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品牌誤解:社群= 私域流量

2021-01-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社群 = LTV+賦能+共同體,不只是私域流量。

作為剛從臺灣到北京的北漂工作者,過去的工作內容除了「做內容」,就是搭建「社群」,來到北京後,也幸運地繼續深入社群這領域,學習/探索/體驗各種人與人的本質,協助品牌和人們的社群建構,期許自己能持續打磨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社群方法論」

然而,目前在北京已經三個月了,發現這邊絕大部分的網際網路品牌,雖然打著「建構社群」的旗幟,但思維上依然停留在發展 Social Media(社群媒體,或稱新媒體)的階段,甚至認為「私域流量就是社群」,卻沒有 Community(社群)的認知,而是用了社區的思維在構建社群,其實相當可惜。

因此,想透過「數篇文章」,給自己一個覆盤,一方面分享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透過這些文章,結交一些好的緣分和機會。

【本篇知識點&結論圖】

增量到存量市場?為什麼臺灣比較早面臨?私域流量,不等於社群?社群(Community)的定義?別誤用了社區思維來建立社群。

前言:增長的環境正在改變,獲取新流量越來越貴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兩件事:

網際網路活躍用戶數量不可能超過人口總量網民也不可能每天不吃不喝不睡覺地上網

因此,對於網際網路而言,新常態已成定局:

「人口紅利消失、時長紅利漸微,新用戶的獲取越來越貴,網際網路競爭走向存量市場。

存量市場,意味著零和博弈,也就容易出現妖魔鬼怪

在國內網際網路發展史上,有很多噱頭大於實際的策略,這些妖魔鬼怪在我們心中佔據了一定的認知和歷史意義,例如各種補貼和紅包拉新大戰。

然而,這些行為在網際網路上半場的「增量戰場」,確實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但今天,隨著流量越來越貴,每個品牌已經發現 CPC(Cost Per Click)&CPM(每千次曝光成本)實在貴到不行(連臉書也是),在這樣玩下去,只是花了大錢獲取無效用戶跟無效時長(短暫峰值,留存極低,用戶只是來佔便宜、薅羊毛)。

增量市場,你必須意識到,去經營用戶的 LTV(Lifetime Value)> CPA(Cost Per Acquisition),這也是為什麼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平均活不過三年可能原因之一……

因為大多人的「增長思維」,還是停在妖魔鬼怪時期,沒注意到 LTV > CPA 的增長公式。

一、為什麼社群概念在臺灣發展比較早?

臺灣網際網路用戶爆炸增長期,可以說是在 2009 年臉書的開心農場事件,但由於小小的臺灣島上只有 2300 萬人,人口紅利很快就到天花板了(增量戰場時間短);2012 年後,流量獲取變得巨貴,各公司開始意識到不能再無腦的去獲取流量和用戶(一開始我們也是有過各種補貼的,例如很多品牌都在抽 iPhone、灑錢獲取粉絲數,但後來都證實是最愚蠢的作法)開始圍繞「社群」來發展,經營自有流量——中國內地稱「私域流量」。

臺灣 2012 年出現的概念,大陸則到 2018 年才出現。

不過,這時候兩岸的大家對於社群的概念其實都在於 「Social Media」(社群媒體),而不是真正上的 「Community」(社群)。

二、私域流量並不等於社群?

搜尋「私域流量」出現的關鍵詞:

或者從一篇討論私域流量的爆款精華圖來說明,這裡的「社群」其實指的是 Social Media 的轉變,而不是 Community。

2.1 Social + Media?

先讓我快速釐清這個誤區:

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經營,跟社群(Community)經營兩者的本質差異。

Media(媒體)是介質、是通路、是資訊傳播的管道;Social 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連結有強弱、有發生的頻率、有加速、有半衰期…是個「動態的信任關係」。

所以當 Social 碰上了 Media,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成為了資訊傳播的管道。

等等這不是廢話嗎?

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會講話。所以這不是重點…

而是近幾年來網際網路的發展,

讓「連結」這行為的「結果」出現了本質上的轉變,我拿個案例給你看看:

可口可樂在 2011 年就提出了:「不該再盲目追求 『曝光』(impression),反而應該要開始擁抱『表達』(expression)」的增長行銷典範轉移。

正因為 Social 之間有強弱之分,而且這件事在網際網路上被放大了,出現了信任上的「差別待遇」,也就是「朋友」和「網友」之間的區別。

簡單來說,當你想要入手一臺閱讀器時,卻不知道買那個品牌的;這時你上網看了些「網友」的評測,跟你說某品牌的閱讀器很好,但你可能還要再多看幾篇評測才會買單;若有個「朋友」跟你說某臺閱讀器真的好用,你頂多再多問兩個問題就會決定下單。

2.2 曝光將死,擁抱表達(From Impression to Expressions)

當網上的流量過載時,曝光的效用降低,成功轉換的營銷成本大幅提高,在社群(社交)媒體蓬勃的時代,公司方不再是唯一可以發聲的人,大型媒體或廣告的效果已不再,任何消費者,任何一個人,如果對你的品牌有任何意見,無論是好的、壞的,他都能夠直接站起來向全世界宣告他的想法。

也就是說,「消費者互相影響的能力大大抬頭,而品牌主的發言權則大大衰退。」而這,就是「社群媒體」發揮作用的時候,也是國內網際網路這幾年大談的私域流量——是媒體(Media)+ 社交(Social)的疊加效應,利用人和人「信任程度」上的差異,做進一步的商業行為,但依然把人看過流量。

三、社群(Community)的定義?

然而,經營社群,是讓人和人打交道,講的是「黏性」(留存),講的是「賦能」(身份感),要的是社群內的人常常回來(歸屬感)、參與到經營上(品牌共同體)。

(上面這兩段是本段重點,可以特別記下哦)

那到底啥是「社群」(Community)

直接拿個人類史上最經典的案例,你就能摸其一二了:「宗教

經營社群媒體,依然是你(公司品牌方)來主導;經營社群,你必須讓權給用戶一起參與,搭建管理;經營社群媒體,追求的不是回來,而是出去,不是黏性,而是「有信任的」傳播。

所以社群媒體,是讓粉絲會主動向他們的「朋友」,推薦你的商品和服務。因為你講一百次,講破了嘴,都沒有他們講一次有用。這,就是社群媒體和社群最大的不同,也是可口可樂行銷長口中「擁抱表達」 的真正意涵。

3.1 曝光將死,權力下放

那麼,社群(Community)對我(公司或品牌方)的好處到底有啥?

在臺灣有一位社群經營的前輩曾說過這句話:

「只要有人,就有社群;但只有人,卻不一定是個社群。」

簡單的一句話,直接點出了大家的盲區,以為「私域流量」就是社群,以為人聚集了就是社群。

然而,社群,是權力下放

是讓「人和人」(多對多)打交道,不是和「人群」(一對多)打交道;

是人們真正自發性地為自己關心的事情做出貢獻,主動參與和被動的參與是存在著區別的。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將用戶成為你們「品牌的產銷者」,不只是替你們「傳播」,甚至是站在同一陣線的「共同體」,側重「留存」和「高轉化的拉新」,那你應該開始建立「社群思維」,而非「社群媒體思維」。

在梁寧的《增長思維》課裡面,她把「企業和用戶關係的深度」,

分成了四個層次,分別是:「流量、用戶、會員和共同體。

流量,只是找你要資源(單純工具用法)

用戶,會找你要感受(考慮到體驗,使用時長)

會員,找你要歸屬感(社群媒體、私域流量)

而最高級的「共同體」,

他會要求你一起負起責任(社群, Community)。

(括弧內是我的補充)

我們怎麼到用戶中間去?怎麼到真實世界中去?

怎麼和用戶結成最高境界的共同體,讓用戶為我們的品牌共同負起責任?

這不是什麼冠冕堂皇的口號,這是在「網際網路下半場」建立護城河的突破點,抵禦可能到來的巨頭清場的唯一辦法——打造社群,大家不只是在尋找產品,更是在尋找一種共享身份和歸屬感,想為自己關心的事情做出貢獻,並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後記

來到大陸三個多月,看了太多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用著「社區(工具)思維」打建「社群」,實在有點傷腦筋,所以開始此系列文章。

這篇作為序章,我將會逐步揭開「社群」的神秘魔力面紗,讓有心想打建社群的公司、品牌和你,能夠找到方法和案例做為參考。

接下來我會舉些實例,讓大家逐步去了解感受到,社群能在網際網路下半場帶來的影響和突破點?國內外成功的社群案例解構?哪些網際網路公司已經開始著手打造社群壁壘(例如:頭條、B站、愛奇藝…)?怎麼樣的公司適合建立社群?為什麼社交產品不能算是社群?

以及為什麼在美國(網際網路發展最早的地方)社群經營經理(Community Manager)這崗位在今年的新書和討論,比過去十年加起來還多,是未來 10 年的職業需求和趨勢?

希望這一系列「社群方法論」,能讓我遇到知音和同行朋友,進一步交流和學習,也希望所有社群經營的人才,能在這噱頭大於實際的妖魔鬼怪策略下,越來越受品牌的重視。

 

作者:侯智薫(雷蒙),微信ID:raymondhou0917。北漂90後,正在北京網際網路賣命中。過去在臺灣負責外商 SaaS 的增長(內容和社群),也曾擔任生產力、簡報和社群培訓講師,玩過音頻和知識服務;看見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本文由 @侯智薫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被流量思維誤解的社群運營工作
    我們也成功打開臺灣市場,由虧轉盈,由陌生開發到自來客,這兩年多經驗,讓我知道啥是真正的「用戶導向」,而不是目前國內大多網際網路品牌的「流量導向」,更別說現在有多少老闆是坐在辦公室內喊著增長,根本沒實際接觸用戶了…。01 微信群運營 =低效勤奮自從開始寫社群系列文,我會到脈脈或者其他職場相關社區看看大家是怎麼討論社群的。
  • 揭秘「私域流量」賺錢公式!
    核心提示:隨著淘寶、快手、抖音等平臺入局私域運營,和微信生態衍生出小程序、企業微信等平臺,私域流量玩法已經演進出「小程序+企業微信」、「直播+社群」等多種新組合模式,私域流量運營也已經成為企業和個人必備的營銷技能。
  • 為什麼要做私域流量?私域流量池能幫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不知何時「私域流量」突然就火了起來,它要求企業從用戶增長的增量到用戶的質量,把之前從門前經過的用戶請到家裡來,而且沒事就來做客,探究其本質,就是圈住用戶,打造企業自己專屬的顧客資產。如今,流量獲取成本和難度越來越高,非常多公司都在尋求新的出路。什麼是「私域流量池」?
  • 從私域流量到私域業態搭建,百度是怎麼做的?
    2020年,私域流量成為全行業追捧的熱詞,網際網路巨頭們都在發力深耕各自平臺的私域流量。在11月5日舉辦的百度2020創新營銷峰會上,百度營銷中心總經理朱蕾介紹,百度以號為核心的私域流量經營陣地不斷擴樁,已經累積了超過80萬的百家號,月均新開2萬餘個,沉澱了超過5億的內容。百度在發力私域流量的過程中,奠定了以號為核心的品牌陣地生態。
  • 私域業態元年?好衣庫平臺已經完成了生態布局
    裡面很大篇幅都是在講企業做私域流量。馬化騰在本書的推薦序寫到:新書是騰訊智慧零售團隊撰寫並出版,旨在討論「產業網際網路中,零售增長的生態與邏輯是什麼?」這一現實問題,其中公開了私域業態及數位化增長模型。騰訊官方把 2020 年稱作「私域業態元年」。
  • 美圖品牌星球啟動品牌招募,限免百億流量發力私域營銷強勢開局
    「美圖品牌星球」是美圖基於自有流量藍海推出的,幫助品牌深耕粉絲關係的私域流量運營空間。隨著網際網路人口紅利見頂,公域流量的用戶爭奪已進入紅海。品牌也越來越關注用戶的精細化運營,私域流量營銷即是幫助品牌深耕粉絲關係,沉澱品牌資產的重要營銷手段。「美圖品牌星球」模式的突破,在於通過讓用戶親自體驗,實現跟品牌的深度對話,打破溝通隔閡,建立品牌和用戶間的信任,激發體驗式共鳴,刺激體驗後的消費轉化,快速幫助品牌圈粉和「星品」打造。這是美圖發力私域營銷的著力點。
  • 9種私域流量引流加粉方式中,這種不封號且通過率9成以上
    在見實私域流量直播馬拉松上,許多嘉賓的乾貨都受到了大家讚揚。其中,YY一件商家私域運營負責人李坤錦分享的私域電商工具超強組合打法,就是其中之一。在直播中,李坤錦詳細分享了商家的 8 種經典需求和 9 種引流方式。這些可以幫助線下品牌門店商家搭建起流量體系,併兼顧私域流量的增長和變現問題。
  • (宏先生說)完美日記如何打造私域流量池?
    完美日記如何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呢?接下來我們拆解它的私域運營全過程。微信朋友圈裡,小戴著墨鏡,拿著一杯奶茶,看著遠處的大海...她不僅僅是好看,還是一枚美妝達人,朋友圈分享的都是好物,常常打卡網紅地點。
  • 階層、場景、人群、閉環……拆解私域流量的「五步心法」
    ,最近在私域流量的探索中也成果豐碩,「星空城」上線兩天,就狂攬 3 萬私域用戶。 那我們自己的私域流量是怎麼玩的呢?還是要從找定位和切口開始。因為不管是特勞特的定位理論,還是波特的競爭理論,其實都在告訴我們,無論是做品牌還是做平臺,都一定要去找到某一種需求或者某一類人群。
  • 手握50萬+私域流量,單量提升327%+,葉子與茶總結了三套玩法
    葉子與茶作為茶飲行業領域的佼佼者,是較早接觸數位化的茶飲品牌之一,而為了更好的憑藉私域流量構建全品牌數位化,於7月初上線商有雲小店,在數位化茶飲賽道上突圍。
  • 什麼是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終於有人講清楚了
    談到社交,我們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詞——粉絲,傳統PC時代的流量和現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粉絲,其實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其核心都是基於平臺用戶的稱謂。現在在社交電商領域大家都在談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大到電商平臺小到個體,都很重視將公域流量轉化成私域流量。其原因是私域流量比公域流量的轉化率要高得多,同時粘度也要好很多。那麼究竟什麼是公域流量,什麼是私域流量?
  • 300個微信群,年銷售額3.1億,這家社區連鎖店有何私域心得?
    劉功鋒表示,未來只要社群用戶的信任度達到理想的程度,「理論上可以賣任何產品給他們」,他認為,賣服務會是一個很確定的方向。「三年後美加美賣服務的利潤肯定要比產品高。」正是意識到社群私域流量的價值,劉功鋒表示,任何時候公司總部都要把社群牢牢控制在手裡。
  • 有讚美業引領者大會圓滿落幕,私域+數位化助推美業破局增長
    比如,在運營方面,針對不同的城市和生活商圈,品牌通過小程序碼連接線上與線下,再通過線上渠道實行精準投放、LBS匹配到店,提高品牌營銷效率;在連鎖管理層面,品牌搭建總部直播間,金牌老師、品牌專家作為主播定期與會員互動;門店員工成為品牌大使、在線導購、內容達人、社群管理員,通過網際網路直接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 私域流量結合多元商業模式,視頻號生態將創造萬億美金市場空間
    ;視頻號商業化模式成型,和私域流量形成的商業閉環會締造中國萬億美金電商交易市場;視頻號號主與「抖快」重合度超 60%,視頻號內容的獨特用戶心智還未形成。在上月的榜單解析中我們提到品牌 DTC 時代因視頻號真正到來。視頻號同時也是品牌商家經營私域流量的重要抓手。本月連咖啡就在視頻號進行一場 8 小時的新品發布會。直播間累計觀看人數 31000+,視頻號新增粉絲 3200+。線上發布會品牌不僅可以覆蓋更廣的人群,還可以與用戶彈幕互動,直接聽到用戶的呼聲。此次視頻號線上發布會的成功也得益於微信生態閉環得打通。
  • 網際網路流量,讓天下充滿難做的生意
    網際網路技術可以記錄消費者的身份信息和行為數據。企業利用這些數據可以分析哪些是消費者,哪些是非消費者,進而把廣告精準地推送到消費者面前。這種可以精確計算投放效果、並按效果計費的網際網路廣告就是效果廣告。投放效果廣告,俗稱買流量。 與效果廣告對應的就是品牌廣告,品牌廣告通過電視、電梯、海報等媒介進行內容展示,塑造大眾對品牌的認知。
  • 36氪首發|定位一站式私域流量運營平臺,「塵鋒信息」獲源碼領投A輪...
    全球網際網路流量增速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導致了網際網路世界中的主要話題由增長逐漸向運營轉移,近兩年火遍全網的「私域流量」就是一個例子。平臺巨頭們也在快馬加鞭——2019年底企業微信和微信正式全面互通,對於企業微信的巨大機會,企業服務的各個賽道廠商顯然不能放過。
  • 一個矩陣、三大系統、四大步驟:打造私域流量!
    在進攻公域流量之前,母嬰連鎖要先要守好私域流量。就好比攻城略地,自己的老家被別人佔領了,失去了根本,攻再多的城、略再多的地還有什麼意義?客居他鄉罷了。那麼,母嬰連鎖應該如何打造私域流量呢?1、什麼是私域流量?
  • 流量、營銷、粉絲三大維度賦能 京東私域護航助力商家贏在11.11
    來源:金融界網站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紅利逐漸衰退,電商平臺與商家都面臨著嚴峻的流量增長瓶頸挑戰,各大平臺之間流量之爭劍拔弩張,平臺內部商家也亟待突破流量天花板,尤其在11.11大促巨大的流量盤面前, 如何解決「引流」能力成為直擊商家剛需的核心問題。
  • 中國新媒體千人峰會召開:作業幫王家耀分享硬科技築就私域流量護城河
    本次峰會以「新紀元:內容革命和數字私域未來」為主題。國內最大的K12在線教育平臺作業幫應邀出席,作業幫公共關係副總裁王家耀以「在線教育私域流量運營探索」為主題進行了分享。2020年被稱為新紀元,一場新冠疫情顛覆、重構了商業格局,私域流量、營銷數位化轉型成為企業最為關注的話題。作業幫本次受邀出席,是因為其在私域流量方面的良好布局,以及由此帶來的遠低於行業平均獲客成本的獲客成本。
  • 彭壯說社群:個人品牌的本質是一輩子循環某個關鍵詞
    7個人品牌效應。也就是上面的123系統,做到位,,大家開始百度你的名字,搜索你的名字,到處聊你,或攻擊,或表揚,說明你具備了品牌效應。這樣通過自然搜索,自己不做流量,只寫寫東西,就能搞到很多流量。我是從2017年,就再沒搞過流量。每月這種被動收入1萬還是有的,這就是品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