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2012年12月21日,羅振宇與獨立新媒創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此後每周更新一期。視頻中羅振宇分享個人讀書所得,啟發獨立思考,以其豐厚的知識積累和獨特的表達風格,在網際網路視頻領域獨樹一幟。由此衍生出微信語音、圖書雜誌出版(含紙質、電子版)、線下讀書會等多種互動形式,主要服務於80後、90後有「讀書求知」需求群體,打造網際網路知識型社群,以此試水「社群經濟」。
過去的一年,「羅輯思維」被輿論推為最火的自媒體之一。
截至本文成稿,「羅輯思維」視頻在優酷上的總播放量已達7050多萬,微信公眾號訂閱數達110多萬,最吸引眼球的則是兩次會員招募,共有近3萬會員貢獻了近千萬元會費收入,並有人給予「羅輯思維」1億美元的估值。
2014年1月13日,鳳凰視頻與鳳凰衛視資訊臺攜手打造的首屆「視頻新聞盛典」,將自媒體獎授予「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既有用戶認可,又有同行加冕,羅振宇名利雙收,「羅輯思維」叫好又叫座。
「羅輯思維」的初創
1.動因
羅振宇在央視時已經很有成就,但內心痛苦不堪。「在電視臺乾死幹活,最後得利的全都是主持人。」他突然意識到,個人也可以很值錢。「我認為自媒體給所有媒體人帶來第一個教義,是媒體整個產業鏈的價值樞紐在變化,原來媒體的價值樞紐是兩級,內容+渠道,自媒體把這兩級都變了,變成了魅力人格體+運營平臺。」這正是羅振宇做自媒體的第一個動因。
羅振宇創辦「羅輯思維」的動因中還包含三個關鍵詞:自由、連接、實驗。
「自由」就是羅振宇自我標榜的「U盤化生存」和「匠人精神」。在組織內的經歷讓羅振宇認識到個體的價值和自由的價值,而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變革提供了自由的可能。
「連接」是羅振宇對網際網路思維本質的概括。連接的原點是與節目(內容)相輔相成的「魅力人格體」,連接的紐帶是「魅力」,由此產生的「信任」「愛」正是連接的驅動力和黏合劑,並構建一個「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即網際網路社群,由此派生更多的想像空間和價值生長點。
「實驗」是羅振宇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傳播專家以「第一個吃螃蟹」的心態去試水、探路,嘗試另一種個體生存和媒體生態的可能。「我們要不斷地回到實驗原點,我們要幫一代媒體人,和相信網際網路必將大規模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去趟幾條路。」
2.條件
曾為「對話」「經濟與法」等節目製片人的羅振宇,「單幹」的經歷也沒離開電視領域,這使他天然地具有電視基因,具有良好的鏡頭感和語言表達能力。2012年優酷、土豆合併成為中國市場份額第一的視頻網站,加上微博平臺、微信公眾帳號的存在,讓羅振宇感到時機已到。而能夠拍攝高品質視頻的低價相機上市,則讓他的自媒體夢想變為現實。
當然,最重要的條件是,渴望「U盤化生存」的羅振宇遇到了申音這臺「主機」。這位《創業家》雜誌的前主編早在2010年就辭職創建NTA創新傳播機構,在中國開創社會化傳播先河,致力於構建基於社交網絡的營銷傳播。
羅振宇說:我終於可以說服一個人來支持這件事了。「申音是第一個聽得懂我在說什麼的人。然後我們就開始合作。」
於是,「羅輯思維」輕裝上陣、起步加速。
多產品形態打造「魅力人格體」
為打造一個「魅力人格體」,深諳網際網路思維與營銷之道的羅振宇構建了一個近乎「全媒體、全平臺、全方位」的產品體系。這套「羅輯思維」產品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1.音視頻為主,文字為輔
羅振宇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流通的海量性讓文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雖然「羅輯思維」也做文字產品,但只是視頻、音頻形式的延伸和補充。
其實,這麼做的更深層的原因是:「音容笑貌、舉手投足」的直觀可感,更利於打造「魅力人格體」。「我不會像傳統媒體人那樣筆耕不輟,是因為視頻的人格更加清晰。」微信也是發語音而不是發文字,因為「語音所包含的人格的要素比文字要好得多」。
對於羅振宇來說,他做的不是一個內容產品,而是一個清晰的人格。
2.奉行極簡主義,追求小而美
無論做視頻,還是做微信語音,羅振宇都奉行極簡主義,追求小而美。
比如,視頻內容摒棄視覺上的花哨,堅決主張做極簡主義的視頻,如都是單機位,常常一個鏡頭到底,這在傳統電視看來無法接受。
「羅輯思維」的微信語音是強迫症式雷打不動的每天60秒。「沒有人會去閱讀煌煌巨著,雖然他知道那一定很有營養。人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信任的人來告訴知識的內容點……未來的媒體產業,很可能就是小而美的。」
3.拒絕定位,營造懸念
比如微信語音,「千萬不能有定位。『羅輯思維』的語音就是在和大家的預測捉迷藏,什麼都聊,如果你不打開你永遠也不知道我今天要說的是啥,這就是懸念的力量」。
「羅輯思維」視頻也是如此,永遠不知道下一期內容是什麼。這種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也刺激著「閱讀期待」。
其實,對於打造「魅力人格體」而言,只要符合「有種、有趣、有料」「在知識中尋找見識」的精神氣質,選題的確沒有一定之規。不做定位,也就不會作繭自縛,不會殫精竭慮,不僅符合「自由」的追求,也減省了成本,內容生產可以更具效率和持續性,可謂是「形散神不散」的內容策略。
當然,或許只有高度人格化的自媒體才適用。
4.強烈的人格色彩,勵志的人生姿態
網際網路時代是體驗經濟,「情感」價值超越「功能」價值,需要個性化與人格化的營銷。所以,羅振宇認為,「製造一個叫羅胖的人格最重要,因為這是所有價值的積累點。」「羅輯思維」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來強化人格化:
視頻節目選題另類新銳,見識視角獨特犀利,話語風格大膽直率,全方位展現一個「有種、有趣、有料」的「知識人」。
「死磕自個兒,愉悅大家」的堅持也令人印象深刻。「每天的微信語音,我強制自己錄到60秒,一秒不差。」
羅振宇選擇早上6點半發有兩個原因:一是要搶全國人民上廁所的時間,「我希望爭取到第一個你開始需要閱讀,需要內容的時間」。第二個原因,這種死磕是為了喚醒尊重,「老羅幹事認真,而且我一天都不缺」。對這一點老羅很自戀:「絕大部分媒體記者做不到像我這樣連續一年,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這是極苦的事情。」
5.強化用戶認同與「連接」
「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的生活方式、「在知識中尋找見識」的求知熱情,「愛智求真,積極上進,自由陽光,人格健全」的人生信條,恰恰契合了知識青年的精神渴求。
出品人申音認為,「羅輯思維」對於粉絲根本的價值在於這部分群體對自我價值認可的需要,「我是追求上進的,我是渴求知識的,我就是獨立思考的一群人」。「羅輯思維」有意識地將這種「認同」轉化為「連接」,比如《羅輯思維》一書中不僅有「羅輯思維」視頻的文字整理,更加入了大量用戶的評論,其中有辯駁也有補白。UGC的融入,強化了用戶參與感和粉絲黏性。
社群經濟的運行邏輯和想像空間
1.用社群做品牌,而不僅是用內容做廣告
內容只是第一步:「自媒體負責製造內容、影響力,但如果只有這一級,除了人數更少成本更低你跟傳統媒體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雖然羅輯思維的「注意力」吸引了一些視頻植入或貼片廣告,比如「有道雲筆記」「一氣奔騰」等,但是羅振宇不斷重申廣告模式沒有前途。「網際網路來了把廣告模式就給幹掉了,從底層代碼上瓦解一切強制性相鄰關係,強制性相鄰關係才是廣告的生存之所,你看電視劇結束字幕前切進去廣告不得不看,你看頭版就繞不開報眼廣告。在代碼時代,技術上的強制捆綁已經不存在了。」
與廣告模式相比,羅振宇更在乎的是「團要」:商家以產品的形式「贊助」給「羅輯思維」的會員免費享用,既給了會員「羅利」(「羅輯思維」會員福利),又製造廣告效應和口碑效應,可謂是雙贏的遊戲。樂視的10臺大電視、20臺電視盒子,黃太吉的10萬份煎餅,就是「團要」而來。
羅振宇認為,這比利用「強制相鄰關係」的傳統廣告更為有效,「推薦和信任將構成未來網際網路社會的基本組織形態,因為交流的成本越來越低」。
一位「羅輯思維」會員在其《怎樣用網際網路思維吃一頓霸王餐?》一文中稱之為「品牌賦能」:「品牌曝光」是——你沒有,我賣給你。「品牌賦能」是——你不能,我能讓你能。「品牌曝光」立足於「規模擴張」的邏輯;而「品牌賦能」則著眼於「魅力增值」的預期。
比如樂視跟「羅輯思維」合作,可以得到四樣東西:曝光渠道,人格背書,慈善意義,稀缺性。「樂視送我們幾萬塊錢的電視,一石四鳥,當然願意了。」羅振宇得意地說,「一群人團結起來佔其他人的便宜,這就是社群的邏輯。」
2.組建基於信任有行動力的社群,而不僅僅是賺取會員費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有了內容和「人格」,就產生了認同和「吸附」,也就有了結社的可能。所以為了將基於傳受互動的弱連接轉變為「強連接」,「羅輯思維」在2013年兩次招募會員。
人們一般羨慕的是近三萬名會員帶來的近千萬會費收入,但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
「羅輯思維」招會員並不只是一種盈利方式的創新,而是為了找到「愛智求真,積極上進,自由陽光,人格健全」的同道中人。羅振宇說:「我招募會員,也是想通過它來識別屬於我的社群,尋找志趣相投者,需要確保人們購買這個會員是認真的。」所有招進來的會員都有幾個特徵:「對知識性產品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會員是為了彼此的信任;會員有行動的意願,且真能付出行動。」
當然,社群的價值在於運營,一群人聚集起來之後可能是烏合之眾,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幹什麼。
目前,「羅輯思維」為會員組織相親的活動一直持續,通過線上徵婚(主要是微博)和線下相親活動,在社群中徵集意中人;另如「羅輯思維」微信新開的「會來事」(會員來信有事)板塊,就某個問題或項目在會員間諮詢互助、集思廣益。
社群還有行動召集的功能,「比如許多會員想去哪兒旅遊,誰家企業願意給社群出錢,社群給誰出名,分分鐘就籌集起來了」,這也是上面提到的藉助社群做「品牌」,也是藉助商家贊助反哺會員。
3.構建「自媒體-社群-產業」價值鏈,發展社群經濟
在2013年12月28日,也就是招募2萬多名第二批會員之後,羅振宇亮出了「羅輯思維」的謎底:「基於社群的信任商業」,「通過網際網路的力量,聚合起一群志趣相投的陌生人,在溝通、分享與協作中,完成新的價值創造」。羅振宇認為,社群經濟的底層密碼就是讓一群協作成本更低、興趣點更相同的人結合在一起,共同抓住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機會,打造「所有會員為所有用戶服務的眾籌平臺」。
羅振宇認為,未來一切產業皆媒體,一切內容皆廣告。
「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道德敗壞的說法,其實他們沒聽懂這個道理。在工業社會,產業鏈和媒體鏈是分開的,比如雜誌社負責生產內容,凝聚注意力,產業就在雜誌上做廣告,這是橫向協作。未來媒體和產業鏈應當是一種縱向轉換方式,產業鏈自建媒體,或者媒體自建產業鏈。」
「『羅輯思維』社群一定會有自己的產業。」羅振宇不止一次提到今年可能推出「羅輯思維」的月餅。
他設想:首先在社群內發行,比方說500份,一份1萬塊錢,僅限會員用,一天搶完,500萬資本金籌到;第二,把所有月餅的工序,包括法律顧問、財務顧問等攤開,讓會員認領;第三,接受全社會關於「羅輯思維」月餅的聯合定製,掙到錢之後,把參加會員的工資付掉,留下20%做一個公益事業,剩下80%跟原始股東分成。「未來,『羅輯思維』也會向其他產業鏈去伸展,形成更大的聲勢和共振。做完月餅就能做元宵,做完元宵就能做粽子,做完粽子沒準我就能幹手機,幹完手機我不知道多少年,我或許就能做汽車,這裡面想像空間非常大。」
羅振宇倡導一種「雲組織」的概念。「可不可以根據項目,圍繞一個一個項目來開展,就像『羅輯思維月餅』這種隨機組成的團隊,按照項目本身的目標,做完就解散。所以,它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圍繞某個項目它會形成新中心,但這個中心又不是常設中心,會解散。」羅振宇認為,網際網路的核心就是去中介、去中心、去組織,未來每個人都會擺脫工業時代給我們固定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分工,重新結社,自由聯合,「這裡面的機會太大了」。
作者:李成;via:新媒體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