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是宗教的敵人麼?

2020-11-22 澎湃新聞
《啟蒙時代》書影。

       本書作者彼得·蓋伊是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1923年,蓋伊生於柏林一個猶太人家庭。為逃避納粹迫害,他們一家在1939年逃離德國,歷經坎坷於1941年才抵達美國。1947年和1951年,彼得·蓋伊在哥倫比亞大學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48年起,他在哥大先後就任政治學和歷史學教席,1969年轉至耶魯大學,1993年退休。彼得·蓋伊是一個高產的學者,發表專著20多部,尤以歐洲文化史、思想史研究著稱於世。

       《啟蒙時代》是彼得·蓋伊凝聚前半生的人生經驗和學術觀照的心血之作。蓋伊的啟蒙運動研究,不單純是出於學術志趣,更有深層的精神關切與追求。據他自述,他的父親就是啟蒙思想的服膺者,他從小受到父親的無神論和世界主義思想的薰陶,納粹的種族迫害更使他堅定了世界主義的信念。在哥大期間,他潛心於啟蒙運動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著,最終推出了兩卷本的《啟蒙時代》。

       要更好地理解彼得·蓋伊這部《啟蒙時代》的學術意義和價值,有必要把該書放回到啟蒙運動學術史的脈絡裡。

       眾所周知,啟蒙運動是自我命名的。牛頓在力學和光學領域的突破性成就不僅成為啟蒙運動的一個主要思想源泉,而且也提供了啟蒙運動的一個主要隱喻:光明。啟蒙哲人使用光的隱喻,呼喚光明,傳播光明,用光明來驅逐黑暗。「啟蒙」一詞在法文和英文裡都源於「光」,法文是lumière的複數lumières,英文是 light的動名詞enlightenment。啟蒙運動由此得名。自我命名也是自我理解和自我闡釋的。光或光明代表智慧、開明、理性、自由,最重要的是批判思維,與之相對的黑暗則是愚昧、守舊、盲從、專制和宗教偏執。18世紀中葉,達朗貝爾為《百科全書》撰寫的緒論既是啟蒙運動的一份綱領性文獻,也可以說是一份啟蒙運動的中期報告。達朗貝爾寫道:「這部全書有兩個目的:既名為百科全書,就須將人類系統的知識及其他有關知識一併論述;既是科學藝術各方面的全書,自應將科學藝術的理論與實踐、原則與細則俱備。」

       當然,如同《百科全書》本身的命運一樣,啟蒙運動始終伴隨著爭議,不時遭受責難、壓制乃至迫害。18世紀80年代,啟蒙運動已接近勝利的尾聲,樂觀的情緒漸成主流。歐洲君主普遍以「開明」自居,許多參與或標榜啟蒙的學者也進入榮耀的學術殿堂。此時,德國《柏林月刊》就「什麼是啟蒙(運動)」展開了一場討論。康德在一篇著名短文中給啟蒙運動下了一個最著名的定義:「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狀態。」「要敢於認識。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的座右銘。」康德還斷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啟蒙的時代,但不是一個已經啟蒙的時代。

       康德振聾發聵的立論既是對啟蒙運動的總結,也成為啟蒙運動研究的肇端。很顯然,如何回答什麼是啟蒙的問題,既關涉事實界定,也突顯出不同的歷史意蘊和價值取向。康德以降的200多年來,對啟蒙運動的研究和評價漲落起伏,始終是各個時代重大思想論爭中的焦點之一,並且呈現出顯著的時代特徵。

       大體上看,啟蒙哲人的身後毀譽和啟蒙運動的歷史評價主要圍繞三個主題展開。

       首先是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相繼發生,人們很自然地認為兩者之間存在一種事實上的因果關係。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法國大革命不僅引發了思想界的大分裂,也促成了啟蒙運動的結束,把啟蒙運動變成了一個大問號。儘管不乏以啟蒙之子自居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革命恐怖也引發了巨大的驚懼。啟蒙哲人,要麼某些人要麼全體,被視為造成流血的罪魁禍首,受到追究和抨擊。早在1790年,保守主義之父愛德蒙·伯克就抨擊法國大革命淪為了一場大災難,詬病啟蒙哲人將自由作為孤立的形上學抽象,消弭了個人價值抉擇和傳統所蘊含的經驗智慧。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裡也認為,啟蒙是一種否定一切的絕對觀念,在可怕的現存社會狀況中有其正當依據和批判功勞,但就實踐結果而言,則與恐怖有直接相關性。隨後興起的浪漫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浪潮更是一度把啟蒙運動湮沒在忘川裡。

       其次是極權主義。進入20世紀,啟蒙運動研究逐漸升溫,對啟蒙的評價再次呈現出耐人尋味的分化。第一部系統深入的研究專著是德國猶太裔學者恩斯特·卡西勒的《啟蒙哲學》。關於這部經典著作的評價,可以參見彼得·蓋伊在本書文獻綜述中的論述。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啟蒙哲學》的價值不僅僅在學術層面。正如彼得·蓋伊在《啟蒙哲學》新版前言中指出的,該書發表於1932年,正值法西斯主義猖狂崛起之時,這就使得該書具有了特定的時代色彩和價值。卡西勒重申了康德的論斷,從而有力地捍衛了啟蒙理想,即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同類作品還有法國學者保羅·阿扎爾的《18世紀的歐洲思想:從孟德斯鳩到萊辛》(1946年)等。

       同樣是試圖從思想上回應極權主義,一些西方學者對啟蒙運動做出了相反的解讀。就在《啟蒙哲學》出版的同一年,美國歷史學會主席卡爾·貝克爾發表《18世紀哲學家的天城》,認為啟蒙運動不過是用理性的烏託邦取代宗教的烏託邦,這種烏託邦的轉型在當代仍在重演。流亡到美國的法蘭克福研究所堅持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1944年)中把法西斯主義歸因於資本主義文明的倒退,進而追溯到啟蒙的異化、蛻變和局限。二戰結束後,極權主義的話題在冷戰背景下進一步發酵。耶路撒冷大學教授、波蘭猶太裔學者塔爾蒙的《極權主義民主的起源》(1952年)曾轟動一時。該書把民主分為自由/經驗型民主和極權/救世型民主這兩種類型,把一些啟蒙思想家尤其是盧梭視為極權主/救世型民主的思想來源。

       第三個主題是現代性。在冷戰背景下,現代化理論興起,現代化成為西方宏大歷史敘事的主線。在西方歷史教科書的標準敘事中,啟蒙運動被描述為西方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階段,或者說,啟蒙運動是西方現代民主政治創生的一個關鍵因素。這種現代化啟蒙運動論的主要倡導者就是本書作者彼得·蓋伊。

       蓋伊坦承,《啟蒙時代》承繼了卡西勒的《啟蒙哲學》的基本精神。不過,卡西勒的《啟蒙哲學》囿於哲學史或觀念史的傳統,蓋伊則試圖把啟蒙運動置於更宏大的西方思想史和社會史背景之中。《啟蒙時代》由《啟蒙時代(上):現代異教的興起》(1966年)和《啟蒙時代(下):自由的科學》(1969年)兩卷構成,全書按照辯證的三個主題展開論證,即:對古代的追慕(正題)、與基督教的矛盾(反題)以及現代性的追求(合題)。針對貝克爾、塔爾蒙等人對啟蒙運動的貶抑,蓋伊明確把啟蒙運動與當時學術界熱議的「現代性」正面聯繫起來。他認為啟蒙哲人發揚光大了古代的理性、批判精神,提出和闡釋了豐富的新思想,對現代性的核心價值觀、現代人文社會科學乃至現代自由民主政治均有篳路藍縷之功。

       蓋伊為寫作《啟蒙時代》,剔抉爬梳了大量啟蒙哲人的經典文本和研究文獻,可以說為現代化啟蒙運動敘事提供了比較堅實的學術基礎。儘管有年輕氣盛的挑戰者(如羅伯特·達恩頓)譏諷其沒有使用檔案,稱之為讀書筆記的彙編,但是這部著作氣勢恢弘、視野闊大,徵引廣博,述論融通,很自然地得到學界的讚賞。第一卷出版後,旋即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

       蓋伊的《啟蒙時代》對於推動新一波啟蒙運動研究熱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該書受到讚賞和追捧,成為後來研究者登堂入室的指南。同時,該書也引起很大的爭議,甚至成為攻擊的靶子。

       大致說來,批評主要來自兩個層面。第一個是社會哲學層面。蓋伊的《啟蒙時代》把啟蒙哲人解釋成宗教的敵人,引起了保守派的憤慨,因此被列入「20世紀50部最糟書籍」之一。與此同時,隨著後現代主義和女性主義的興起,現代性受到盤詰,現代化的宏大敘事受到質疑,啟蒙運動則首當其衝。當然,後者的批評不僅是針對蓋伊的,甚至不是以蓋伊為主要論戰對手。但是,爭論的焦點是現代性和現代化,蓋伊的啟蒙運動觀也必定受到波及。

       第二個層面是歷史研究層面。蓋伊的研究方法和許多結論都受到挑戰。譬如,蓋伊把啟蒙運動視為一個整體,把啟蒙哲人歸為一個家族。這種整體論不能說服強調啟蒙運動存在深刻分歧乃至分裂的學者。此外,那種強調在不同國度裡啟蒙運動的民族特色的傾向也漸成氣候,從國別角度研究啟蒙運動的成果不斷湧現。再如,蓋伊局限於經典文獻和研究文獻的研究思路也受到質疑,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概念以及社會史、書籍史的大步進展使啟蒙運動的畫面幾乎煥然一新。最後,蓋伊認為,啟蒙哲人(如伏爾泰)在政治上是非常激進的,啟蒙思想是美國革命乃至法國大革命的先導。這是他最受人詬病的兩個結論。學界普遍認為,伏爾泰等啟蒙哲人在政治上是溫和的,並不支持民主政治。至於啟蒙與革命的關係,則需要尋找其中的聯繫環節,在這一關鍵問題上,美國學者達恩頓等人做了破解的努力,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回顧過去的半個世紀,啟蒙運動研究領域新作迭出,蓋伊的《啟蒙時代》的經典地位也在爭議中得到確立。蓋伊的學術成就獲得美國和歐洲學界的廣泛尊重;蓋伊的啟蒙運動研究及其核心觀點,即現代化啟蒙運動論,作為一家之言,目前依然具有重要影響。

       評論者通常稱讚蓋伊的《啟蒙時代》學識厚重,見解睿智,而且文字生動,雅俗共賞,極具可讀性。在譯者看來,該書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那就是,蓋伊是以啟蒙的精神來論述啟蒙運動。蓋伊雖然推崇啟蒙運動,但沒有神話啟蒙哲人。重要的不是曝光啟蒙哲人的私生活,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原生態的文獻,把啟蒙哲人的著作當作歷史語境中不斷摸索試探的話語,而不是現代神諭。就算是「讀書筆記」吧,我們看到,蓋伊旁徵博引,夾敘夾議,點評爭辯,有一種與啟蒙哲人平等對話的味道。可以想見,讀者加入這樣的對話,收穫的不會僅僅是知識。

        (本文為《啟蒙時代》一書譯序,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啟蒙運動:人類從未真正告別蒙昧
    本文摘自《啟蒙運動》,(英) 羅伊·波特 著,殷宏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5月版誰參與啟蒙運動法國的「精英啟蒙運動」在發展至盛期時,吸引了一個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精英階層的參與。他們大多數經濟狀況良好,為同一階層的成員們寫作。孟德斯鳩有男爵爵位,孔多塞則是侯爵。
  • 啟蒙運動的哲學底蘊
    歐洲18世紀的氣質是偉大,因為有啟蒙運動。提起啟蒙運動,我們會想到很多概念:「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都是啟蒙運動的產物,這場運動連帶它的18世紀已經成為人類現代史新的軸心時代。我今天不打算講啟蒙運動中產生的具體觀點,我想聊一聊這些思想背後的基本原則和共識。
  • 哲學史:啟蒙運動的三大引路之光,是理性、自然和進步
    歷史文化愛好者:雁南飛獎講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雁南飛獎講歷史,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啟蒙運動,前天小編看了一些關於啟蒙運動的書籍,但大都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場運動的,但今天小編是要從哲學的角度來給大家解釋啟蒙運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啟蒙
  • 世界歷史: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啟蒙運動的影響深遠,因此,18世紀被人們稱為「理性時代」啟蒙運動的先驅很多都參與了17世紀的科學革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牛頓1687年的傑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似乎為物理世界的運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合理解釋。牛頓的研究都是基於嚴謹的科學觀察和人類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獲得了各方的讚譽。
  • 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課『啟蒙運動』知識點總結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被稱為「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是西方人文主義的形成。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我之前發過文章了。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啟蒙運動』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世界通簡史:西方歷史,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爆發
    百家原創作者:晨西講歷史西方的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誕生了許許多多的觀點,有些觀點頗為偏激,小編對這些觀點有點好奇。就調查了下當時著名的學者的個人見解。理性主義史學有論者認為:「西方歷史學由傳統步入近代的開闔的大關鍵,第一幕是文藝復興運動,第二幕是啟蒙運動。」此說很有見地。啟蒙運動不僅迅速地促進著西方社會的變革,而且有力地推動著西方歷史學的進步。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西方史學在18世紀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的西方史學,總的來說是以理性主義為主導思想的。
  • 英國的啟蒙運動,有什麼特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
    歷史愛好者:殘陽侃歷史在許多國家的思想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啟蒙運動時期」。就英國來說,那是18世紀,或者說得確切一些,從1688年政變起至法國革命的前夕。恩格斯指出:「啟蒙運動者的基本精神是理性主義。
  • 品味啟蒙運動:既愉悅又迷惑的世界
    書名:《啟蒙運動》  作者:彼得•蓋伊(Peter Gay)  譯者:劉森堯、梁永安譯   出版:臺灣立緒文化公司   18世紀的歐洲發生3件重要大事:「啟蒙運動」、「工業革命  20世紀學界有關啟蒙運動的研究取徑多元,從思想史、文學史到政治理論,成果也很豐碩。
  • 在無神論的時代,宗教在人類生活中起什麼作用?
    [摘要]啟蒙運動對宗教的所有猛烈衝擊,已經驅逐了仁慈仁愛的神,神聖全能評判這類的信念也不再有一席之地。雖然如此,很少有人準備毫無畏懼地完全接受亞當·斯密的「無父的世界」。啟蒙運動對宗教的所有猛烈衝擊,已經驅逐了仁慈仁愛的神,神聖全能評判這類的信念也不再有一席之地。雖然如此,很少有人準備毫無畏懼地完全接受亞當·斯密的「無父的世界」。然而,休謨無疑屬於這為數不多的人中的一員。雖然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政府和宗教派系黨爭暴行」的波及,他常常試圖隱瞞迴避這一事實。
  • 該死的城市,上帝的敵人
    不朽的印記,在黧黑的肉體上燃燒和閃爍! 你的銅蛇蜿蜒般匍匐,就像以往那樣。而上面青銅色的馬匹逐漸凝結披靡的勝利火焰不可能將你吞沒,—— 不!你在黑水綠苔之中下沉該死的城市,上帝的敵人。沼澤和閉塞的蛆蟲將侵蝕你死寂的骨架。
  • 科學與宗教能否真誠對話?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原社長兼總編 遊蘇寧科學與宗教能否對話是一個經典話題,叔本華曾言:在理性與《聖經》之間試圖發現恰到好處的位置,無異於在兩把椅子之間落座。尼採認為:宗教與真正的科學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它們所處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 科學家可以是宗教徒嗎?
    這是將科學視為文本,與宗教、哲學和文化藝術的文本並列。我們走進一家實體書店,會看到不同的專櫃——「宗教哲學」「中外文學」「生活休閒」「家居烹飪」等等。其中肯定也有「科學技術」專櫃。在讀者看來,它們都是不同的專業書。你可以看這本,也可以看那本。生活中遇到問題,可以翻翻「科學技術」,也可以找找「宗教哲學」,或者讀讀「中外文學」。
  • 世界通簡史:19世紀俄羅斯,宗教沒落,是有這些東西的出現
    百家原創作者:東瓜說歷史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來探索在19世紀上半葉俄羅斯的宗教文化問題。對於其他社會階層的人來說,要想當神職人員是很困難的。僅在1869年,一條特殊的法律打破了這種壟斷,從而免除了那些神職人員的孩子必須留在這一階層的義務。
  • 算法文化與勞動分工:啟蒙運動中的計算
    ——加斯帕爾·裡奇·德·普羅尼,《致拉克魯瓦的一封信》 (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計算的歷史是智能的文化史(the cultural history of intelligence)中的一個篇章。此時計算還未機械化,計算過程是精神的(mental)而非智能的(intelligent)。
  • 物理學的啟蒙運動
    中國五行理論示意圖在中世紀的1000多年中,歐洲的科學受到神學的束縛,宗教勢力把古人的學說絕對化,不容違犯。原來限於當時歷史條件不完整的認識,其中包括亞里斯多德「有不動的推動者才有運動」的觀點和託勒密的地心學說,這時成為阻礙科學進步的教條。無數的科學家和宗教思想不斷鬥爭,促進了科學緩慢的發展。
  • 帶你走進人大宗教學專業
    宗教學將宗教視為一種重要而複雜的人類文化實體,通過跨學科的方法揭示人類社會所依憑的文化根基,宗教現象背後所承載的人類精神,研究對象涉及宗教傳統的延續與變遷,宗教的社會表徵與隱顯(正副)功能,「超常」(神聖)和「日常」(世俗)的交織互動,諸宗教的義理與儀式、制度與組織,以及人類的宗教信念、歸屬、經驗與實踐。
  • 萊布尼茨,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思想家
    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者有萊布尼茨和高特舍特。萊布尼茨是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德國思想家,高特舍特則是德國啟蒙運動早期階段的代表。本文介紹萊布尼茨。
  • 啟蒙運動時的數學理論,如何成為今天機器學習的基礎設施?
    這位來自俄羅斯的數學家在中學時期就開始厭惡各種宗教的祈禱和懺悔,喜歡讀進步讀物。入讀彼得堡大學數學系後,馬爾科夫的數學天賦愈發凸顯,他師從著名的彼得堡學派數學家切比雪夫,致力於把概率論推向實際應用。1896年,馬爾科夫正式成為了彼得堡科學院的院士,他的《概率演算》不僅是數學學術著作,還扛起了唯物主義的大旗。
  • 科學和宗教沒本質區別,都在認識世界—科學是條狗,文化才是主人
    你研究清楚的地球上的原子,去推理太陽的原子,這是可以的,這是在搞應用,不是在探討本源,探討本源的時候,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不知道啥時候會遇到邊界,你用研究原子的方法,延伸到研究夸克,能行麼?不可思議的事兒,會越來越多,我不管你,你喜歡,就慢慢繞去吧。
  • 巖蹄兔的社交規則:敵人的敵人是敵人!
    換句話說,如果三角關係遵循(a)「朋友的朋友是朋友」、(c)「敵人的朋友是敵人/朋友的敵人是敵人」原則,有利於保持穩定。而如果採用(d)「敵人的敵人是敵人」就不太穩定。至於(b)「朋友的敵人是朋友/敵人的朋友是朋友」,就離分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