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曾說: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只要不是反人類、反社會的世界觀,都沒有什麼不正常的。
每個人觀的世界不一樣,經歷的生命歷程不同,怎麼可能有和別人以一樣的世界觀呢?
今天的你是你過去所有經驗的總和。
也就說這位朋友的世界觀,是不是《羅輯思維》帶來的還不一定呢。他的思想的變化,是來自於他整個從出生到今天所有認知的變化、內心的總和,怎麼能怪罪《羅輯思維》呢?
當然從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提升看,覺得這位朋友的世界觀有點反常,也許在你朋友眼裡,是你不正常呢?這完全有可能。因為人和人的感覺也符合牛頓第三定律:你眼中的別人,也是別人眼中的你!很值得深思。
有人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有他的厲害之處,不過他也是為了節目效果,所以很多東西都有點譁眾取寵的味道,他的觀點大多是片面的,殘缺的,經不起深思。我們一起來看看各種觀點,分析解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知識層面的人,聽後感也不一樣。
我是在喜馬拉雅上接觸《羅輯思維》的,剛開始聽了2期,我去有點意思啊,講的還都很有道理。一下子給了我很多想法。我一般都有記筆記的習慣,所以我就把他觀點還有給我的啟迪記錄下來。等慢慢去思考他的觀點,帶入進去,聯繫實際去深思。
這一深思,我就發現很多問題,至少他不是你想的,或者剛接觸時說得那麼對!很多觀點一旦聯繫你所接觸的實際,你就發現很多都站不住腳,他說的都只是很片面的東西,但是觀點很新穎,在一定範圍內他說的也都沒啥大毛病,邏輯很清晰。所以很容易吸引人,一下子給你高大上感覺,但是很多東西都有點戛然而止,只是提出了一丁點皮毛,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以為我接著他的作品看,會有所得,後來發現,他挖的坑越來越多,都只是給你講個新奇有意思,小範圍沒問題的觀點,當你想去深思他的嚴密還有拓展的時候,你就發現他只是給你拋出了一個問題,讓你覺得的確很難,但是他卻沒有任何解決方法啊,下一步觀點啊,都沒有!
然後我研究他幾個月,最後在筆記本上記得說了大概這樣一句話:這玩意就是不斷的給你挖坑,給你新奇的觀點來吸引人,就是純粹的商業運作,實際乾貨內容很少,而且浪費大量時間讓你在無解的現實問題上思考,可以偶然聽一下,但是把他當成自我提升的教程就走錯路了。可以學習他的商業運作模式,還有忽悠套路。
一個朋友說:
羅胖在網絡上剛剛嶄露頭角的時候,我有看過他的一些文章,但實際上,它的一些分析並沒有一個很統一的基礎。很快我發現看多了這些很雜碎的文章對我是沒有什麼幫助的,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知識體系,是一把解開繁雜世界的鋒利的手術刀。
另一個朋友說:
作為羅輯思維和得到app的死忠粉絲,我聽羅胖已經五六年了,包括他的幾百期羅輯思維講座、所有的跨年演講,我基本上都聽過,有些節目還反覆聽,我可以談一談對羅輯思維的感受。
總體來說,羅輯思維還是很好的節目,聽了受益良多。羅輯思維剛出來的那幾年,好評如潮,成為網際網路的一股清流。當然,再好的東西,吃多了也會膩。現在,也有人質疑羅輯思維,覺得知識服務是個幌子,本質是製造焦慮,然後通過提供解決方案來賺錢,所以說他是「販賣焦慮」。
有人說:
沉迷於《羅緝思維》並沒有錯,它曾經是好多死磕自己的人的第一選擇,每天堅持寫日記,堅持讀書,堅持聽課,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往前走,不是很好嗎?總比把時間都浪費在打遊戲、刷手機上強吧!
其次,很多人說羅胖販賣焦慮,我也不認同。這些人恐怕太高看羅胖了吧,現在這個時代,焦慮還少嗎?用得著羅胖去販賣?該焦慮的人自會焦慮,自己不願意進步,並且拒絕成長,還說別人給自己帶來焦慮,這腦迴路清奇啊!
透過現象看本質,反思自己,包容別人
我自己的感受,羅胖講故事比講道理要有意思,有趣比所謂的有料要好。羅胖的節目中,我最喜歡的幾期就是愛因斯坦、牛頓,富蘭克林,愛迪生等名人故事,這些名人我們課本都提過,但只有聽羅胖講了,才頓時豐滿立體起來。而羅胖扯到組織架構、企業管理、網際網路,則是最沒意思的。不過,羅輯思維總體質量還是不錯的。
而談到對世界觀的影響,我覺得成年人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精神,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輕易被別人影響。當然,在聽羅輯思維的過程中,隨著知識、見解、觀點的不斷輸入,也確實會對我的價值觀產生一些影響,但肯定是偏向正面和積極的。羅輯思維節目還是比較符合主流價值觀,不然也不會持續播出這麼長時間,成為知識服務的獨角獸公司。
有些時候時候看別人反常,不一定是別人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別人上了一層樓,而你站在底下看別人好像站在高處的危欄邊,隨時都有掉落的危險。而別人則告訴你他看到了很多美妙的風景,還一個勁兒地跟你描述,一個勁兒的讓你上去看。而你完全不信,覺得他走火入魔了,在危欄處手舞足蹈,完全意識不到危險。你為他扼腕嘆息,可憐他無視危險的悲哀
思想,格局提升比較快的人,好比突然從鴨子變成了仙鶴,在鴨子的群體中看起來是個異類。
我一個同學曾跟我說過一個事情:他大學畢業後參加了一次小學同學會,沒多久他就痛苦地悄悄退群了。他是他們小學為數不多的幾個一路讀書到大學的。他大部分小學同學都是初中或高中沒畢業就開始入社會打拼了,也早早的結婚生孩子了,而他三十幾歲才結婚,才開始考慮生孩子,他的小學同學們很多孩子都上初中了。他們對他這麼晚結婚,還不要孩子覺得他思想清奇,選擇怪異。當他說出人要實現自我價值,家庭婚姻,孩子不是人生必然選擇等等一些更開闊價值觀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他價值觀出了問題,群起而勸他改過之,甚至不久有人背後說他精神有問題……最後他覺得無法和他們交流,默默地退了群。
還有之前楊麗萍老師被人評論說她再美麗都沒用,最大的悲哀是沒有後代。。。而楊老師卻覺得她活得很自在,並不為沒有後代而痛苦。
世界是多樣的,人生的道路也是多樣的,並不是哪條路人多就可以說人少的路是絕路。價值觀也一樣,站在不同緯度,比較的點不在一個平面,怎麼好隨意說別人不對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唐詩,也是人生處世格言,意思是說,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關於羅輯思維,有讚賞有加的,有諷刺挖苦的,還有不偏不倚的,總之很多種。
關於讀書、關於某種理論、關於某種學術思想等等,總是有各種爭論。
中國歷史上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魯迅先生將《紅樓夢》定義為「清之人情小說」,並且論述小說的主題道:「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所以,羅輯思維有不同的爭議看法,我覺得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