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臺內容,後臺社群」——從《羅輯思維》看網際網路知識社群傳播模式

2020-12-06 人民網傳媒

三、社群傳播形態——羅輯思維知識社群

「網絡社群」由美國學者霍華德·萊茵戈德在他1993年出版的著作《虛擬社區:電子疆域的家園》中首次提出。他將網絡社群定義為:因網絡中的相當多的人展開長時期的討論而出現的一種社會集合,他們之間具有充分的人情,並在電腦空間裡形成了人際關係網絡。這裡沒有將具體的交流手段作為社區的特質,也沒有強調社區的空間意識,而是強調了「人際關係網絡」這一概念。 羅振宇曾經說過:「羅輯思維的核心是社群,而不是自媒體」。

1、產生

2013年9月8日即《羅輯思維》自媒體視頻節目上線10個月之際,單期視頻節目播放量達到100萬次,羅振宇發起了會員招募活動,招募條件為:募集5000名發起會員及500名鐵桿會員,前者的會費是200元,後者是1200元,期限均是兩年。

這次招募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借招募活動擴大品牌知名度。不做會員福利的承諾,以「網際網路實驗」和「史上最無理的會員招募」口號激發受眾的想像空間,同時在注意力稀缺時代,製造吸引眼球的效果。其次,建立以「信任」原則的群體規範。愛,就供養,不愛,就觀望」,通過繳納會費這一「門檻」行為,完成社群價值觀的同化和純化,保證了社群內部成員對羅振宇「魅力人格體」的忠誠度。再次,饑渴營銷策略的運用和金融概念的引進。會員名額的限制製造一種時間和資源緊張感,後期會員資格作為金融衍生品實行價格浮動,這一套具有「作秀」和「玩票」性質的商業策略展示,增加了參與者的遊戲感和對自我知識精英身份的認同。

2、維繫

人們在網絡中聚集並產生交流、互動的願望,首先是基於人們自身的一些需要。網絡社區得以形成並發展的基礎,,便是人們能夠在一個社區中找到與他人的某種共同需要。這種需要就是社群的維繫點。有研究者認為,網絡社群與現實社群一樣,源於人類的四種基本需求:興趣(Interest)、關係(Relationship)、幻想(Fantasy)和交易(Transaction)。

下面筆者將從這四個維度分析羅輯思維得以維繫的原因。第一,興趣。《羅輯思維》自媒體節目以傳播通俗化的書本知識起家,社群成員的共同的標誌就是「愛智求真」,認同「魅力人格體「羅振宇倡導的價值觀體系。第二,關係。格蘭諾維特認為,持續時間長,涉及情感程度越深,彼此親密程度越高,以及互惠程度越高,就是「強關係」。 線下活動頻繁,在組織協作和現實交流中,建立起社群成員間的「強關係」,每個成員個體將自身的技能和知識即「人力資本」投入到社群活動中,轉化為人際關係網絡中的「社會資本」 。例如,演講設計師戚澤明的第一單活,來自於重慶羅輯思維社群的召集人黎叔。 第三,幻想。羅振宇反覆強調社群活動的「實驗性」,社群成員的身份被定義為實驗的參與者,每個成員都懷有對網際網路社群的期待。羅振宇自稱「它就是一場網際網路試驗,努力活,該死死。」充滿不確定性和冒險精神的社群,吸引了一些具有投機想法的成員。第四,交易。羅輯思維微信公眾平臺設立了一個「會來事」的欄目,社群成員有權利通過羅輯思維微信號發布信息,會員找工作、商務合作和招聘都是會來事常見的內容。實用信息交流的平臺並不少見,但羅輯思維社群基於共同的價值觀搭建起來,與線下交流相結合,在信息匹配度上更加高效和可信,同時與「幻想」這種精神層面的滿足互補,構成現實利益的滿足。

綜上所述,羅輯思維社群在通過會員招募建立群體規範,通過成員需求的滿足穩固社群結構。然而,當成員間傳播相似的思想觀念時,可以在社群中獲得認可和正面反饋,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而社群成員對羅振宇的觀念和行為表達質疑之聲,其他成員則採取排斥和拒絕的態度,以維護社群規範和價值系統,這也是社群傳播所無法克服的弊病。

四、「知識類節目+知識性社群」的互動關係及盈利模式

《羅輯思維》的傳播主體「知識類節目+知識性社群」,二者相互呼應,以節目凝聚「愛智求真『的知識共同體,以社群活動擴大節目的知名度,並依託社群平臺,給社群成員帶來廣泛的社會資本和信息溝通途徑,凝聚社群成員的價值認同,同時,社群創造的價值反哺自媒體節目。總而言之,《羅輯思維》打造了一個完整而可持續的傳播與盈利模式。

1、自媒體節目闡釋自由主義和商業倫理,為社群輸送價值觀

如前文所述,《羅輯思維》自媒體節目不是一個單純意義上的知識類節目,卡裡斯瑪型權威羅振宇將節目內容和自身魅力結合起來,通過「講故事加意義引申」的傳播形式,反證自謬的論證方式,以及節目鏡頭突出羅振宇其人,對於「網際網路思維」話語體系的反覆強調,都加強了了受眾對於《羅輯思維》節目及「羅胖」的接受程度。

對比第一季與第三季的《羅輯思維》節目單,我們可以發現,單從題材而言,以「商業、創業」為題材的節目數量明顯增加,這和《羅輯思維》社群日益濃重的商業氣息非常同步。《羅輯思維》自媒體視頻的定位是「做您身邊的讀書人」,然而節目內容越來越多與商業掛鈎,這種節目內容的轉向,說明《羅輯思維》對節目受眾的定位發生了偏移。截至2014年12月份,第三季節目播出之時,《羅輯思維》社群已經擁有會員數接近25000人。據媒體報導,<《羅輯思維》的鐵桿社群成員在職業上有些共性,不是那些「求知求真」的讀書人,而是「偏社交類的一些職業比較多。」 《羅輯思維》自媒體節目名稱和內容更多的涉及商業、營銷、創業,是為了吸引和穩固這批粉絲的需要,持續向社群輸送符價值觀。

2、通過社群獲取社會資本和心理歸屬感,更加認同自媒體傳遞的價值觀

《羅輯思維》社群倡導「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這種理念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傳統中國社會圈子內利益的流動,有利於突破人際網絡之間基於親緣、地緣關係的局限,開放圈子壁壘,將社會資本的最大效益發揮出來。基於相同理念的社群成員,大多對於社會資本的獲取抱有極大的興趣,即個人從理性行為出發,通過建立「連接」,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

社群內部成員由於才能、資源的不同,自然形成了社會資本豐富與匱乏的不同層次。社會資本豐富的人把《羅輯思維》社群當作營銷平臺使用,社群成員是潛在的消費者,並通過踴躍組織社群活動擴大知名度,成為社群內部羅振宇式的「魅力人格體」。社會資本少的人則通過接近社會資本多的人,在社群內獲取較多的社會資源。比如「黎叔」和「皮爺」等現實中成功的商人,他們利用《羅輯思維》成為當地《羅輯思維》社群中的重要組織者。另外,社群成員的價值觀經過會員門檻的篩選,第一、二期為招募,第三期為推薦,社群成員在價值觀上的統一容易獲得群體內部的心理安全感,通過自媒體吸收的價值觀在社群活動中獲得印證。

3、社群成員「供養」自媒體節目

《羅輯思維》的盈利方式有多種,直接與社群相關的是面向會員收費和社群活動盈利,向會員收費是一次對羅振宇「魅力人格體」的檢驗,具有篩選會員和建立群體規範的雙重意義。

社群活動盈利則是指,由「魅力人格體」羅振宇在社群內發起的基於信任的商業行為。比如在2014年中秋節進行的「真愛特供」月餅銷售的活動,通過與「口袋通」支付平臺聯手,發動社群成員向親朋好友「索要」月餅,找人代付月餅的價格——199元。按照羅振宇個人的解釋,這是一次網際網路實驗,選擇被看作最low的送禮產品測試「真愛」,即檢測社群成員對羅振宇「魅力人格體」的信任程度,「測試真愛,散盡節操,白拿月餅」。這種「愛的供養」在網際網路思維話語的包裹之下,更多的是消費成員及其親朋好友,進行感情綁架,實現利潤的增長和資本的累積。

綜上所述,《羅輯思維》自媒體節目將羅振宇塑造為「讀書人「,社群傳播則起到強化價值認同的作用,即「前臺內容」與「後臺社群」完成價值觀輸送和價值觀強化的作用。《羅輯思維》將傳播方式和盈利方式都建構在獲取社群成員的信任上,但是,這一點與《羅輯思維》團隊「攫取利益」間存在著背離——羅輯思維的社群活動的商業化在不斷侵蝕社群成員的信任基礎。儘管日益取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但是針對節目的「過度商業化」的質疑之聲越來越多。 如何在保持自媒體節目的「讀書」本色的同時,實現商業利益的可持續,如何在傳播內容與盈利方式之間進行平衡,是擺在《羅輯思維》團隊面前之間一個難題。

參考文獻

【1】「時間的朋友」2015年羅輯思維跨年演講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ODM3NDg3Ng==.html?from=y1.7-1.2

【2】《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2月29日的語言推送中,羅振宇聲稱:「微信用戶達到650萬。」這裡的「活躍粉絲數量是指,在訂閱《邏輯思維》公眾號後,收聽羅振宇60秒語音並回復關鍵詞,獲取推送文章的人群。

【3】張希聖:《邏輯思維》的成功羅輯,載《青年記者》,2015(12):42-43。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5-06/02/c_134289638.htm

【4】張貞:《從「羅輯思維」看自媒體成長特質與伸長空間》,載《傳媒觀察》,2014(10)

【5】馬莉英:《「羅輯思維」的邏輯思維——「羅輯思維」自媒體形象的建構與轉向》,載《傳媒與教育》,2014(1)

【6】呂坤良:《大眾傳媒·大眾文化·文化危機——丹尼爾·貝爾批判性傳播觀述評》,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2)

【7】馬克思·韋伯:《支配社會學》,261-329頁,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8】《羅輯思維》2015-04-16 羅輯思維第3季第08期:你因掙錢而偉大

【9】【15】《羅振宇:一個60秒的網際網路實驗》,載《長江日報》,2013年12月24日

【11】向淑君:《雷蒙德威廉斯的傳播思想研究》,載《東南傳播》,2008(12)

【12】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New York,Random House,1970,pp.386-387

【13】李良榮、鄭雯:《論新傳播革命——「新傳播革命」研究之二》,載《現代傳播》,2012(4)

【14】彭蘭:《網絡傳播概論》第三版,191-192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6】約翰·哈格爾三世、阿瑟·阿姆斯特朗:《網絡利益——通過虛擬社會擴大市場》,19-26頁。

【17】林南:《社會資本》,241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社會資本是嵌入社會網絡關係中的可以帶來回報的資源投資。」

【18】【19】 張信宇:《羅輯思維的「地下江湖」一切都有 但和知識無關》,載pingwest品玩,http://tech.sina.com.cn/i/2015-12-31/doc-ifxneept3449216.shtml

【10】【20】劉少傑:《當代國外社會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魯浩:《估值翻13倍 資本看好羅輯思維變現能力》,載《南方都市報》,2015年10月21日,http://money.163.com/15/1021/07/B6EFEHSF00253G87.html

【22】羅振宇今日頭條創作者大會演講稱:「我們不是什麼媒體,就是個買賣人」,2015年9月8日,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8/151873.shtml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社群經濟啟示錄:從羅輯思維到黑馬社群
    當魅族開始玩魅藍音樂會的時候,最起碼其定位的青年良品是一個社群的信仰打造,而不是簡單的優越感的宣傳。2、羅輯思維的社群模式:讓用戶嘗試著去思考羅輯思維的社群模式,本質上是讓用戶嘗試著去思考,社群定位白領用戶,這一點就註定了用戶基本上是主動參與其中的。
  • 羅輯思維正在偏離「社群經濟」嗎?-虎嗅網
    社群本身是要有自生長、自消化、自複製能力的,並不以中心化的永動機來牽引導航。請大家,反覆咀嚼以上社群經濟的定義和特點,然後再隨我具體回看羅輯思維偏離「社群經濟」的三個例子。例二:社群商業模式青黃不接一個穩固持久的社群生態肯定是具有自生長、自消化、自複製能力的,而過去的幾次社群商業探索實驗中,羅輯思維扮演的知識媒體放大器的作用,並不是社群自身價值的彰顯。示例一:羅輯思維與樂視合作的會員福利計劃。
  • 【深度分析】「羅輯思維」是怎樣煉成的?
    視頻中羅振宇分享個人讀書所得,啟發獨立思考,以其豐厚的知識積累和獨特的表達風格,在網際網路視頻領域獨樹一幟。由此衍生出微信語音、圖書雜誌出版(含紙質、電子版)、線下讀書會等多種互動形式,主要服務於80後、90後有「讀書求知」需求群體,打造網際網路知識型社群,以此試水「社群經濟」。過去的一年,「羅輯思維」被輿論推為最火的自媒體之一。
  • 《羅輯思維》運營策略分析
    二、《羅輯思維》對自媒體運營的啟示 (一)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擴大社群品牌影響力 在自媒體運營中網際網路思維的關鍵就是「用戶至上」,也就是要充分滿足受眾的需求,使用戶逐漸形成對該媒體的信任與依賴
  • 網際網路品牌誤解:社群= 私域流量
    然而,目前在北京已經三個月了,發現這邊絕大部分的網際網路品牌,雖然打著「建構社群」的旗幟,但思維上依然停留在發展 Social Media(社群媒體,或稱新媒體)的階段,甚至認為「私域流量就是社群」,卻沒有 Community(社群)的認知,而是用了社區的思維在構建社群,其實相當可惜。
  • 自媒體時代網絡脫口秀節目的「五W」分析——以《羅輯思維》為例
    本文以「五W」模式為基礎,分別探討《羅輯思維》節目的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及傳播效果方面的特色,希望為今後網絡自媒體節目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只是一個姓羅的胖子藉助千萬本書籍給大家編輯整理知識與信息而已」。 2013年《羅輯思維》利用一系列動作讓這個節目迅速竄紅,先是與有道雲筆記開展跨界合作,完成「《羅輯思維》史上最無理的會員招募計劃(一、二)」,並發售同名書籍《羅輯思維》,逐步使得這檔網際網路自媒體視頻產品,逐漸延伸成長為一個全新的網際網路品牌。
  • 羅輯思維羅振宇:玩轉社群經濟的3要素
    導語:《羅輯思維》在四個月內兩次招募付費會員,讓人對社群商業的力量驚嘆不已。社群在未來商業中究竟會扮演怎麼樣的角色?羅振宇:玩轉社群經濟的3要素關於社群經濟,《羅輯思維》應該是最早的定義者和實踐者,尤其是在四個月內兩次招募付費會員,入帳會員費近千萬的故事,讓人對社群商業的力量驚嘆不已
  • 被流量思維誤解的社群運營工作
    這些問題不曉得能被回答多少,流量思維下的微信群運營,大概是耍流氓吧。02 真正的社群工作?1. 品牌不是流量,是和用戶建立真實的關係可能國內基於人口基數大,還有殘存一些流量紅利,但從 2019 年的網際網路報告來看,全國的個人上網時長&網民的同比增長已經不到 5%,相信我,流量這套玩法馬上就要泡沫化了。看看今年網際網路寒冬,增長放緩的警訊,還認為流量就是品牌嗎?
  • 多社群聯動分享經濟——「三喜生活」社群生態圈成功的密碼
    相信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流量為王的時代已經悄然過去,在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群正作為一個大型流量入口,吸引了許多中小企業、個體零售、電商、微商,大家紛紛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為自己的企業、品牌宣傳推廣,培養忠實粉絲。
  • 在線英語教育付費混戰,社群學習模式異軍突起
    可見知識付費已經掀起了新一場網際網路經濟狂歡,不過在這樣的趨勢下,業內競爭陡然加劇,目前整個行業開始呈現出多股勢力割據天下的態勢。其中傳媒、出版和教育這三塊傳統內容都在網際網路上聚合併且再造,成為一個個內容付費產品,再被重新分發出去。
  • 讀書筆記第59天:《社群營銷》社群之謎
    多點之間的多線條就形成了面,連接線越來越牢固,形成的面也越來越穩固,這些點與線形成的面,就是社群。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再加上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高效率工具的出現,讓社群組織更容易、互動更容易、管理更容易。在網際網路上,人們可以重塑自己的角色,在網絡上找到聚集同類的部落,找到有歸屬感的部落。社群是很多人在網際網路上的一個「家」。
  • 騰訊QQ宣布開放:從即時通信工具升級為網絡社群連接器
    以通訊和社交為核心的騰訊公司,終於要在社群領域大幹一場了,畢竟從「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到「唐家三少」、「TFBOYS」……已經有太多的人藉助騰訊的平臺把社群經濟玩得風生水起。而這一次承擔起這個「偉大使命」的是企鵝家的「老大」——QQ。
  • 關於社群玩兒法,這一篇就夠了!
    小米用社群將它與粉絲牢牢凝結在一起,羅輯思維用社群成功實現了媒體變現
  • 張立源的社群「魔方」 | 封面閩商
    至今為止,張立源覺得公司還是個「新生兒」,還在摸索階段,他們用了兩年時間不斷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不斷地修改產品邏輯,「很少有網際網路公司能像我們這樣坐下來、沉下心來為打磨、開發一個產品花整整兩年時間」。君不見網際網路風風火火的兩三年裡起來了多少又死掉了多少,2016年已經拿到B輪融資的企業如今活著的還有幾家?
  • 社群遇見通證是什麼化學反應?
    作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一個顛覆性工具,將為社群帶來本質的改變。可以預期社群將逐漸向非公司新型商業組織(也有稱之為分布式商業或DAO)發展並通過通證使消費者、股東、員工三位一體,達成共建、共治、共有。即將到來的社群商業模式會是共識圈子、小眾品牌、真正實現C2M。
  • 李劍豪:認識這兩隻羊,你就認識了社群的全部
    ● 本次分享來自駿君老師弟子團2019知識年會的聽後感。部分引用來自李劍豪老師主講的《社群營銷與場景思維》!「社群營銷」現在是一個很火的詞,貌似比讓外人霧裡看花的「小米模式」的「粉絲經濟」更高大上,似乎是網際網路營銷的新出路。「社群營銷」這個概念應運而生離不開這幾年新媒體營銷的變化。有心的朋友其實早就注意到,公眾號的打開率越來越低。
  • 社群運營的方法與路徑是什麼?
    疫情當下,很多商家到現在依然不能正常開業,於是不少商家開始琢磨怎麼利用社群進行線上客戶的引流,一旦解封,這些建立了良好關係的客戶就可以引流到線下。同時也了解到有公司高薪招聘社群運營總監,那麼關於社群的知識你了解多少呢?一,什麼是社群運營?
  • 購買社群空間小助手請戳進來
    >微信群助手|社群空間群聯盟微信群主有了它,管理社群頂呱呱......而每天后臺問的最多的還是,去哪裡購買之類的問題....玩轉微信群系列教程正在『網易雲課堂』連載,年後會根據接下來的軟體開發進度漲價,各位小夥伴們抓緊哦...本課程由星佳是個小人物出品,詳細介紹如何通過『社群空間』有效的管理微信群,學好本課可以成為一個讓別人羨慕的群主哦。
  • 淺談線下實體店社群運營化
    傳統實體店經營用戶通常是流量思維的模式社群新零售強調用戶思維的模式因為傳統流量越來越高是不爭的事實,低成本的流量是所有的商家追尋的目標。最省力的方式就是讓顧客自己裂變,帶來新客戶。運營思路從獲取開始、到激活、留存、最後到複製模式拓展渠道。當商戶從沒有開展過線上營銷時,很難讓他們做出有效的運營策略。所以先從簡單的組建社群開始,獲取原始用戶,沉澱會員;再通過社群內的活動來激活和留存,培養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