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
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古代所謂水火和原子及虛空等元素本體論,都是基於猜測的獨斷論,用宗教話講,所謂哲學本體論,就是論證上帝存在的理論,神學可以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學來講義理和闡述教義。最終是培根和笛卡爾把哲學從神學的束縛中掙脫出來,把哲學從天堂轉向人間,使人的尊嚴與價值得到彰顯。
培根將哲學的對象從上帝存在轉向到了人類理智,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則用懷疑來審視一切的存在與感官,認為思維最可靠,至此,哲學開始了認識論轉向,不再關心世界因何存在等宗教性問題,而是把重點集中在理性究竟能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知識起源於何處,以及如何改進認識能力等等科學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