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的哲學底蘊

2020-12-03 了不起的西西弗

和人一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氣質,有的時代殘酷,有的時代輕鬆,有的時代開放,有的時代風流。歐洲18世紀的氣質是偉大,因為有啟蒙運動。

提起啟蒙運動,我們會想到很多概念:「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都是啟蒙運動的產物,這場運動連帶它的18世紀已經成為人類現代史新的軸心時代。

我今天不打算講啟蒙運動中產生的具體觀點,我想聊一聊這些思想背後的基本原則和共識。前者在我們面前搖旗吶喊,出盡了風頭,但後者或許才是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如此的哲學基礎。

一、理性主義

理性是我們進行思維、推理的能力,那麼什麼是理性主義呢?

理性主義指的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換句話說,理性主義主要指的是一種對「理性萬能」的信念。理性主義認為人可以憑藉自己的理性構建起一個無所不包的知識體系,解決一切困惑。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知識應該非常穩固,非常經得起推敲和質疑。

在理性主義看來,理性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核心的那部分。既然它屬於人性,那麼它就是天賦的。既然是天賦的,那麼在理性的能力和運用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這就意味著:只要一個觀點是由理性得到的,那麼它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只是替大家說出每個理性人都不得不承認的共識而已。只要一個事物是符合理性的,那麼這個事物就有了名正言順的歷史必然性,不管是在歐洲、亞洲還是非洲,它都會是這樣。

理性成為審判一切合法性的最高法官,成為為一切提供標準的聯合國。

在理性被抬高到史無前例的地位之前,世界已經存在並運行了很多年。萬事萬物都是沒有被理性頒發執照的黑戶,它們需要被重新檢視。這種用理性重新打量世界、重新論證世界的態度就是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思想早就存在,但是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自覺運動則是在啟蒙運動時期。它的矛頭首當其衝地指向了當時的各種權威。

注意,懷疑主義並不是虛無主義,它沒有否定一切,它只是在質疑一切。它並不排斥權威,它願意接受權威,只不過這些權威需要經過理性的檢驗,取得自己的合法性。

在政治方面,懷疑主義認為「君權神授」不符合理性,君主的權力不能建立在上帝或教會的授權上,而應該建立在理性假設和論證的基礎上。於是產生了社會契約和人民主權的思想,也產生了近代的民族國家概念。這樣一來,人類的政治秩序就不再是經驗基礎上自發形成的了,而是理性自覺設計的了。

在宗教方面,人們依然會繼續相信上帝,但是上帝的形象卻發生了一些改觀——他不再是一位高高在上、喜怒無常的神。上帝之所以被我們信仰和崇敬,並不因為他可以呼風喚雨、排山倒海,而是因為他有理性。他藉助嚴密的邏輯創造了這個世界,並給這個世界安排了一整套符合理性的客觀規律,這樣的上帝被稱為「理性神」,這是啟蒙運動期間對上帝的普遍設定。

在科學方面,人們解釋世界的時候,不再唯《聖經》是從。科學開始擺脫教會和教義獨立發展。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再是世界形成的根本原因,原因隱藏在事物中,等待我們用精確的實驗和理性的觀察去一一發掘。

總之,懷疑主義的重點並不是懷疑,而是懷疑之後用理性為世界創造一系列穩定的理由和牢固的基礎。我們在這股浪潮席捲之處看到的是人類理性的盛開。

二、樂觀主義

有了理性的人類如虎添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率明顯提高。理性引導著創造,創造成果又反過來論證理性的有效性。

於是,人們很自然地對自己、對歷史、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樂觀主義情緒。

首先,我們認為在理性的幫助下,自己可以按照意願改造這個世界,甚至主動設計這個世界。從洛克開始,我們不滿足於對已有政治框架的小修小補,而開始試圖對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進行整體的先天設計。美國的誕生和法國的革命就是這種政治樂觀主義的明證。

除了社會制度之外,紛繁複雜的自然世界在我們面前也不再那麼神秘和可怖,我們發現具體事物和現象雖然很多,但是它們的規律卻很簡單,甚至我們用一兩句話就能解釋清楚整個世界的本質。牛頓建立在三大定律基礎上的力學體系便是這種知識樂觀主義的明證。

其次,啟蒙時代的人們異常眷戀這個世界,在他們看來,人類生活於其中的這個世界是我們能想到的可能性中最好的一個。其典型代表就是萊布尼茨:他認為上帝是憑藉理性創造和安排這個世界的,而理性的最高宗旨就是「善」,嚴格遵循這一宗旨的結果就是「已有的現實世界是最好的世界」。

因為上帝是按照理性來創造和維持這個世界的,而人類認識世界藉助的正好也是理性,我們的認識和客觀的規律共享同一套規律,於是世界中的每一個事件在我們眼裡都充滿了環環相扣的必然性。隨著知識的增長,我們對世界必然性的感觸就越深,就越會被自然現象中因果鏈條的邏輯美震撼。

除此之外,我們的樂觀情緒還體現在新的歷史觀中。啟蒙運動主張歷史進步論,即認為社會是持續進步的,隨著歷史的前進和理性的張揚,人類的政治制度一定會越來越公平、民主,人類的物質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富足,社會中的問題和罪惡會無限趨近於零,最終我們必會迎來一個完美無暇的時代。

啟蒙運動之所以會引發樂觀主義情緒,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人的發現」的時代,人類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激發到了最亢奮的狀態,我們無所畏懼。從這點上來講,美國的西進運動發生在啟蒙運動時期並不是巧合。

三、個人主義

啟蒙運動還有一個原則,它內容很簡單,簡單到我們幾乎感受不到它,但是卻是幾乎每個啟蒙觀點的重要邏輯出發點。

這個原則就是: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主張個人本身就是目的,社會或集體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一切個人在道義上是平等的。啟蒙運動中發揚出來的重要信念,比如「自由」、「平等」、「民主」、「人權」這些莫不是建立在對個人主義的認同之上的。

上文已說過,啟蒙思想家們傾向於對國家政制進行先天的頂層設計,不同的思想家會有不同的構想,但是不管是「三權分立」保證總統獨立的行政權,還是「社會契約」將人民主權設置為民眾的殺手鐧。大家都有一個基本的認同,那就是限制公共權力。而限制公共權力的最終目標是保證每個公民的個體權利與自由。換句話說,國家和社會存在的最基本價值就是保護每一個個人。

除了在政治層面遵循個人主義的原則之外。在經濟方面個人主義也廣受歡迎,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重要的意識形態,只不過他換了一個名字——自由主義。自由主義主張每個人按照自身利益展開經濟活動,國家或其他任何力量無權幹涉個人的經濟判斷和行為。國家只需要扮演一個守夜人的角色——為市場經濟的提供一個安全的秩序——即可,其他的事情交給人的趨利本性和價值規律去解決。

個人主義不僅是啟蒙思想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是啟蒙運動貫穿始終的基本原則。

以上所列的三個原則性精神——理性主義、樂觀主義和個人主義構成了啟蒙運動最基本的精神和最獨特的氣質。這幾項簡單的總結當然無法讓我們窮盡這個時代的種種振奮人心的理論成果,但或許能夠幫我們從更深的層次把握它的偉大?

相關焦點

  • 啟蒙運動是宗教的敵人麼?
    隨後興起的浪漫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浪潮更是一度把啟蒙運動湮沒在忘川裡。       其次是極權主義。進入20世紀,啟蒙運動研究逐漸升溫,對啟蒙的評價再次呈現出耐人尋味的分化。第一部系統深入的研究專著是德國猶太裔學者恩斯特·卡西勒的《啟蒙哲學》。關於這部經典著作的評價,可以參見彼得·蓋伊在本書文獻綜述中的論述。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啟蒙哲學》的價值不僅僅在學術層面。
  • 品味啟蒙運動:既愉悅又迷惑的世界
    書名:《啟蒙運動》  作者:彼得•蓋伊(Peter Gay)  譯者:劉森堯、梁永安譯   出版:臺灣立緒文化公司   18世紀的歐洲發生3件重要大事:「啟蒙運動」、「工業革命  20世紀學界有關啟蒙運動的研究取徑多元,從思想史、文學史到政治理論,成果也很豐碩。
  • 哲學史:啟蒙運動的三大引路之光,是理性、自然和進步
    歷史文化愛好者:雁南飛獎講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雁南飛獎講歷史,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啟蒙運動,前天小編看了一些關於啟蒙運動的書籍,但大都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場運動的,但今天小編是要從哲學的角度來給大家解釋啟蒙運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啟蒙
  • 世界歷史: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啟蒙運動的影響深遠,因此,18世紀被人們稱為「理性時代」啟蒙運動的先驅很多都參與了17世紀的科學革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牛頓1687年的傑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似乎為物理世界的運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合理解釋。牛頓的研究都是基於嚴謹的科學觀察和人類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獲得了各方的讚譽。
  • 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課『啟蒙運動』知識點總結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被稱為「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是西方人文主義的形成。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我之前發過文章了。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啟蒙運動』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哲學底蘊
    原標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哲學底蘊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這一唯物辯證法的「精髓」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問題,是辯證法的基本範疇。
  • 啟蒙運動:人類從未真正告別蒙昧
    本文摘自《啟蒙運動》,(英) 羅伊·波特 著,殷宏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5月版誰參與啟蒙運動法國的「精英啟蒙運動」在發展至盛期時,吸引了一個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精英階層的參與。他們大多數經濟狀況良好,為同一階層的成員們寫作。孟德斯鳩有男爵爵位,孔多塞則是侯爵。
  • 書摘|衝破迷霧: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偉力
    事實上我們幾乎可以說,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把經驗問題(以及歸納問題)或形式問題(以及演繹問題)與人類觀念中的其他問題分開,再把這些問題歸入經驗學科或形式學科的歷史。舉例來說,天文學、數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學科正是以這種方式,從包羅萬象的哲學中(它們曾經是哲學的一部分)分離出來,作為獨立的學科,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 萊布尼茨,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思想家
    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者有萊布尼茨和高特舍特。萊布尼茨是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德國思想家,高特舍特則是德國啟蒙運動早期階段的代表。本文介紹萊布尼茨。作為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家的領袖,萊布尼茨在十七八世紀之交奠定了德國哲學美學的基礎。18世紀中期德國哲學美學的形成有賴於萊布尼茨的認識論。萊布尼茨的《人類理智新論》反駁了洛克的《人類理智論》。洛克反對笛卡兒的「天賦觀念」的論點,認為一切知識產生於經驗。萊布尼茨則主張人生來就有某些先天的理性認識。他把認識分為「明晰的」和「朦朧的」。
  • 英國的啟蒙運動,有什麼特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
    歷史愛好者:殘陽侃歷史在許多國家的思想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啟蒙運動時期」。就英國來說,那是18世紀,或者說得確切一些,從1688年政變起至法國革命的前夕。恩格斯指出:「啟蒙運動者的基本精神是理性主義。
  •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大思維底蘊
    《體悟力: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樓宇烈著,中華書局2020年7月出版。本書是樓宇烈教授六十餘年思想精華,來自北京大學的中國哲學大課堂。哲學給人的印象是艱深難懂的,但是經過樓宇烈教授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講解,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變得親切靈動。
  • 新生兒取名國學底蘊的名字大全
    說到新生兒取名,為新生兒取個國學底蘊的名字是所有父母的心願。那麼新生兒取名有些什麼樣的技巧?一個國學有底蘊的新生兒名字不僅在音形等方面要有美感,也需要能表達出名字的寓意內涵,體現男孩的氣質。大家都知道名字給男孩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有國學底蘊的新生兒名字不管顯得非常的有內涵,而且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好的。接下來天賜佳名小編就新生兒取名,分享一些有國學底蘊的名字大全,其中有一些精選的國學名字和取名小技巧,感興趣的不妨來這裡參考下。
  • 科學的產生和哲學有關係嗎?
    哲學思想產生科學思想中國人說兩極相通,其實不解其意義。哲學看起來沒任何用處,可恰恰是哲學,這個最沒有用的,生出來這個最有用的自然科學。多數國人不懂這個道理。中國人不懂得哲學思想產生科學思想,科學思想轉化為技術只是一部分。古希臘以來,思辨作為探索真理的手段,來源於古希臘的辯證法。它被柏拉圖認為是最高級形式的。中國「哲學」最大問題是缺乏思辨,但不等於禪宗或佛學沒有思辨,但那肯定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系統化的哲學。
  • 西方近現代哲學中的最強陣容:法國啟蒙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
    上次,哲學詩畫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下西方哲學史筆記中的近現代以前的哲學,但西方近現代哲學部分卻因為時間原因一直耽誤了,今天趁著是周一,就和大家分享完善下,希望粉絲們能夠喜歡,並且最好能多提寶貴意見,或後臺留言,以便哲學詩畫更好的改進。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2018年01月26日 16: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車玉玲 字號 關鍵詞:俄羅斯;思想家;文化;存在
  • 世界通簡史:西方歷史,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爆發
    百家原創作者:晨西講歷史西方的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誕生了許許多多的觀點,有些觀點頗為偏激,小編對這些觀點有點好奇。就調查了下當時著名的學者的個人見解。理性主義史學有論者認為:「西方歷史學由傳統步入近代的開闔的大關鍵,第一幕是文藝復興運動,第二幕是啟蒙運動。」此說很有見地。啟蒙運動不僅迅速地促進著西方社會的變革,而且有力地推動著西方歷史學的進步。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西方史學在18世紀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的西方史學,總的來說是以理性主義為主導思想的。
  • 他並沒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立場
    雖然黑格爾由於把哲學本身看作存在的活動,而在許多方面對近代西方哲學的困境有所突破,如在主客體關係問題上;但他並沒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立場;相反,通過將理性與存在同一(思有同一),最大程度地加強了這種立場,因而也就將近代西方哲學的內在矛盾極端化了。現代西方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社會生活的理性化,而這又是與自然科學對西方社會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分不開的。
  • 看看這些常見的哲學術語,你了解幾個?
    在政治哲學中,「公民社會」概念特別引起爭議,關於它的性質和功能的觀點是確定屬於何種哲學流派的關鍵。參見亞里斯多德、洛克,盧梭,葛蘭西。 解構 一種當代哲學方法,意在追究哲學論證的不一致和偶然性,主要歸功於德希達的工作。解構主義者的運作旨在玩掉反對他們的哲學論點。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康德對哲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過人們更多地關注康德對形上學的批判和他的認識論思想,而往往忽略了他的形上學情懷,我想更進一步突顯其哲學中的這一方面。
  • 啟蒙運動時的數學理論,如何成為今天機器學習的基礎設施?
    馬爾科夫其人:數學、哲學、民主鬥爭說到馬爾科夫其人,還有不少傳奇事跡。這位來自俄羅斯的數學家在中學時期就開始厭惡各種宗教的祈禱和懺悔,喜歡讀進步讀物。入讀彼得堡大學數學系後,馬爾科夫的數學天賦愈發凸顯,他師從著名的彼得堡學派數學家切比雪夫,致力於把概率論推向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