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流量困境:流量思維向社群思維轉變的思考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流量紅利正在消失,流量越來越貴,轉化越來越低;如何突破流量困境?答案是:轉變我們的思維,要從流量思維轉變為社群思維,利用幾百個人撬動幾千萬生意。

1994年5月,中國第一個BBS站——曙光站正式上線。

1995年8月代表高校社群文化的清華大學BBS——水木年華站走入人們的視線,成為中國最有人氣的BBS之一。

這兩個事件代表著網絡論壇在歷史上登上網際網路的舞臺,社群概念也從那時形成,其產品形式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不斷演進。

近一兩年「社群」在各種場合不斷的被提及,諸如「社群經濟」等衍生概念十分火爆。所有網際網路人都能達成共識的一點就是流量紅利已經消失,流量越來越貴,轉化越來越低,大部分企業都處在流量困境中焦慮不安。

而一些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便把初入市場的重心投入在了社群上,利用幾百個人撬動幾千萬生意的案例不勝枚舉,小米就是其中一個。

曾經很多不差錢的企業是看不起玩社群的,認為「差錢的才玩社群,不差錢的都玩流量」,但是低投入高回報的社群也讓大佬們紅了眼,紛紛開始接地氣。

社群只是一個便宜的渠道嗎?只是為了增加流量入口嗎?

有道理,但也不全盡然。

要想突破流量困境,首先要轉變我們的思維,要從流量思維轉變為社群思維。

流量思維是獲取然後變現;而社群思維則是獲取用戶之後,通過裂變實現指數級變現增長,而為了讓用戶有後續的行為最重要的就是轉變用戶的角色。

一、流量變成用戶

流量是看不到的,而用戶是看得到的。

很多企業走下神壇,開始打「體驗」牌,運用各種手段讓用戶成為用戶,畢竟先用上產品是第一步,後面才會有第二三四五步。

不僅如此,他們還把用戶拉到一個群裡,當做上帝一般的供起來,有問必答,有求不應,一有活動就往群裡散優惠券。

運營人員在群裡辛苦的做客服小妹小弟,這年頭,誰微信裡沒有二三十個用戶群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運營的。聽起來好像就是這麼做,身邊的很多小夥伴也是這樣做的,但是這樣運營社群會面臨各種各樣難題。

其中最常見的有兩種:

雁過拔毛:用戶基於體驗也好還是活動也好聚到了一個地方,但時間一到,大家就揮揮手沒有留下一片雲彩。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比如有一年雙11,一個商家把購買他家產品的用戶聚到了一個微信群裡,一開始大家都很活躍,在群裡曬自己買了什麼什麼東西,微信群稍微沉寂一會,運營人員在裡面大撒紅包、優惠券,通過這樣的形式,這個商家雙11單日就超過了之前2個月的訂單交易額。但是問題很快就出現了:物流爆倉,大部分用戶在付款1周後都沒有發貨,一開始是1個用戶,緊接著無數個用戶在群裡吐槽,無論運營人員怎麼解釋怎麼處理,用戶就是不買帳;更甚者,還發朋友圈讓親朋好友千萬不要在這家買東西,最後運營人員實在頂不住了,就把群解散了。

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追本溯源就很容易發現問題出在哪兒——你把用戶當做上帝,用戶就把自己當做上帝。

你走下了神壇把用戶捧了上去,這時的用戶是最挑剔的,他不會容忍你產品的一點點瑕疵。用戶其實並不傻,網際網路中的用戶見都套路太多了,他們深知你的意圖,要想讓用戶掏錢,也許你要超過用戶的心理期待值很高很高,他們才會買單。

二、用戶變成粉絲

得粉絲者得天下。

KK(凱文·凱利)提出1000鐵桿粉絲理論:

如果一個創作者或藝術家能夠擁有1000名鐵桿粉絲,這些鐵桿粉絲各用一天的工資來支持創作者的工作,創作者即可以辭去全職工作來養活自己。這不是這幾年提出的理論,以當今中國網際網路中粉絲的勢力與實力,也許不用1000,200足以。

讓我們回到剛剛那個雙11商家群運營的案例做個假設,如果群裡有一部分用戶是商家的鐵桿粉絲,那在第一個人吐槽物流的時候,是不是一定會有人站出來,說:「好飯不怕晚」、「好貨值得耐心等待」等類似的話,一盆盆冷水把本來是一小撮人憤怒的小火苗澆滅,都不用運營人員準備說辭,有粉絲就替你說了。

再舉一個例子:劣跡藝人出事的時候粉絲的立場我們雖然鄙視,但也真的不能不佩服。看吧,這就是粉絲的力量。

道理都懂,但怎麼做呢?

1. 轉變思路

在上一PART中,提到網際網路中的用戶見慣了套路,所以我們一定要將我們的套路藏得深點,再深點,當你一上來就想從用戶身上薅毛的時候,那一定會有一群用戶把你的毛拔光。

所以在想著我們能從用戶身上得到什麼的時候,先想想我們能給用戶帶來什麼,好的,我們準備好掏心窩子對用戶了,可總得把產品擺在前面吧,這似乎又回到了「體驗」這件事。

我們無法創造出完美的產品,只要體驗,就會有好的體驗和不好的體驗,那麼當用戶感受到不好的體驗的時候怎麼讓他們容忍?

無論怎樣的承諾都是下一次的事,這一次沒有處理好可能就會失去下一次的機會。也許我們可以另闢蹊徑,通過別的體驗進行彌補。

吃飯等位,大家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歷,這種體驗實在太不好。餐廳一般彌補等位用戶的手段是打折,而海底撈別出心裁的為等位的男士擦皮鞋,為女士美甲。

這兩種方式看似都彌補了用戶吃飯等位的不良體驗,但其實有本質的區別。

第一種無論你給用戶打多少折,用戶在等位中的不良體驗已經產生,當他們拖著僵直的雙腿,肚子咕嚕咕嚕的走入餐廳,飽餐一頓結帳時發現你給他打了打折,用戶會有多欣喜呢?他有多大概率會因為這個欣喜下次還來等位吃飯呢?

第二種,海底撈用戶同樣在等位,但女士看著自己美美的指甲,男士腳踩著光亮的皮鞋,拍個照在朋友圈炫耀一下,也許不良體驗不良情緒從未產生。而他們下次還會選擇海底撈,不僅自己選擇還會推薦別人。

海底撈就是通過這些超預期的體驗將用戶培養成了粉絲,然後粉絲不遺餘力的自發在各種平臺宣傳,海底撈因此不斷壯大。

以至於海底撈某店後廚老鼠事件時,大家在說什麼呢?「海底撈的後廚都這樣,估計別的餐廳更髒」,「相信海底撈」等等……

2. 遵循三原則

核心的原則有三個:圈層化,情感化,參與感。大家都知道小米的成功離不開背後的米粉,那麼就拿小米舉例子。

圈層化就是你要找到有同樣需求或同樣喜好的那群人,小米成立之初找到的100個天使用戶就是從手機論壇挖掘的一群具有極客精神的手機發燒友。參與感就是讓用戶參與進來共同創造產品,這聽起來就很酷,小米就是讓用戶參與了手機系統開發。情感化,往下就是情緒,往上就是價值觀。能容忍不良體驗其實都是源於情感。眾所周知小米會為用戶舉辦年度慶典、米粉節,在這一天小米的幾個合伙人會集體出現跟粉絲玩在一起,所有這些活動直接目的都不是為了賣產品,而是為了增加粉絲之間,以及粉絲與公司之間的接觸點和接觸頻率,從而形成情感。

三、粉絲變成家人

世間有三種情:親情、友情、愛情。

將用戶運營成粉絲之後,我們似乎還可以再往前走一步,因為世間有三種情:親情、友情、愛情,這樣的感情更綿延長久。

賣保健品的見到老頭老太就喊爸喊媽,陪聊天、做家務、逛景點……不知道的還真以為是老頭老太的兒子閨女。

父母對於「子女」的推薦自然是照單全收啊,不僅自己照單全收,還搖旗吶喊,將自己的「兒子閨女」推薦給更多的爸爸媽媽,親生子女知道了怎麼勸都勸不過來,到底誰才是親生的還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大部分淘寶用戶尤其是女性用戶幾乎都會喊馬雲作「馬雲爸爸」,而「馬雲爸爸」也曾站臺為「敗家娘們兒」正名,至於馬雲是怎麼變成「馬雲爸爸」的,還真值得研究一下。

建立產品與用戶的情感聯繫很難,產品可以擬人化但畢竟不是人,除了將創始人「風格化」以外,我們還可以或者說必須要做的就是建立用戶和用戶之間的感情聯繫,因為社群如果沒有社交那就不是社群了,有社交才能讓用戶有存在感和歸屬感。小米有線上論壇,為什麼還要搞線下的米粉節,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簡言概之:通過社群思維來突破流量困境,就是通過各種運營手段完成用戶角色轉變,然後通過社群用戶裂變實現指數級變現增長。

而伴隨用戶角色轉變中,我們要學會經營用戶資產,海底撈的等位體驗其實就是經營用戶時間資產很好的例子,因為用戶的資產不僅有金錢,還有時間,情感等等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

最後撒一句雞湯:網際網路發展之快,讓身處其中的人活在焦慮之中,亟不可待的汲取著各種「乾貨」,但我們可以認為這些知識是對的,也可以認為這些知識全是錯的,最重要的不是對的就照搬照做,錯的就嗤之以鼻,而是在思辨精神中實現自我的成長。

本文由 @白白湯圓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被流量思維誤解的社群運營工作
    用流量思維看待社群,技術和思路含量低這是為什麼?多數品牌在「微信群」的受限下,以流量思維的低效能勤奮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首先是產品限制,「群聊」的先天性就會給人一種「即時性的壓力」,內容無法沉澱、容易被打斷之外;再者,基於微信的熟人特性,也不適合情感信任的延伸,容易使得群內即便一堆人,但只是陌生人,這就像是百貨促銷時,你跟你周邊人的確實有共同點!
  • 網際網路品牌誤解:社群= 私域流量
    社群 = LTV+賦能+共同體,不只是私域流量。私域流量,不等於社群?社群(Community)的定義?別誤用了社區思維來建立社群。不過,這時候兩岸的大家對於社群的概念其實都在於 「Social Media」(社群媒體),而不是真正上的 「Community」(社群)。二、私域流量並不等於社群?搜尋「私域流量」出現的關鍵詞:
  • 創業者的流量思維:線下缺的是顧客,線上缺的是用戶。
    創業者的流量思維, 線下缺的是顧客,線上缺的是用戶。 所以引流營銷就非常重要,就變成了每一個企業必須攻克的難題。對於網際網路創業也是一樣,營銷和流量是每一天都必須關注的事。
  • 今年最火的營銷思維,楊飛「流量池」理論最全整理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美好新消費(ID:meihaoxxf)美好說:2016年開始,幾乎所有行業都在為流量紅利的消失而感到焦慮不安,流量匱乏已經成為初創企業遇到的刻不容緩的關鍵問題。傳統企業如何突破流量壁壘,如何藉助網際網路實現自身轉型,如何精打細算地運營好流量,如何讓流量帶來銷量和增長?
  • 如何打破線下流量瓶頸?三四線城市實體門店的生存之道
    在新浪潮品牌俱樂部近期的會員活動中,斑馬家攝影創始人李建慕結合自身的操盤案例,從思維到方法論,深度分享了實體門店破局線下流量瓶頸的路徑。李建慕在攝影行業從業20年,連續創立過10多個攝影機構,具有非常豐富的二、三、四線城市實體門店引流拓客的實戰經驗。斑馬家攝影兩年半在四線城市市佔率從0做到75%,並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門店社群實操方法論。
  • 思維進化:突破直覺思維、線性思維定勢,提升思考能力
    今天我在這裡先講人類三個初級的思維方式 初級思維一:直覺思維(單點反射)初級思維二:線性思維(從A到B)初級思維三:多點並列思維(ABCDE並列思考)圖片來自網絡@科學思維探索者4、直覺思維案例: 關於金字塔的一些神話一些人看到,金字塔附近是沙漠,就本能認為 不可思議,他們不會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當時法老或設計師,是否會考慮在沙漠中建造金字塔?
  • 久其數字CEO鄧晨:線下服務業大變局,私域流量運營正當時
    久其數字CEO鄧晨:線下服務業大變局,私域流量運營正當時 私域流量、社群關係、裂變營銷……營銷圈一度火爆的概念。
  • 選品、選人、流量,餐飲直播帶貨要規避哪些坑?
    這成為大家思考的問題。直播帶貨到底是過熱,還是方興未艾?直播帶貨要規避哪些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以上問題。01直播帶貨如何選平臺?直播帶貨的魅力越來越大,很多餐飲老闆都想嘗試,隨著家家戶戶都湧入賽道,大家發現沒有流量才是常態,每家每戶都有流量焦慮症。很多餐飲企業發動全體員工玩抖音、發朋友圈。抖音這種公域平臺,流量的分發基於算法推薦,圍繞用戶的思維和喜好,而不是企業的推廣思維。
  • 流量增長不再是核心指標
    以前大家認為的數字營銷主要是通過數位化媒體購買去獲取精準流量,從而完成客戶的轉化和品牌的建設,但是在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今天,品牌主能從購買流量的行為上獲得的邊際效益越來越低,通過這種方式促進新老客戶的增長明顯乏力。於是新的增長引擎出現了。現在的數字營銷職能部門肩負的重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 B端,正成為新流量的代名詞
    告別流量思維,擁抱產業思維已然成為發展共識。B端時代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按理說,經過網際網路時代的洗禮之後,人們對於以流量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模式應該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他們在尋找新的發展方式的時候必然會有意無意地規避掉這一切,儘可能避免再度陷入到流量的陷阱裡。
  • 善用矩陣思維,高效思考、解決問題
    本文通過六個矩陣思維的案例分享,介紹了讓我們高效思考、高效做事的工具。分類看上去是一種設計方式,但是其背後隱藏的更是一種思考方式。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由於自己的思考角度不同,就會對事情採取不同的切分方式,得出不同的結論,最後導致整個決策行為大相逕庭。有些人分的毫無章法,一團亂麻,而有些厲害的人卻是緊緊有條,分門別類,我們還可以從中發現,越是厲害人,分類的方式越是簡潔,越容易洞察到問題的本質,採取合理的措施。
  •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狀 將思維轉化為圖像
    突破工作記憶的限制人的思考依賴於工作記憶,工作記憶不僅能暫存信息,還能加工信息。比如人在閱讀時,不論是對單個詞義的理解,還是對文章整體意義的領會,都有賴於工作記憶。而工作記憶有一個特點,就是它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非常少。
  • 羅輯思維社群經濟的三板斧
    我們看到的大商業社群的流動,正在向從混雜的會員社群向高端精英群體變化。而在眾多謀求網際網路思維商業化的人群中,其核心精髓「三陪」玩法真是獨到,你是很難學得會。在發揮本身社群強大網際網路連接的作用力的同時,開啟了以會員玩樂,會員傳播,會員互助的商業形態,在足夠的人群受眾中,在足質量的人群裡,羅輯思維隨著越來越多的商業成為了網際網路思維的焦點,引來了商業化實現的新紀元。但是此刻,羅振宇和申音分手了,按照本身社群經濟的商業邏輯,此刻的羅輯思維應該順勢進入更高端的商業領域,但是本身就有差異的個體,此刻的選擇都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 微信生態用戶裂變增長方法拆解盤點:關於公眾號、個人號、社群、小...
    80%的流量掌握在20%的人手上,本文作者希望把關於微信流量那些不為人知的思考分享給大家。這種暴力的黑客增長玩法吸引了很多創業者、運營人,有刷爆了朋友圈的網易戲精課,也有趨之若鶩般的進各種大咖群活動,更有異常簡單粗暴的免費送書活動。玩法的背後都是用裂變思維在做運營活動,的確有效!2016年底,我開始研究微信生態下的新型漲粉方法,算是最早一批做微信生態裂變漲粉的運營人。成功應用到「考研派「旗下系列公眾號,3個月內0成本,獲取精準考研用戶50萬,成為考研在線領域微信流量第1。
  • 汽車電商是偽命題,是一種錯誤思維
    每次我怎麼講就有人反駁我說,那我也要先活下來啊,我得說活下來不是你這種活法,你只要抱著導流的思維就是進入行業巨頭的領地,進入他制定的遊戲規則裡面,你發展他學你,你失敗就是死,說到這裡我沒有具體方法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但是我建議你先停一下手頭的事情,好好思考一下。在這裡我也想和所有的創業者說一句,不論你在哪個行業,做什麼樣的事情,如果你做的業務和現在的行業巨頭有重疊,其結果是十條命都不夠你送的。
  • 腦子沒有洞,流量是噴不出來的
    但問題是,大多數的KOL既不是明星,也不沒有過硬的內容生產能力,他們自身不具備聚集流量的屬性,也無法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給到用戶來吸引用戶停留。 於是只能通過各種譁眾取寵的套路來收割流量。 就算是一些具備內容能力的主播,在這樣一個流量思維的環境下,也無法長期持續。
  • 知乎藍海:2000W流量機會掘金指南
    >而我們只需要一雙勤勞的雙手和一個思維清晰的大腦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個流量機會?「真」的前提,想想看,如果分析結果相反會導致什麼結果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實在太需要篩選信息的能力,其中保持獨立思考顯得尤為重要,但獨立思考並不是針對everything都要提出不同觀點有效思考是必須建立在足夠的知識積累之上,不然就是盲目思考如果身處陌生領域,學習同行仍然是不錯的選擇
  • 揭秘「私域流量」賺錢公式!
    結合與業內大咖的討論和個人的思考,我從「私域流量基本問題、私域運營萬能公式、公域引流、私域運營及用戶管理」幾部分,拆解下私域流量變現的所有環節的玩法、套路和注意事項等,中間穿插下完美日記的經典實盤案例,希望對品牌和個人做私域運營有所幫助。
  • 4種線性思維帶來的人生困境,你陷入過幾種?
    1害人不淺的線性思維1962年,三位精神病醫師為了研究LSD,也就是迷幻劑,提議用大象來進行研究。選擇大象的原因是,大象尤其是亞洲象,會定期經歷從正常的平靜順從向最長為期兩周的高度攻擊性,甚至危險性狀態的無法預測的轉變。
  • 靈遁者:突破思維局限去思考時間和維度
    靈遁者油畫作品突破思維局限去思考時間和維度——靈遁者時隔一年多,我沒有寫科普文章了,今天晚上突然想寫了。這篇文章主要討論兩個概念:空間和時間。然而他給出的第四維度是時間,不是從數學思維去推導了。沒有然後,他沒有給出第五維度是什麼,說明什麼,這東西不是憑想像就能整出來的。想像力大於知識的本質理解應該是想像力必須建立在知識層面上才能有實際和事實意義。我今天突然想到了能不能順著他的思維從時間上去突破對維度的認識。不是長,高,寬這樣的拓展認識,因為再從這個面去突破不好想像,找不到突破口。那麼從時間從來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