長大後想要追求喜歡的女孩等,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他們願意付出很多代價,但是一旦這件事讓他們感覺不到快樂了,那麼就會放棄。
  • 思維的本質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不是外觀,而是思維」。近百年來人類一直努力探究「思維的本質」,大腦解剖圖不知道畫了多少張,學術論文不知道發了多少篇,但幾乎都是懵懵懂懂,似是而非,好像在解剖的道路上遇到了天花板。到近幾年核磁和腦電設備的巨大進步,才揭開了思維最神秘的面紗:原來相當長時間裡被認為是大腦思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副產物的腦電磁波,才是真正的「思維」的本尊!
  • 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本質
    國與國,人與人,動物與動物,莫不如此。但是,真的做起來我們又經常發現,這太難了!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換言之,人的性格、欲求、希望以及面臨的情勢總有諸多的不同和差異。所以,你當然不想變成「我」,或站在我的角度思考一件事情。我也並不會真正地將自己變成「你」,用你的思維和立場來思考問題。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人工智慧對世界最深刻的改變是對人的改變,這也是未來哲學轉向和哲學現代化的主題和中心課題。近年來,人類基因組計劃經測序發現,黑猩猩和人的基因僅有1%的差別。這不僅從根本上為唯實論正名,也解釋了是什麼造就了人類,因為一個叫「FOXP2」的突變基因,在20萬年前的進化中,對人類語言能力的提升起了關鍵作用,為區別於動物的人的交往形式與本質的形成奠定了生物學基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備受挑戰的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基因學、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新的唯實論和自然人的整體質和有序質存在提供了科學論證。
  • 思維方式決定了你能走多遠,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具備這三種思維模式
    心理學上有很多書籍講述了思維方式對人的深度影響,好的思維方式是我們探索世界的開始,不僅會幫助我們打開自己,解放自己,更能讓我們養成良好思維習慣,成就自我。那些厲害的人,許多時候並不是贏在智商,智商只是人發展所需要的一樣東西,而好的思維模式才是影響人生發展的根本與走向。
  • 團隊精神是人與人之間連接的本質
    團隊精神是人與人之間連接的本質,是知了殼及中海啟航集團所有人員聯繫的紐帶。知了殼通過團隊合作,激發團隊成員的學習動力;明確團隊的目標、團隊的角色、團隊的關係、團隊的運作;明白一滴水只有投身於大海才不會泯滅,一粒沙只有躋身於沙漠才不會被吹散,一隻雁只有排列於雁隊才能飛得更高更遠,一個員工只有融入團隊才能發揮個人作用。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一箭易斷,十箭難折。
  • 左腦思維的人和右腦思維的人有什麼區別?你屬於哪種思維優勢?
    不同的人,其左右腦發達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的思維可以劃分為「左腦思維優勢」、「右腦思維優勢」和「左右均衡思維優勢」三種,那麼這三種思維優勢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首先說的是「左腦思維優勢」的人。這個世界上左腦思維的人群佔據了絕大多數,他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傾向於從部分到整體的路線,在解決問題和事情上也傾向於按照順序排列的方式有條不紊的進行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任意次序。此外,在細節和瑣碎之處的把握和掌控能力上也比較擅長。因此,「左腦思維優勢」的人可能更容易成為一個出色的規劃者,也更有可能在所從事的領域內成為專家。接下來是「右腦思維優勢」的人。
  •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成事者大都擅長多維度思考
    當然,和思維方式與自己大體相同的人在一起會讓人感到輕鬆和舒服。在形成價值觀的過程中,你會尋找其他具有類似思維的人。這意味著你們之間存在大量共同點,不會無休止地爭吵。當其他人說出你的想法時,你會有一種得到證明的感覺;這會讓你覺得自己無比正確,進而強化你的觀點,讓你感覺自己屬於這個群體。
  • 思維的建構過程,指人對世界的反映過程,能夠高度體現實踐
    除了種族、文化、歷史知識背景等因素外,它主要是指:經驗、直觀、日常意識與理論、知識體系、科學意識之間有著質的區別,它們之間有著一系列抽象、幻想、蒸發和稀薄化、觀念化的中介過程;人總是以自己的概念結構、思維模式來把握世界,並把世界納入到自己的理解和解釋系統之中;主體是一個特殊的轉化機構,一切感性、知性、理性的東西都在其中「變形」,仿佛被建構起來。
  • 什麼是大格局,大格局的人有哪些思維模式
    這和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大格局最關鍵一點就是生死之外無大事。目光長遠,可以為了最終勝利可以部分犧牲局部利益,大事不糊塗,小事不計較。生死之外無大事。境界和胸懷也是大格局重要一點,大的胸懷是大格局最主要的一點,患得患失,睚眥必報,這不是成大事的人。修養和素質的提高,會讓各種資源就會不斷良性增加,各種好的因果效應就會不斷疊加。還有對周圍事物,以一種包容開闊的心態,善於觀察和總結。
  • AT和CVT的手動模式,有何本質區別?
    AT變速箱與CVT變速箱手動模式,本質區別還是很大的,AT變速箱檔位變換是通過切換不同齒比的齒輪完成。CVT換擋也是通過改變傳動比來達到的,但是CVT變速箱減速並不是通過齒輪完成的,而且手動模式也只是模擬出來的檔位。因此CVT變速箱手動模式是通過改變主動盤與從動盤直徑來實現的。
  • 少兒編程思維之模式識別
    計算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計算思維"首先它是人的思維,其次它是基於數學的思維,適用於醫療、法律、商業、政治等所有領域。"編程思維"作為"計算思維"的分支,結合數學和工程學的思維方法,把計算機當成是我們最有力的助手,通過計算機來實現我們平時不敢去嘗試的瘋狂想法和解決方法。
  • 思維模式:做出明智決策的最佳方法(上)
    編者按:思維模式是人們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結構」,對個人乃至於組織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像查理·芒格所說那樣,「80到90個模式在讓你成為精於世故的人的因素當中所佔分量達到了90%。」為此,Farnam Street梳理了上百種常見的思維模式,按照一般思維概念、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微觀經濟學、軍事與戰爭、人性與判斷進行分類。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在爆炸的資訊時代,我們大多數的人缺少理性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更是對批判性思維的本質知之甚少?更多的是人云亦云,跟著情緒,臉紅脖子粗。從專業知識學習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通過認識到生活中信息的良莠不齊,從而架起自己與信息之間的一道過濾網是建立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為什麼沒有生殖隔離?差別有多大?
    上周的某天晚上,九叔收到了一個有趣中帶著怪異、讓人好奇卻又感覺不舒服的私信問題:為什麼不同人種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問題的起因是,這位讀者不同意他的女兒嫁到外國去。,也有許多人像私信小九的讀者一樣,認為不同種族的人不可能走到一起。
  • 學點心理學:語音、思維和文化之間的關係
    例如,不同的語言在它們所使用的基本顏色詞上有很大區別,這一點可能令你感到奇怪。語言學分析發現,英語中的基本顏色詞有11 個(黑、白、紅、黃、綠、藍、褐、紫、粉紅、橙和灰)。一些語言,如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達尼人的語言,只有兩個基本顏色間,僅僅在黑白( 或明暗)之間做出區分。 語言使用者「沿著(他們的)本族語言所規定的路線對大自然進行剖析」。
  • 最孤獨鴨子被咬死,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大概只是表達方式而已
    很多人進行哀悼。據稱,這隻鴨子是被海水衝到這個島國的。因為這個島國沒有鴨子,這隻鴨子到了哪裡備受關注。被稱作最孤獨的鴨子。但是,如此受關注的鴨子,竟然被狗咬死了。很明顯,自從有了那隻鴨子,那些人的心中多了一個伴,多了一份滿足,甚至多了一份期盼。這時候大概是人比鴨子還孤獨。人們關心著自己關心的,獲得著自己的滿足,唯獨忘了鴨子需要的。所以,鴨子自己逛著,沒想到遇到了惡犬。
  • 《天道》透露:為什麼有些人越忙越貧窮,賺錢的本質是什麼?
    人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而很多人工作的動力就是賺錢,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優渥的生活。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明明已經非常的努力了卻依舊沒有賺大錢,只能保障個生活的基本條件,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而富人越來越富,究其根本是窮人沒有弄清楚賺錢的本質是什麼。
  • 小學生發現教材內容不合邏輯,質疑背後,本質上是獨特的思維模式
    不管是啥故事,增加吸引力,無可厚非,但是最起碼要符合事實邏輯吧,不然,只會阻礙孩子想像力的發揮。而這位孩子能根據信息基本常識,推斷其合理性,這種質疑的精神,就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思維模式的不同,讓孩子對問題的看法不同美國著名學者傑明·巴伯曾說過「我不會將世界分成弱和強,或者成功和失敗,我會將世界分為好學者和不好學者。」每個人在剛出生時,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嬰兒每天都在拓展著自己的技能,他們的任務其實是很難的,比如說話或爬行等等,但他們從來都沒說過太難或不值得為之努力。
  • 社群經濟啟示錄:從羅輯思維到黑馬社群
    也即是做用戶關係,因此一個好的社群,必然是抓住了人與人之間的人性關係,人性都有基本層面和高級層面,子超這裡總結為一個是肉體上的滿足(基本剛需),一個是精神上的滿足(高級需求),現在就通過這兩個基本層面的分析,給大家舉幾個社群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