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研究論文造假?其父親被免職!如何教育孩子說真話

2020-09-25 簡談人生

日前,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最新處理結果出爐,李紅良院長已被免去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和模式動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職務,同時,李院長主動辭任基礎醫學院院長一職。

2020年7月份,一份喝茶可以抗癌的研究被推上熱搜。本來是一份正常的科學研究,實驗過程是以小鼠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茶葉中的茶多酚對小鼠體內腫瘤的影響,從而研究茶多酚的抗腫瘤效果。

但是,這份研究的主要負責人的身份卻那麼的不合常理,這引發了網友的質疑和討論。

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和實驗人員是兩名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的兩名小學生,這份研究是被他們提交參與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作品。

有網友質疑,孩子這麼小,是怎麼取出小鼠的心肝脾肺研究?也有網友討論,這些實驗精度要求高,實驗過程嚴謹,小學的孩子縱使天資再怎麼聰慧,也沒法與經驗豐富的實驗研究人員相比。

此外,相關科研人員表示,「針對小鼠的研究成果至少需要幾年的觀察和對比實驗,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在網友的「深入追查」下,發現了小學生背後的李紅良院長。李院長正是兩位小學生的父親,要知道李紅良此前就已被質疑學術不端。從此次被免去職務和主動卸任來看,背後隱藏的真相昭然若揭。

我們自然都會從道德和法律上去譴責和制裁造假者。這對於整個社會是公平性的體現,但這對於我們自身,我們更需要的也許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關於說真話?

01 養成追求真相的習慣

追求真相,是一個值得用一生去養成和踐行的好習慣。它不僅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不要說假話那麼簡單。它更是一種思維習慣和生活智慧。

追求真相,追求的是一種對任何事都深入探究的思維習慣。想要追求一件事情的真相,就需要去探尋事件背後的規律和原因。

在探尋事件或者問題背後的同時,孩子的思維會得到擴張和鍛鍊,就如同在玩玩具的時候,孩子會對火車為什麼能動產生興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背後的原因。

雖然他可能最終並不能完全理解背後的原因,但這個探究過程就足夠他形成自己的思維。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抨擊這個浮躁的社會,認為當前的人心浮氣躁,不能夠深入地探究,都停留在表面。所以深入探究的精神和習慣才真正是孩子受益一生的禮物。

追求真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不被生活表面和其他人的謊言所蒙蔽。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在追求一雙「慧眼」。

這裡不是所謂看破紅塵的「慧眼」,而是「慧眼識人」,不活在生活的表面上,不在柴米油鹽中迷失,不在職場中隨波逐流,知身達命,在時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些都需要追求真相的習慣和能力作為支撐。

02 學會善意的謊言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謊言向來是一個複雜的命題。我們不可能拋棄真相,完全隨波逐流;也不可能固執真相,傷害他人。

在社會上,有人處事圓滑,「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有人剛直不阿,「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行不通的,譬如一家人一起吃飯,做的飯菜好不好吃的問題?總有不好吃或者不合自己胃口的菜,我們是選擇直言不諱,指出問題,還是閉口不談,默默承受。這個時候善意的謊言就開始產生作用了。

對於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如果孩子只是在追求真相的路上行走。如果只是培養孩子的智商,那麼能決定孩子另一半命運的情商呢?

這就需要我們善意的謊言來為孩子排憂解難了,謊言也可以有正向的作用,對於任何事物,我們都不能一言以蔽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03 學會分辨真相與謊言

說了這麼多謊言與真相的關係。那麼到底如何分辨謊言和真相呢?如何培養孩子追求真相的能力?如何培養孩子善意謊言的情商?

其實,開頭的事例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萬物都是互相聯繫的,至少在人類社會中沒有單獨存在的事情。

能寫出一份漂亮的研究報告,背後肯定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作為支撐,而實驗數據的背後離不開實驗研究人員的幸勤勞動。

步步深入,邏輯嚴密,自然能探究出真相。同樣的,善意的謊言的本意來自於謊言背後的善意。從表面入手,找尋背後的原因,即為真相。從善良入手,處理身邊人的關係,即為謊言。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有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正確,作為父母一定要對自己給孩子進行教導。切不可像李紅良一樣,給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層陰影!


相關焦點

  • 他被饒毅舉報「17年如一日造假」,培養2個天才子女,今被免職
    ,其中有院士裴剛,研究員耿美玉,另外的一個就是今天說的李紅良教授。在饒毅的舉報信裡,說李紅良教授是「17年如一日地造假」,這話夠嚴重的,不是短期的,而是多年來一直如此。對於李紅良涉嫌造假一事,當時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調查結論是,李紅良團隊不存在學術造假,只是論文數據上存在個別疏漏。
  •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父親致歉,一場悲劇被倖免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獲獎」引熱議,真相究竟如何近日,一則「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獲獎的事情」,一經網絡曝光,便在社會上引起了熱議。畢竟,這樣有難度的論文,僅憑一名小學生的個人能力是無法做到的。一時間,質疑之聲四起。
  • 雲南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被撤,父親辯解:只是替孩子撰寫了報告
    近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引發了網絡熱議。而小學生陳某石的父親陳勇彬發文道歉稱,由於自己過度參與項目書文本撰寫,使用了大量專業術語,在這裡向網友們道歉了。
  • 惹不起的小學生,拼不起的爹!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引質疑
    先是6月29日曹雪濤、董晨兩位院士被質疑論文造假,再是7月3日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最新的瓜則是7月12日,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得全國性大獎。消息一出,網友紛紛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超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 被舉報學術造假、女兒研究遭質疑……李紅良辭去武漢大學職務
    除去前文提到的職務,還曾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腦血管代謝性疾病的發生機制和預防以及基因工程動物模型的研究,發表SCI論文120多篇,還曾獲得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國家傑青項目、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等資助。
  • 小學生研究基因治療癌症論文獲獎,科研員父親居功至偉
    有點看博士論文的感覺吧?可惜你錯了,你不是博導,你看到的也不是博士論文,僅是小學生和初中生的參賽項目!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展示了來自雲南代表隊生命科學類的小學組參賽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作者是來自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某石。官網顯示,該研究項目獲得了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李蓬國: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家長豈止「過度參與編撰」?
    同時,陳勇彬代表孩子向大賽組委會提出:申請上交該項目獲得的獎項,並尊重和服從大賽組委會對該項目獎項的處理意見。(7月15日澎湃新聞)「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果然不是「奇蹟」,而是作弊。涉事小學生也不是「神童」,而是「人童」。但涉事小學生父親的道歉還是缺乏誠意,無異於對群眾智商的二次羞辱。
  •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 收回獎牌和證書 獲獎小學生父親...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引起譁然!近日,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引發關注。7月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通報全文如下:近日,關於質疑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獲獎項目《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網絡報導引發社會關注。我們迅速成立專項調查工作組,對大賽評審工作開展全面調查。
  • 小學生獲得癌症項目全國大獎,學術造假行為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據了解該小學生所獲獎的項目是研究結直腸癌的突變基因,而這種項目就算是一些博士生來了也沒有說十足的把握就能做好。之前的時候我國也出現了一些中學生能夠在知網上發表論文的情況,但那好歹是中學生,現在研究癌症基因的這種高端項目,獎項竟然被一個小學生拿去了,真是像部分網友所言:中國科研主力原來是小學生。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從娃娃抓起?雲南省科協:已展開調查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一個小學生,就在研究基因和癌症,還拿了全國大獎。神童還是造假?「2018.1.9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一年之後,陳同學憑藉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課題,獲得了第34屆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並在2019年12月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三等獎。日前,這個項目因其遠超出年齡的難度和造假的嫌疑而廣受關注。
  • 我和我的教授爸爸,李紅良再次受到質疑,造假難道已成學術傳承?
    看到這樣的題目,網友們稍微想想就疑點重重,那些術語就很高端,論文題目極為嚴謹。這種題目,我本科寫論文時,都不會用,「機制」是個多麼深奧的詞彙啊。裡面的內容更是專業。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這位小朋友的父親,中科院昆明研究所的研究員,總算道歉,說他沒有在意大賽要求是小孩自己寫論文,他過度參與了。一等獎被撤銷。這只是其中一件,有不少中小學生研究了腫瘤。
  • 「我沒參與」,武大院長對小學女兒喝茶抗癌研究獲獎竟這樣回答
    研究喝茶抗癌獲獎小學生父親回應:我沒參與 ,不要傷害孩子。研究喝茶抗癌小學生父親否認參與實驗。繼「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事件後,更多關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進入大眾視野,其中包括兩名小學生的「喝茶抗癌」項目。
  • 李紅良被武大免職、辭任基礎醫學院院長 曾被饒毅質疑造假
    曾被舉報學術不端、十餘年如一日的造假李紅良教授最早被大家所熟知或許還是在兩年之前。彼時,學術圈發生了一件大事, 武漢大學學者霍文哲舉報武大「長江學者」李紅良論文涉嫌學術造假。圖片來源:第 33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本次大賽中,兩名武漢小學生因一項 「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 榮獲小學組三等獎,根據全國科技創新競賽官網信息,該項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和三年級的兩名同學
  • 雲南撤銷「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
    本報昆明7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今天,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就「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事發布調查和處理結果通報,決定撤消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 李紅良被免雙職,曾因其女「喝茶抗癌」研究獲獎受爭議
    就李紅良被免職以及主動遞交辭呈一事,武漢大學相關人員並未回應證實,其官方網站也並無李紅良辭職的公開信息。據梨視頻報導,武漢大學知情人士透露,李紅良在學校已經沒有行政職務,在學校裡基本看不到他。9月15號,基礎醫學院換屆之時,李紅良主動提出辭職,目前新院長還正在選舉中。知情人士還稱,沒有特殊情況,領導班子是不會變動的。
  • 武漢小學生姐妹研究「喝茶抗癌」獲獎,院長父親回應
    繼「昆明小學生研究基因治癌症獲獎」後,武漢一對小學生姐妹「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獲獎再度引發熱議。7月16日,這對小姐妹的父親——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先生回復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稱,他沒有參與女兒的實驗研究,該實驗由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實驗技術員王茜全程指導完成,王茜是其愛人的朋友。
  • 小學生研究癌症一等獎論文被撤銷:你爭取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01一個不懂基因為何物的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不但研究得了癌症,還撰寫得了論文,更牛的是該論文還獲得了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等獎! 近日,2019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項獲獎作品引發人們關注。 1年前,還是一個不太了解基因為何物的懵懂少年,1年後竟搖身一變其研究成果獲得省第一、全國第三的驚人成績。 真是匪夷所思! 難怪1000萬網友被激怒,紛紛質疑:這項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經達到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準。
  • 武漢小學生姐妹研究「喝茶抗癌」獲獎,院長父親:沒參與
    7月16日,這對小姐妹的父親——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先生回復上遊新聞稱,他沒有參與女兒的實驗研究,該實驗由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實驗技術員王茜全程指導完成,王茜是其愛人的朋友。「我個人認為這次研究、申報都是符合規範的。武漢市科協調查一下午了,結果會公布的,懇請大家不要傷害孩子。」武漢小學生「喝茶抗癌」研究獲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發爭議。
  • 當年讓母校丟臉,父親也因她被免職的「清華女博士」,她現狀如何
    所以,當他們接受過訓練以及良好的教育之後,在無形當中就會有一種歷史使命,他們會成為國之棟梁。中國盛產國之棟梁的地方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清華大學,這大學在國內被稱為最高學府,能夠進入這所大學學習的人,要麼是天才中的天才,要麼是經歷過極大努力以及擁有頑強意志的人。他們在接受大學教育之後,往往會成為一個領域的精英,甚至研究領域的推動者。
  • 雲南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 父親承認「過度參與」
    針對孩子陳某某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一事,當事人父親陳勇彬在科學網(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發表書面情況說明,全文如下:關於本人孩子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獲獎項目的情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