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網際網路經歷了Web2.0, 眾包,眾籌,粉絲經濟到共享經濟的頑強進化。社群是未來網際網路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社群的力量將參透整個的「網際網路+」的產業。
文|楊子超
社群的核心是人,也即是做用戶關係,因此一個好的社群,必然是抓住了人與人之間的人性關係,人性都有基本層面和高級層面,子超這裡總結為一個是肉體上的滿足(基本剛需),一個是精神上的滿足(高級需求),現在就通過這兩個基本層面的分析,給大家舉幾個社群的例子。
1、小米的粉絲社群模式:讓用戶感受到了服務
小米的粉絲社群模式,本質上是讓用戶感受到了服務,社群的定位為屌絲用戶,而且用戶都是很被動的被小米的宣傳和服務所影響的。小米的粉絲社群在肉體上給用戶的滿足是打造了用戶的參與感,讓用戶在手機的性價比方面買得起手機,並且手機的配置相對較好;同時讓用戶感知到小米是尊重他們的,這點體現在小米的快速客服和快速迭代產品方面,讓用戶的反饋能夠真正的成為正能量和加速劑。而在精神上的滿足則是打造了用戶的優越感,通過發燒友概念,搶F碼和跑分的酷炫科技感,讓用戶真正的感受到了小米手機的優越感。小米的粉絲社群模式在建立之初具有很強的戰鬥力,畢竟當時的其他手機廠商還屬於賣手機給運營商和代理商的模式,根本沒有網際網路用戶的概念,至於小米隨後宣傳的《參與感》的本質其實是物美價廉有逼格。
那麼問題來了,當你的參與感和優越感的門檻太低,我們農村人都會玩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會出問題,因為屌絲從來沒有忠誠度可言,畢竟相信概念的都是愛賭博的投資人。當魅族開始玩魅藍音樂會的時候,最起碼其定位的青年良品是一個社群的信仰打造,而不是簡單的優越感的宣傳。
2、羅輯思維的社群模式:讓用戶嘗試著去思考
羅輯思維的社群模式,本質上是讓用戶嘗試著去思考,社群定位白領用戶,這一點就註定了用戶基本上是主動參與其中的。羅輯思維的社群在肉體上給用戶的滿足也依然是參與感的打造,在學習知識方面,除了長期提供給用戶高大尚與然並卵的邏輯思維,有時也會有一些接地氣的生活知識傳遞;在邏輯共鳴方面,通過60秒的講故事來佔領用戶的瑣碎時間,在故事的邏輯層面上簡單易懂,最後聽完了語音還可以回復關鍵字看文章,進一步的來加強深度的共鳴。在精神層面上的滿足依然是人性的優越感的打造,因為是白領人群,所以符合白領特徵的就會被提煉出來。比如用戶會為精神上的匱乏而尋找一個希望的寄託,因忙碌而找一個偷懶的理由,希望自己也會成為一個邏輯大師,讓自己試著去思考一些問題。其實羅輯思維的社群本身已經比小米的社群進化了很多,因為羅輯思維的社群是以佔領用戶的心智為基礎的,因此更具備忠誠性。
3、《創業家》黑馬社群模式:讓用戶之間深度合作
《創業家》黑馬社群模式,本質上是讓用戶之間深度合作,甚至用戶之間可以產生更深層的交易關係。社群的定位是精英用戶,都是創業者,用牛文文的話都是創業的「土鱉們」,因為從圈子到信仰基本上都是非常相似的,因此黑馬社群的用戶都是自發的發起和參與社群的活動的,這點要比羅輯思維社群更具有主人翁的精神。黑馬社群在肉體上的滿足依然是打造用戶的參與感,旗下的機構都可以支持黑馬社群的用戶參與其中,而這些活動之間也都有一定的產業鏈聯繫。一句話概括就是黑馬社群是草根創業者的孵化加速器,以創始人群體的需求為核心,打造一個及學習成長,融資路演,推廣諮詢等服務為一體的創業服務生態圈。
那麼如何思考社群是否擁有生命力?
子超在這裡推薦給大家一本書《海星模式》,海星模式是區別於傳統組織形態蜘蛛模式的,在傳統的西方管理學裡也基本上都是學習的蜘蛛模式的管理,也即是公司的結構,一個中心往下分散的正金字塔結構。而海星模式則是代表了網際網路的組織,它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組織是非常鬆散的,但是有時又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這個組織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社群的核心結構。海星模式有五要素:1圈子,2催化劑,3信仰,4先驅網絡,5鬥士,這些也同樣適用於社群。
當以上五點都具備的時候,這個社群也就具備了很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我們可以把小米的粉絲社群和羅輯思維的社群代入這個社群五要素裡。很明顯,小米的社群缺乏更有用戶歸屬感的信仰和支持信仰的鬥士,最早小米為發燒而生的信仰在隨後並沒有繼續堅持下去,因此信仰缺失。子超在前面文章中提到魅藍的青年良品的定位就是其社群的信仰,顯然小米如今信仰缺失。而羅輯思維的社群很明顯缺乏線下的圈子要素,因為羅輯思維的定位就是偏線上,線下則做輕為主,因此少數的線下活動對於社群的圈子維繫是非常脆弱的。
下面是關於社群建設的一些注意事項:
1、社群的信仰必需是符合大部分社群用戶的
首先社群運營的發起人必需是一個有信仰的人,而且必需是和社群的小夥伴們站在一起的。當年子超在英國建立FT12華人社群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為了幫助英國的留學生工作生活學習的社群,因此得到了當時英國的20多所高校的留學生支持,在英國不到半年的時間社群的留學生成員就增長到了5000多人。
2、社群的圈子核心是促進用戶交流而非活動本身
社群內部是會通過一些線上或者線下活動來讓社群的用戶真正形成交流,形成真正的圈子。很多社群並不太重視用戶之間的交流,而更在意的是活動本身,比如活動的規模。社群的圈子一定是用戶之間的交流,而不是形式在一起。
3、社群用戶不在多而在精
無規矩不成方圓,運營一個小小的微信群也是一個社群,如果不遵守群規,堅決踢除。而一個社群的最少可存活的規模量在5000人左右,因此初期的用戶必須是非常精準的,用產品的術語叫天使用戶。做任何一個社交類屬性的網際網路產品,在初期都不適合大規模推廣,儘量的保證其用戶來源的精準性,每一個新進來的用戶都是因為社群的信仰傳播而加入社群的,這樣的社群在隨後的戰鬥力才會更有衝擊力和引爆力,初期不要太追求社群用戶的增長速度,優質用戶沉澱才是王道。
4、社群的一把手需要主動分權
社群內部的創始人或者一把手需要有犧牲精神,讓更多新的意見領袖成為社群的主力,當社群成熟後,社群的一把手退居幕後,這是海星模式下的社群和蜘蛛模式下的組織最本質的區別。比如傳統的VC投資機構屬於蜘蛛模式,只有幾個人是投資合伙人,他們必需奮戰在一線。
5、社群的種子用戶需要深度維繫
社群最初的種子用戶必需是社群管理者們深度認知的用戶,這些前期的種子用戶是社群的基礎。子超就拿百度百家和今日頭條兩個自媒體平臺為例,百度百家是有自媒體的社群維繫的,而今日頭條則沒有自媒體社群的維繫,因此百度百家自媒體平臺對於自媒體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今日頭條自媒體平臺則更多的成為了自媒體人的一個發文章的渠道之一。
一路走來,網際網路經歷了Web2.0, 眾包,眾籌,粉絲經濟到共享經濟的頑強進化。社群是未來網際網路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社群的力量將參透整個的「網際網路+」的產業。
作者: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創始人兼CEO,8年網際網路產品經理,連環創業者,TMT自媒體人。
註: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網易科技立場。
《易語中的》為網易科技旗下重點打造的專欄作者平臺,歡迎投稿!投稿通道:tougao@service.netea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