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人類從未真正告別蒙昧

2020-11-22 騰訊網

[摘要]啟蒙運動尊重理性,同時卻又推動對一種理想化母親形象的崇拜,它給女性留下了一個模稜兩可的遺產。

本文摘自《啟蒙運動》,(英) 羅伊·波特 著,殷宏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5月版

誰參與啟蒙運動

法國的「精英啟蒙運動」在發展至盛期時,吸引了一個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精英階層的參與。他們大多數經濟狀況良好,為同一階層的成員們寫作。孟德斯鳩有男爵爵位,孔多塞則是侯爵。身為律師之子的伏爾泰依靠寫作成為巨富,在自己擁有的費內城堡過著時尚生活。愛爾維修通過包稅生意發家致富,生在議員之家的吉本則追隨父親的腳步進入議會,而邊沁的生活依靠的是繼承的祖產。儘管哲人們都讚揚勞動技能,但幾乎沒有人是真正從平民階層白手起家的——例外的是狄德羅,還有費城的印刷商班傑明·富蘭克林,後者遵循自己所出版的《窮理查年鑑》中的建議(「早睡早起能讓人健康、富有、明智」)。霍爾巴赫男爵是啟蒙哲人中最為激進的自由思想家,但他本人也是出生在德國的貴族,並在巴黎擁有一家富麗堂皇的畫廊。

只有到了18世紀後期,啟蒙運動的知識分子與法國大眾文化之間才開始產生富有成效的互動,乃至最終雙方關係趨於緊張。如達恩頓所論,18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啟蒙運動,即一種滿腔怒火的大眾新聞業。窮困落魄的作者們不僅以粗魯的、蠱惑人心的詞語猛烈抨擊那些經典目標如教士、包稅商和廷臣,而且還發自本能地痛恨享有特權的整個上流社會。這一格拉勃街式的新型新聞業在法國率先採用了黃色新聞的報導手法,不僅揭露了黑幕以及性醜聞,在此過程中還傳播了簡化的啟蒙運動口號。在這個啟蒙哲人們已基本上被吸收進上流社會的時期,新一代作家,如塞巴斯蒂安·梅西耶和雷蒂夫·德·拉·布勒東將啟蒙運動的政治策略引向對政府心懷不滿者與窮人,釋放出了更多不和諧的信息,顯示他們不以極端世故的伏爾泰為守護神,而是意味深長地選擇了反對上流社會的民粹主義批評家盧梭。

彼得·蓋伊將啟蒙哲人描述為一個「富裕、體面的革命者階級」。這一明顯帶有爭議性的描述卻在相當程度上與事實出入不大。無論思想多麼激進,「精英啟蒙運動」的領導者們或是出身上流有產階層,或是向上升入這一階層,都自認為是上流社會的一員。在英格蘭,最為著名的啟蒙運動團體是由知識分子、醫生、企業主和發明家組成的伯明罕月光社,其成員就包括工廠主喬賽亞·韋奇伍德和馬修·博爾頓、發明家詹姆斯·瓦特、科學家伊拉斯謨·達爾文和約瑟夫·普裡斯特利等人。他們讚揚進步,譴責奴隸制度,並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而歡呼。然而,沒有人為「人民」的事業而奮鬥,而在1790年燒毀普裡斯特利的房子並迫使他流亡到美國的不是別人,正是一群由忠於王室的下層國教信徒組成的暴民。

我一直在使用「啟蒙運動中的男人」這一說法。那運動中的女人呢?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些在運動中發揮了一定作用的女性:伏爾泰精通牛頓力學的紅顏知己夏特萊侯爵夫人以及狄德羅的情人索菲·沃蘭都聰慧過人,家教良好,辯才無礙。以沙裡埃夫人之名聞名於世並在瑞士定居的貝勒·德·澤伊倫就是一位才情卓越、思想進步的文藝女性。曾與她短暫交往過的詹姆斯·鮑斯威爾則因為她反對性方面的雙重標準,認為她是一個「瘋狂的浪女」。伊莉莎白·蒙塔古和沙蓬夫人這樣的「才女」在倫敦受到眾人膜拜,而吉本也發現巴黎名媛們組織的沙龍讓啟蒙哲人大感震驚並且才智煥發。德娜·古德曼認為這樣的沙龍正是啟蒙思想相互交流的關鍵場所。出版文化的迅速發展也給予了女性無論是作為讀者還是作為作家以新的機會。

然而,蓋伊所謂的哲人「家族」只對男性開放。可以說啟蒙時代沒有一位女性是有創見的第一流哲學家、科學家或知識分子,直到大革命時期的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以及稍晚的斯塔爾夫人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局面。教會允許女性可以成為聖徒和神秘主義者,而且許多王室和貴族家庭的女性在舊制度時期也行使著巨大的權力,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莎女皇和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但是,只有到了19世紀我們才能說有真正的「婦女的運動」,即由婦女領導的、追求性別平等的運動。

(男性的)啟蒙運動熱情而又寬容地支持這一觀點,即女性應該被視為理性的造物,洛克等人就認為女孩應該享受與男孩一樣的教育(其理論出於那種認為心靈最開始是一張白紙,並無性別區分的觀念)。但除此之外,哲人們並未全然投身於追求男女平等的全面的婦女解放運動。儘管婦女們對於自身遭受的偏見和不公正現象抱怨不已,但卻幾乎無人思考過選舉權和政治參與的問題,也未提出過取消職業性別歧視的要求。當然,思想進步的女性思想家,如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特別稱讚過婦女在撫養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貢獻,她認為正是這一理由讓婦女值得享受最好的教育與最高的社會尊重。

一些哲人如盧梭主張按照性別進行明確的勞動分工。公共生活由男性負責,而女性(這個日內瓦人認為她們是情感動物)則應該追求個人美德、謙遜、操持家務以及撫育子女等受人尊重但不拋頭露面的生活方式。這些觀點,以及對「嬌柔化」和「枕邊政治」的憂慮,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革命者的言論中廣泛出現。他們對女性參與公共事務最為恐懼,並強烈堅持19世紀倡導的「公私領域分開」的觀念。啟蒙運動尊重理性,同時卻又推動對一種理想化母親形象的崇拜,它給女性留下了一個模稜兩可的遺產。

內容簡介

《啟蒙運動》,(英) 羅伊·波特 著,殷宏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5月版

啟蒙運動決定性地開啟了歐洲思想世俗化的進程,它宣揚理性與批判性思維,思想、宗教和言論自由,科學的價值,以及對進步的追求,至今影響深遠。然而,這並非一場簡單的、思想統一的運動。歷經整個18世紀,運動的側重點不斷發生變化;伏爾泰、狄德羅、休謨和盧梭等啟蒙哲人的思想,共識與分歧並存;各國啟蒙運動的政治和宗教宣言也不盡相同……

本書作者羅伊·波特用優美流暢的筆觸,理清了啟蒙運動中這些複雜難明之處,提供一種新的綜合視野來審視這場運動的多個層面。只有清除掉根深蒂固的神話和偏見,我們才能重新評估啟蒙運動的性質和意義。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啟蒙運動的哲學底蘊
    歐洲18世紀的氣質是偉大,因為有啟蒙運動。提起啟蒙運動,我們會想到很多概念:「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都是啟蒙運動的產物,這場運動連帶它的18世紀已經成為人類現代史新的軸心時代。我今天不打算講啟蒙運動中產生的具體觀點,我想聊一聊這些思想背後的基本原則和共識。
  • 啟蒙運動是宗教的敵人麼?
    啟蒙運動由此得名。自我命名也是自我理解和自我闡釋的。光或光明代表智慧、開明、理性、自由,最重要的是批判思維,與之相對的黑暗則是愚昧、守舊、盲從、專制和宗教偏執。18世紀中葉,達朗貝爾為《百科全書》撰寫的緒論既是啟蒙運動的一份綱領性文獻,也可以說是一份啟蒙運動的中期報告。
  • 哲學史:啟蒙運動的三大引路之光,是理性、自然和進步
    1784年,伊曼努爾·康德為一家雜誌寫了一篇文章,其中他向自己提問說「什麼是啟蒙運動?」他的回答是:啟蒙運動,是人類從自己加給自己的監護狀態下解放出來。監護狀態,就是沒有他人的引導,人就沒有能力應用他的理智。當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性,而在於沒有他人的引導就缺乏決心和勇氣加以應用時,那麼,這種監護狀態,就是自己加給自己的。要敢於認識!
  • 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課『啟蒙運動』知識點總結
    由此類推,支配人類社會的法則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為人們所發現。在牛頓的啟發下,啟蒙思想家們力圖發現支配人事和社會的永恆的法則。到18世紀上半期,自然科學研究在物理學、植物學、地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就,使得人們認識到人類是可以徵服自然的,人類社會是不斷前進的。啟蒙思想家之相信進步,即來源於此。正是在資本主義上升發展的情況下,並且在17、18世紀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才出現了啟蒙運動。
  • 品味啟蒙運動:既愉悅又迷惑的世界
    書名:《啟蒙運動》  作者:彼得•蓋伊(Peter Gay)  譯者:劉森堯、梁永安譯   出版:臺灣立緒文化公司   18世紀的歐洲發生3件重要大事:「啟蒙運動」、「工業革命  20世紀學界有關啟蒙運動的研究取徑多元,從思想史、文學史到政治理論,成果也很豐碩。
  • 世界歷史: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啟蒙運動的影響深遠,因此,18世紀被人們稱為「理性時代」啟蒙運動的先驅很多都參與了17世紀的科學革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牛頓1687年的傑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似乎為物理世界的運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合理解釋。牛頓的研究都是基於嚴謹的科學觀察和人類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獲得了各方的讚譽。
  • 世界通簡史:西方歷史,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爆發
    理性主義史學有論者認為:「西方歷史學由傳統步入近代的開闔的大關鍵,第一幕是文藝復興運動,第二幕是啟蒙運動。」此說很有見地。啟蒙運動不僅迅速地促進著西方社會的變革,而且有力地推動著西方歷史學的進步。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西方史學在18世紀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的西方史學,總的來說是以理性主義為主導思想的。
  • 從原始蒙昧的自然崇拜開始,人類是怎麼用文學表現自然的?
    自然成為文學的審美對象,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從古人仰望浩瀚的星空思考生命起源的問題開始,自然就已經進入文學審美領域。在人類文明早期,人類完全依賴自然界生活,無論是狩獵採集還是農耕畜牧,天時地利都具有決定性意義,各種自然災害作為可怕的力量,逐漸演化為圖騰崇拜和自然神崇拜。
  • 算法文化與勞動分工:啟蒙運動中的計算
    計算的含義這一分析是發現(discovery)的真正奧秘,因為它使我們(的思考)上升到事物的本質。它探究真相的方式不依賴普遍的命題,而是靠一種計算—複合和分離各種設想—來實現有利於探究我們的發現(中的真理)的比較。
  • 萊布尼茨,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思想家
    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者有萊布尼茨和高特舍特。萊布尼茨是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德國思想家,高特舍特則是德國啟蒙運動早期階段的代表。本文介紹萊布尼茨。他於1703—1704年撰寫而於死後(1765年)出版的《人類理智新論》,以及《單子論》主要闡述一般認識論問題,間接地涉及美學問題。作為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家的領袖,萊布尼茨在十七八世紀之交奠定了德國哲學美學的基礎。18世紀中期德國哲學美學的形成有賴於萊布尼茨的認識論。萊布尼茨的《人類理智新論》反駁了洛克的《人類理智論》。
  • 告別,也是為了歸返
    《漫長的告別》(1953)是馬洛系列倒數第二部,是雷的巔峰作品。1954年12月,雷深愛的妻子,茜茜病逝。雷陷入悲痛,無法自拔,終日酗酒,意圖輕生。在寫給友人的信中,雷說:「她是我的生命之光,是我的全部奢望。」茜茜病了好幾年了,對於雷來說,《漫長的告別》是他預演的一次人生告別。
  • 其實愛因斯坦早揭秘了:也許人類從未離開
    其實愛因斯坦早揭秘了:也許人類從未離開人究竟有沒有來世?這一直都是亙古之謎,儘管世界上曾經出現了幾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帶領著人類從一個時代是往了另一個時代,但是這些科學家最終都從地球上消失了,再也不會出現。
  • 其實愛因斯坦早揭秘了:也許人類從未離開
    其實愛因斯坦早揭秘了:也許人類從未離開人究竟有沒有來世?這一直都是亙古之謎,儘管世界上曾經出現了幾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帶領著人類從一個時代是往了另一個時代,但是這些科學家最終都從地球上消失了,再也不會出現。人類就只能在記憶中去緬懷他們,這也讓人類感嘆生命既脆弱又短暫,如何人類才能長生不老呢?
  • 告別另一種「近親繁殖」
    原標題:告別另一種「近親繁殖」  人類很聰明。發展進化,不僅智力提升,也不斷走向文明。於是,看到其他生物的一些表現,有時會感嘆,人才是萬物之靈呀。  比如,經常看到一些動物依舊在製造「近親繁殖」的悲劇。前陣子,還有報導說,美國一隻名叫凱尼的小白虎因屬近親繁殖,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
  • 告別的年代
    堅固的、常態的都被打亂,這個世界也戴上了口罩,以至於無法看清彼此真正的面容。這一年,太多人離開了我們,醫生、球星、學者,他們都以一種極不正常的形式與我們告別,不正常得像一場玩笑。但是現實追求不是玩笑,只能努力地去接受與面對。接受病毒的存在、面對一個新舊秩序的更替。這是2020年的最後一期節目,我們以此告別一位知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
  • 英國的啟蒙運動,有什麼特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
    歷史愛好者:殘陽侃歷史在許多國家的思想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啟蒙運動時期」。就英國來說,那是18世紀,或者說得確切一些,從1688年政變起至法國革命的前夕。恩格斯指出:「啟蒙運動者的基本精神是理性主義。
  • 其實人類從未擺脫愚昧
    而【萬能的神】就是人類發明出來應對所有未知,最簡單、最泛用、最不需要動腦子的兜底解釋。這樣用來給所有【未知】兜底的主體,包括且不限於基督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天、古埃及的太陽神La、蘇美爾的安等等。因為人類主體,其實還未脫離蒙昧狀態。崇拜權威,凡事訴諸權威,放棄自己的思考。宗教能滿足人【抱大腿】的欲望(畢竟上帝就是最粗的大腿),因此會有這麼多宗教徒相信上帝就不稀奇了。而且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是:辯證法和唯物論都慰藉不了博士生找不到工作時的失落,但宗教可以。
  • 錢德勒代表作《漫長的告別》珍藏版爆賣
    出版方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在世界文壇上,有一種文風叫作「錢德勒式」,「一直被 模仿,從未被超越今年恰逢美國文壇一代宗師雷蒙德· 錢德勒誕辰130周年,讀客經典文庫近日推出其代表作《漫長的告別》插圖珍藏版,上 市僅3天便爆賣斷貨。在人類文學史上,錢德勒用教科書級別的洗鍊文筆,塑造了「硬漢偵探」馬洛的 經典形象。錢德勒被公認為20世紀美國文學的代言人之一。
  • 告別「啞巴英語」
    告別「啞巴式英語」,三步走政策非常重要。許多家長想知道英語啟蒙運動開始得越早越好,哪一個對孩子的聽說能力更重要?正是因為很多東西都沒有明白,所以很多家長都沒有少費功夫,錢也沒有少,但效果確實不好。真的很好英語啟蒙,父母應該在這裡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