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第19篇讀書打卡分享
『全文3000字,預計閱讀8分鐘』
人的大多數思考過程都是隱蔽而不可見的,我們只是在頭腦中想,卻很少將它們外化出來。
而「圖解思考」指的是用畫圖的方式來直觀表示出我們思考內容,這有利於我們對所思考問題的解答。
通過畫圖來解剖可以顯著地加深我們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圖示作為一種直觀化的表達,比語言文字這種線性結構有更大的優勢,它可以讓複雜的關係更好地顯現;二是用圖示來表示信息,分擔了人腦中工作記憶的負荷,使得工作記憶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參與更深更廣的思考。
01. 突破工作記憶的限制
人的思考依賴於工作記憶,工作記憶不僅能暫存信息,還能加工信息。
比如人在閱讀時,不論是對單個詞義的理解,還是對文章整體意義的領會,都有賴於工作記憶。而工作記憶有一個特點,就是它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需要處理的信息超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制,那麼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忽略或者遺失,思考問題時就會顧此失彼。
與工作記憶極為有限的容量相比,一幅圖可以包含的信息就太多了。人在觀看圖像時,對圖像中信息的處理是並行的,因此可以接收足夠多的信息。當頭腦中回憶或者構想某個圖像時,會形成視覺表徵,人在處理頭腦內的視覺表徵時也會採用與觀看眼前圖像類似的方式。所以藉助圖像觀察和視覺表徵加工,我們可以非常高效地處理信息,這對解決複雜問題有明顯的幫助。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用圖像來思考只是畫家、設計師等的專利,但實際上,很多成功的寫作者或者科學家都善於進行具象思考。J.K. 羅琳一開始產生寫《哈利·波特》的靈感,是在坐火車時突然閃入腦海中的一個形象:凌亂的黑髮、綠色的眼睛,還戴著一副圓眼鏡的 11 歲小男孩。這個形象一出現就縈繞在她的腦際,令她揮之不去,於是她開始了《哈利·波特》的創作。
科學家也是善於圖解思考的一類人。事實上,越是抽象的研究,圖解思考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越大。
在入讀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之前,17 歲的愛因斯坦曾在瑞士阿勞州立中學就讀一年,阿勞中學自由、開放,鼓勵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探索。更重要的是,阿勞中學繼承了 19 世紀瑞士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齊的思想。裴斯泰洛齊非常重視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在這種教育的引導下,愛因斯坦開始進行了一系列「視覺化的思想實驗」,比如他設想,追著一束光跑會出現什麼情況,會看到什麼景象。這種用具象方式思考抽象問題的方法後來一直貫穿於愛因斯坦的科研生涯。他曾這樣概括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寫下的文字或者說的話,在我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好像並不起什麼特別的作用。真正對思維起作用的好像是一些符號和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圖像,它們會自動地在頭腦中複製、組合。」
所以,一張思維的圖案很可能無法像語言表述那樣去傳達十分精確的意義,卻能夠激發起人們的直覺思考。這種直覺思考能引發頓悟,幫助人突破思考的瓶頸。
02. 圖像也參與思維的推進與創造
在頭腦中進行視覺演算或者思維實驗畢竟還是會受到工作記憶容量的限制,如果能把圖畫出來,那麼對思考的促進作用就更好了。思考問題的時候,如果只是在腦子裡面想,那麼只是反反覆覆圍繞少數幾個概念或者想法繞來繞去;如果這時你把想法隨手畫下來,邊畫邊想的過程中可能會出人意料地誕生出許多新的思路。
在其他很多領域,也能看到這種「圖解思考」的功用。繪製草圖是建築設計師、工業設計師的一項必備技能,設計師不僅用草圖表現自己的思考,更用草圖推進自己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對草圖的反覆修改伴隨著思路的持續修正和完善。
例如,在《圖解思考——建築表現技法》一書中,作者保羅·拉索提到,在繪製建築設計草圖時,如果有局部圖形需要修改,並不應該把原來的線條擦去,而是保留下來,以方便和更新後的設計進行對照,這樣設計師就可以回顧自己思考的歷程,並從該歷程中進行反思。作者還總結道,設計領域的實踐充分證明了草圖對思維過程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相信,這種經驗完全可以推廣到其他領域。
把思維轉化為外顯的圖形,為我們的思考擴展出了一個更大的空間。用紙筆構建探索空間的方式,讓整個探索過程是可見和可變的,方便思考者去自由嘗試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直到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一個可以供思考者自由探索的空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複雜問題的解決或者複雜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人們很難一開始就找到一條正確的航道,而是必須在反覆的嘗試、摸索和試錯中,通過不斷提出各種假設並加以測試,才能逐漸讓問題清晰起來。例如,在建築設計中,由於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很多,設計師往往會採取「平行思路」的策略,即用不同關注點主導的思路同時發展,然後再尋找不同思路間的交叉綜合。
03. 根據情境選用合適的圖形
圖解思考的基本原則是:基於所思考的內容本身,自行創造或設計與其相匹配的圖形式樣。
也就是不拘一格,沒有一定之規。很多人都喜歡使用思維導圖,但它只不過是千千萬萬種圖形結構中的一種。很多問題的情境,思維導圖未必是最適合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從具體的思考情境出發去構想相應的圖示,那麼我們的思維能力就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
當然常見的圖示類型也有參考意義,所以我在此列舉一些常用的圖示類型,供大家參考。表達概念和想法的常用圖示類型主要分為兩類:流程圖和結構圖。流程圖表示的是一個動態過程,通常含有箭頭以表示「流」的運動方向。結構圖表示的是一個靜態結構,用以顯示不同部分或者因素間的結構關係。不論是流程圖還是結構圖,具體表現形態又非常多樣,在實踐中這些圖很可能會呈現出更複雜的形態。
04. 三歲感悟
——
後廠村正在內測組建
讀書學習社群
有興趣加入的聯繫微信 lengvlong 拉進群
你看後,有什麼感悟呢?
可以在評論或小程序社區裡參與哦
後廠村讀書打卡【點擊進入】
——
附往期內容
第一周
1.關於時間《 時間丨活在全部的現在》
2.關於選擇《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
3.關於行動《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
4.關於學習《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5.關於思維《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高效學習?》
6.關於努力《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
7.關於成功《「學渣」與「學霸」誰更能成功?》
第二周
8.關於未來《如何解決遠期未來與近期未來的衝突?》
9.關於選擇《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
10.關於行動《錯失機會!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
11.關於學習《職場發展天花板?因為你缺少這種思維》
12.關於思維《®迎接「靈光乍現」的時刻 讓潛意識為你工作》
13.關於努力《® 水桶效應?不!職場未必如此》
14.關於成功《® 怎樣從大學走向社會?》
第三周
15.關於時間《® 收益半衰期,如何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16.關於選擇《® 拇指原則,如何做職業選擇》
17.關於行動《® 工作中如何不被人打斷》
18.關於學習《® 更高效吸收知識,建立上癮模型》
校對:千葉
點擊在看,是對三歲最大的支持^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