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構——拒絕標籤、清空概念,看見真相、活出自己

2021-01-10 在邏輯之上

我思故我在,這裡的思,形成了理性自我,構建了一個由理性確定的世界,一個主客分離的世界,也構建了一個形而上的哲學世界,同時也固化了存在,遺忘了存在的一元性,遺忘了我們其實是以一元為母體,以二元分離成其自身。

現代以來發生的事情是,人類利用理性邏輯和科學技術座架,對自然資源進行擺置,無所不能的想像力創化出了越來越多的欲望替代品,產生了物質極大豐富的世界,同時也把人類綁架在無止境的自我欲望上,大自然已經被攫取到千瘡百孔。

一座座鋼筋混凝土的城市,霓虹和燈光掩飾著猙獰,宣示著人類欲望的偉大勝利和大自然的節節敗退。

人類用確定性生存,取代了自然的不確定性,人類活在他所相信的理性世界——理性與科學的宗教。

理性的自我,其實比感受性自我更加虛妄,因為理性屬於大腦,它遠離了身體主體,遠離了存在的發生場。理性自我可以給人假相的確定感,但這個穩定極其脆弱 ,因為感受性才是一體心靈的源頭。

理性工具的大腦,必須回到應有的位置,人類才能找到安置心靈的家園。

海德格爾曾經以詩與思的語言描述二元區分「之間」的疼痛——「痛苦已把門檻化成石頭」——這個詩句召喚區-分……召喚「之間」的分離,即在進行聚集的「中間」;在這個「中間」的親密性中,物之實現和世界之賜予相互貫通。

主客二元認知引起自他分離,導致對他人的認識是對象化、概念化的,是封閉的。在這一過程中,對象作為自為的自由被凝固。「石化的存在者」因此產生。

人類看到變化中的事物,總是傾向於用理性的概念化思維去「定義它」,這是為了對存在進行「持存」、固化與掌控。

然而,存在是流變的進行時,是不確定的,而人類的自我卻是追求確定性的。

最初的確定性起源於大腦裡的記憶功能,記憶的先後順序形成先後的邏輯秩序,從而形成時間的感受。而自我正是建立在過去時間裡記憶的總和。

所以,自我的形成是過去式的記憶總和,自我的本性就是執著於過去的痕跡。存在被執的自我概念所遮蔽。解構,就是把存在從石化存在者的概念中揭蔽出來。

主客二元對立思維,帶來對立面的創傷,而對立面的癒合,才是神級治癒方案——它呼喚靠近一元思維的、超越理性的身體主體。

身體主體的意義是,打破了頭腦在一條邏輯之鏈上的運動——把理性置於豐富多維的感受性的背景之中。這時的理性,不會再執著於形式邏輯的單一軌道,它會在非此即彼的極端之間,在對立面的鴻溝之間,發現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身體主體,首先意味著現象學的還原,而現象學還原的本質,就是 主客觀都被懸擱,只剩下泯滅主客視角的先驗意識,類似於一種全局的、沉浸式的視角。

身體主體在前邏輯、前反思的境域,事物與我發生著主客交融的關係,這意味著對二元對立概念的解構。

身體主體 意味著通過個體感受,連接本真的存在狀態,從而清除固化概念的遮蔽。

感受性是一個人在場的證據,是一個人與世界面對面的時刻才發生的經驗,是一個人與事物的具體關係的體現。感受性是身體主體的,是靠近一元的,也是超越理性的。

但是,人類在世生存,大腦的理性工具永遠不會消失。解構的意義,是讓形上學概念一邊被使用,一邊又被否定,即,隨說隨掃,就好比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明知不可說,還是說了,一邊說一邊否,就相當一邊使用於形而上概念,一邊解構它。

所以,解構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應該成為常態。

完全一元思維和完全二元對立,都不存在。人在過程中。永遠在過程中。這是身體主體的主客交融狀態。

理性與科技之路是在二元的路上走得太遠,遺忘了存在。存在的去遠性,呼喚海子的詩句,」把遠方的遠還給草原……」,身體主體就是要再次踏上重回到一元的路。

但是任何真理的目標追逐,都是過去和未來意義上的持存與遮蔽。人是一元天幕上的星光,但需要二元分離才能成其自身。所以,榮格說,人總是走在尋找真理與解構真理的路上。

存在是一元和二元共存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也是身體主體之我頭腦理性與身心一體的關係。存在沒有確定性。但人就想要用概念和邏輯把事物確定下來,這是持存也是本真的遮蔽——解構不是拆掉,而是去蔽。

概念是工具。也是遮蔽。清空概念是為了還原事物的本真面目,使之不被概念桎梏,這樣才能擁有全新的,鮮活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清空概念,拒絕標籤,拒絕被定義,才能駕馭生命的流變,看見真相、活出自己。在流變中創造,不被遮蔽的人,就是本真狀態的人。

綠!2020.4.28.

相關焦點

  • 解構閱讀與「意義增殖」
    作為20世紀下半葉解構主義的先鋒,雅克·德希達其實很反感被貼上「解構主義」的標籤,從來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解構主義者」。「『解構是X』或『解構不是X』所有這類句子都先驗地、決定性地誤解了解構的要義。」在德希達看來,人們對他的「解構」強加了太多的激進的理解。
  • 看見真實的自己——與心靈最美麗的遇見
    在那裡,我可以執手相看,在爹娘的眼睛裡看到最本質淳樸的自己;我可以自我觀照,在鳥語花香的自然中看見最寧靜純真的自己;我可以荷鋤枕壟,在田間地頭的作息中看見最勤懇篤敬的自己……境由心生,但境亦啟智開慧,每一次在那裡尋找「我是誰」的答案時,我都能看到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 喬納森·卡勒名著《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
    德希達堅持說,解構不是一個學派或一種方法,不是一種哲學或一種實踐,而是正在發生的什麼東西,一如某個文本的論點挖了自己的牆腳,或如「解構」(déconstruction)這個德希達在海德格爾文字中翻譯Abbau和Destruktion這兩個術語時偶爾引進的法語詞,有了自己的鮮活生命,逃脫作者的控制,來指涉一個更為廣泛的知識過程或運動,
  • 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的哲學故事!
    這是德希達對自己解構學說的表述。雅克·德希達是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
  • 成為自己,活出自己,回歸本源
    當下這個時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生命的真相感興趣,也是因為地球正要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意識維度的提升,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連結,愛的交流,天堂在地球顯化。地球的升級,是全宇宙的地球揚升計劃。所以在這輩子,發願修行,我渴望體悟宇宙真相,這個時空點的修行進度會很快。
  • 「我們的設計無關乎美麗」 Aganovich以繁複層次解構服裝的本質
    「優秀的服裝設計,有突破性的創作概念只是基本,美學上的成功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你的服裝需要一本使用手冊、或是長達2頁的新聞稿去解釋創作理念,那麼就算你的概念描述多麼新穎前衛,這作品在人們眼中仍只是垃圾一枚。」Brook Taylor一針見血地說道。
  • 武志紅:所謂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文/學乃身之寶 知名心理學者武志紅老師說:「人生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但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那需要勇氣,既有做出選擇的勇氣,也有敢於拒絕的勇氣。
  • 心理學: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按照自己的感覺或遵從自己的意志行事,尤其是不敢活出攻擊性,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是以和為貴,現實生活也不允許我們隨心所欲,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先活出攻擊性,然後才能成為我們自己。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活出攻擊性呢?
  • 忻鈺坤:拒絕精巧標籤 《暴裂無聲》將隱喻視覺化
    對於觀眾提出敘事冗長、層次感不強的質疑,忻鈺坤也在節目中給出了回應。拒絕「精巧」的標籤《暴裂無聲》更有電影質感電影《暴裂無聲》的故事聚焦在一個北方的礦業小鎮上。面對這樣的質疑之聲,忻鈺坤在《今日影評》中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忻鈺坤稱他本人也聽到了很多關於電影《暴裂無聲》的評論,諸如電影不如前作精巧等等。忻鈺坤表示,大家喜歡《心迷宮》這樣精巧的故事,似乎就會給我貼上一個標籤。但《暴裂無聲》並不在於結構精巧,而是在於觀眾對於影片的讀解,對結尾的認知。影片給了觀眾很大的遐想和思考空間,因此觀眾的參與感要遠遠超過《心迷宮》。
  • 解析西方「後真相」的真相
    「後真相」:  現代哲學認識論的第三種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報》:概念、理論是解釋世界的工具。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或「後事實」)一詞作為年度詞語,說明這個概念對當下時代,起碼對2016年出現的種種「黑天鵝」事件具有一定的概括力和解釋力。理論與現實是如何相關的?  黃平:「後真相」(或「後事實」)作為一種現象出現,背後呈現的是理論的流變,也部分地說明當下這個時代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都在發生變化。
  • 突破人生模式,活出全新自己——《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被學員暱稱為「團長」的黃啟團跟到場讀者分享了心理學的16種行為模式,10種思維模式,22種情緒模式,他說:「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必有你的一份功勞」,並且解釋只有當我們深入了解內在的心裡模式,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模式。活動開場,團長就提了三個問題給到場讀者:你是否曾經陷入人際關係的泥淖?你是否曾經和家人、朋友、同事衝突不斷?
  • 穿越周期,海爾有了生態「新標籤」
    然而勇敢者並未就此絕跡,正如吳曉波所說的那樣:  「巨石崩裂之時,有人看見了恐懼,有人看見了光。」  在那場名為《勇敢者的心》的吳曉波年終秀上,他分享了自己眼中2021年的現象和趨勢。  其中,在第三個預測——「生態賦能範式既成」中,稱得上數位化轉型中國範式的,是已經創業36年,是在時代節拍中不斷求索的海爾。
  • 寶藏漫畫《隱山夢談》:天才少女把自己畫進故事,卻無奈清空微博
    今天要說的是天才少女法吉特大大的《隱山夢談》,作者在繪製這部作品時,別出心裁地把自己也畫進了作品裡面。我們看見的是兩人的成長,並沒有一見面的情投意合,而是在相處之中的逐漸接受。
  • 醫學生夫妻擺攤炸油條整整三年:拒絕「炒作」標籤
    擺攤炸油條整整三年,山東一對醫學生夫妻與本報記者獨家對話:  「我們拒絕『炒作』的標籤」  「我們特別害怕被『炒作』,也拒絕『炒作』的標籤」,任曉猛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坦言,「脫下醫學生的外套,其實我們和很多90後同齡人一樣,都是為夢想而奮鬥的普通人。」  不後悔、不自卑,踏上創業「不歸路」  2014年7月,任曉猛從山東中醫藥大學中藥專業畢業,進入濟南一家藥廠做工藝員。
  • 河森堡、梁邊妖,拒絕「知識偶像」標籤
    面對「知識偶像」這個標籤,梁邊妖非常乾脆地拒絕了「偶像」這部分,「知識」這部分他也否定了一半。在他看來,自己屬於搞笑型,「我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搞笑,一個是有智慧,『知識』這個詞被太多糟糕的人、糟糕的節目和糟糕的這些所謂知識的信眾侮辱了,已經變成很片面和狹窄。
  • COSTA蛋糕吃出活蛆!保質期竟長達90天
    不解:吃出活蛆的蛋糕生產於14天前10月7日,市民黃女士在浦東機場的COSTA咖啡店給女兒購買了一瓶橙汁和一份芝士蛋糕,總共消費50元。黃女士的消費帳單 黃女士供圖約半小時後,黃女士回到家中,和女兒一起「享用」起了剛買的蛋糕:「我先嘗了兩口,然後就在一邊忙我自己的事,我女兒就開始自己吃蛋糕了。」過了好一陣,黃女士的女兒把蛋糕吃掉了三分之二,突然冒出一句,「媽媽,蛋糕上有蟲。」
  • 揭秘:眼見為實可能不是真相,生活中我們能看見的大多是假象
    原創:子正先生來源:文教在線公眾號研究發現,我們眼睛看到的很多都是假象,看不到的可能才是真相。因為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的所謂「實像」其實只是真相表現出來的假象。1、人天學研究者:虛空中有無數我們看不見的生靈和物質。在《薛丁格的貓》中有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奇怪實驗。
  • 李嫣清空帳號後修改簡介,疑暗指自己是個錯誤
    前不久,李嫣疑似因為網絡暴力而清空了社交帳號,並把簡介修改為"進來前請收起偏見",似乎在對網暴者喊話。之前她常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照,或是和朋友一起逛街或是自拍,和這個年齡段的其他女孩沒什麼區別,但總會有一些人重點關注其名牌包包,指責她"炫富"。
  • 人類圖解讀:活出你獨特的生命藍圖
    人類圖是對這個世界巨大的貢獻,它不是預測未來,也不是給你貼上標籤限制你的可能,而是,你可以藉助人類圖成就你的人生目的,實踐你的人生功課。人類圖提供了一個路徑去協助你成為自己、擴展自己,活出你本來的生命設計。這是我理解的人類圖,也是我分享人類圖的宗旨。幫助你認回自己,成為自己人生的責任者與創造者。通過認識你自己,遵循自己的最佳策略和內在權威而活的人生,根本不需要和別人競爭比較,你唯一的敵人就是你自己而已。沒有什麼比誤解自己所耗損的成本更高的了。
  • 從物質層面解析宇宙真相與人的真相之驗證自己是偉大的存在
    簡單的解釋一下量子物理的基礎,就是這個所謂物質的存在,如何從不確定的狀態到確定的狀態,也給出了一個清晰的答案,就是有意識的參與。如果你非得將自己定義為這麼卑微,這麼渺小的一個小動物的話,你永遠不得宇宙真相。真正的宇宙真相都是依託於整體的。如果你能放下人的思維方式,整體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是整個宇宙,你看這個世界,這個宇宙可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