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啟蒙運動的三大引路之光,是理性、自然和進步

2020-12-05 百家號

歷史文化愛好者:雁南飛獎講歷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雁南飛獎講歷史,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啟蒙運動,前天小編看了一些關於啟蒙運動的書籍,但大都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場運動的,但今天小編是要從哲學的角度來給大家解釋啟蒙運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啟蒙。

1784年,伊曼努爾·康德為一家雜誌寫了一篇文章,其中他向自己提問說「什麼是啟蒙運動?」他的回答是:啟蒙運動,是人類從自己加給自己的監護狀態下解放出來。監護狀態,就是沒有他人的引導,人就沒有能力應用他的理智。當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性,而在於沒有他人的引導就缺乏決心和勇氣加以應用時,那麼,這種監護狀態,就是自己加給自己的。要敢於認識!「要有勇氣使用你自己的理性!」——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康德把人類的歷史描繪為一個成長的過程。孩子們得做他們被要求去做的事情,因為人們假定,他們的父輩知道得更多。在過去的時代,整個社會就像孩子在行動。它們做國家和教會告訴它們要做的事情。

但是,只要一個社會以這種方式行動,那麼,它就依然是不成熟的。它需要成長,為自己思考,並且承擔責任。康德並不認為他當時的普魯士已經處在一個開明的時代。審查制度依然有效。許多市民的生活,都是由風俗、習慣、傳統和對國家的各種政令、教會的教條未加思考的服從形成的。但是,弗裡德裡希大帝時代是啟蒙運動的時代。黎明已經來臨,人們開始拋棄他們往昔的束縛。誠然康德並不認為理性能夠解決一切事情。理性有它的局限性。然而,它仍然是人類具有的最好的嚮導。將一切交給理性審視的決心,不僅對康德而且對整個啟蒙運動時代都是議程中的基本事項。康德並不是討論啟蒙運動的性質的唯一人物。《柏林月刊》刊載了康德的文章,也就同一主題發表了出自德國啟蒙運動領袖猶太人摩西·孟德爾頌的文章。孟德爾頌是同名作曲家的祖父,他在知識與文化界是一位備受尊敬的人。人們稱他為「猶太的蘇格拉底。不過,他的猶太背景妨礙了他加入柏林科學院。論到啟蒙問題,孟德爾頌相信,啟蒙在於理智的教化;他把這種教化和實踐的教化區別開來。關於宗教問題,孟德爾頌選擇的是某種開明的自然神論;他將其發展為一種普遍的理性宗教,他相信這種宗教和猶太教的真正精神是等同的。

康德和孟德爾頌標誌著德國啟蒙運動的頂點。當他們下筆定義這個時代的特徵的時候,它已經開始遠去了。康德和孟德爾頌是啟蒙運動諸多人物中的兩個代表。他們共同的觀點為:借著批判的推理理性的知識分子能夠超越既成的各種意見、傳統、習慣和教義,達到某種出眾的理解。然而,這應當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實踐,他們對此看法不同。孟德爾頌知性的審美論自身是一個世界,接受過教化的人可以進入並享受其中的樂趣。另一方面,早在卡爾·馬克思之前,康德就認為,哲學家的責任,不只是理解世界,而是改變世界。這一觀點是康德之前其他啟蒙思想家們的共識。

當康德宣告啟蒙運動的座右銘是要敢於認識時,他事實上是在重複長久以來一直存在於他周圍的一種口號。1736年,真理之友學社曾經採納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德國啟蒙運動中,像真理之友這類學社扮演著某種重要的角色。其會員需要發誓不接受或者拒絕任何信仰,除非有某種「充足的理由」。但是,這句座右銘要敢於認識,其存在的歷史要悠久得多。它起源於公元前1世紀的拉丁詩人賀拉斯要成為智慧的並將一切置於批判理性的審視之下,這一啟蒙的挑戰導致一些思想家對體制性的宗教採取某種寬厚的(儘管是屈尊的)態度。在康德的情形下,它對體制性的基督教產生了一種幾乎不加掩飾的輕蔑。尤其在法國,獨斷的無神論得到稱讚,而天主教會遭到了譴責。

令人奇怪的是,一些公開抨擊教會禮儀的思想家發現自己被共濟會的儀式主義所吸引。基督教的聖禮被指責為是教士權術的產物;而共濟會秘密的儀式,卻被歡呼為獲得德性的象徵途徑與實現普遍兄弟情誼的手段。18世紀共濟會的風氣,在莫扎特的歌劇《魔笛》(1791)中,得到了音樂表達。然而,這個莫扎特為之譜以崇高音樂的浮華寓言故事,並沒有使所有人感到高興。莫扎特把共濟會表現為人類最崇高理想的化身。他發現自己不僅沒有得到讚美,反而因為向世界揭示了這一秘密而遭到譴責。這些秘密原本只能為共濟會的會員所知。更糟糕之處在於,他是以孩子般無憂無慮的愉悅形式來揭示它們。

啟蒙運動的三大引路之光,是理性、自然和進步。愛爾維修的著作《論心靈》(1758)認為,所有人大體上都具有相同的理解能力。孔多塞的《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1794),把站在入口處的西方社會描繪為一個完全合理的世8界。這種思想早在哲學家於巴黎大學的一次講演中就粗略地勾畫了出來。他的講演標題為「論人類精神的不斷進步」(1750)。由於大量知識分子使用法語單詞 l philosophe-一詞,它在18世紀獲得了某種準技術的含義。這些知識分子相信哲學的教育價值,相信自然科學、自由探討宗教和社會政治寬容對人類的普遍益處。單一項重要的工程耗盡了這些哲學家們的精力。這就是由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編輯的大《百科全書》(1751-1765)。有些哲學家如伏爾泰是自然神論者,另一些則屬於無神論者。

他們之中最重要的代表者是霍爾巴赫(1723—1789)。霍爾巴赫的《自然的體系,物理世界與道德世界之法則體系》(1770),對物質論的無神論給出了最全面的辯護,認為靈魂的觀念是一個純粹的幻影,人類是自然的產物。這自然的產物,服從於主宰著物理世界的各種法則。霍爾巴赫的無神論,早已由拉美特利的《人是機器》(1747)所預見。正如該書的標題所暗示的那樣,它把人描繪為一架有機的機器。拉美特利(1709—1751)是當時的一位重要的物理學家。他的許多著作都是對伊壁鳩魯主義的捍衛。他的生活方式和帶有進攻性的觀點,給他帶來了許多論敵。他被迫流放。拉美特利在普魯士的弗裡德裡希大帝那裡找到了保護。但是,霍爾巴赫的無神論,甚至對於這位君主也太過濃厚,後者私下對其作了駁斥,正如伏爾泰以文章的形式論述「上帝」那樣。伏爾泰在自己的《哲學詞典》裡,勾畫出上帝的特徵。

小編認為啟蒙運動的時代,絕不是一個統一的時代。伴隨這些哲學家們理智主義的有盧梭的反理智主義。信仰理性和進步被賦予了某種悲觀主義的色彩。早在康德關於啟蒙運動的著名論文發表約20年前,有人寫信給伏爾泰問道:「這就是你所修飾、你所開啟的啟蒙運動的世紀嗎?唉,時代與人相似,並且總是相似的。矛盾的是,伏爾泰本人竭力把以世界的神聖有序為基礎的自然神論和關於人性與自然之惡的某種深刻的悲觀主義結合在一起。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啟蒙運動的哲學底蘊
    這就意味著:只要一個觀點是由理性得到的,那麼它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只是替大家說出每個理性人都不得不承認的共識而已。只要一個事物是符合理性的,那麼這個事物就有了名正言順的歷史必然性,不管是在歐洲、亞洲還是非洲,它都會是這樣。理性成為審判一切合法性的最高法官,成為為一切提供標準的聯合國。
  • 啟蒙運動是宗教的敵人麼?
    要更好地理解彼得·蓋伊這部《啟蒙時代》的學術意義和價值,有必要把該書放回到啟蒙運動學術史的脈絡裡。       眾所周知,啟蒙運動是自我命名的。牛頓在力學和光學領域的突破性成就不僅成為啟蒙運動的一個主要思想源泉,而且也提供了啟蒙運動的一個主要隱喻:光明。啟蒙哲人使用光的隱喻,呼喚光明,傳播光明,用光明來驅逐黑暗。
  • 江蘇自學考試西方哲學史教材大綱
    江蘇教育學院編  學習哲學史(包括歐洲哲學史)在於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誠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達到這一目的,但研讀哲學史無疑是最佳的途徑。記得共和國的領袖就曾號召讀點哲學史。
  • 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課『啟蒙運動』知識點總結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被稱為「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是西方人文主義的形成。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我之前發過文章了。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啟蒙運動』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啟蒙運動:人類從未真正告別蒙昧
    無論思想多麼激進,「精英啟蒙運動」的領導者們或是出身上流有產階層,或是向上升入這一階層,都自認為是上流社會的一員。在英格蘭,最為著名的啟蒙運動團體是由知識分子、醫生、企業主和發明家組成的伯明罕月光社,其成員就包括工廠主喬賽亞·韋奇伍德和馬修·博爾頓、發明家詹姆斯·瓦特、科學家伊拉斯謨·達爾文和約瑟夫·普裡斯特利等人。他們讚揚進步,譴責奴隸制度,並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而歡呼。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它是人的特有精神屬性和人類智慧之精華,是社會行為主體(國家、政府、政黨、利益集團、個人等)對客體的一種能動的反映,是行為主體認識自然、社會及其協調、整合自然、社會和各種行為主體之間關係的基本的能力。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許多危機和困境。
  • 世界通簡史:西方歷史,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爆發
    理性主義史學有論者認為:「西方歷史學由傳統步入近代的開闔的大關鍵,第一幕是文藝復興運動,第二幕是啟蒙運動。」此說很有見地。啟蒙運動不僅迅速地促進著西方社會的變革,而且有力地推動著西方歷史學的進步。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西方史學在18世紀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的西方史學,總的來說是以理性主義為主導思想的。
  • 西方哲學史:德謨克利特「原子論」
    #西方哲學史現今流傳下來的殘篇有200-300篇,包括了「論幸福、論死後的生命、論世界秩序和思維規則、論節奏和和諧、論詩、論農業、論數學、論正確的語言和含糊的詞語」等等。儘管如此,要了解德謨克利特,還不得不藉助一些二手材料。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繼阿那克薩哥拉「種子說」後的另一大天才創造。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這一矛盾來自古希臘理性的兩大精神要素邏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 升,體現為柏拉圖的「迷狂說」,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礎上的迷狂,有別於中國傳統的非理性。西方哲 學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發展出來的,但常與宗教神秘主義合一,到黑格爾才明確將二者分開,但仍免不了墮入理性神學。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如果說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奇蹟般的民族凝聚力,歐美人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自信可以追溯到現代科學現代文化的發源之地——古希臘。在幾千年前大部分人類文明迷失在祭祀巫術、神話傳說的想像王國時,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和科學理性如茫茫暗夜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人類通向理性啟蒙和自由解放的漫漫長途。
  • 世界歷史: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啟蒙運動的影響深遠,因此,18世紀被人們稱為「理性時代」啟蒙運動的先驅很多都參與了17世紀的科學革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牛頓1687年的傑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似乎為物理世界的運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合理解釋。牛頓的研究都是基於嚴謹的科學觀察和人類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獲得了各方的讚譽。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作者鄧曉芒|來自《現代哲學》2011年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 胡適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將面世(圖)
    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胡適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即將面世。其中,首次公開出版的卷中是最大的亮點,這是胡適1919年在北大哲學系二、三年級講授中國哲學史中古部分時的講義。卷中雖然只有54000字左右,但是它反映了胡適當年與《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一脈相承的治學方法和治學理念。另外,卷中有大量顧頡剛的手批(還有20%的可能是胡適本人)。
  • 品味啟蒙運動:既愉悅又迷惑的世界
    20世紀學界有關啟蒙運動的研究取徑多元,從思想史、文學史到政治理論,成果也很豐碩。  《啟蒙運動:一個詮釋》一書分為兩卷,分別於1966與1969年出版,全書超過1500頁,無論從篇幅或內容看,都是一部體大思精的巨構。在這部巨著中,蓋伊採取一種獨特的解釋觀點與論證方式。一方面,他受到「康德傳統」(Kantian)的影響,主張啟蒙運動乃是一個思想解放的過程:人們學習運用本有的「理性」,以追求思想「自主」(autonomy)。
  • 政治哲學史的豐富圖景
    由張志偉、韓東輝、幹春松總主編的「政治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就呈現了古今中外各種不同的政治哲學。「政治哲學史」總計七卷,包括《西方政治哲學史》三卷,《中國政治哲學史》三卷,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史》一卷。   《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一卷)由八位學者撰寫,內容涵蓋了從古希臘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學。
  • 英國的啟蒙運動,有什麼特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
    歷史愛好者:殘陽侃歷史在許多國家的思想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啟蒙運動時期」。就英國來說,那是18世紀,或者說得確切一些,從1688年政變起至法國革命的前夕。恩格斯指出:「啟蒙運動者的基本精神是理性主義。
  • 牛頓哲學用數學構想自然
    深受笛卡爾「把數學看作研究和了解自然的鑰匙」這一觀點的影響,牛頓致力於用數學定律來說明自然現象,探討自然哲學問題,尤其是為幾何學和力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徑。他之所以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來命名其著作,乃是因為「哲學全部任務看來就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來研究各種自然之力,然後用這些力去論證其他現象」。
  • 這位一輩子結婚也沒走出自己小鎮的德國人,寫出了整個哲學史都無法...
    康德,一個傳聞中散步的時間可以被鄰居拿來對表的哲學家,一個一輩子沒結婚也沒走出自己小鎮的德國人,卻寫出了整個哲學史都無法迴避的一本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單獨理解本體論,的確是有些晦澀,但如果將之與「主體論」對應起來就好理解了。隨著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整個社會重新發現了自然和人,將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這時人們開始習慣性的用一種二元的眼光去看問題,也就是「主體」與「客體」。可以說大部分近代哲學都是帶有主體論特性的,這也恰好與本體論相對。
  • 這位一輩子沒有結婚也沒走出自己小鎮的德國人,寫出了整個哲學史都...
    康德,一個傳聞中散步的時間可以被鄰居拿來對表的哲學家,一個一輩子沒結婚也沒走出自己小鎮的德國人,卻寫出了整個哲學史都無法迴避的一本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單獨理解本體論,的確是有些晦澀,但如果將之與「主體論」對應起來就好理解了。隨著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整個社會重新發現了自然和人,將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這時人們開始習慣性的用一種二元的眼光去看問題,也就是「主體」與「客體」。可以說大部分近代哲學都是帶有主體論特性的,這也恰好與本體論相對。
  • 西方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西方人「理性的自負」是從何而來的?
    「西方哲學之父」,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之源」開始,西方就打開了人類「理性」的大門,之前古希臘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比如提出原子論的德謨克利特、提出火本原論的赫拉克利特、提出存在論的巴門尼,以及提出數數本原論的畢達哥拉斯,當然還有此後的古希臘三傑: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