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2021-01-13 清新觀

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

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古代所謂水火和原子及虛空等元素本體論,都是基於猜測的獨斷論,用宗教話講,所謂哲學本體論,就是論證上帝存在的理論,神學可以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學來講義理和闡述教義。最終是培根和笛卡爾把哲學從神學的束縛中掙脫出來,把哲學從天堂轉向人間,使人的尊嚴與價值得到彰顯。

培根將哲學的對象從上帝存在轉向到了人類理智,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則用懷疑來審視一切的存在與感官,認為思維最可靠,至此,哲學開始了認識論轉向,不再關心世界因何存在等宗教性問題,而是把重點集中在理性究竟能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知識起源於何處,以及如何改進認識能力等等科學性問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陶德麟著《〈實踐論〉淺釋》讀後以通俗而準確的方式詮釋毛澤東的哲學名篇《實踐論》《矛盾論》,是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一大貢獻他的《淺釋》一書正是依據這一原則寫作的,一方面對《實踐論》哲學思想作了明白易懂的闡發,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實踐論》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和深刻性。因此,該書既是一本哲學通俗讀物,又是一本認識論專著。其中有三個特點,尤為值得重視。其一,系統闡釋了《實踐論》的基本思想。
  • 專題十 哲學思想與唯物論、認識論
    1.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 (思考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智慧之學。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抽象和概括,對具體科學的發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2.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中)
    二、哲學的「語言論轉向」坤鵬論在《高爾吉亞如何反證巴門尼德?(下)》講過,西方哲學史有三大階段兩大轉向:第一階段:古希臘時期的本體論階段;第二階段:近代的認識論階段;第三階段:現代的語言哲學階段;第一次轉向:本體論階段向認識論轉向;第二次轉向:認識論向語言哲學轉向。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光明日報-光明網
    以通俗而準確的方式詮釋毛澤東的哲學名篇《實踐論》《矛盾論》,是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一大貢獻;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實踐論〉解說》《〈矛盾論〉解說》(以下簡稱《解說》),被毛澤東讚譽為「極好」,早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經典。
  • 外國史:19世紀的哲學轉向,出現了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
    百家原創作者:啾啾歷史品鑑黑格爾哲學將古典哲學推向了高峰,但西方哲學也由此產生了轉向。西方哲學中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反對傳統哲學,特別是反對從笛卡兒到黑格爾的思辨形上學的浪潮。19世紀哲學轉向的另一個表現是非理性主義的出現。非理性主義並不籠統地排斥對世界觀的研究,但認為應當超越理性形上學的獨斷論傾向,突破以二元分立為出發點的認識論界限,轉向人的生命、意志本能等非理性的一面,由此重新領悟宇宙、人生的意義。非理性主義開創了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人本主義思潮。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研究懷疑論的視野似乎並無多大差異,人們如此堅信懷疑論的認識論本質,以致於認識論成了人們研究懷疑論最無需懷疑的堅固閾限,這樣在認識論的視野內,懷疑論在實際上就被作為「科學方法的懷疑」來研究,作為人類認識辯證法的構成來研究,認為懷疑「作為哲學概念,則是指一切皆須從懷疑開始的研究途徑和方法。」
  • 哲學:認識論之所以成立,乃是因為自己認識自己
    在哲學史上,能夠被記錄的哲學家固然都很著名,但他們中有的學說就是一種純主觀臆想和胡說八道。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鼎盛年約在公元前435年)用影像和感官的物理性質解釋感覺的成因。自性之所以能認識事物,乃是因為「同體大悲」,心與周圍的事物本來一體,世界存在於心靈當中。事物能夠被感知,是因為自己認識自己。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約公元前490-421年)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32頁)人類共同創造、影響、塑造、豐富了這個世界,人類是世界的主宰,人類是萬物的標準。
  • 本體論和認識論
    人類執著於認識這個世界。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歷程中的不斷的總結。
  • 從弗雷格的「指稱—涵義」理論,看哲學的現代語言學轉向
    01導:弗雷格的符號邏輯弗雷格是現代符號邏輯的創始人,也是現代的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最早的創始人,而弗雷格的語言哲學與分析哲學當中的最著名的是其意義理論。02涵義和指稱的深刻區別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論涵義和指稱》當中,從一個最簡單的等式a=b入手,挖掘出了語言本身的兩層意義,就是涵義和支撐,弗雷格認為a=b表達了兩個事物之間的等同關係,他表達的到底是a和b這兩個對象之間的等同關係,還是a與b這兩個符號之間的等同關係?
  • 讓西方哲學發生歷史轉向的三個牛人,個個思想深遠,影響廣博!
    要想把這三個側面弄清楚,就必然會發生問題轉向。西方哲學從古希臘發展而來,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三次重大的轉向。梳理好這三次重大轉向,有利於我們更好的認識西方哲學。1,蘇格拉底將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和社會。色諾芬在古希臘時期就指出,蘇格拉底與其他希臘哲學家是不同的。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歐洲近代哲學於此分裂開來:歐洲大陸理性主義者把哲學和哲學方法歸於「形式化」,而英國經驗主義者把哲學和哲學方法歸於「總體化」。  康德清楚地意識到了近代哲學的這樣一種分裂的格局。他在方法上採取了一種折中的策略,也可謂一種綜合策略。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方法論」部分,康德是從「定義」角度來區分哲學與科學的,力圖把哲學的定義與科學(數學)的定義區別開來。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作者發現,自泰勒斯到蘇格拉底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和智者,古希臘哲學流派中暗含著一條思想主線,它奠定了古希臘哲學的基本格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是對其的發展和完善,這就是巴門尼德開創的本體論傳統和本質與現象的區分問題。蘇格拉底哲學的轉向:捍衛巴門尼德本體論傳統一些學者將蘇格拉底哲學視作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向」,即蘇格拉底將哲學研究中心從對自然世界的關注,轉移到對人自身的倫理生活上來。
  • 坤鵬論:哲學研究的是什麼?有哪些分類?
    哲學,其實是人類尋找確定性的一種嘗試,但凡關係到確定性,人類從來不遺餘力,於是常常用力過猛,失去理性,變成瘋狂。——坤鵬論「面對大自然,我們必須心懷謙遜。」英國首相詹森最近如是說。這句話再次讓坤鵬論想起了當年項羽烏江自刎前的仰天感嘆——「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 革命時期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
    哲學與史學: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德國古典哲學到哲學大師黑格爾時發展到了頂峰。黑格爾出生於斯圖加特,1788年進入蒂賓根大學學習神學。1801年他來到其好友名哲學家謝林所在的耶拿大學,在那裡第一次發表論文《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1805年在歌德和謝林的推薦下,被聘為耶拿大學的編外教授。1816年獲得海德爾堡大學哲學教授職位。
  • 西方法哲學研究前沿述評
    西方法哲學歷史悠久、學派林立、觀點各異,為西方法學建構和法治實踐提供了思想資源與理論指導。當代西方法哲學吸收和運用當代西方哲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論題範圍和研究深度進一步拓展,取得了許多新成果,可以為我國法哲學研究與法治實踐提供啟示和借鑑。   「語言學轉向」   在歷經本體論中心、認識論轉向之後,現當代西方哲學的研究重心轉向語言問題。
  • 科學和哲學有什麼不同?
    到了近代科學,則哲學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科學取代了哲學來研究真理。在中國先秦,譬如孔子及其學生的《易傳》(另外有《家語》、《禮記》、《說苑》、《韓詩外傳》、《論語》和郭店簡的部分關於孔子的記載可以看出孔子的宇宙論和形上思想,他本人還主要教學生數學知識),《墨子》,《孟子》,《莊子》、《老子》、《公孫龍子》、《荀子》、《韓非子》都有他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在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家都有自己的宇宙觀,涉及物理學和數學,後來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此基礎之上又發現了邏輯學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學的本體是一個共相本體,即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理則。科學的本體是一個殊相本體,即萬象森羅的分理。在西方哲學史中,講本體有兩大哲學主義,一是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二是唯心主義哲學本體論。在印度哲學史中也是如此,它們都把本體當成生因來講,也就是把本體論和宇宙發生論合二為一的講,結果本體成了一個時間先在性。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1](P17)  廣松涉雖然那麼推崇馬赫的哲學,但他還是認為,與已經十分新進的布倫塔諾的心理哲學一樣,他們雖然已經對近代認識論進行了自我批判和修正,但並沒有根本觸及主體—客體的二元構式的真正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