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羅輯思維三劍客羅振宇、李天田、吳聲將發起面向全國9大城市、為期60天的「演唱會」巡演,面對這場年度大戲,我只想說:「萬萬沒想到,節操不見了,羅輯思維正在偏離社群經濟的軌道,越來越無愛了」。
首先表明態度,我是忠實的羅粉一枚,寫這些只是為了諫言獻策,並非腹黑亂咬人。我本人受羅胖的影響至深。因為他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曾幾何時,我辭去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有過一段自由撰稿人的手藝人生活;因為他匠人精神的薰陶,現在,做任何事情我都保持極客、死磕的態度;因為他網際網路拜物教徒的虔誠,我毅然選擇在網際網路紅利爆發前的黎明時分摸爬滾打;因為他對「社群經濟」的執著探索,我也加入了鑽研社群經濟的隊伍當中,翻看各種關於社群的書籍,選擇了一份社群運營官的工作,踐行實驗關於社群未來的各種可能。但當我頭腦中「社群經濟」的認知愈發系統全面時,再看看羅胖所做的一切,覺得根本不是那回事。姑且拋磚引玉,等待各位的唇槍舌劍,待斃!
何為社群經濟,我的定義是:「網際網路時代,產品與消費者之間不再是單純功能上的連接,消費者開始在意附著在產品功能之上的諸如口碑、文化、逼格、魅力人格等靈魂性的東西,從而建立情感上的無縫信任。基於此和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抱成團,發生群蜂效應,在一起互動、交流、協作、感染,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係,這種建立在產品與粉絲群體之間的情感信任+價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運轉、自循環的範圍經濟系統,就叫社群經濟。
定義雖說有點繞口,但凡是網際網路道上的人應該會了了分明的。我接下來,會闡述社群經濟的三大特點,為我接下來的所有分析判斷做理論支撐。
特點一:情感連接,社群能產生一股類似萬有引力的神秘力量,給一群有共同價值主張、等同趣味的人建立情感關聯,使得他們能夠產生點對點的交叉感染,並且可以協同行動產生疊加能量,從而合力創造出湧現價值。
特點二:利益聯結,社群本身也是一種組織形態,要維持這個系統的正常運轉,系統內的每個個體都能產出價值和獲得收益,而且系統本身還會進行周期更迭。就像人體內的細胞一樣,每個細胞都應該獲得營養供給,死去一批細胞,要有新的細胞補位,從而保證組織體的結構完整性。
特點三:範圍經濟,社群本質上是一套小範圍內的生態系統,是工業化文明觸碰到天花板,進化而來的一種部落化經濟形態。社群本身是要有自生長、自消化、自複製能力的,並不以中心化的永動機來牽引導航。
請大家,反覆咀嚼以上社群經濟的定義和特點,然後再隨我具體回看羅輯思維偏離「社群經濟」的三個例子。
例一:史上最無理會員招募
這是一件被計入網際網路大事記的奇觀,第一波:6個小時160萬,引業界騷動;第二波:一天時間,2萬會員,800萬。祝賀,恭喜發財,勞燕分飛,節哀。為什麼說是無理呢?
其一:在粉絲不明確能得到何種產品和服務的情況下,就發出會員招募令,通過設置普通會員和鐵桿會員的層級感和分批次的招募的飢餓感疊加,誘使粉絲在衝動不理性的情況下,完成了一次消費。按理說,你情我願的買賣並無所謂對錯,羅胖也說了愛就供養,不愛就觀望。但從社群經濟的角度而言,這樣做就有失偏頗了,社群建立之初肯定要設置漏鬥的,不能只認錢不認人,導致社群成員結構的參差不齊,這勢必會折損社群的價值。事實上,社群成型後,就出現了一些粉絲向羅胖索求具體的產品和服務,而這些人會被視為不具備社群精神的人,要被清退。無理之處在於,羅胖忽略了維繫社群生態的肯定是價值,粉絲可以不較真應得的產品和服務,但社群組織者不能不把這些當會事。況且,我認為社群最大的價值在於粉絲與粉絲之間,如果這批粉絲不做篩選匹配,如何保證社群的價值呢?
其二:10萬粉絲的社群上限,根本無法駕馭。凱文凱利曾經闡述過1000鐵桿粉絲的理論,為啥是1000個粉絲呢,而不是1萬或10萬?原因很簡單,太多了,愛無力。1個手藝人可以與1000人建立連接,然後設置規則,引導1000個粉絲互相協作,資源匹配,促成整個群體的價值升級,太多了就無法照顧到全部粉絲。羅胖構想的10萬粉絲社群,依託他個人的人格魅力也能支撐起來,但社群經濟自系統建立不起來。一個社群體系單純靠羅胖個人偶像魅力釋放的情感連接是不具備持續的生命力的,要維持生態勢必要通過一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儘可能讓每個粉絲在這個社群中都找到價值點,即使無法確保全部粉絲都能藉助平臺受益,但至少要控制在60%以上,如此才能進進出出在動態中持衡,而社群組織永遠會屹立不倒。利來利往才能夠細水長流,中國人,你懂得。
我認為,羅胖的會員規模控制在1萬人就足夠了。利用大數據思維充分挖掘社群成員的各自情況,一來幫助他們解決自身需求,二來匹配社群成員之間互相協作。只要,這一萬人的價值在社群中得到數倍的遞增,羅輯思維的平臺價值才能真正的以實現,而不是現在一年1000萬的會員費那麼初級。
例二:社群商業模式青黃不接
一個穩固持久的社群生態肯定是具有自生長、自消化、自複製能力的,而過去的幾次社群商業探索實驗中,羅輯思維扮演的知識媒體放大器的作用,並不是社群自身價值的彰顯。
示例一:羅輯思維與樂視合作的會員福利計劃。就會員而言,大多數會員都在隔靴搔癢,只有極少數會員獲得了獎品;禮品贊助方樂視呢?媒體評論說樂視賺了,賺的廣告聚合效應,回報是,上百萬羅輯思維公眾帳號粉絲的關注,成為事件後數十家媒體的爭相報導等等。就營銷角度,樂視是賺到了無疑,但樂視此次嘗試在社群內是否真的賺了,我想才是關鍵。真正的社群,應該具有自消化能力的,如果說,樂視送給了羅輯思維粉絲的體驗產品,得到了粉絲們的體驗回饋,其他粉絲受影響,紛紛購買了樂視的產品,樂視從這些在社群中賣出產品獲得的利潤把送出去的產品成本抵消掉,這個帳才算扯平。
示例二:羅輯思維的霸王餐。當遍布全國各地的羅粉嘗到免費的大餐時,一定為之驚嘆尖叫,但提供免費午餐的商家是否獲利,無人問津。霸王餐的商業邏輯本質上就是O2O,餐館希望能通過這種形式向店內導流,然後再形成線上線下一連串的口碑效應,往餐館內吸引更多的潛在消費人群,事實證明,這只是商家自己的YY罷了。相比之下,貌似團購的效果還更加明顯一點,至少可以監控。羅輯思維要做的應該設計規則,讓粉絲們,真正參與到這個餐館的口碑宣傳過程中,幫助這個餐館實現一定的導流,而不是耀武揚威的告訴粉絲,我們的商業模式是,讓一群人團結起來,佔其他人的便宜,這和流氓行為有什麼區別?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的模式,可以嘗試,但孤注一擲於此,遲早會出問題。
我認為,羅輯思維應該利用好自己媒體放大器的優勢,但決不能止步於此,更應該探尋更貼近商業本質的社群電商路徑。如何有效的幫助贊助商產出價值呢,建議發揮羅輯思維的信任背書作用,掃除會員與產品的信任障礙,真正幫助品牌在社群內實現銷售轉化,這個時候再疊加上靠媒體放大產出的品牌賦能效應,才是一次真正的價值創造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媒體廣告價值,這樣做無疑是在自毀前程。社群本身是不具備硬體的自生產能力的,如何讓社群的軟生產實力結合第三方資源實現價值共享,才是羅輯思維該持續探尋的方向。
例三:操之過急的全國公開課
開篇所言,羅輯思維要召開「演唱會」。我為什麼要把羅胖面向全國召開的羅輯思維公開課巡講視作演唱會?演唱會模式就是明星利用個人影響力,出售門票,消費粉絲的一個過程。羅輯思維在沒有釐清與會員之間價值關聯的前提下,就提前面向全國,向粉絲及非粉絲展開了一場莫須有的公開課,顯然有點操之過急了。
其一:公開課模式其實就是斂金遊戲。按理說,在社群經濟概念並不是非常普及的情況下,羅輯思維作為一個知識型社群,有必要面向全國召開免費或者接近成本的公開課,但羅輯思維選擇了擁抱土豪,會員或非會員都可以報名來參加課程,而且價格還不菲,這顯然和最初純粹的社群商業實驗是背離的,倒是斂金的目的躍然紙上。
其二:社群應拒絕腦殘粉的入侵。羅胖的個人偶像明星效應再膨脹下去,肯定會玷汙當時構建社群生態的初心。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粉絲群體的質量,當社群的吸引力過度的承載於社群領袖的身上時,就會引發盲目的個人崇拜,從而使得一些並不懂得社群商業本質的粉絲混跡進來,在這個本該屬於社群團體的舞臺,無下限的秀偶像崇拜。羅輯思維在下意識哄抬羅胖本人的影響力,會不知不覺生產出眾多腦殘粉,這對社群的價值觀侵染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我認為,羅輯思維的公開課,可以上,但對待已有會員,一定要區別對待,或者要設計出相應的規則讓社群會員的價值能夠凸顯出來。公開課的宣講內容,也應該更多圍繞社群商業本身。切莫再炒作羅胖的個人影響力啦,要知道羅輯思維社群本身的價值,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核心。
說了這麼多,只是為了向我喜愛的羅輯思維,提一些肺腑之言,再次強調,我是非常尊重羅老師的。羅輯思維本身也是個公司,最近在大批量招兵買馬了,接下來推出一些商業化的產品也是無奈而必然的選擇,但萬望不要停下對社群經濟生態的更深層次實驗探索。我所做出的判斷,也只是對我這半年來潛心研究社群的一個簡單總結,如果有冒犯之處還望羅老師見諒,也希望眾羅粉能夠口下留人,同為社群狂,相煎何太急啊!
(作者系蜂窩私人董事會首席社群運營官 郝天喜 微信公眾帳號:kjsiwei跨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