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則報導,一位來自福州的8歲的孩子,發現了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關《后羿射日》的描述不合邏輯,當即提出了質疑,引發了眾人的調侃。
這段文字是這樣的:
「土地都被考焦了,江河裡的水也都蒸乾了」,似乎看起來沒問題,但接下來,文字卻說,」后羿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
孩子納悶的是,既然河水都已經被蒸乾了,后羿又是怎樣蹚過去的呢?」
孩子問媽媽,媽媽回答不上來,於是發朋友圈,有人說,水沒了,會有草,所以」蹚草」也可以啊。
不過,根據文獻記載,並未有蹚九十九條河,不過是故事情節虛構而已。
我們不禁要問,這竟然是神話故事,那為何連小學生都能識破的低級錯誤都會有?不管是啥故事,增加吸引力,無可厚非,但是最起碼要符合事實邏輯吧,不然,只會阻礙孩子想像力的發揮。而這位孩子能根據信息基本常識,推斷其合理性,這種質疑的精神,就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
可我們很多孩子,都缺乏這種運用邏輯而激發的獨立意識,所以,很少有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力,認為書本上或老師說的都是對的,這這種問題出現的原因其實和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有關。
思維模式的不同,讓孩子對問題的看法不同
美國著名學者傑明·巴伯曾說過
「我不會將世界分成弱和強,或者成功和失敗,我會將世界分為好學者和不好學者。」
每個人在剛出生時,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嬰兒每天都在拓展著自己的技能,他們的任務其實是很難的,比如說話或爬行等等,但他們從來都沒說過太難或不值得為之努力。
他們不會擔心自己丟臉或犯錯誤,即使跌倒了,依然爬起來,跌跌撞撞往前行。
可是什麼讓原本充滿激情的孩子,變得固步自封?是固定思維模式。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變得有些畏懼挑戰。究其原因,是他們開始擔心自己不夠聰明,而因此開始拒絕學習。
曾有研究人員做過實驗,他們給一群四歲的孩子二個選擇,一是他們可以再拼一次簡單的拼圖,另外一種是嘗試拼更加難的拼圖,那些有固定思維的孩子,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不會出錯的,所以做出了安全的選擇,重新再拼一次;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則認為這是很奇怪的選擇,為什麼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又要重複地來一遍?他們往往會選擇難度大的拼圖。
由此可以看出,擁有固定思維的孩子,時刻認為自己是聰明且優秀的,永遠都會成功;而對於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只有拓展自己的能力範圍,才能讓自己更自信且更聰明。
有人說,一個人的智力是需要學習而獲取的,並不能憑空得到,而那些具有成長思維的孩子,他們掌握了大腦思考的原理,所以他們會更願意思考。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理解大腦思考原理呢?
在解釋這個概念前,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思考。
所謂思考,就是你將周邊環境和長期記憶中的信息用心的方法在工作記憶中組合時發生的。
而大腦思考原理,其實就是探討思考是怎麼發生的。結合上面關於思考的定義,它包含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1) 環境中的信息
2) 記憶中的信息
3) 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比如,上面識別課本中邏輯錯誤的孩子,首先先看到了書本中的后羿蹚過九十九條河的信息,然後再找到自己記憶中的經驗,最後拿兩條信息進行相應的比較。這整個過程就形成了思考。
大腦思考原理,是大腦最基本的規律,只要我們大腦進入思考狀態,它就會開始工作。那麼,它在生活中對孩子有什麼用呢?
大腦思考原理對孩子的作用
通過大腦思考原理,能實現高效的親子溝通
比如,當孩子在玩或學習,發現自己的某些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的時候,你讓他配合你去做別的事情,他可能不一定願意,無論你怎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都沒用。此時,你可以用大腦思考原來來和孩子溝通,主要從以上介紹的3個方面來進行。
(1) 孩子記憶中肯定讀過或是聽過不少的故事,而且,對於一些故事裡的人物或情節,印象一定很深刻,這些是我們未來能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根本。
(2) 當孩子身處在一定的環境下時,一旦發生了衝突,我們可以根據周圍環境,挑選出一些和故事元素能沾上邊的東西,作為環境信息。
(3) 通過相應的提示,可以把這兩點進行融合,以激發孩子的思考,進而引導他做出想要的行為信息。
說起來很抽象,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這次父親節,帶孩子去遊樂園玩,他看上了碰碰船,想去試試。於是,一家人便分工,孩子負責開船,我和孩子爸爸當乘客。
他一路狂奔,速度特別快,熟練後,還不停地轉動著方向盤做各種動作耍酷。我和他爸爸都要他慢點,時間慢慢過去,很快也就到了結束的時間。我對孩子說,天色晚了,遊樂園要下班了,趕緊靠岸。
孩子似乎還很開心,對我下達的指令似乎沒有反應,我好說歹說都對他沒有,最後,我只好讓孩子爸爸哄孩子開到岸邊。
爸爸看了一下周圍的環境,看到目的地有個停船的標誌,便對孩子說,」看到前方有個標誌了嗎?那就是讓我們集結的信號,還記得昨天繪本裡看到的,小夥伴們是如何集合的嗎?後面有船過來了,我們不能落後,趕緊趕上去,但是要小心點哦。」
孩子一聽後有」追兵」,有點來勁,一路在爸爸的指引下,快速靠岸了。
上面這個例子,其實就是說,一個印在孩子腦海中的小故事元素,只要我們能在生活中找到類似的,這便是與孩子溝通的法寶。它能幫助我們與孩子進行高效地溝通,這就是大腦思考原理帶來的好處。
但是,在實際中,我們不光是要讓孩子學會思考,還要讓他形成一種批判性思維,讓他形成自己的觀點。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使用批判性思維,如何提升思考力
所謂批判性思維,就是對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評估,監控或優化的一種思維。簡單點,就是讓孩子去思考這個問題,這麼去想到底靠不靠譜,有沒有漏洞等等。
一般來說,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一般都有這麼2個特徵:
善於客觀獨立和全面地思考問題;
能主動收集或推翻某個觀點,善於提問,分析
那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在生活中就必須做好引導,具體可以試試試試這3點:
第一, 讓孩子多想想,對這個問題,你想要表達的觀點是什麼?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不要人云亦云,或看到書本上是這麼寫的,就相信事實一定是這樣,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孩子發現教材中有錯,那麼可以先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一步是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第二, 讓孩子去想為什麼會這麼看?
這其實是讓孩子整理自己思考的過程,看看自己到底是從一種什麼場景或何種理由出發,走向這個觀點的。可能有些孩子表達能力比較差,或者只能說出比較零碎的片面之詞,你要他完整地說出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父母就要幫孩子去組織語言,讓他儘量整理成一個完整的理由,這需要大量的練習。
第三, 證明這個觀點的事實依據是什麼?
好,既然你想到了這個觀點,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去找到可以印證此觀點的例子和證據。這些例子可以是各種教材,百科全書甚至是網際網路等等。比如,上面提到的課本教材錯誤,哪些地方存在嚴重的與事實有違背的地方?能不能舉出至少3個以上的案例來佐證你的看法?這個就像寫文章,提了觀點,接下來就要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你這種看法,來讓你的觀點更加有說服力,讓別人聽了,也會在內心深有同感,」嗯,有是這樣的。」
第四, 再把事情反過來想
啥意思呢?不管啥問題,我們要讓孩子想像有沒有反例,就是與此看法不同的觀點。如,你說教材中這處有紕漏,那麼你能找到同類書上有沒有類似的說法,但是又是正確的呢?
可能有父母會問,為啥要考慮這點呢?之所以這樣想,是為了加強孩子考慮問題的嚴謹性。用客觀和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更全面思考自己考慮問題的角度。
所以,以上這幾點,對孩子形成批判思維是有幫助的,未來,孩子做任何事,都會用這樣的觀點去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遇事都會多問為什麼,甚至做好事實驗證,這對於他未來學習,工作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我們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