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達,晦澀與遺憾

2020-12-03 第一財經

世間的一流學府,美國有哈佛、耶魯,英國有牛津、劍橋,法國則有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法國人的傳統以哲學為最高,最卓越的知識人必然是哲學家。近一個世紀以來,最有名的法國知識分子,大多寫過哲學性質的著作,至少也要通過自己的學科來影響一些根本的東西:思維,邏輯、語言習慣、知識體系、學科的區分與邊界。

1950年代雅克·德希達進巴黎高師時,他的同學裡有後來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勒華拉杜裡,有哲學家米歇爾·塞爾,他的授業老師路易·阿爾都塞,只比他大四歲,十幾年後以《保衛馬克思》一書成名,當時還沒有任何作品發表;開學才幾周,德希達就開始上米歇爾·福柯的實驗心理學課,後者也毫無名氣,但德希達已為他的風採所傾倒。「藏龍臥虎」這種詞彙,用來形容巴黎高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好比說「獅子山裡有好幾頭獅子」一樣。

1955年,德希達準備他的碩士論文,這篇長文是對他之前一年閱讀胡塞爾的一個總結,阿爾都塞批改了這篇論文,並打了不及格。德希達早年在考場上的不順利,以及他對考試的排斥態度,是相當有名的,不過,關於這次失敗,伯努瓦·皮特斯《德希達傳》裡的說法,與德希達自己的回憶略有出入。皮特斯寫道,阿爾都塞給論文寫了長達四頁的評語,懇切地勸告他「在陳述與表達上進行徹底的『改變』」,因為胡塞爾「並不是一個評委們『熟知的思想家』」。

但據德希達自己在《切磋》一書(薈萃了他後三十年的訪談和對話)中的說法,阿爾都塞當時明確告訴他,他難以把握,要去問問福柯的意見。福柯看了文章後,親口告訴德希達:「這篇文章要麼F,要麼A+。」福柯的意思很明顯:他「不明覺厲」。

不管真實情況如何,1955年,高師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人,對胡塞爾的了解程度和接受度還很低,這肯定是事實。考試給德希達帶來了很大的痛苦,考慮到他後來的成就,這種程式化的選拔和考核制度真是大可詬病的。當然,邁過了這道坎,下面的路看起來就要平坦很多。德希達從胡塞爾現象學研究起步,當他翻譯出胡氏《幾何學的起源》,並為之撰寫了超過此書篇幅四倍之多的導論時,他得到了哲學家康吉萊姆和福柯的肯定。康吉萊姆讚許說,讀這篇長文帶給他「精神上的滿足感」,福柯則說:「哲學的第一行為就是閱讀,你的閱讀恰恰證明了這樣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它具有如此莊嚴的誠實。」

對一個德國哲學家做了創造性的解讀,為一個年輕的法國學者確立了地位。日後,成功解讀德希達的後學,也能據此在這行裡站住腳跟。疊床架屋,闡釋之闡釋之闡釋,西哲之掘進就是這麼一條路徑;一個後學的命運,掌握在比他早入行的權威們的手裡。在德希達的成長期,他與阿爾都塞、列維納斯、福柯等權威過從密切。1963年後,他日甚一日地活躍,但每走一步都小心地探問前輩們的態度。

結構主義興起於那個時間段,福柯、羅蘭·巴爾特、列維-施特勞斯等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何謂結構?我的理解,就是我們用手頭的符號無法把握,但的的確確存在並起作用的東西,它在各個學科領域中無所不在。福柯對「知識範型」的探索、巴爾特對「寫作零度」的揭示,其意正在向結構存在之前的語言和知識世界投射光束。

德希達也處在這個範型裡面,自然深受影響,且形成了某種「路徑依賴」。這在我看來是一種相當無奈的不自由狀況:在一個時期治學,就得對那時時髦的學問有所研究和回應,正如同在21世紀,再喜歡寫字的人也得被鍵盤所綁架。看德希達的著作,無論是《書寫與差異》還是《論文字學》,結構主義的味道非常濃重,濃得讓人窒息,句章之間不太正常的邏輯編排,以及成批量的術語使用,頗讓人想起了羅蘭·巴爾特那些獨具特色的文學批評。

但是,德希達的思想進路和寫作,對結構主義的一套又形成了突破。學理問題太過艱深,隻言片語難以說清,只談一個核心概念:解構。皮特斯在傳記的第11章裡說,德希達對「解構」的最為清晰的闡發,出現在《致一位日本友人的信》之中,而其立論的前提,是認定結構主義仍然被邏各斯中心主義所主宰,「即長期以來貶低文字的『語言文字的形上學』。」按照西方學術的常規路徑,他把這一思想回溯到盧梭那裡,以此來顯示,現代西方已經感覺到「文本性」是一個深淵,在這個深淵裡,越是現實的在場,越是缺席。他說,結構主義把秩序看作一個由無中心的元素統一運行而形成的東西,而結構主義者首先接受了結構思想,再去試圖描述結構的瓦解,由於他們只能使用瓦解前的語彙和符號,那麼這種努力就必然是徒勞的,結構主義也必然顯現出一種消極、無力的特點。

晦澀的學術並非《德希達傳》的全部。皮特斯運用了大量的私人書簡來描述一個哲學家血肉飽滿的一生。德希達並非象牙塔裡的人,他生於阿爾及利亞,青年時代趕上了那場慘烈的戰爭,趕上了戴高樂政府壯士斷腕,艱難放棄了殖民地。和阿爾貝·加繆的立場相仿,德希達也不想看到白人和當地穆斯林之間互成仇讎,刀兵相見,「也掙扎於對法國的歸屬感和對去殖民主義原則的認同之間」。但是,他也未曾參與籤署任何支持兩族人共存的文件,因為有家人在阿爾及利亞,他擔心陷他們於危險之中。

皮特斯強調,阿爾及利亞是德希達持續的內心之痛。2004年6月,他去世前參加的最後一場電視節目,主題便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正如當年他不贊成法國人和穆斯林分開,他也不支持以巴分治,各建一國。他堅持認為,在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為了避免矛盾而將不同的民族分開、隔離,總不是最佳選擇,這就如鯀以堵治水,不如大禹以疏治水,是一個比較懶惰的笨辦法,也是缺少勇氣、缺少政治想像力的表現。但是,給予他的時間還是太少了。一個常見的事實:思想家越是思想深邃、關懷深廣,在進入永遠的寧靜時,帶走的遺憾也就越多。

 

 

 

相關焦點

  •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人生越寂寞 境界越圓滿
    密集的死亡,讓德希達在那段時間著手「開啟一個常常的悼亡系列」,他在連續的長篇演講中,一邊向亡友致敬,一邊回顧自身歷程並作總結。皮特斯寫德希達,筆調始終是同情的,顯然認定傳記作者有義務把他從大量令普通人感到乏味無聊的抽象概念裡拯救出來。德希達的書信裡,充滿了讓人憂心的描述,皮特斯還常常在引用了他如何描述自己的操勞之後,轉而用第三人稱提及他堪憂的身體狀況。
  • /德希達
    德希達:《精神,海德格爾與問題》首先是在由國際哲學學院組織的題為「海德格爾,開放性的問題」的學術討論會閉幕式上的演講。這個學術討論會的成果不久將會發表。德希達:對納粹主義的譴責(不管在這個主題上一致的意見是什麼),不是一種對納粹主義的思考。
  • 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的哲學故事!
    這是德希達對自己解構學說的表述。雅克·德希達是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
  • 德希達解構主義的法律正義觀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是後現代主義思潮中最有代表性的法國思想家。作為重點解構西方哲學傳統中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主義,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所涉及的不僅是哲學理論問題,而且也是(甚至更是)人類社會的問題。
  •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德希達的"解構"是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所說的"毀滅"(destruction)或"取回"(retrieve)的變體,海德格爾用這樣的詞來表示某人與其傳統的關係的實質—既批判又尊重,既遠離又歸屬。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也道出了對哲學的解讀,在實踐哲學的時候又不可避免地將之混淆。
  • 德希達的解構:他者的發現與不可能性的書寫
    文/夏可君編者按:德希達(1930-2004),當代法國哲學家、符號學家、文藝理論家和美學家,解構主義思潮創始人。自1990年代早期以來,德希達的理論逐漸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產生面狀的影響,其哲學關鍵詞被中國當代理論界主觀、概念化、想當然地輾轉挪用,進而產生出複雜甚至紛亂的誤解和誤讀。本期視點欄目特約夏可君、簡燕寬撰寫專文,對德希達的哲學本義做一些嘗試性的歸納和介紹。
  • 十月新番《RErideD跨越時空的德希達》第1話完整梳理!
    上司的斥責在德希達的腦中不斷迴蕩,為了緩和自己不安的心情,他決定晚上去參加內桑的女兒瑪吉的生日派對,並準備了瑪吉最喜歡的夜來香作為她的生日禮物。內桑憂心忡忡地問他DZ機器人的事,德希達說明天他會去找父親做最後的協商。寒冷的夜晚飄著雪花,內桑的家中卻是一片歡樂。瑪吉非常喜歡德希達送的夜來香,因為這種花在這個季節很難見到。
  • 讀哲學,哲學地讀——德勒茲的「變」與德希達的「解」
    德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他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如: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政治理論、女權主義和酷兒研究都有顯著影響。他的作品迄今在歐洲大陸、南美和其他國家地區的歐陸哲學中仍佔主導地位,特別是在圍繞本體論、認識論(尤其是關於社會科學)、倫理學、美學,詮釋學、哲學辯論的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雅克·德希達的哲學亦影響建築(以解構主義的形式)、音樂、藝術和藝術評論家。
  • 哲學家德希達遺孀、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德希達患新冠去世
    瑪格麗特·德希達系哲學家德希達遺孀。瑪格麗特·德希達。《世界報》 圖瑪格麗特·德希達一生致力於精神分析和翻譯。
  • 周立波點評《流浪地球》,遺憾小說最震撼人文情節沒法拍
    說實話,《三體》真的不適合拍成電影,因為很多小說中的情節只有存在於大腦想像中才會無比生動,而且《三體》中的第一本主要講述三體世界,非常晦澀難懂,根本沒法拍成電影,遠不如第二本《黑暗森林》和第三本《死神永生》故事結構更加震撼。截止到目前為止,《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經突破了45億,小破球已經走出了一條神奇之路。
  • 《八方旅人》晦澀難懂的中古英語 讓全球玩家學習熱情高漲
    SE的RPG新作《八方旅人》日前已經登陸了Switch平臺,因為其略顯晦澀的中古英語用法不少,被國內玩家稱作「專八旅人」。實際上,遊戲中的中古英語用法,不光讓英語非母語的中國玩家們很難理解,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玩家們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
  • 相對論晦澀難懂,愛因斯坦欠一個解釋
    所以使他的理論非常晦澀難懂。
  • 《湮滅》到底講了什麼高大上的故事,讓電影如此晦澀?
    晦澀難懂的還帶心理恐怖的科幻電影,想看打鬥場面的請繞行,這是嚴肅的社會題材。對於一個認不得這兩個字的人來說,看這部電影也是件困難的事。就算認識,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可能還是看不懂。像我這樣去查了意思,明白這個詞是一個物質與反物質碰撞後釋放能量的物理過程,才看完電影的,還是不太懂。這是一部原著打敗三體的小說改編而來,要知道三體已經稱神。
  • 《山海經》晦澀難懂,如何才能簡單讀懂呢?
    《山海經》晦澀難懂,如何才能簡單讀懂呢?讀懂《山海經》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一些破譯了無數古歷史文化的人,在讀了之後都感到此書晦澀難懂、謎團重重,不過還是可以分享一點心得。《山海經》時空跳躍性太強,往往一段話和另一段話之間的不在一個歷史時期。
  • 《八方旅人》中古英語晦澀難懂 國內玩家調侃為「專八旅人」
    SE的RPG新作《八方旅人》日前已經登陸了Switch平臺,因為其略顯晦澀的中古英語用法不少,被國內玩家稱作「專八旅人」。實際上,遊戲中的中古英語用法,不光讓英語非母語的中國玩家們很難理解,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玩家們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熱議:有人稱老到且晦澀,有人稱辭不配位
    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該篇高考作文引發熱議。目前,「教學月刊」公眾號前述文章已刪除。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資深傳媒人朱學東在微博評論稱,「高考作文考什麼?我想無非就是主題,圍繞主題的展開的邏輯演繹,遣詞造句能力等等。這篇滿分作文,在這三方面是夠格的,無論是主題,邏輯和文字表達。」
  • 物理學四大神獸,有一個已經被消滅,最早出現的那個晦澀難懂
    最早出現的「神獸」是芝諾的烏龜,它所對應的理論是微積分,這個幫助人們解決了大量測算問題的理論,十分晦澀難懂,卻在學術界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芝諾就提出了烏龜運動不可分性的理論,並且有關無窮小的概念也需要加入進來,不是簡單的追及問題,人們到今天都沒有得到這個問題的準確答案。
  • 那些關於遺憾的文案
    過去的,別再遺憾,未來的,無須憂慮,現在的,加倍珍惜。 過去的過去,不再遺憾,畢竟,那些好是真的。 The past, no regrets, after all, those good is 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