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的啟蒙運動

2020-12-05 翔大帥鍋

知識導航

物理學一詞起源於古希臘,原意是指自然,古代時的歐洲人稱呼物理學為「自然哲學」,我國最早見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的自然科學,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是對於大自然的研究分析,目的是為了要明白宇宙的行為。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在過去的2000多年,物理學與哲學、化學等經常被混淆在一起,相提並論。直到16世紀科學革命之後,才成為一門現代科學。現在,物理學已成為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理論通常是以數學的形式表達出來。經過大量嚴格的實驗驗證的物理學規律被稱為物理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學理論一樣,這些定律不能被證明,其正確性只能靠反覆的實驗來檢驗。物理學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深遠,這是因為物理學的突破時常會造成新科技的出現,物理學的新點子很容易會引起其他學術領域產生共鳴。例如,在電磁學的進展,直接地導致像電視、電腦、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的出現,大幅度地提升了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平;核裂變的成功,使得核能發電實現。

核能發電

我國早期的物理學思想可以追溯到秦朝,其中的「元素」與「原子」論,是我國最早的物質本原思想。我國的「元氣學說」,是古代的哲人們期望將世界萬物都歸結為一種統一的物質,認為世界應該是由一種連續分布於整個空間的物質所構成,而不像「五行說」是各種元素的組合。在道和太極的思想指導下,逐漸形成並發展成為在中國古代自然觀中重要的、佔主流地位的元氣說。元氣說注重物質連續與不連續的相互統一,強調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符合自然界的真實變化,與自然本性更接近。但元氣說終究是一種思辨理論,沒有實驗、數學等科學方法的配合,長期停留在推測、玄想階段,致使我國沒有走上近代科學的道路。

中國五行理論示意圖

在中世紀的1000多年中,歐洲的科學受到神學的束縛,宗教勢力把古人的學說絕對化,不容違犯。原來限於當時歷史條件不完整的認識,其中包括亞里斯多德「有不動的推動者才有運動」的觀點和託勒密的地心學說,這時成為阻礙科學進步的教條。無數的科學家和宗教思想不斷鬥爭,促進了科學緩慢的發展。

陰陽學說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範疇。陰陽的最初含義是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人們把自然界和社會上一切對立的現象抽象為陰陽,用陰陽相互變化的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經常用來解釋天文氣象、四季變化、萬事萬物興衰等自然現象。陰陽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知識放大鏡

託勒密

歐洲文藝復興以後出現了工業革命,物質生產的需求推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已逐漸形成,遠洋航行和探險事業應運而生,加上中國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先後傳入歐洲。達·文西研究過斜拋體和自由落體的運動,以及摩擦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還作過鐵絲的拉伸強度試驗。烏巴爾迪利用虛速度列出平衡條件。亞里斯多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地上萬物由土、水、氣、火四種元素組成,月層以上的天體由「以太」組成,而元素又由冷、熱、幹、溼這四種更基本的基質構成。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是一個超感性世界,是一個「數」的世界。數是萬物本原,有了一個一個的數,才有了幾何上的點,有了點才有線、面和立體,有了立體才有土、水、氣、火四種元素等。米利都學派的留基伯(公元前500—前440)和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接受了畢達哥拉斯的超感性世界的認識,同時把微觀的幾何點同「存在」結合起來,認為「存在」是不可分的、不變的、球形的,並將「存在」取名為原子,後來發展了這一學說,認為原子本身不僅僅有形式上的差別,還有大小和質量的不同,只要不遇到任何阻抗,原子在虛空中以同樣的速度運動著,由於原子內部的原因,原子在運動中會發生偏斜,由於這種偏斜使原子產生渦旋運動。這一時期的思想擺脫了宗教的束縛,科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類文明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指南針」——司南

知識擴展

方以智

中國物理學第一人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的哲學家、科學家。他於明末崇禎十三年中進士,官檢討,明後逃到兩廣以賣藥自給。早期方以智家庭富裕,生活無憂,酷愛自然科學知識,後到北京廣泛接觸傳教士,學習西學,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加上個人的天賦較高,他終於在哲學和科學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主要著作有《物理小識》。

他在學習西學時並不是全部吸收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在許多領域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曾把學術分為三類,其中提到最多的是「通幾」,就是對事物發生根本原因的探討,而質測則要求腳踏實地考察事物變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類,總結驗證已知規律,預測未來發展變化,通幾與質測是從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著眼對學術活動所做的分類,在我國這種分類是方以智的獨創。

天文學方面,方以智結合中國傳統的天文學和當時傳教士傳入的西方天文學,討論了地心學說、九重天說、黃赤道、歲差、星宿、日月食、曆法等天文學問題。他酷愛天文學,經常追蹤西方天文學最新進展,例如他在討論天體運動軌道問題時,就曾根據西方用望遠鏡觀天發現金星有周相變化的事實,提出了金星、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確猜測。物理學方面,方以智更有諸多創見。他從氣—元論自然觀出發,提出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說,他對於光的反射和折射,對於聲音的發生、傳播、反射、隔音效應,對於色散,對於煉焦、比重、磁效應等諸多問題的記述,都是領先於同時代人的。

相關焦點

  • 啟蒙運動是宗教的敵人麼?
    要更好地理解彼得·蓋伊這部《啟蒙時代》的學術意義和價值,有必要把該書放回到啟蒙運動學術史的脈絡裡。       眾所周知,啟蒙運動是自我命名的。牛頓在力學和光學領域的突破性成就不僅成為啟蒙運動的一個主要思想源泉,而且也提供了啟蒙運動的一個主要隱喻:光明。啟蒙哲人使用光的隱喻,呼喚光明,傳播光明,用光明來驅逐黑暗。
  • 啟蒙運動的哲學底蘊
    歐洲18世紀的氣質是偉大,因為有啟蒙運動。提起啟蒙運動,我們會想到很多概念:「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都是啟蒙運動的產物,這場運動連帶它的18世紀已經成為人類現代史新的軸心時代。我今天不打算講啟蒙運動中產生的具體觀點,我想聊一聊這些思想背後的基本原則和共識。
  • 品味啟蒙運動:既愉悅又迷惑的世界
    書名:《啟蒙運動》  作者:彼得•蓋伊(Peter Gay)  譯者:劉森堯、梁永安譯   出版:臺灣立緒文化公司   18世紀的歐洲發生3件重要大事:「啟蒙運動」、「工業革命  20世紀學界有關啟蒙運動的研究取徑多元,從思想史、文學史到政治理論,成果也很豐碩。
  • 啟蒙運動:人類從未真正告別蒙昧
    本文摘自《啟蒙運動》,(英) 羅伊·波特 著,殷宏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5月版誰參與啟蒙運動法國的「精英啟蒙運動」在發展至盛期時,吸引了一個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精英階層的參與。他們大多數經濟狀況良好,為同一階層的成員們寫作。孟德斯鳩有男爵爵位,孔多塞則是侯爵。
  • 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課『啟蒙運動』知識點總結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被稱為「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是西方人文主義的形成。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我之前發過文章了。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啟蒙運動』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哲學史:啟蒙運動的三大引路之光,是理性、自然和進步
    歷史文化愛好者:雁南飛獎講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雁南飛獎講歷史,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啟蒙運動,前天小編看了一些關於啟蒙運動的書籍,但大都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場運動的,但今天小編是要從哲學的角度來給大家解釋啟蒙運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啟蒙
  • 世界通簡史:西方歷史,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爆發
    百家原創作者:晨西講歷史西方的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誕生了許許多多的觀點,有些觀點頗為偏激,小編對這些觀點有點好奇。就調查了下當時著名的學者的個人見解。理性主義史學有論者認為:「西方歷史學由傳統步入近代的開闔的大關鍵,第一幕是文藝復興運動,第二幕是啟蒙運動。」此說很有見地。啟蒙運動不僅迅速地促進著西方社會的變革,而且有力地推動著西方歷史學的進步。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西方史學在18世紀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的西方史學,總的來說是以理性主義為主導思想的。
  • 世界歷史: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歷史愛好者:青絲染霜顏歡迎來到百家號青絲染霜顏,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所謂的啟蒙運動,小編發現,啟蒙運動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一個歷史事件,而是一個歷史發展歷程。小編覺得啟蒙思想是看世界的一個新角度,要求摒棄上帝啟示和傳統教條,強調理性和自然規律,並且相信人類有無限發展的可能。
  • 英國的啟蒙運動,有什麼特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
    歷史愛好者:殘陽侃歷史在許多國家的思想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啟蒙運動時期」。就英國來說,那是18世紀,或者說得確切一些,從1688年政變起至法國革命的前夕。恩格斯指出:「啟蒙運動者的基本精神是理性主義。
  • 萊布尼茨,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思想家
    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者有萊布尼茨和高特舍特。萊布尼茨是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德國思想家,高特舍特則是德國啟蒙運動早期階段的代表。本文介紹萊布尼茨。
  •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場革命,例如光的行為像是擴散和連續的波!
    在18~19世紀的啟蒙運動期間,科學知識的大爆炸催生了牛頓力學、電磁學與熱力學,並向世人展示,從炮彈到鐘錶,從風暴到蒸汽火車,從擺錘到行星,只要物理學的這三個領域合力,就能成功地描繪這個世界上所有日常宏觀物體與現象的運動與行為。
  • 算法文化與勞動分工:啟蒙運動中的計算
    這篇譯介展現了計算在啟蒙運動中的複雜意義。當中對當代最深遠的影響莫過於巴貝奇的差分機與他關於機械化生產的論述。前者被認為是現代計算機的鼻祖,而後者啟發了科學管理。這篇文章展現了巴貝奇得以以他的方式理解「計算」與「腦力勞動」的歷史聯繫與背景。在這些複雜的聯繫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資本主義邏輯和「計算」所聯繫起來的人與機器的關係。在我們探討算法的如今,算法常視作是資本主義的技術手段。
  • 庚子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科學家發現宇宙黑洞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天文學有關,在古代的中國,我們用天象來解釋瘟疫,您覺得今年的物理學獎對新冠疫情有什麼關係和啟示嗎?David: I don't see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observation of black holes and the pandemic.
  • 陳平:我是如何從物理學轉向經濟學研究
    1973年,我在成昆鐵路當工人期間,業餘時間讀到普裡戈金剛發表的論文「演化熱力學」,該文章成為跨越生物學和物理學的橋梁。出國留學後,我在1981年加入普裡戈金領導的布魯塞爾奧斯汀學派,目標就是架起經濟學和物理學之間的橋梁。我們的工具是非線性動力學和非平衡態統計物理學,研究的起點是主流經濟學的「老大難」問題——分工機制和經濟周期。
  • 啟蒙運動時的數學理論,如何成為今天機器學習的基礎設施?
    在那個充滿了皇權、專治、愚昧教義的年代,深受民主啟蒙運動影響的馬爾科夫再用自己的方式為真理和科學搖旗吶喊。同年,俄國的最後一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上任,他粗暴專橫,阻止高爾基當選科學院院士。馬爾科夫和契訶夫等多名科學家、文學家一起表達了對沙皇行為的不滿,馬爾科夫甚至還遞交聲明,強調科學院無意取消高爾基當選院士的資格,不能被強加。最後甚至用辭職表達自己的不滿。
  • 王小川談阿爾法狗:它是一場啟蒙運動,對我衝擊很大
    新浪科技訊5月26日上午消息,極客公園Rebuild 2019科技商業峰會在成都舉行,搜狗CEO王小川在發表演講時表示,阿爾法狗在2016年給了他很大的衝擊,「我們稱之為一場啟蒙運動。」王小川稱,文藝復興是在探尋人和人,以及人和神之間的關係。
  • 物理學的成長
    ,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經典物理學體系。系統的觀察實驗和嚴密的數學推導相結合的方法,被引進物理學中,導致了17世紀主要在天文學和力學領域中的「科學革命」。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誌著經典物理學的誕生。經過18世紀的準備,物理學在19世紀獲得了迅速和重要的發展。終於在19世紀末以經典力學、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經典電磁場理論為支柱,使經典物理學的發展達到了它的頂峰。物理學發展到19世紀末期,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相當完美,成熟的程度。
  • 物理學聖劍
    物理學聖劍(物理學之杖,物理學聖杖)其實就是撬棍而已(亦稱作
  • 迷失的物理學
    物理研究者是否有懷疑物理學正處於困境?當我說物理時,我指的不是應用物理,材料科學或者Murray-Gell-Mann所說的「卑劣態的物理(squalid-state physics)」。我說的是那種最宏大的、試圖去理解現實的物理學。宇宙從哪裡來?它是由什麼組成的?它的運作遵從何種規律?甚至宇宙真的存在嗎?我們在這裡是純屬幸運,抑或我們的存在是某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