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愛好者:殘陽侃歷史
在許多國家的思想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啟蒙運動時期」。就英國來說,那是18世紀,或者說得確切一些,從1688年政變起至法國革命的前夕。恩格斯指出:「啟蒙運動者的基本精神是理性主義。他們不承認各種外界權威,要求一切合乎理性,他們從理性主義的原則出發來審判傳統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等,並指出哪些是合理的、可以保留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應當拋棄的。」
列寧指出:「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社會的進步階層反對封建、反對封建殘餘的鬥爭。」從啟蒙運動的發生來看,英國走在許多國家的前面,而且曾給許多國家以有益的影響。但從啟蒙運動的發展來看,英國又遠遠遜色於其他國家,例如法國和俄國。17世紀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對英國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發展,明顯地打上了妥協性、保守型的印記。18世紀英國哲學的主要陣地給唯心主義者佔領了。貝克萊主教(16841763)提出了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論,命題為:「存在是被感知」。
另一唯心主義者休謨(1711—1776)又把貝克萊的學說推向不可知論。這些是當時資產階級的反動思潮。跟這些思潮進行鬥爭的是各種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學說,其中流行比較廣泛的是自然神論。自然神論者認為神是存在的,神是宇宙的創造者;但又認為神並不幹預人的事情,也不幹預自然界的事情;世界被創造出來以後,就按照自己的客觀規律發展,不再受神的幹預。自然神論者繼承洛克的關於理性和經驗的學說,攻擊正統宗教及其不合理的教義,從而給宗教以有力的打擊。自然神論者之中比較突出的是愛爾蘭人託蘭德(1670—1722)。他很早就說教士是最可怕的腐蝕人類靈魂的災禍,後來又提出許多極有價值的唯物主義論點。
他認為物質是唯一的實體,而運動是物質的屬性,是它的本質不可缺少的特性,從而駁倒了唯心主義者的「運動是神賦予物質」的理論。在18世紀的英國,自然神論者是被壓制、被迫害的對象。他們的著作往往被淹沒而不彰,只有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哲學史裡,才得到應有的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自然神論至少對唯物主義者來說—不過是擺脫宗教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罷了」在18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得到很大發展。它的奠基人是亞當·斯密(17231790)。亞當·斯密是蘇格蘭人,曾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教授。1776年,他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又譯《原富》或《國富論》)。亞當·斯密第一次正確地宣傳:任何勞動不管用於哪一個生產部門都是社會財富的源泉。
他認為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決定商品的價值;同時,他認為僱傭工人的工資是他的勞動產品一部分。這一部分取決於生活資料的價值,而利潤和地租則是對工人勞動創造的產品的剋扣。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他深入地分析了資產階級經濟聯繫的生理。但是他沒有貫徹這一觀點。他斷言:勞動決定價值只適合用於小生產者的簡單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價值則由工資、利潤、地租這三種收入構成。這一斷言只是描述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表面現象,是不科學的。商品生產即是國民的財富,那麼如何提高這生產量呢?
亞當·斯密提出兩條意見:一是勞動分工,二是自由競爭。他的勞動分工理論是當時手工工場生產經驗的總結。至於自由競爭的理論,恰好反映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亞當·斯密從法國帶回「放任主義」,提出「自由貿易」的論點。這一論點得到工業資產階級的歡迎,成為50年後主張撤銷重商政策、擴大貿易市場者的理論根據。3.語言研究字典、語法和修辭語言科學的發展是比較遲緩的。它在18世紀,僅僅是一個開始。首先,在18世紀初年,英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大型字典,和義大利或法國比較,是大為遜色的。義大利和法國的大字典都是由學院的學士們集體編輯。因此,從17世紀後期起,英國語言界人士,包括笛福和斯威夫特,都曾提議創立學院,但始終沒有實現。
到了18世紀40代後期,博學多聞的塞繆爾·詹森(1708—1784)獨立工作,經過7年努力,終於在1755年完成兩大冊英語字典,建立了聲譽,當時人稱他為「字典詹森」。詹森的字典有許多缺點。他的字源不很可靠,他的定義也不貼切,有時還雜著個人成見。例如在「燕麥」項下,他說:這是一種穀物,在英國一般是用來餵馬用的,而在蘇格蘭則是養活人民的。」這類定義曾引起辭學爭論。但是詹森在記錄文字、剖析字又,疏證用法等方面,畢竟做出了貢獻,他的字典流傳了將近一個世紀18世紀英語研究者,一般總以立法者自居。
他們是啟蒙時期的理想主義者。他們用理性主義觀點來考察英語的語言現象,認為拼法需要固定,詞彙需要醇化,語法需要制定規律。他們沒有認識到語言是在變動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他們想憑主觀意圖把語言現象水遠固定下來。他們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和「怎麼才算合適?」詹森在字典裡貫徹了這個觀點。18世紀中葉以後,國出現了一批語法、修辭學家。他們也貫徹了同樣觀點,主要任務在於指出哪些表達方法是合理的、應該普遍推行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應該拋棄的;而對於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問題,卻不做充分解釋。他們一般都熟悉古代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往往把古代語言的某些規律對照英語生搬硬套,有時竟致削足適履。
這在語言學史上叫做「理性的語法修辭學」。在18世紀後期,英國有幾位精通多種語言的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威廉·瓊斯。瓊斯熟悉的語言有20種以上(包括漢語),精通的有七到八種。他是梵語學者,發現了梵語和歐洲語言在語音系統上的一些對應現象。這是歐洲比較語言學的開端。4.現實主義文學與作家18世紀英國文學有顯著的現實主義傾向。笛福、斯威夫特和菲爾丁都是傑出的代表作家。18世紀早期作家中最能代表資產階級的是笛福。他是一名商人,也是一位政治活動家。他參加1685年的蒙默斯起義和1688年的政變。他主張興辦工商業、開拓殖民地、擴張對外貿易。到了晚年,他轉向小說寫作。
在他的名著《魯濱孫漂流記》(17191720)裡,他宣揚個人企業、自由發展的思想。他塑造了一個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人物魯濱孫。魯濱孫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有無限精力,能在任何情況下克服困難,創造出一個新的局面。漂流荒島的魯濱孫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一個神話人物。18世紀前半期最傑出的作家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斯威夫特。在18世紀初對法戰爭的年代,他勇敢地批判好戰分子,反映廣大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思想。在20年代,當英國政府運用劣質貨幣對愛爾蘭加緊壓榨的時候,他寫了一套匿名的《麻布商人通信》(1724),揭露英國的侵略野心;並冒著生命危險號召愛爾蘭全體人民團結一致,鬥爭到底。
鬥爭的勝利給他帶來了人民的愛戴。在他的名著《格列佛遊記》裡,他通過寓言,對當時西歐(特別是英國)社會進行全面揭露,全面諷刺。斯威夫特的正面理想是模糊的、不明確的,但是他的諷刺藝術發揚了英國民主主義的優秀傳統。18世紀中期最傑出的作家菲爾丁(1707-1754),在思想和藝術上,他是斯威夫特的繼承者。他原是戲劇作家,在他的一系列諷刺劇裡,揭露渥爾波爾時代腐朽透頂的貴族階層與貪汙成風的資產階級社會,對號稱民主議會的選舉有窮形盡相的描繪。在40年代,菲爾丁轉向小說寫作。
在《大偉人威爾德傳》(1743)裡,他具體說明了當時政治上的「大人物」與大盜、慣匪之類在本質上屬於同一類型。菲爾丁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他還不可能從階級觀點來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而且他的思想意識還不能擺脫宗教影響。他的貢獻在於能從實際生活出發,觀察、體驗、概括、塑造人物。他強調細節的真實性與人物的典型性,為後來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的傑作《湯姆·瓊斯》(1749)描繪18世紀中葉英國社會的全貌。這是馬克思所喜愛的書籍之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