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德希達:人生越寂寞 境界越圓滿

2020-12-03 騰訊網

[摘要]德希達的名譽與成功直到末年都未能更改、消除任何一條咬齧他內心的記憶:曾被正規大學系統所排擠,被鄉戀所牽纏,被觀眾哄下臺。他的寂寞隨著每一次離別而增長,帶著他向圓滿的境界又邁近一步。

《德希達傳》[法]伯努瓦·皮特斯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年1月出版

作者雲也退,獨立記者,書評人,譯者,譯有託尼·朱特《責任的重負》、E.薩義德《開端》。

讀一個人的傳記時,我們常常會把與這個人的出身、職業、性格、信仰、政治立場與姿態等等相似的其他人給聯繫起來。一個多病的作家,會讓我們聯繫到另一個多病的作家;一個左翼學者,誘導我們將他與另一個左翼學者加以對比,而後者往往比前者更有名、更通俗。讀《德希達傳》的人,想必很難不聯繫到加繆,因為按讀者的一般慣例,一定是先接觸到加繆,而後才認識德希達。這兩人的相似之處一目了然:都是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白人,少年時都愛踢球,長大以後都曾帶著自由主義的心態介入阿爾及利亞危機,並且為和解之不成而傷心,此外,就連年輕時患上肺結核,居然都不謀而合。

但是在性情上,德希達遠沒有加繆那麼陽光。伯努瓦·皮特斯的這本書,寫了五六十萬字,呈交給我們的是一個「負能量」較重的哲學家的肖像。德希達的學術起步並不順利,在法國最有名的學府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他關於胡塞爾的碩士論文被打了回來,雖然後來福柯等人給予他的胡塞爾研究以很高的評價,但考試在他的心裡落下了不小的陰影,與他自抑、不自信的秉性結合了起來;對於外界的肯定,他的反射弧總是很長,似乎一直在確認這些肯定是否完全出於真心。疾病早早地在德希達心裡植入了對生命的凝重心態,更何況,他又不像加繆那樣,能輕鬆地憑藉個人魅力招徠女性而恢復活力。

即使讀得並不十分專心,我們都會從書裡的記述中感到,死亡事件,以及對死亡的預感,對德希達的一生影響有多大。朋友之死,雖然都有前兆,總像是不期而至似的,給他的研究、寫作、演講、辯論都染上了憂鬱的色彩。1980年開始的那五六年,法國知識界進入一個痛失大師的時期:薩特、羅蘭·巴爾特、雅克·拉康、保羅·德·曼、雷蒙·阿隆、米歇爾·福柯、西蒙娜·德·波伏瓦這些人中,福柯同他關係密切,但一場論戰拉遠了他們的距離;巴爾特的逝世促使他寫下了《羅蘭·巴爾特之死》(TheDeathsofRolandBarthes);德·曼則是他的好友。密集的死亡,讓德希達在那段時間著手「開啟一個常常的悼亡系列」,他在連續的長篇演講中,一邊向亡友致敬,一邊回顧自身歷程並作總結。

皮特斯寫德希達,筆調始終是同情的,顯然認定傳記作者有義務把他從大量令普通人感到乏味無聊的抽象概念裡拯救出來。德希達的書信裡,充滿了讓人憂心的描述,皮特斯還常常在引用了他如何描述自己的操勞之後,轉而用第三人稱提及他堪憂的身體狀況。困擾著德希達的負能量取之不竭,他在20多歲時就曾因「被冷落和被迫沉默而痛苦」;儘管他最早的作品質量甚高,「但他仍感脆弱」,需要友人的不斷鼓勵;拉康在1967年12月的演講中濫用了德希達私下裡對他講的一則故事,從而「深深傷害」了他,導致二人斷交;阿爾及利亞獨立之後,德希達屢屢為鄉愁所困擾;1972年起,德希達有了一個相好,這段感情給他帶來了「危機和憂鬱感」,他在寫給朋友拉波爾特的信裡說,一張大網讓他感到窒息和癱瘓,「生活對我來說也越來越沉重、艱難,幾乎變得不可能。我甚至沒有說起的勇氣。」

雅克·德希達,法國著名哲學家,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著有《論精神:海德格爾與問題》、《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書寫與差異》等。

由於引用了宏富的書信資料,《德希達傳》很接近一部心理傳記。它的傳主,與其恩師阿爾都塞一樣,都顯露出明顯的神經質症狀。德·曼死後,德希達為了替他辯護而捲入了漫長的辯論之中,而學術界的論戰,可想而知,既消磨人的精力和心情,又很難有讓人寬慰的結果,甚至可以說,德希達是受了德·曼的亡魂的連累。他本就是一個脆弱、敏感、容易憂傷的人,他對文字的高度敏銳,疊加在對亡友的責任感上,幾乎讓他疑神疑鬼。從傳記裡,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德希達還曾染上過恐飛症,一度還有自殺傾向。

皮特斯說,之後的一段時間,德希達進入「平和」期,可事實上並非如此。病痛、喪亡接二連三找上門來:親密朋友讓-呂克·南希接受了心臟移植;阿爾都塞逝世。皮特斯緊接著告訴我們,德希達始終處於超負荷運轉之中。假如一個讀傳記的人,本想從作者的筆下對德希達的著作和理論有更多的了解,至此他可能會懷疑,德希達的文句,他的辭藻,他那種過於奇特的詩學,是否也是他折磨自己的一種方法?

「延異」是德希達最有名的獨創概念,「解構」則是他頭頂的標籤。愛德華·薩義德曾經稱讚德希達對結構主義的超越:「法國結構主義景觀的獨有的問題,在雅克·德希達的寫作中被有目的地、理所當然地暴露了出來。德希達這個哲學家有自己的一套,不管怎樣討論結構主義,他都值得重視,因為他的工作的一個方面(誠然,是一個特別的方面)是以一種特異的直言不諱對結構主義者展開批判。」他的著作,從《論文字學》到《書寫與差異》,均有濃重的結構主義風格,簡而言之,結構主義識別出了一個沒有中心的語言空間,在那之中,無窮無盡的能指,用德希達的話講,在進行彼此「替代」;由於中心意味著在場,而無中心便指向了缺席,「能指泛濫無度,所指青黃不接」。

結構主義者們指出這一點便止步了,而德希達則不,他認為結構主義者沉溺在一種懷舊的、鄉愁的態度中無法自拔,而這種本質上屬於保守的態度,這種思想方法,仍然沒有走出決定論哲學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德希達說,結構主義者的困境就在於,他們是在用一種工具批判它自己。雖然,語言的結構秩序正在受到衝擊,可是,除了語言,我們並無任何手段,可以以一種不依賴那一結構的方式來描述那個衝擊、破壞行為。

後現代主義和結構主義這一系學術流派,以術語多、晦澀、閱讀門檻畸高著稱。德希達和羅蘭·巴爾特等人一樣,都給人以幾乎一生都活在文字和抽象概念之中的印象。據傳,德希達曾數次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在我看來,他的一大「文學貢獻」,是確立了一種自我反思式的文風,對一個概念作向內的分梳,作向前、向上的追搗,並無集中的、鮮明的觀點,看不見明確的意義揭示;他自己的作品,暴露了書寫和書面語言自身的局限,就像保羅·克利、傑克遜·波洛克之類現代畫家,促使人們去反思自己觀察外部世界的視覺和審美習慣。

不過,皮特斯的這本傳記有點特別,他似乎完全沒有因為精研傳主的作品而沾染他的文風,他主要從書信和演講裡挖取內容,但他的寫作形式,或許德希達本人不會喜歡,沒準還會嘲笑。早在求學期間,德希達的老師就說他有種把要說的事情導向複雜,以及過於文字主義的傾向,要他設法節制一點,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成功地將自己的缺點發展成了優勢,一個讓他區別於其他任何一位哲學家的標誌。

21世紀初,莫裡斯·布朗肖的死,被皮特斯述說成了一個對德希達構成致命打擊的事件,因為他自己剛剛在一次討論課上談論過土葬和火化的問題:他有預感了,而現實如過去多次所表現的那樣,呼應了他內心的焦慮和悲哀。與德·曼不同,布朗肖與德希達的物理距離始終很遙遠,只是在文本中彼此欣賞。現在,他的死,同之前的「9·11」事件一起,復甦了刻蝕在德希達生命底板上的「久遠的憂傷」,隨之而來的,則是青年時代因孤僻、學業受挫、疾病等而來的虛弱意識。

「他一生的研究究竟在追求點什麼?」讀鮑德裡亞、布爾迪厄、利奧塔之類後現代主義法國知識分子的著作時,我們會這樣自問。他們對抽象的體制和具體現象作不懈的批判,他們不懈地表現自己對未來的焦灼與悲觀,爭做卡珊德拉式的人物,和他們相比,德希達的理想似乎通往一片更大的虛無:如果說羅蘭·巴爾特之類的結構主義者是在一片廢墟上低吟,如同一些孤魂野鬼在懷思一個回不去的過去,那麼德希達,他想做的便是在廢墟裡找一條無人問津、無人追隨的出路;如他自己所說,他揭示意義的過程就是「遲疑」,一種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因而也排斥理解的姿態。

晚年對政治的參與,在媒體上曝光頻率的增高,使得德希達的形象更易於接近了,但我還記得,2001年他來上海訪問時,我從他眼裡看到的那種謹慎、內向和不信任感。他不信任媒體,更深層的原因,如皮特斯的大作所印證的,是這樣一個事實:他的名譽與成功,直到末年,都未能更改、消除任何一條咬齧他內心的記憶——曾被正規大學系統所排擠,曾被鄉戀所牽纏,曾與長輩學人鬧翻,曾遭到輿論疏遠,曾被錯誤安排的觀眾哄下臺,還有,曾經送走的那些能理解他或能同他對話的人:德·曼、阿爾都塞、列維納斯、布朗肖他們本就為數寥寥,每個人都像一個寂寞的遊魂;德希達,他的寂寞隨著每一次離別而增長,帶著他向圓滿的境界又邁近一步。

相關焦點

  • 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的哲學故事!
    這是德希達對自己解構學說的表述。雅克·德希達是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
  • 哲學家德希達遺孀、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德希達患新冠去世
    據法國《世界報》等多家外媒報導,生於捷克的法國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德希達(Marguerite Derrida)於3月21日在巴黎羅斯柴爾德基金會的退休之家逝世,享年87歲。瑪格麗特·德希達系哲學家德希達遺孀。瑪格麗特·德希達。
  • 德希達,晦澀與遺憾
    世間的一流學府,美國有哈佛、耶魯,英國有牛津、劍橋,法國則有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法國人的傳統以哲學為最高,最卓越的知識人必然是哲學家。近一個世紀以來,最有名的法國知識分子,大多寫過哲學性質的著作,至少也要通過自己的學科來影響一些根本的東西:思維,邏輯、語言習慣、知識體系、學科的區分與邊界。
  • 人,越優秀,越孤獨
    真正優秀的人,大抵都是孤獨的,越是合群的人,往往就越平庸。一個人的優秀,往往都是從孤獨開始的,而一個人越是熬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就越是優秀。人,越優秀,越孤獨。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容易孤獨,你越是與眾不同,跟你同在一個頻道上的人就越少,層次不同,思想不同,做法不同,行動也顯然是不一樣的。
  • 格局越大的人,越清醒;境界越高的人,越不易被迷惑!
    做事的通透取決於境界。有大格局,才有大境界。心境才能看的遠,思慮才會更周全,想常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抵達常人所無法抵達的境界。格局越大的人,越清醒;境界越高的人,越不易被迷惑,越會有理性的判斷力。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
  • /德希達
    德希達:為了思考納粹主義,人們不能只對海德格爾感興趣,必須也對納粹主義感興趣。認為歐洲的話語能夠像對待一個物體那樣拒斥納粹主義的迫近,這一假定從最好的角度來看是幼稚的,從最壞的角度來看是一種蒙昧主義和政治錯誤。這一假定表現出這樣一種傾向,似乎納粹主義與歐洲的其餘部分,與其他哲學家,與其他政治的或宗教的語言等等毫無關聯。
  • 讀哲學,哲學地讀——德勒茲的「變」與德希達的「解」
    吉爾·德勒茲, 1925年1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 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8日),當代法國解構主義大師、當代最重要亦最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德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他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如: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政治理論、女權主義和酷兒研究都有顯著影響。
  •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在結構上有某些類似的地方:其一,眾所周知,從1960年代開始,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的著作中涉及的閱讀實踐被他自己稱為解構(deconstruction)。其二,一個發現了父母缺陷的孩子,卻依然關愛他們,並且學著理解、思考、總結他父母的矛盾行為。
  • 越窮的人越傻嗎?
    是越窮的人越傻嗎?可以這樣說,為什麼可以這樣說呢!因為真正的傻子都是窮人了。說起窮人,什麼是窮人?人們第一感知就是沒錢了,又是沒錢,反正現代人說來說去和錢總是脫不了干係,有錢是大爺,沒錢是孫子唄!精神上的窮人指的是人生中什麼都不缺,就缺精神;品質上的窮人指的是什麼都好,就是一點品質都沒有;只愛錢的窮人指的是什麼都沒有,人生的一切只剩下錢了。你要是看到一個真正的窮人,讓他戒菸他不會,他寧願花大把的錢去看病,也不會制止吸菸有害健康的真理,這裡就是為什麼說越窮的人越傻呢!就是這個道理。
  • 葉朗:精神境界與審美人生
    宋代哲學家朱熹,引用一句詩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句詩中的孔子,可以作為人的代表,意思就是說:沒有人的宇宙,只是一個渾沌,一個無明的宇宙,對每一個人來說,對宇宙人生的覺解不同,宇宙人生對於他的意義也不同,這種宇宙人生的意義也就構成了每一個人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據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覺,這件事對於他們可以有不同的意義。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十首禪意詩,十種人生大境界!
    法國哲學家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可是,人生如逆旅,誰都不是天生的勇者。任何一顆心靈的成熟,都必須經過挫折的洗禮和孤獨的磨鍊。年輕的時候,我們在跌跌撞撞中摸索著前行,逐漸走向成熟;待到成熟時,我們卻已不再年輕。一路走來,有迷茫,有堅持,有徘徊,甚至還有倒退。但是不論怎樣,我們總能在峰迴路轉處看到最美的風景。
  • 別人越潑涼水,我的人生越沸騰
    人生像燒水,越燒越沸騰人生在世,誰都曾是別人嘴裡的談資,誰也都曾把別人當成過談資。別總盯著自身缺點,那只會讓你輕易把人生交於別人。其實,強心的第一步就是目不轉睛地盯著自身優點看,深挖自己,深層次地了解自己,向內尋找力量,由內而外地自信自強,不斷修煉增強這種力量。當你內心堅定並有力量時,你會更專注於自身的成長。那時別人的眼光與嘴,會是助你快速成長的助燃劑,潑撒的越多你就越沸騰越有力量!
  • 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 李尖尖人生哲學有哪些經典語錄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不只是人間真實,還是人生哲學家,小小年紀總會發出讓人深省的言論,有著許多充滿哲學的語錄被大家記錄下來,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有哪些經典語錄?下面帶來全面介紹。  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不只是人間真實,還是人生哲學家  1、人生就是你越思考,越無法理解的東西。
  • 感到很寂寞的人,一定要讀一下阿基米德的語錄,就不會再寂寞了!
    文字如下:如果能夠用享受寂寞的態度來考慮事情,在寂寞的沉澱中反省自己的人生,真實的面對自己,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更廣闊的天空,包括對理想的堅持,對生命的熱愛,和一些生活的感悟!——阿基米德讀完阿基米德的這段語錄,可以說是對寂寞的一種覺悟,在寂寞中找到了好處的人,才會去享受寂寞,用寂寞的態度來考慮事情,其實這樣的心態,也是一種在逆境中成長自己的心態,逆境中的人不怕逆境,逆流而上,越挫越勇。
  • 越大氣越成功,越努力越幸運
    銘記 永遠要記住這句話:越努力,越幸運! 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做得了多大的事;受得了多大詆毀,就能承的住多大讚美;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誰能吞下更多委屈,誰就擁有說話權利。當你格局打開以後,便能承擔比別人更重要的任務,你所說的話也將更有分量。
  • 德希達的解構:他者的發現與不可能性的書寫
    文/夏可君編者按:德希達(1930-2004),當代法國哲學家、符號學家、文藝理論家和美學家,解構主義思潮創始人。德希達(1930-2004),當代法國哲學家、符號學家、文藝理論家和美學家,解構主義思潮創始人          德希達與德勒茲、利奧塔等人一道,體現了二十世紀法國思想的基本貢獻:那就是對他者(l』autre, the other)的發現,不同於德國哲學,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從伽達默爾到哈貝馬斯,總體上還是從自身的同一性出發,對它者性有所接納,但是還是立足於同一性的自身保持,無法打開外部與外在性,因而面對現代性的危機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孤獨」
    作者:壹號情感原創作品,抄襲必究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層次越高,你越覺得很難接觸,因為比起身處喧囂之中,他們好像更喜歡一個人的獨來獨往,總是給人一種難以靠近的感覺。不善於與人接觸,不喜歡熱鬧的氛圍,但並不代表他們不熱情,而是在對自我的要求上更嚴苛,心境也比常人要更平和一些。
  • 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合群?
    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合群?因為他們看到了在人群中的各種不適和麻煩。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青少年時代也許需要有好夥伴、好朋友,必要的交往是不可少的。因為在那樣的年齡怕沒玩伴,怕落單,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個人一旦到了中年,對社會、人性、群體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之後,便不再更多地關心各種社交活動。
  • 德希達解構主義的法律正義觀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是後現代主義思潮中最有代表性的法國思想家。作為重點解構西方哲學傳統中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主義,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所涉及的不僅是哲學理論問題,而且也是(甚至更是)人類社會的問題。
  • 十大著名哲學家,經典名言
    本期給大家推薦了十個著名的哲學家,我 ,分別挑選了幾個比較好的哲學名句。1.約翰.洛克1632—1704,英國哲學家1.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控制你。2.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的東西。3.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否則人類就進入災難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