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線下流量瓶頸?三四線城市實體門店的生存之道

2020-12-06 i黑馬

如何打破線下流量瓶頸?三四線城市實體門店的生存之道

2020-12-02 10:07 實體門店

來源:浪潮新消費(ID:lcxinxiaofei) 作者:肖龍

隨著氣溫的下降,各地又開始出現零星的新增病例。剛剛才緩過來的線下實體商家,再次回想起被疫情支配的恐懼。

其實哪怕沒有疫情,過去幾年實體門店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因為線上的衝擊,流量下滑一直是線下店的頭號難題,雖然這兩年線下又開始出現一些大流量的業態創新,但其中很少有小玩家們可以斡旋的餘地。

「如果用燒錢的模式到線上去拼流量,你每接一單就虧一單,這樣做就是自取滅亡。但你不做可能一單都沒有,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

在新浪潮品牌俱樂部近期的會員活動中,斑馬家攝影創始人李建慕結合自身的操盤案例,從思維到方法論,深度分享了實體門店破局線下流量瓶頸的路徑。

李建慕在攝影行業從業20年,連續創立過10多個攝影機構,具有非常豐富的二、三、四線城市實體門店引流拓客的實戰經驗。斑馬家攝影兩年半在四線城市市佔率從0做到75%,並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門店社群實操方法論。

以下截取部分精彩內容,與大家共享!

我個人一直都是在做實體店,這兩年也遇到了線上流量的衝擊,所以今天的主題叫: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三四線城市實體門店如何破局流量瓶頸。

其實就是把我們門店的實際打法和破解問題的思路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帶來一些思考。

首先,實體門店面臨線上的衝擊,這是客觀事實,而且在三四線城市特別明顯,為什麼?

10年前我們開店,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店鋪問題。除非你是從開發商、物業拿到一手店鋪,否則都需要非常高的轉讓費。

在三四線城市,一個500到800平的店鋪,轉讓費就要20萬,甚至更高。而且每開一家店都要面臨這個問題,我們最高付過80萬的轉讓費。

但最近5年,我們開新店的時候發現轉讓費逐漸消失了。空店鋪越來越多,甚至能租到免租兩三年的店鋪,很多頂級的商業綜合體,店鋪換手率也特別高。

說明什麼問題?線下流量沒有了,店鋪已經租不出去了。

所以5年前我們就在思考,行業如何繼續做下去?是不是市場真的萎縮了?其實不是,就只是流量問題而已。到底如何解決?這就是今晚我要跟大家分享的。

我做攝影行業20年,前面15年只要開店就會有業績,不需要太多的推廣或者運營,就會有大量的客戶進店。

但客戶的消費習慣已經改變了,特別是在2015年之後,大量的客戶已經不在馬路上了,而是在手機裡。

這件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但渠道成本太高了。因為線上渠道的流量是固定的,我們在線上做付費流量,永遠也競爭不過頭部企業,他們可以把流量成本抬得很高,但我們不行。

講一個很真實的案例,像我們在三四線城市運營的這種實體店,一些有資本後臺的「航空母艦型」公司,為了拿到精準的客資,可以把一個客資的成本抬高到2000元。

只是一個名字、一個電話,成本2000塊,這對我們來說是不敢想像的。

你怎麼跟它競爭?如果用燒錢的模式在渠道上去跟它拼流量,你每接一單,就虧一單,這樣做就是自取滅亡,最後死的一定是你。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如果我真的放棄了這個渠道,我還有沒有更多的渠道來獲取客戶?一定可以的。

因為回歸到實體經營中,其實最大的成本並不是營銷成本,而是店租和人工成本。

所以我們不要去跟這些網際網路企業競爭,實體門店最核心的意義是什麼?是客戶的體驗和粘度。網際網路、電商的運營模式是看不到夠不著的,特別是對我們這種高客單價的行業,門店就是最好的信任背書。

做好門店服務才是我們生存的根本。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成交的客戶身邊一定有潛在客戶,這是我們不去拼渠道流量也能解決客戶到店的關鍵。

1、「成交思維」VS「流量思維」:質變是如何發生的?

之前我們的銷售團隊在遇到客戶之後,第一反應就是如何成交,這是一個恆定的成交思維。

實體店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只看成交、結果和業績,它跟很多行業不一樣,比如網際網路行業可能需要的是數據、下載量、註冊量、會員數。

但對實體門店來說,傳統運營模式就是要成交,而且最好是遇到客戶第一時間就成交。

我覺得這樣不好,既然客戶是同一群人,而且現在有那麼多強社交關係的工具,那為什麼我不先找到潛在客戶呢?至於這個客戶能不能成交先放一邊,我們先解決傳播和裂變,其實就是潛在客戶的問題。

因為一上來就要成交,客戶會產生抗拒心理,而且市場是有競爭的,我們也不可能做到100%的成交率。如果這個顧客流失了,我不光流失了這一單,他背後潛在的整個客群也都流失了。

這就跳出了原來的成交思維,產生了一個新的叫流量思維的概念。

我們遇到一個顧客,先不考慮要不要成交,而是讓他變成一個傳播和裂變的渠道口,把他身邊的潛在客戶用禮包爆款的方式去做一個拼團裂變。

這個動作發生之後,你會發現一個質的變化。如果成交率不變,當流量從原來一個月100個客資變成700到800個客資的時候,你的增長就出來了。

2、「產品思維」VS「客戶思維」:如何塑造價值感?

同樣的,第二個思維的轉變是要從產品思維到客戶思維。

在接觸顧客的過程中,一定不說我們產品有多好。因為對於寶媽來說,兒童攝影只是一個非常低頻的場景,她還有各種各樣的健康教育、娛樂、休閒、親子關係的需求。

所以我告訴團隊,你不要在拍照這件事情上糾結,跟寶媽之間的交流一定不是說你要不要拍照,而是要理解她們對孩子的關注點是什麼。

所以我們會整合產業鏈上很多友商的東西來對接給寶媽,在這樣的模式下,你會發現客戶跟你的之間的粘度瞬間就產生了。

這其實跟我要說的第三點:從品質思維到價值思維,是連在一起的。從我們的產品有多好,拍照多麼好,變成我們能給寶媽、潛在客戶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因為拍照本身對於寶媽來說,並不是剛需品。所以我們的邏輯是跟客戶產生更多價值的時候,讓她把周圍的潛在客戶也拉過來。

因為人以群分,寶媽身邊一定有寶媽,這是必然的。當你的孩子進入一個圈子以後,從幼兒園開始,你會認識很多跟你年齡層一樣的人,這個圈層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把圈層打通以後,你會發現由這個寶媽跟你建立的這種關係、這個群,會把她身邊更多的寶媽、有孩子的家庭拉到一起。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跟顧客一直在銷售我們的產品,而是在做價值輸出

這個價值輸出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對於寶媽來說,孩子的健康、安全、快樂等等有太多的需求。

她在跟我們接觸的時候,會發現這家兒童攝影不光能拍照,還能提供很多早教、遊樂的東西。而且我們沒有把這部分去做變現,完全是基於價值輸出,通過接友商來建立,所以寶媽的價值感會非常強烈。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你是不缺客戶的,有太多的寶媽會幫我們去做傳播和裂變。

其實跟用戶互動這個問題,很多傳統門店會喜歡做線下沙龍。

但現在的消費者都很懶,能在線上解決的一定不會去線下。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做太多線下的東西,它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嗎?能,但同時也沒有辦法做大流量。

所以我們所有的互動都是在線上解決,具體一點就是社群。為什麼不用企業微信、小程序?因為消費者會非常抗拒這種帶有營銷屬性的工具,她們更多地還是希望跟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實的人在打交道。

這個人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價值的輸出也是通過這一點。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有的社群都是由一個客戶去裂變他周圍的人脈出來的,基本在四五十人以內,不會超過這個上限,為什麼?

第一,群的人數多了,你篩選的精度就下來了。

第二,群的人數越多,垃圾信息也越多。

第三,一旦某個微信群出問題,擴散範圍小,對於品牌的負面傷害是最小化的。

這幾年在個人微信號和微信群方面,我們一直在研究和生根,這裡面有太多的細節,團隊也走過很多彎路,所以接下來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講社群的實操。

1、如何低成本地建幾千個「魚塘」?

早期的時候,我們每次都希望拉一個500人的大群,後來就發現一個問題,參與互動的人永遠只有那幾個,甚至90%的人連紅包都不搶,為什麼?

因為太吵了,表面上看是500人的群,裡面有450個人都設置免打擾。對於這個群來說,這450個人就是死粉,因為他看不到。

所以我們不追求群人數的多少,而是這個群的有效性,活躍粉絲是核心。什麼叫活躍粉絲?很簡單,你發個紅包試試,如果群超過300人,你發100個紅包進去,在5-6分鐘之內搶不完的,那基本上就是死群。

我們所有群要求不超過50個人,這50個人裡面大概有10%的有效潛在客戶,就已經超值了。也就是說,50個人裡面只要有5個是對我們感興趣的,就完成了1:5的傳播和裂變,這是最核心的部分。

反過來講,我們實體門店為什麼要做社群?核心就是為了打造私域流量。就像我跟團隊去講,如果流量是公域的,誰都可以伸手去抓,你用網去下的時候,別人可能用電在打,甚至還有撒藥的,最後再來一個抽水機,你怎麼玩?

私域流量的邏輯是什麼?我自己修一個魚塘,按照我們的節奏和市場去做營銷。就像我們做攝影行業,就算服務再好,品牌力再強,他也不可能每個月來拍照。

所以你要養客戶,要輸出價值,不是說今天我要去拿客人了,才去搞促銷、做市場。如果你平時跟客人沒有互動和連結,他對你的品牌印象是你只會做活動,只想掏我口袋裡的錢。

尤其是攝影、教育、產康這些大品類,都不是剛需,沒有人必須要去消費。怎麼辦?無非就是價值輸出,而且一定是在沒有做營銷的時候,做價值和品牌輸出,不然用戶第一反應就是你在做包裝。

所以我們做了幾千個群來建私域:

第一,客觀地講,我不知道客戶什麼時候想拍照,因為這不是剛需,沒法去做精準;

第二,要做一個有品牌力的公司,就不能去頻繁地促銷客戶;

第三,對客戶來說,在這個群裡他是一定安全的,沒有人被頻繁地吵到,沒有垃圾信息也沒有廣告。

因為群裡的人幾乎都是客戶分享和裂變出來的,他能分享裂變的一定是他身邊的熟人。

所以門店的私域流量,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做門店有一個最原始的邏輯就是客戶半徑,兒童攝影半徑5-10公裡,婚紗攝影可能20-30公裡。

怎麼把這個半徑內的客戶全覆蓋?這個很重要。我們的方法就是讓客戶幫我完成。它的好處就是沒有成本,群不要成本,客戶去做裂變也不需要成本。

我用一個非常低的運營成本修了幾千個魚塘,每個魚塘裡的魚都不多,但這些魚之間的關係都很好,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2、線上成交的價值不是結果,是傳播和裂變

這裡面的核心是什麼?其實是微信。

微信和其他所有的社交工具最大的區別就是強關係屬性,微信裡的一定是你之前發生過關聯的人。強關係屬性解決了什麼問題?信任感的問題,我們跟客戶能成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信任感。

前面提到的爆款拼團,就是為了和這些潛在客戶發生成交的關係,這個成交可能只是19.9或者99,但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發生了付費。

這個付費解決了什麼問題?

第一,篩選客戶。他一定是本地人,因為我們是做實體門店的,他一定是我的客戶群範圍之內的,不然你再優惠,品牌力、東西再好,他也不會付款,因為他來不了。

第二,確認信任感的關係。他能給你付款,哪怕是一個小金額的支付,至少說明他是相信你的。通過小金額的成交把他引流到店,就有機會建立後面更大的信任感。

所以線上成交的價值不是結果,是傳播和裂變。

我們兒童攝影這個板塊,三四線城市的門店客單價均價是1500塊,這個價格如果在線上去做陌生客戶的成交,以我們團隊這幾年下來積累的經驗,成交率就是3%-8%,意味著我90%以上的客資會浪費掉。

他不成交是什麼原因,是沒有需求嗎?顯然不是,沒有需求他一定不會找你。

所以後來我們就調整了線上成交的模型,把線上的單價從1500調整到99之後,成交率一下子漲到了58%。

顧客真的只有99的需求嗎?客戶在做購買決策的時候,安全感是第一位,這個安全感不是靠話術或者產品能解決的。99就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價格,哪怕這個產品有問題,我最後損失的也只是99。

這個動作做完之後,我們快速地讓他去做品牌裂變。當她有這個需求的時候,她身邊的人會不會一樣有,只不過比例問題。 

這裡面要有利益驅動,你讓她花99能得到一個599的內容,她當然願意幫你去做傳播和拼團。但我們的邏輯不是分銷,客戶是沒有提成的。

我經常強調我們要通過價值塑造去做裂變,一定不能做成微商的分銷模式。大多數顧客其實都不想讓朋友知道,她在拿朋友賺錢。

而且我們是實體店,更在意的是品牌,也沒有辦法去做那麼大的基數。

一旦做成分銷模式,就是死路一條,你會發現做著做著就做不下去了,因為你的客戶覆蓋是有限的,不管怎麼裂變,也不可能做到微商這樣的模型。

所以實體店千萬不要把客戶當成微商,去做分銷。

當客戶裂變完成了,二次的拼團成交也完成了,最後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線上付費的客戶,再邀約進店,做深度的客單價提升,好不好做呢?當然非常好做。

所以整個流程什麼是核心?傳播和裂變。最後成交反而變成整件事情最弱的一個點,這就是我們說的成交是結果,不是目的。

1、落地到執行層面,如何保證動作不變形?

接下來再給大家講講團隊績效和執行層面的事情。

可能傳統實體門店的管理者,更在意的是數據量化,當然也很重要,但執行層面的核心是什麼?是流量思維。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抓流量,跟業績沒關係,業績是最後的結果,它不是你的目標。

如果在社群裂變裡面,你拿業績當結果,這件事情又會走入歧途。因為當你以業績為導向的時候,執行層面的很多做法就會變形。

我們也踩過很多坑,在整個推進的過程中,不斷調整社群板塊落地的 KPI和績效。今天在做我們斑馬家團隊新品牌的時候,又做了一些精進:

第一,量化指標是什麼?是裂變的效率。這是我們的一把手工程,也就是店長負責制,裂變的社群量、有效活躍的社群量、通過活躍群完成的新粉導入量等等,都是店長的核心指標。

第二,專人專項負責制。我們有專門的線上客服專人負責對接,這些群一定是專人,不能讓銷售或者售後來兼職做這件事,兼職一定落不了地。

第三,執行層面的標準化,包括話術、文案、品宣。這樣才有效率,我們現在斑馬家團隊大概有4400多個群,基本上就兩個號在維護,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標準化的。

很多友商問我,說你是不是經常群發?我說沒有,我們的群80%的時間是非常安靜的,群內的互動並不頻繁,一周也就1-2次。這些互動的內容都是標準化的,而且一定是客戶感興趣的高價值輸出。

什麼叫高價值輸出?很簡單,我們會找很多友商來互動,通過他們來做一些更低門檻的東西給粉絲。因為這些友商的實體門店也缺流量,我們有這麼多的客戶群體,高價值輸出就是把我自己當成一個平臺了。

但我也不收友商的錢,這樣特別是復購率高、缺流量的商家都願意跟我們合作。現在的頻率大概就是每個月2-3次,基本都是親子類產業鏈的商家和高頻的服務機構,比如汽車、美容這些行業。

做這些東西目的是什麼?保持跟客戶的聯動。當這些東西被做成標準化之後,你會發現管理一件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們維護這些社群的兩個號,其實是一個人在做。

很多友商也跟我交流,說這個東西到底應該怎麼做?很簡單並不複雜,今天我們單一品牌4000多個群,都是從一個群兩個群做出來的。

所以你想做這個體系,就是要從每一個客人開始做,你想把這件事情做好,只有我們當老大的在一線去生根,你要知道客戶真實的想法是什麼,團隊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如果你只聽員工的匯報,這個事情一定會變形,我們剛開始的200個群,每個群裡都有我。當然現在已經很標準了,新人來也很容易去上手。

另外就是數據復盤,我們門店要日復盤、周復盤,最後店長還要拿數據來跟公司做月復盤。我們所有的話術、文案、品宣,包括拉群、裂變的策略,都是這樣一點一點精進出來的。

最後還有所有社群客戶的點對點回訪體系。

2、只要抓住問題的核心,實體門店並不難

我經常說的一個邏輯,客單價1500和客單價99,這兩類顧客哪一個的客戶體驗感更容易打造一些?顯然是99的客戶,這些客戶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是底層的客戶基數。

我們的運營團隊要追求最大化市場佔有率,一定是做基數的,也就是做流量。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做一個爆款或者說低價引流的策略,就是為了更好地去打造客戶的體驗感。

超越客戶期望值的體驗感,是要你去塑造出來的,他花了99,你讓他得到的是1000塊錢的服務標準和服務體驗,這個口碑傳播的力量是不一樣的。

其實跟網際網路電商的競爭一樣,為什麼有人買京東的單?因為客戶體驗好,我們整個集團每年在京東上要上百萬的採購量,可能淘寶、拼多多更便宜,但這東西買回來,萬一有問題你找誰解決?

在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交電商、社群營銷,當太多的網際網路營銷模塊出現的時候,實體門店只要抓住問題的核心,一樣能解決問題,而且門檻很低,並不複雜。

當你把所有的問題解決了,你就會發現其實實體門店並不是特別難。

Q:從99到1500的上升邏輯是什麼?需要團隊和供應鏈做出什麼改變?

李建慕:從99到1500的價格遞進,99%的人都能接受。

那為什麼直接1500客戶不買單,是沒有需求嗎?顯然不是,客戶是有需求的,只是需求沒有那麼強烈。一個不強烈的需求,你給他一個很高的價格,他會覺得這不是剛需或者不相信你。

99元的邏輯是我先讓你體驗,因為我們做的是專業的東西,能夠讓顧客立竿見影地看到變化。

在沒有接受服務流程的前提下,你給他看的是之前的產品,別人家孩子的照片是沒有代入感的,他就覺得你在包裝和銷售。

如果價格99讓他先來拍,當他看到自己孩子拍照片的時候,這個客觀感受是非常真實的,這個時候你再讓他為一個更大的價值買單,是不是容易多了?

當然供應鏈、產品線是肯定不一樣的, 99和1500的產品不可能一模一樣。比如99可能給他的是5張,但是1500給他100張。

當這個照片是別人的時候,5張和100張對於客戶來說,是沒有區別的。但自己的孩子在拍照的時候,5張和100張差距很大,這就是客戶的心理。

Q:建立社群和朋友圈信任感的核心是什麼?如何平衡?

李建慕:其實很簡單,你一定要把客戶當朋友。我經常跟團隊強調,如果你把客戶當成銷售對象,這件事情永遠不可能平衡,因為客戶永遠都是一個心態,你想營銷我。

所以我們在所有社群做價值輸出的時候,都不帶有任何的利益輸出,因為只要你帶了,客戶一定會知道,我們甚至可以把跟友商籤的合約在客戶群裡去公示。 

這是你私家的魚塘,多撒點料,少做營銷,因為這裡面除了你,沒有人會做營銷。客戶一旦有需求,一定會在群裡跳出來,說你們家的照片怎麼拍、最近有沒有活動等等。

Q:低頻產品如果用低價拼團的形式,如何提高客戶復購率,最終達到盈利?

李建慕:很簡單,塑造客戶預期值。

攝影行業確實很低頻,婚紗攝影更低頻,但婚紗攝影行業我不會用低價引流,因為沒辦法,它是一次性消費。但是我們一定會設計很多產品線,讓他對產品有個預期值。

當他花99得到一個500元東西的時候,他一定會想如果花1000塊錢,會不會得到一個5000甚至更大價值的東西,這就是人性思考問題的邏輯。

那產康和兒童攝影的板塊用什麼模式?也就是你說的,低價拼團進來的客戶怎麼提高復購?充值,就是傳統的預售做會員。 

這個模型對於我們低頻的產品來說特別重要,比如兒童攝影,我們現在客單價是1500,但有30%的客人會充值到5000、8000甚至10000。

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前面大篇幅講的整個成交模型,以及塑造預期值的產品。

高頻的東西大家消費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預算,但低頻的不是。比如裝修,所有人裝修都會超預算,就是因為預期值的塑造,當他對未來有更多的期望,希望得到更好的效果,就一定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本文作者浪潮新消費,i黑馬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ID:lcxinxiaofei)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不容錯過,眼鏡商家線上商城和線下門店幾點結合經營策略
    新零售的本質是實現線下零售零庫存,利用線上流量和線上供應鏈支持,為零售業帶來最低成本經營的新模式。眼鏡商家不必拘泥於線下經營,因為競爭太大,也面臨獲客難的問題,同時受今年疫情影響,線下營業更加艱難。所以,2021年,眼鏡商家線上商城和線下門店結合起來發展才是長遠之計。
  • 趨勢篇|疫情過後,線上線下融合成為趨勢
    因為疫情原因,大家足不出戶,這導致線下客流量持續下滑,而消費者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到線上平臺。迫於生存的壓力,許多母嬰門店紛紛開始轉型,通過線上小程序、社群等途徑開展一系列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將線下變成體驗+服務型門店。 誠然,當前消費場景發生變化,也推動了宅文化、懶人經濟的盛行。
  • 打通線上線下 哈囉電動車打造電動車行業新模式
    電商經濟高速發展之下,線上購物不斷擠佔線下流量。但受電動車產品本身特性影響,消費者在購車時似乎更傾向於線下門店帶來的實物體驗與保障。哈囉電動車打通網際網路平臺與實體門店的界限,打造電動車行業新模式。電動 電商經濟高速發展之下,線上購物不斷擠佔線下流量。
  • 電商的線上線下戰怎麼打?蘇寧證明線下門店沒有被時代拋棄
    不信你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收購方,蘇寧把這1500家門店打包450億賣給你,你買嗎?」筆者沒錢買蘇寧,但馬雲有,而且是按1400多億估值買的!(19.99%股權對價283億)。時至今日,阿里、騰訊、京東、網易等巨頭線下「掃貨」到了瘋狂的地步。參股永輝、華聯、高鑫、家樂福、步步高、居然之家、海瀾之家,再沒有人認為「線下門店是負資產」。
  • 尼爾森快消報告:消費升級向四線城市轉移,線上線下需同步驅動
    尼爾森快消報告:消費升級向四線城市轉移,線上線下需同步驅動 2018-09-06 11:05
  • 新流量磁場,線下大數據重塑下的實體經濟新動能|投資In-Depth
    線下大數據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在數位化升級加速的背景之下,線下大數據如何與實體商業經營相融合,為實體經濟帶來增長新動能?復星銳正資本投資In-Depth對此進行了深入觀察和剖析,現分享給諸君,以供參考——文章來源於復星銳正,作者復星銳正「絕不能低估浪潮攜帶的能量,它可以將一家初創公司變為改變世界的巨型企業」。
  • 來伊份門店數達3000家 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思路
    來源:證券日報網本報記者 劉會玲繼江蘇四店齊開之後,12月27日,來伊份在上海閔行馬橋萬達廣場又新開一家門店,這也是來伊份的全國第3000家門店。規模擴張加速加盟店將佔到門店總數的75%從競爭格局來看,我國休閒零食市場集中度低,CR3不足25%,休閒零食行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舊維持群雄並起的局面,規模優勢成為在競爭中制勝的關鍵。就來伊份而言,其早已清晰認識到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漸消,而如何利用自身在線下領域的絕對優勢實現進一步規模擴張,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 【樹熊數字門店】—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技術賦能實體門店...
    最好的發展前景 目前整個中國零售市場的體量在40萬億元以上,線下實體商業佔比近70%。 樹熊數字門店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和大數據去改變商業,用線上平臺和線下工具去服務30萬億甚至更大的市場。 樹熊數字門店的發展前景不僅被業界所看好,更獲得不少投資機構的認可。
  • 耐克阿迪達斯加盟的折扣店打造線上線下一體模式發展如何?
    雖然現在實體零售業受到電商的一定程度的衝擊,但他堅定的認為,線下實體店一定會迎來春天的。但前提是,必須改變思維,發揮線下優勢,再有效結合線上渠道,雙管齊下,才能在市場競爭當中站住腳。 是的,單純做電商已經不具備優勢了,線上流量越來越貴,沒有絕對的貨源優勢,以及有效的宣傳方法,線上電商也是很艱難的。
  • 妙哎:2020年新零售電商發展關鍵是打通線上、線下
    「中國的零售行業經歷了從門店時代、電商崛起到體驗購物的變遷,也誕生了一批線上購物平臺。隨著各行業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大數據、雲計算、物流服務的快速崛起,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門店融合將是零售行業的發展趨勢。」
  • 寶尊電商曹陽:三招破解疫情下的門店流量低迷難題
    疫情之下,影響最大的無疑是線下門店。在疫中近乎關張,流量斷崖式下降;復工復產之後,人氣又遲遲難以恢復。相對雲經濟、電商的火爆,線下門店如何破解最核心的流量持續低迷的問題?日前,由寶尊電商舉辦的第五屆BECS全球品牌電商峰會首次在線上展開,25+位電商大咖圍繞2020後疫情時代,探討了電商行業如何攜手共進贏得逆勢增長。其中,針對線下門店的轉型和流量運營創新,寶尊電商技術與創新中心(TIC)總經理曹陽從技術創新如何賦能品牌電商的角度做了分享。
  • 傳統旅行社「變」局:線上開店是必由之路
    錦江旅遊股份公司副董事長兼CEO包磊對此表示,除非眾信和阿里的合作能夠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重構商業邏輯,否則很難做到共生共贏。但無論是國際旅行社線下巨頭的倒下,還是國內出境遊巨頭擁抱網際網路,這都反映出旅行社生存環境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那麼面對挑戰,傳統旅行社究竟該如何應對?
  • 樹熊數字門店項目介紹
    曾經的明星西貝莜麵貸款發工資萬達廣場 虧損超100億線下教育培訓 損失達5000億元整個餐飲業 直接損失超10000億60%的線下門店深陷危機 瀕臨倒閉2019年數字經濟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7.7%,未來5年將是爆發增長期。
  • 解構線下業態的投資邏輯
    近幾年來,很多電商品牌都開始擁抱線下。舉兩個很典型的案例:完美日記在去年開始布局線下,到今年的 9 月份,第 200 家店開業,新零售版圖從一線到五線,覆蓋了全國 90 個城市。另一個是淘品牌出身的三隻松鼠,今年線下從 278 家店一直開到將近 1000 家。
  • 抖音定點爆破門店流量
    從排隊在西安摔酒碗到和土耳其冰淇淋小哥鬥智鬥勇,從去重慶看輕軌穿越高樓到去海底撈和布偶一起吃一人火鍋,抖音在提升銷量帶火門店的同時打造了一座又一座「爆款城市」,展現了極強的流量破壁能力,實現流量在線上線下的反覆循環。
  • 實體超市發揮各自優勢 線上線下整合才是王道
    在O2O的風口下,中國實體超市在過去一年積極布局全渠道的發展,努力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發展。然而,O2O並不是說說那麼簡單,每家企業也都有自己的打法與路徑。商超領域的O2O進展到底如何?它們分別都有哪些特色?11月3日,在中國商報社中國商報研究院舉辦的中國零售業全渠道創新峰會上,北京超市發、永輝超市、麥德龍、沃爾瑪、家樂福以及天貓超市等線下線上商超齊聚一堂。
  • 智用」流量反萃取」,這家平臺通過一款紙尿褲營銷做到了超級爆破
    2018年是個商業動蕩之年,萬宗不離根本,母嬰行業也是如此。尤其在實體和電商的流量之爭中,大多數母嬰企業因管理桎梏和創新力不足導致了銷售額急劇下跌。而線上電商流量的飽和進行線下侵襲的路徑裡也讓行業渠道的品牌營銷體系單一薄弱,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潛力挖掘淺嘗輒止等一系列問題更加凸顯。
  • 國內口腔連鎖下沉至三四線城市,下一個「漢瑞祥」何時出現?
    未來兩年較為疲軟的經濟環境加上DRGs的逐步普及可能會讓不少一二線城市的病人回歸到公立醫院,依靠廣告、地段等高成本獲客的診所面臨洗牌。但在四五線城市,有大量新開及升級的口腔門診的機會,區域型的專科醫院+口腔門診的商業模式值得關注。從市場角度來看,我們關注產業最實際和最難克服的一些痛點和難點,比如數位化推廣很久,為何真正落地還是很難?
  • 買房究竟該選擇,一線城市or三、四線城市?
    但轉念一想如今鄭州的房子也猛漲了一波,再看看本人的收入,想必天下再大,卻難有我安身之處。」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打破千萬,人均消費總值打破10萬元。GDP破萬億、人口破千萬等在鄭州開展歷史中裡程碑式的打破,也讓大鄭州衝動不已地向全世界宣布:請喊我特大城市!鄭州真正完成加速度,將來開展潛力不容小覷! 3、從人口遷移來看,中部六省中,鄭州是獨一入選春節全國十大「遷移之城」的省會。同時我國的城鎮化也停頓到了第二個階段:大城市化階段。
  • 關於網際網路平臺掘金三四五線城市,你需要知道九個真相
    新零售以後擴展到三四五線城市就大幅降低了用戶使用電商的門檻。阿里、京東、拼多多這三家之外的電子商務平臺(蘇寧、國美這些傳統門店起家的除外),在三四五線城市的普及程度都還不大。很多在一二線城市火熱的電商APP,三四五線城市沒有多少用戶知道。汽車(比如汽車之家、彈個車、優信二手車)、糕點(比如幸福西餅)、咖啡(比如瑞幸咖啡)等多數垂直電商服務,尚未深入到三四五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