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齊非常重視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他曾經說過:「視覺理解是教導如何正確判斷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人的大多數思考過程都是隱蔽而不可見的,我們只是在頭腦中想,卻很少將它們外化出來。而「圖解思考」指的是用畫圖的方式來直觀表示出我們思考內容,這有利於我們對所思考問題的解答。下面是我用畫圖方式來思考和分析一部電影的例子。
如何讓《盜夢空間》不難懂?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萊昂納多等主演的電影《盜夢空間》講述了一個通過潛入夢境來改變他人信念的奇幻故事。這部電影因為情節新穎、想像大膽、視覺華麗而大受好評,其中對「夢中之夢」的呈現更是引人入勝。在盜夢團隊進入目標人物的一個夢境後,他們還要設法在該夢境中再次入睡,從而進入更深一層的夢境,隨後再進入第三、第四層夢境,最後實現修改目標人物深層信念的目的。有些觀眾看完電影後會覺得有些看不懂,原因是記不清楚這種層層嵌套的關係,被不同夢境之間快速的場景切換給搞蒙了。而如果用一幅圖來展現這些關係,就一目了然了,下面就是我畫的圖(見圖5-3):
圖5-3
有了這幅圖的幫助,我們不僅可以非常輕鬆地理解劇情,還能對導演的創作構思窺見一二:
序幕:倒敘方式,柯布與老年齊藤在迷失層相遇,這個開頭是為了埋下一個基本懸念點,讓觀眾一開始就帶著一個疑問來看;
第一幕:從起點跳躍而來,從二層夢境的日本宮殿開始,逐層向上還原,給觀眾一種解謎的智力刺激感。這一幕的主要作用是把觀眾帶入情境,激發好奇心,並且就盜夢過程形成直觀印象,為第三幕做鋪墊。
第二幕:起始於齊藤與柯布的約定,柯布處於嚴重的個人危機中,這個約定構成了柯布行動的激勵事件,是劇情的推動力。在這一幕中,導演向觀眾展示了影片的基本設定,包括盜夢的原理和阻礙等,這種展示是與柯布組建團隊的過程交織在一起的,隨後還完成了行動計劃的策劃。圖5-3中我們還可以直觀地看到,這一幕中多次出現淺層的入夢操作,使觀眾能夠習慣於現實與夢境的切換,同樣為第三幕做出了鋪墊。
第三幕:盜夢執行。盜夢執行先後進入了四層夢境,每一層難度增加且有新的挑戰或者危機出現,夢境層層深入的過程也推動影片達到了高潮。
這部影片中,還有一條重要的副線,就是柯布與亡妻過去的故事和心理糾葛,這條線是逐步揭開的,一點點暴露、加重、下沉,這與主線的夢境與現實的跳躍性特點不同。不過,這條副線與劇情主線交織得非常緊密,相互推進,使觀眾在柯布的情感路徑與完成任務的硬核路徑間切換,直到最後的融合。所以我在圖中也做了畫線和標註。
通過畫圖來解剖一部電影可以顯著地加深我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和記憶。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圖示作為一種直觀化的表達,比語言文字這種線性結構有更大的優勢,它可以讓複雜的關係更好地顯現;二是用圖示來表示信息,分擔了人腦中工作記憶的負荷,使得工作記憶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參與更深更廣的思考。
突破工作記憶的限制
人的思考依賴於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不僅能暫存信息,還能加工信息。比如人在閱讀時,不論是對單個詞義的理解,還是對文章整體意義的領會,都有賴於工作記憶。而工作記憶有一個特點,就是它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需要處理的信息超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制,那麼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忽略或者遺失,思考問題時就會顧此失彼。
與工作記憶極為有限的容量相比,一幅圖可以包含的信息就太多了。人在觀看圖像時,對圖像中信息的處理是並行的,因此可以接收足夠多的信息。當頭腦中回憶或者構想某個圖像時,會形成視覺表徵,人在處理頭腦內的視覺表徵時也會採用與觀看眼前圖像類似的方式。所以藉助圖像觀察和視覺表徵加工,我們可以非常高效地處理信息,這對解決複雜問題有明顯的幫助。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用圖像來思考只是畫家、設計師等的專利,但實際上,很多成功的寫作者或者科學家都善於進行具象思考。納博科夫在14歲前每天都在畫畫,一度認為自己一定會成為畫家,後來他把畫畫的經驗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他說他在寫作時既不用英語思維也不用俄語思維(他是俄裔美國人),而是用形象思維,先構思出人物或場景的形象,然後用句子表達出來。拉美文學巨匠馬爾克斯小時候也經常畫畫,他因為畫連環畫在學校裡小有名氣,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他總是用形象來幫助思考,既包括生活中的場景也包括夢境。J.K.羅琳一開始產生寫《哈利·波特》的靈感,是在坐火車時突然閃入腦海中的一個形象:凌亂的黑髮、綠色的眼睛,還戴著一副圓眼鏡的11歲小男孩。這個形象一出現就縈繞在她的腦際,令她揮之不去,於是她開始了《哈利·波特》的創作。
科學家也是善於圖解思考的一類人。事實上,越是抽象的研究,圖解思考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越大。在入讀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之前,17歲的愛因斯坦曾在瑞士阿勞州立中學就讀一年,這一年的求學經歷對愛因斯坦未來的科學道路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與之前在德國接受的崇尚權威的中學教育不同,阿勞中學自由、開放,鼓勵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探索。更重要的是,阿勞中學繼承了19世紀瑞士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齊的思想。裴斯泰洛齊非常重視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他曾經說過:「視覺理解是教導如何正確判斷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在這種教育的引導下,愛因斯坦開始進行了一系列「視覺化的思想實驗」,比如他設想,追著一束光跑會出現什麼情況,會看到什麼景象。這種用具象方式思考抽象問題的方法後來一直貫穿於愛因斯坦的科研生涯。他曾這樣概括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寫下的文字或者說的話,在我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好像並不起什麼特別的作用。真正對思維起作用的好像是一些符號和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圖像,它們會自動地在頭腦中複製、組合。」
法國當代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阿蘭·孔涅說:「在數學當中存在這種基本的二元性。一方面是幾何,它對應於大腦的視覺區域,並且是一種瞬時的即刻的直覺。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種幾何圖像,嘣!就是它,這就是一切,甚至不需要我們去解釋,我們不想去解釋。另一方面是代數,它和時間有關,它是某種變化著的東西,是與語言非常接近因此具有語言的奇妙精確性的東西。」所以,一張思維的圖案很可能無法像語言表述那樣去傳達十分精確的意義,卻能夠激發起人們的直覺思考。這種直覺思考能引發頓悟,幫助人突破思考的瓶頸。
圖像也參與思維的推進與創造
不過,在頭腦中進行視覺演算或者思維實驗畢竟還是會受到工作記憶容量的限制,如果能把圖畫出來,那麼對思考的促進作用就更好了。思考問題的時候,如果只是在腦子裡面想,那麼只是反反覆覆圍繞少數幾個概念或者想法繞來繞去;如果這時你把想法隨手畫下來,邊畫邊想的過程中可能會出人意料地誕生出許多新的思路。這個思維譜寫的過程就像一個爵士樂手在即興演奏。法國當代數學家讓-馬克·德祖利埃說:「當進入創造階段時,無論是獨白還是對話,黑板都超越了它的思考工具的作用,成為一個真正的創造的參與者:它反映著圖形,改變著思想,這證實了某位詩人的說法,『我寫的東西迫使我思考,原來我遠遠不是在思考我當時正在思考的東西』。 」
其實不單在思維挑戰極高的數學研究中,在其他很多領域,都能看到這種「圖解思考」的功用。繪製草圖是建築設計師、工業設計師的一項必備技能,設計師不僅用草圖表現自己的思考,更用草圖推進自己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對草圖的反覆修改伴隨著思路的持續修正和完善。例如,在《圖解思考——建築表現技法》一書中,作者保羅·拉索(Paul Laseau)提到,在繪製建築設計草圖時,如果有局部圖形需要修改,並不應該把原來的線條擦去,而是保留下來,以方便和更新後的設計進行對照,這樣設計師就可以回顧自己思考的歷程,並從該歷程中進行反思。作者還總結道,設計領域的實踐充分證明了草圖對思維過程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相信,這種經驗完全可以推廣到其他領域。
把思維轉化為外顯的圖形,為我們的思考擴展出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在《Gamestorming:創新、變革&非凡思維訓練》一書中,作者強調,在發散思考和收斂思考之間,還可以有一個「探索」階段。為了更好地進行探索,思考者需要一些基本的工具,比如一個有意義的空間和大量的信息節點。棋類遊戲的棋盤,不論是象棋棋盤還是圍棋棋盤,都創造了一個有意義的空間,正是有了這個空間,思考者才能在上面進行思維探索。當然除了棋盤之外,不論是一塊白板、一張紙還是一張桌面,都可以成為思維的探索空間。在探索空間之上,思考者可以加入許多信息節點,比如索引卡片或便箋紙。節點的特點是,它們是模塊化的、可移動的,因此可以「打亂重洗、排序和重新分組」。
用紙筆構建探索空間的方式,讓整個探索過程是可見和可變的,方便思考者去自由嘗試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直到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一個可以供思考者自由探索的空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複雜問題的解決或者複雜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人們很難一開始就找到一條正確的航道,而是必須在反覆的嘗試、摸索和試錯中,通過不斷提出各種假設並加以測試,才能逐漸讓問題清晰起來。例如,在建築設計中,由於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很多,設計師往往會採取「平行思路」的策略,即用不同關注點主導的思路同時發展,然後再尋找不同思路間的交叉綜合。
根據情境選用合適的圖形
圖解思考的基本原則是:基於所思考的內容本身,自行創造或設計與其相匹配的圖形式樣。也就是不拘一格,沒有一定之規。很多人都喜歡使用思維導圖,但它只不過是千千萬萬種圖形結構中的一種。很多問題的情境,思維導圖未必是最適合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從具體的思考情境出發去構想相應的圖示,那麼我們的思維能力就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
當然常見的圖示類型也有參考意義,所以我在此列舉一些常用的圖示類型,供大家參考。表達概念和想法的常用圖示類型主要分為兩類:流程圖和結構圖。流程圖表示的是一個動態過程,通常含有箭頭以表示「流」的運動方向。結構圖表示的是一個靜態結構,用以顯示不同部分或者因素間的結構關係。不論是流程圖還是結構圖,具體表現形態又非常多樣,具體參考圖5-4、圖5-5,它們都是各個類型的極簡示範,在實踐中這些圖很可能會呈現出更複雜的形態):
本文作者採銅,經出版方授權選自作者新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特此致謝。掃下方二維碼即為購書連結。
掃上方二維碼,即為京東購書頁面
▌相關閱讀 點擊下方標題即可閱讀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長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識有什麼弊端?
不懂構建知識體系,你遲早被信息洪水淹死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長按上圖,掃二維碼
即可關注「邏輯學」
如對底部廣告感興趣,推薦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