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導演,用不足200萬的資金,把一部農村犯罪題材的電影拍出了不一樣的風格。影片問世之後,斬獲了眾多獎項,觀眾交口稱讚,也收穫了一千多萬元的票房成績。時隔三年,《心迷宮》的導演忻鈺坤延續了農村題材,推出了號稱更燒腦、更燒心的作品《暴裂無聲》。
4月4日,《暴裂無聲》登陸全國院線。首日票房超800萬,目前累計票房破3000萬。該片啟用了明星陣容,製作也更為精良,那麼,《爆裂無聲》是否真的擲地有聲,又能否像前作一般再造黑馬?《今日影評》特邀《暴裂無聲》導演忻鈺坤做客節目。對於觀眾提出敘事冗長、層次感不強的質疑,忻鈺坤也在節目中給出了回應。
拒絕「精巧」的標籤
《暴裂無聲》更有電影質感
電影《暴裂無聲》的故事聚焦在一個北方的礦業小鎮上。凜冬,黑白兩道通吃的礦業老闆昌萬年收買律師徐文杰為其進行偽證處理,當二人在偏僻小鎮完成現金交易後,昌萬年用弓箭將帶著羊群在山裡行走的牧羊少年射中,徐文杰將其拖進山洞內,兩天後,礦工張保民得知兒子失蹤的消息急切趕回家中,三天後,律師徐文杰的女兒也跟著失蹤。兩起本來毫不相干的失蹤案意外地關聯到了一起,所有人都脫不了關係。
的確,在經過了觀眾和市場對《心迷宮》的檢驗之後,《暴裂無聲》自然而然地承擔了更多的觀影期待。有不少觀眾表示,《暴裂無聲》在劇作的層次感上有所欠缺,電影前半部分的敘事上較為冗長。
面對這樣的質疑之聲,忻鈺坤在《今日影評》中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忻鈺坤稱他本人也聽到了很多關於電影《暴裂無聲》的評論,諸如電影不如前作精巧等等。忻鈺坤表示,大家喜歡《心迷宮》這樣精巧的故事,似乎就會給我貼上一個標籤。但《暴裂無聲》並不在於結構精巧,而是在於觀眾對於影片的讀解,對結尾的認知。影片給了觀眾很大的遐想和思考空間,因此觀眾的參與感要遠遠超過《心迷宮》。「《暴裂無聲》更有電影質感。它在電影的本體隱喻系統裡,做了非常多的鋪墊,這個是在當下還蠻少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很特別,而且對於我自己而言,這個電影的滿意度、完成度還是很高的。」
羊、羊肉、吃羊肉形成隱喻系統
食物鏈頂端嗜血虐殺的視覺呈現
《暴裂無聲》中有大量的關於羊肉的細節,忻鈺坤似乎在這部電影中,將羊肉這個符號運用到了極致。比如爆羊肉片的機器、一桌子的羊肉卷、羊的屍體、牧羊,等等。忻鈺坤在《今日影評》中表示,他在創作的過程中,把圍繞人物的所有東西都做了一個深入的挖掘。有一場戲,兩個人吃一桌子羊肉,忻鈺坤認為,這場戲因為發生在西北,所以這樣的吃肉的方式其實並不誇張。以及,這場戲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姜武所飾演的人物的殺氣。「我覺得這可能是最好的一種視聽表達的方式了。」
姜武飾演的昌萬年是一個典型的反派人物,忻鈺坤認為,作為整個食物鏈的頂端,昌萬年總是會和羊肉、切肉機一起出現。這是對他人物形象塑造的一個很好地鋪陳。除了肉,昌萬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弓箭和狩獵。這和他在商場中的徵戰、掠奪是一致的,不停地去追逐獵物。弓箭更像是一個特別原始的裝備,和昌萬年這種嗜血、虐殺的性格是一樣的。羊、羊肉、吃羊肉、拱形包間、拱形山洞,形成了一個隱喻系統,在視覺的呈現上又對人物做了一個邁進。
影片中,丁海的兒子總是戴著一副奧特曼面具,而張保民兒子的失蹤也由丁海兒子的手繪一一道出。忻鈺坤在《今日影評》中表示,這個孩子的設置有兩層含義。首先,在整個戲劇的邏輯裡面,丁海和張保民有仇,丁海的兒子有一點失語、失智的狀態;第二,這個小鎮的孩子們都愛看這個動畫片,所以面具很巧妙地跟跟張保民的兒子做了一個連接,很有可能張保民和丁海的兒子是小夥伴,而這個奧特曼面具很有可能就是張保民兒子的,只不過,張保民一次次地和真相擦肩而過,最終也沒有得到兒子到底去哪兒了的真相。在觀眾看來,就會覺得異常錯愕。
作者化電影要做平衡取捨
青年導演的門檻是第一部長片
忻鈺坤導演的兩部長片《心迷宮》和《暴裂無聲》都具有非常濃鬱的作者化風格。但當作者化風格的電影面臨市場的時候,也必須做出一定的平衡的取捨。忻鈺坤在《今日影評》中稱,《暴裂無聲》中有很多動作元素,但這不僅僅是讓影片看上去更有商業的賣點,更重要的是提現出視覺衝擊,這個動作戲最終也是回歸到人物本身的。張保民並不是功夫高手,也不是什麼搏擊冠軍,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好鬥的老百姓所以他可能很多的打的方式都不對,都是錯的。所以這個動作戲本身也不是套路。
作為青年導演中的佼佼者,提及青年導演的成長路徑、創作環境,他認為,從他自己的經歷來講,必須要感謝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給了青年電影人很多機會,並不僅僅是導演,很多青年電影人都因此而獲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電影節平臺的應運而生,給了青年電影人很多機會。「我一直有一個觀念,就是一個青年導演是否能夠成為導演的門檻,就是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從製作層面而言,導演必須要去經歷一些苦難,因為在那個過程中,你會不斷地問自己你是不是要堅持,正是因為過程艱難無比,才能不斷地打磨自己。
在新時代下,社會各界對於新導演扶持的力度不斷攀升,青年導演們較之過去的確也有更多的機遇。但是下一步擺在青年導演面前最大的挑戰仍是如何根植現實生活,挖掘好的中國故事,並用多樣化的類型電影手段去呈現出來,滿足觀眾更加多元的精神需求。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檔於電影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