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量思維誤解的社群運營工作

2021-01-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看起來雖然連接著,但其實都是渴望被需要、被連結的孤島。

最近在找年後的工作機會,翻了翻招聘網站上的職缺,或者是從職業討論社區中的話題,皆讓我發現了挺可惜的事——絕大部分的社群運營工作都被誤解了。

之前寫過一篇《為什麼我說微信不是個好的社群產品》,說國內最高頻的社交軟體是微信(熟人社交工具),所以市場上的「社群運營」工作幾乎可以說是「微信群運營」,換句話說,是「人力堆積」的低價值客服工作。(先說明一下,我不是認為客服這工作沒有價值,恰恰相反。)

我第一份工作是做 SaaS 企業協作工具(類似阿里釘釘),總部在韓國,出海到臺灣市場。當時臺灣地區的老闆的主要就是做「客服」的,是為「客戶成功」,通過與真實用戶深度接觸,挖掘用戶長期價值,提升留存、覆購,以及推薦。

那時候的我,第一次了解到,「用戶價值」是做出來的,是一系列的營銷、心理學和博弈論(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的結合學問。

以及我很幸運地,職場上的第一個老闆是親自接觸用戶,帶著我將一個個用戶轉為超級用戶。我們也成功打開臺灣市場,由虧轉盈,由陌生開發到自來客,這兩年多經驗,讓我知道啥是真正的「用戶導向」,而不是目前國內大多網際網路品牌的「流量導向」,更別說現在有多少老闆是坐在辦公室內喊著增長,根本沒實際接觸用戶了…。

01 微信群運營 =低效勤奮

自從開始寫社群系列文,我會到脈脈或者其他職場相關社區看看大家是怎麼討論社群的。

結果發現大家在討論的社群活躍技巧不外乎是:

發紅包、抽獎晚上八點後開始互動早晚報
丟商品連結….等諸多限於微信群的操作技巧

另外,也發現了很多名為「社群」的課程,大概是:《知名社群運營專家帶你實戰 10 天,收穫 10 萬用戶》《只要 9塊9 ,了解如何通過微信群做裂變》

如果以我目前的觀察,(被誤解的)社群運營的一日工作:

到了公司,在 100 個用戶群發一輪早報挑選商品連結,丟群裡挨個回覆用戶問題踢人,拉人,踢人,拉人策劃打卡活動,下周上線發紅包激勵大家來點連結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

仔細想一想,你會發現上面這些「SOP 套路」是不是重複性高,幾乎不用動腦的,甚至很大部分的動作未來用機器就可取代?

用流量思維看待社群,技術和思路含量低

這是為什麼?

多數品牌在「微信群」的受限下,以流量思維的低效能勤奮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首先是產品限制,「群聊」的先天性就會給人一種「即時性的壓力」,內容無法沉澱、容易被打斷之外;再者,基於微信的熟人特性,也不適合情感信任的延伸,容易使得群內即便一堆人,但只是陌生人,這就像是百貨促銷時,你跟你周邊人的確實有共同點!是個群,但這群大多只是抱著「搶好康」的索取心態,而不是參與心態。

由於產品限制,使得強拉不認識的一堆陌生人到微信群,容易成為死群之外,邊際成本也越來越高,使得現在的「社群運營」只能用人力來覆蓋戰略上的懶惰,用人海打流量戰,不斷的開群、水群、然後再死群。

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尤其實看到網上很多人吹噓著自己的社群又擴了幾千人,自己的產品有著十幾萬的用戶社群,但有效的用戶有多少?他們對你的品牌的推廣參與有多少?商業的轉化又有多少?你能動員的用戶又有多少?

這些問題不曉得能被回答多少,流量思維下的微信群運營,大概是耍流氓吧。

02 真正的社群工作?1. 品牌不是流量,是和用戶建立真實的關係

可能國內基於人口基數大,還有殘存一些流量紅利,但從 2019 年的網際網路報告來看,全國的個人上網時長&網民的同比增長已經不到 5%,相信我,流量這套玩法馬上就要泡沫化了。看看今年網際網路寒冬,增長放緩的警訊,還認為流量就是品牌嗎?流量就能帶來商業轉換嗎?

真正的社群工作者(Community Manager)是把流量思維轉為「以人為本」的思維,專注在人與人的連結,建設品牌和用戶間的真實關係。

2. 運營工作的三個核心

關於「運營」這崗位,我認為是由三個本質組成:「人性」、「營銷」和「商業」

做得好運營,能協助我們建立對世界的正確認知。

雖然我還是很不理解,為什麼國內要把「運營崗拆這麼細」,造成運營同學們在思維上很切割,內部協作成本高之外,也無法養成一個系統的問題解決思路。

造成做內容運營的不想管用戶,作用戶運營的不想管渠道,做渠道運營的不想管活動,做活動運營的不想管內容……也讓運營崗位多了一種潛在危機:「打工思維」——做好我職責上的就好,其他我不想管,這也是我另外覺得很可惜的點。

先讓我把海外或臺灣,常見的兩個跟「人」相關的運營崗拿出來說明下。Social Media 跟 Community 的詳細差異,可以到社群系列文第一篇查看。

3. Social Media Manager(社交媒體經理)

運用特定的社交媒體平臺作為渠道,做「高質量的穩定輸出」,目的是有效的用戶增長。透過數據的全面追和優化,了解自己品牌的用戶偏好和習性,不斷精細化提升轉化和效率,制定品牌的內容策略,主要處理的是「內容的問題」。

但微信群的運營,你能獲取多少數據?絕大多數的微信群的用戶行為是無法追蹤到的,因為他們脫離你的產品,只能粗估些數據,於是連策略往往是無依據的。

4. Community Manager(社群經理)

終於來到本篇重點。

關於「社群經理」(Community)的書、討論和職能需求,在海外過去半年,比過去十年加起來還多。

Social Media 的工作是處理內容的問題,追求的是出去,是信任感的傳播;Community 的工作就是處理用戶與品牌連結的「人的問題」,追求的是黏性,是賦能給用戶,是品牌參與。

為什麼海外品牌急需這類人才?因為流量紅利已過。

品牌發現在人性上,人們不只是在尋找產品,更是在尋找一種共享身份和歸屬感,想為自己關心的事情做出貢獻,並成為其中的一分子。物質相對豐盛的時代,我們對於精神的追求更高了。

也發現在商業上,要去經營用戶的 LTV(Lifetime Value)> CPA(Cost Per Acquisition),這些用戶才能帶來長尾的穩定營利,甚至為自己的品牌發聲捍衛。

而做好一個 Community,必須要會洞悉人性,從數據看行為;懂得用精細化的營銷方式,給用戶沉浸感和難忘的峰值體驗和話題性,也要有商業的思維,了解自己的品牌和商業模式,了解成本和流程的概念,社群是否能帶來邊際運營成本的降低,轉換成規模效應?

這些都是運營崗最需要學習的技能點。

03 什麼樣的公司適合經營真實社群?

先簡單說個三個層面,品牌價值、產品布局、長尾商業。

1. 品牌價值:有個能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價值觀

「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看起來雖然連接著,但其實都是渴望被需要、被連結的孤島。」

學過管理學的我們都知道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但近年有越來越多論文指出,人們的需求不該是金字塔模型,滿足了下層後依序往上,而是人人都需要自我實現。金字塔只是被管理學誤用至今,甚至可以說是被企業老闆作為壓榨員工的依據。(這之後在寫篇文章好好談哈)

我至今相信人性本善,在社會上,我們都期望著自己是個有用有價值的人,如果你的品牌文化價值觀,是能讓人們或社會更好,這才是能做個好社群的原動力。

2. 產品布局:線上擁有數據,線下能有聚會

數據是讓我們從行為面了解我們的用戶的寶藏,別把數據給別的第三方平臺掌握阿。

另外,如果你真的沒有產品能力做自己的一套產品生態,讓用戶留下行為足跡,那至少要做好線下聚會的布局,一個專業的社群經理,是能透過人與人的互動,察覺真實的需求和人性的。(看看 lululemon)

用戶和品牌的信任和真實連結,往往也是再一次又一次的真實會面、協作下積累的。

3. 長尾商業:留存、覆購和推廣(用戶長期價值)

如果你的商業模式主要是低頻的產品服務,需要靠著用戶留存產生的價值,例如高價值服務或商品,或是需要一系列評估的購買行為(B2B SaaS),這都需要高度信任和覆購能力,那啟動真實的社群(Community)是有益的。

換言之,如果你們主要是靠流量營利的廣告營收平臺,那確實經營社群就沒這麼必要。但有多少平臺擁有這麼大的流量可以靠廣告生存?

國內除了幾家龍頭之外,其他人若想玩流量,純廣告變現的模式,可能都是在玩火。

其實可以打個比方:世界上的名校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社群?(校友會)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長尾商業,於是設定好了品牌價值文化,打通了產品布局。你會發現,名校的每一個畢業校友,都會無酬的自主參與到品牌建設裡。

最後再舉幾個例子吧~

從品牌價值、產品布局、長尾商業來看看國內的品牌。

Keep 屬於三者皆具備。好的標語和文化價值觀(自律給我自由),線上數據自己掌握,還擁有線下 Keepland 門店,商業模式也是長尾的留存價值方向。雖然過去是個工具軟體,但絕對有往社群生態的潛力發展!

我也一直期盼著,有個我們自己的運動品牌可以在國內做出運動生態,帶給整個社會更多健康和自律的生活,甚至打到海外成為國際品牌!向外輸出文化價值觀!

只可惜滿手好牌的 Keep 可能沒這打算吧?讓 lululemon 用著「自我成長」的社群生態,即便沒有線上產品的輔助,也能成功打入國內市場,目前還成為了全球運動品牌第三。

我知道 Keep 這幾年下來,擁有了許多因為運動和自律而改變了自己生活的超級用戶,但卻因為缺乏一套校友管理機制而逐漸流失。這就像是顧著招生而忘記校友的學校,品牌只能停在一開始最繁榮的時期。

另一個例子,得到App 也是我認為是下一個很好發展社群生態的品牌。

無論是過去在產品上積累的大量行為數據、正在發展的知識城邦(用戶內容社區),還是得到大學(貫穿終身學習品牌價值的線下布局),以及 2019 年的跨年演講,首次賦能給用戶自行舉辦各城市的跨年演講聚會(最後 56 個城市,超過 8500 位的超級用戶在全國各地共襄盛舉)

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滿足了社群的三個層面,並且看得出運營團隊是以「學校」的方式來經營品牌,而不是用流量思維,這點很值得欣賞和敬佩。

在接下來,人與人的真實連結價值將被放大的時代裡,又有多少品牌會死於流量思維,又有多少品牌會因為專注於用戶的長期價值而冒出,我害怕著也期待著。

總之,希望每一位社群工作者都能找到自己的舞臺。

也希望每一位運營的同學,都能在職涯發展上,養成人性、營銷和商業的思維,這才是我們無法被取代的能力。

2020 年,我們都會更好的,是吧?

 

作者:侯智薫(雷蒙),微信ID:raymondhou0917。北漂90後,正在北京網際網路打磨作品。過去在臺灣負責外商 SaaS 的增長(內容和社群),也曾擔任生產力、簡報和社群培訓講師,玩過音頻和知識服務;看見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本文由 @侯智薫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品牌誤解:社群= 私域流量
    作為剛從臺灣到北京的北漂工作者,過去的工作內容除了「做內容」,就是搭建「社群」,來到北京後,也幸運地繼續深入社群這領域,學習/探索/體驗各種人與人的本質,協助品牌和人們的社群建構,期許自己能持續打磨出,屬於這個時代的
  • 突破流量困境:流量思維向社群思維轉變的思考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流量紅利正在消失,流量越來越貴,轉化越來越低;如何突破流量困境?答案是:轉變我們的思維,要從流量思維轉變為社群思維,利用幾百個人撬動幾千萬生意。1994年5月,中國第一個BBS站——曙光站正式上線。1995年8月代表高校社群文化的清華大學BBS——水木年華站走入人們的視線,成為中國最有人氣的BBS之一。
  • 淺談線下實體店社群運營化
    傳統實體店經營用戶通常是流量思維的模式社群新零售強調用戶思維的模式因為傳統流量越來越高是不爭的事實,低成本的流量是所有的商家追尋的目標。最省力的方式就是讓顧客自己裂變,帶來新客戶。運營思路從獲取開始、到激活、留存、最後到複製模式拓展渠道。當商戶從沒有開展過線上營銷時,很難讓他們做出有效的運營策略。所以先從簡單的組建社群開始,獲取原始用戶,沉澱會員;再通過社群內的活動來激活和留存,培養意識。
  • 社群運營的六大核心要素
    近期,社群似乎又被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關注度。當然社群不等於微信群,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下營銷類社群運營的幾大核心要素:一、品牌要素。這裡的品牌具有多重含義,一個是商品的品牌,另一個是運營者或者組織的品牌,一個成功的社群一定要靈魂。也就是說其信譽度、威望口碑、效率、美譽度都要過關才可以,只有具備這些的社群才可以長久,否則註定會曇花一現。
  • 社群運營必備的8個技巧
    社群運營是運營者常用的手段,常見的社群類型有微信群,QQ群,小密圈,不同的社群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建設社群的時候,需要考慮社群的類型和性質,想要展現什麼樣的功能,也需要根據面對的目標用戶群體的類型來進行選擇。
  • 社群經濟啟示錄:從羅輯思維到黑馬社群
    當魅族開始玩魅藍音樂會的時候,最起碼其定位的青年良品是一個社群的信仰打造,而不是簡單的優越感的宣傳。2、羅輯思維的社群模式:讓用戶嘗試著去思考羅輯思維的社群模式,本質上是讓用戶嘗試著去思考,社群定位白領用戶,這一點就註定了用戶基本上是主動參與其中的。
  • 《羅輯思維》運營策略分析
    二、《羅輯思維》對自媒體運營的啟示 (一)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擴大社群品牌影響力 在自媒體運營中網際網路思維的關鍵就是「用戶至上」,也就是要充分滿足受眾的需求,使用戶逐漸形成對該媒體的信任與依賴
  • 社群運營方案必備的5個方面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科技越來越發達,營銷從線下營銷轉移到線上營銷,社交時代,社群運營的方式被廣大商家所青睞,裂變營銷讓社群運營的價值充分的展現出來。想要做好社群運營,就要不斷使用引流拉新的技巧,來獲取更多的潛在用戶進入社群,通過社群來對用戶進行引導,通過互動交流,提高用戶對品牌和產品的認同感,讓用戶主動參與到社群的話題和活動中,提高用戶對社群的興趣度和持續關注度。在進行社群運營的時候一定要制定合理的社群運營方案,有計劃,有流程的去對社群進行運營。
  • 社群運營的方法與路徑是什麼?
    疫情當下,很多商家到現在依然不能正常開業,於是不少商家開始琢磨怎麼利用社群進行線上客戶的引流,一旦解封,這些建立了良好關係的客戶就可以引流到線下。同時也了解到有公司高薪招聘社群運營總監,那麼關於社群的知識你了解多少呢?一,什麼是社群運營?
  • 羅輯思維正在偏離「社群經濟」嗎?-虎嗅網
    最近,羅輯思維三劍客羅振宇、李天田、吳聲將發起面向全國9大城市、為期60天的「演唱會」巡演,面對這場年度大戲,我只想說:「萬萬沒想到,節操不見了,羅輯思維正在偏離社群經濟的軌道,越來越無愛了」。因為他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曾幾何時,我辭去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有過一段自由撰稿人的手藝人生活;因為他匠人精神的薰陶,現在,做任何事情我都保持極客、死磕的態度;因為他網際網路拜物教徒的虔誠,我毅然選擇在網際網路紅利爆發前的黎明時分摸爬滾打;因為他對「社群經濟」的執著探索,我也加入了鑽研社群經濟的隊伍當中,翻看各種關於社群的書籍,選擇了一份社群運營官的工作,踐行實驗關於社群未來的各種可能。
  • 社群運營:一個優秀的社群具備的8大要素
    社群是粉絲的宣言書,社群是品牌的加速器,社群是用戶的播種機」。社群的本質是共同體,因此,社群的作用就是催化強關係,建立強連結,產生強信任。如何保持社群的優質性,是每個社群運營小夥伴的都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 小U管家專業版-讓您的社群運營更簡單
    致力於用工具幫助當下企業社群破局,將繁雜的社群運營工作自動化、批量化,最大程度的完善群內管理、節省人力成本,實現高效運營場景。產品價值及管理模式在傳統的社群管理模式中,超過90%的社群運營人員可能都遇到過手機被卡爆以及操作不方便的問題。
  • 中小教培機構從零開展社群運營要具備什麼條件
    01 社群運營不是客服首先從線下教學到線上延伸後,最關鍵的一點不是什麼工具的使用,不是什麼技術的名詞更換,而是思維的轉變。社群運營就要當開幼兒園一樣來服務。面對每一個客戶,都要當是小孩子一樣,認真的溝通。
  • 社群運營人必須具備的幾種能力
    我覺得社群經營看上去簡易,其實繁雜,必須運營人應用多種多樣工作能力開展融洽,可到底在社群經營中必須採用什麼工作能力呢?我對此十分好奇心。以便更全方位,實際的找到這一難題的參考答案,我花了二天的時間,登陸各大網際網路招聘網址,並參考了 很多份社群運營職位的招聘信息。
  • 突然時課王思涵:跟誰學的社群運營土在哪裡?作者:阿宅
    以下為演講實錄:為什麼一定是私域流量?為什麼一定是微信社群?很多老師會問做社群真的有用嗎?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我會直接告訴你,不要討論做社群有沒有用,而要討論怎麼把社群做得更好。這麼多人在做,各行各業都在做,說明社群這個東西肯定是有用的。
  • 盤點運營人必須知道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
    作為一個運營人必須擁有一個自己得心應手的工具箱,才能在運營工作中事半功倍。工具箱裡應該有底層邏輯、思維模型,也應該有運營技巧和操作工具,它們可能分別處於了道術器的三個層面。我今天整理了部分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以及它們的使用場景和使用原則,希望對大家以後的運營工作有所幫助。
  • 關於社群玩兒法,這一篇就夠了!
    我覺得玩社群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可以解決流量問題。第二,可以解決品牌問題。第三,是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新機會。怎麼理解這三方面的原因呢?我一直都覺得社群是解決移動端流量碎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或者是方案,所以這又叫做流量的解決方案,是社群給我們帶來的一個紅利。
  • 「前臺內容,後臺社群」——從《羅輯思維》看網際網路知識社群傳播模式
    充滿不確定性和冒險精神的社群,吸引了一些具有投機想法的成員。第四,交易。羅輯思維微信公眾平臺設立了一個「會來事」的欄目,社群成員有權利通過羅輯思維微信號發布信息,會員找工作、商務合作和招聘都是會來事常見的內容。實用信息交流的平臺並不少見,但羅輯思維社群基於共同的價值觀搭建起來,與線下交流相結合,在信息匹配度上更加高效和可信,同時與「幻想」這種精神層面的滿足互補,構成現實利益的滿足。
  • 多社群聯動分享經濟——「三喜生活」社群生態圈成功的密碼
    相信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流量為王的時代已經悄然過去,在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群正作為一個大型流量入口,吸引了許多中小企業、個體零售、電商、微商,大家紛紛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為自己的企業、品牌宣傳推廣,培養忠實粉絲。
  • 社群運營必須考慮的4個關鍵點
    社群運營是現在使用非常廣泛的運營方式之一。社群運營的手段也層出不窮,要想做好一個社群,有4點是必備的,今天9妹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想要做好社群運營,那麼首先就要對96新媒體社群運營有一個準確的認知。社群運營是商家或者個人通過建立社群的方式,與用戶建立聯繫,實現用戶轉化,完成用戶變現的過程。社群運營必備的4個關鍵點1.定位隨著社群運營的廣泛使用,不管是商家運營的社群,還是個人運營的社群,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好社群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