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的年代

2021-02-23 三聲

2020是不確定之年。堅固的、常態的都被打亂,這個世界也戴上了口罩,以至於無法看清彼此真正的面容。

這一年,太多人離開了我們,醫生、球星、學者,他們都以一種極不正常的形式與我們告別,不正常得像一場玩笑。

但是現實追求不是玩笑,只能努力地去接受與面對。接受病毒的存在、面對一個新舊秩序的更替。

這是2020年的最後一期節目,我們以此告別一位知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他的去世就像一個象徵與隱喻:老關係不會有了,一切都將是新問題。

這一期節目,我們追溯了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現名為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成立、進化與演變,這個中心的創始人費正清與後來的繼任者傅高義、孔飛力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學術道路。

費氏一門從邊緣研究一度成為美國東亞國際關係的頂級智囊。1966年的富布萊特聽證會,費正清作為資深學者參加,並主動表示應與中國大陸主動接觸,70年代美國國務卿辛格秘密訪華,公文包裡帶著的正是費氏所寫的《美國與中國》。

哈佛東亞研究中心也成為美國東亞政策的重要源頭,費正清那一代學人在學術與現實政治間穿插,並形成了一套極為重要的研究模型——「衝擊-回應」模式,這一模型代表了費正清那一代西方中國學學者對於中國的普遍看法,當然,這個模型與美國的對外政策制定也有著微妙的互動關係。

而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越戰爆發、中美關係的正常化,費氏一門的年輕學者開始對自己的老師進行反叛,對於「衝擊-回應」模式有了新的革新與反動。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柯文,他在《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寫到:「越南戰爭解放了美國史家,他們開始放棄以西方作為準繩衡量別國歷史發展程度的理理念,轉向真正以研究對象為中心,一種根植在中國的而不是西方的歷史經驗之中的史學。」

受「中國中心觀」影響的孔飛力就寫出了《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以及《叫魂》這樣的名作。事實上,這種史觀的更新也得益於中美關係的正常化,使得雙方可以充分交流,美國漢學家得以拿到更充分的材料。

《叫魂》的創作便是如此,因為中美關係正常化,受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的資助,孔飛力得以到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從事研究工作,利用第一手檔案資料,與中國學者的廣泛交流才得以寫出《叫魂》。

此時的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對於現實政治的關注也在偏於冷感,同樣擔任過主任的孔飛力對於現實世界的政治關係幾乎從未發聲,已經遠不像他的老師費正清了。

但是在90年代,傅高義重新回到哈佛東亞研究中心擔任主任,以一個研究當下關係的社會學家視角將費氏一代最大限度關照現實政治的精神繼承下來。90年代幾乎每周都有各國高層人士到訪中心演講,這其中就包括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東亞研究中心「差不多成了美國政府亞洲事務部門在波士頓的分部」,啟動了諸多當代國際關係議題。

然而,在這個年代,當歷史重新變得複雜起來,現實關係開始瀰漫霧氣的時候,因國際局勢變局而起的費正清研究中心可以說是失語的,它並沒有提供一個有力的解釋路徑。

換句話說,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參與現實的歷史任務結束了。隨著傅高義的去世,費正清的那一代學術與現實互相介入的傳統也終結了。

舊的系統與交流方式已經無法通暢運行,而新的互動遠未建立,就像這個播客名字一樣,處於中間地帶。

在一個重要的變局時刻,一個原來可對話,可理解的渠道消失了,「交流」的可能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告別的年代:傅高義去世,「費正清一代」的終結|中間地帶
    這一年,太多人離開了我們,醫生、球星、學者,他們都以一種極不正常的形式與我們告別,不正常得像一場玩笑。但是現實追求不是玩笑,只能努力地去接受與面對。接受病毒的存在、面對一個新舊秩序的更替。這是2020年的最後一期節目,我們以此告別一位知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他的去世就像一個象徵與隱喻:老關係不會有了,一切都將是新問題。
  • 告別電視天線
    這是很典型的上世紀80年代的生活場景。當大家還在通過「話匣子」(收音機)聽評書《嶽飛傳》的時候,黑白電視可是一件奢侈品。看電視必須要架設天線,魚骨狀的天線必須要架到房頂上才行。但一陣風、一陣雨或是頑皮的貓咪觸碰一下,電視信號會立即改變,甚至滿屏「雪花」。爬房頂,成了每個有電視家庭的日常功課。
  • 錢德勒代表作《漫長的告別》珍藏版爆賣
    村上春樹讀了十幾遍《漫長的告別》是雷蒙德·錢德勒經典代表作,憑藉此作,錢德勒超越類型小說 家,成為經典文學大師,收割了無數大師級粉絲。在亞洲地區,村上春樹是錢德勒最為搶眼的書迷。村上春樹曾公開表示「錢德勒 是我的崇拜對象,我讀了十幾遍《漫長的告別》。」
  • 《離岸流》:大時代裡的小告別
    小說集中反覆寫到了中年危機,寫到了與父母、孩子、情人、職業的一次次告別,這一場場未知而又必然的告別,就像是馬裡布海灣的「離岸流」,海浪會不停地朝遠離海岸的方向推,雖然對抗是徒勞的,但意義也許就是告別本身。《離岸流》作者凌嵐,現居美國康州,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後於紐約市立大學商學院獲MBA學位。近年開始文學創作,包括翻譯、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文學類型。
  • 《漫長的告別》活出心中的世界
    《漫長的告別》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雷蒙德·錢德勒的作品,他被譽為20世紀美國文學的代言人之一,每本著作都質量上乘。他塑造了「硬漢偵探」馬洛的經典形象,也為當時的文壇開創了雅俗共賞的文學風格。而本書作為他的代表作斬獲了各種獎項,更是引來後世無數作家爭相模仿。故事是以第一視角敘述。開頭描述了主人公「馬洛」如何捲入了一場「兇殺案」中。
  • 雷蒙德·錢德勒誕辰130周年 代表作《漫長的告別》珍藏版上市
    今年是世界文壇大師雷蒙德·錢德勒誕辰130周年,其代表作《漫長的告別》插圖珍藏版近日於國內上市。記者14日從該書的出版方獲悉,這本大師之作上市僅3天,銷售量就登頂噹噹新書榜第一位、亞馬遜kindle總榜第一位。
  • 2018,告別
    斯坦·李也心灰意冷,到了50年代末期,他甚至萌生了退出漫畫界的想法。就在這時,DC漫畫改進版的「閃電俠」與「正義聯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老闆古德曼的建議下,1961年,斯坦·李創作出了神奇四俠。-03-微小至纖維,無垠至宇宙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電子和通訊技術飛速發展,「天涯若比鄰」一步步成為現實。另一方面,美蘇的太空競賽最終帶來阿波羅登月的成功,又將有關廣袤宇宙的夢想帶入現實。
  • 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著名物理學家、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閔乃本的遺體告別儀式在館內舉行。閔乃本院士9月16日在江蘇南京病故,享年83歲。其逝世後,習近平、李克強、汪洋、胡錦濤、溫家寶、張德江、俞正聲、吳官正等同志通過不同方式表示哀悼。江蘇省各級黨政機關、民主黨派、高校和社會團體代表以及南京大學師生代表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
  • 告別,也是為了歸返
    作者:林頤 「說一聲告別就是邁入死亡一小步。」在《漫長的告別》裡,私家偵探菲利普·馬洛如此想到。或許,這也是馬洛這個文學史上經典人物的創造者,美國推理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1888-1959)的內心獨白。
  • 美劇年終盤點:將於2020年告別我們的15部美劇
    2019即將同我們告別,2020年將勢不可擋地來到每一個人面前。21世紀二十年代的開端,若干年後我們提起2020年也許會這麼稱呼它,但是對於美劇來說,2020年將是一個告別的年代,因為在2020年一共將有27劇劇集同大家告別。
  • 1980:告別浪漫的年代
  • 《親愛的麻洋街》正式收官 譚松韻發文告別馬曉曉
    年代青春劇《親愛的麻洋街》於近日迎來大結局,隨著馬曉曉在多年後收到歐小劍的警服、解除了對他的誤會之後,該劇正式收官。在播出期間, 譚松韻飾演的麻洋街「大姐大」馬曉曉,以及承載了一代人青春回憶的麻洋街,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 告別2019迎接2020句子說說 告別2019的話展望2020寄語
    告別2019迎接2020句子說說 告別2019的話展望2020寄語(二)  你好,新的2020年!我會用笑臉來迎接我每一個敵人。  等待著2019的告別,迎接2020~和新一年美好生活的開始~  2019年太難了,內心世界的秩序全部被打破,需要重生,那就以一場高難度的旅行,向2019年的艱難告別,在冰天雪地裡迎接2020。
  • 漫長的告別:電影到底好在哪裡?莫過於最細膩的溫情告別
    近日,電影《漫長的告別》在影院上映。這部日本影片由中野量太執導,改編自中島京子同名小說,講述了原是中學校長的父親被確診為認知障礙後,和妻子曜子及兩個愛女度過接下來時光的故事。電影《漫長的告別》主題一目了然,則是「告別」。
  • 阿爾特塔和羅西基迎來告別戰 球場動情告別
    北京時間今晚,英超收官戰阿森納在主場4-0戰勝了維拉,本場比賽同樣也是阿森納球員羅西基和阿爾特塔的告別戰。阿爾特塔於2011年從埃弗頓轉會加盟阿森納,為球隊效力了5年之久,作為球隊的隊長在本場比賽中收穫了一粒進球來告別,他在比賽結束後也動情的淚灑球場。
  • 大眾甲殼蟲完成最後一次告別
    紐西蘭街頭近期出現了一組特殊的廣告,白色背景的平面上出現一個灰色的汽車輪廓,雖然沒有說出它的名字,但幾乎所有人都認得出這是大眾甲殼蟲——「向世界上最有辨識度的汽車告別。1938-2019」。「向世界上最有辨識度的汽車告別。1938-2019」在報刊上,大眾在淡灰色的背景中留下了一個甲殼蟲汽車形狀的孔洞。
  • 南江縣精準聚焦脫貧攻堅「硬骨頭」 貧困村告別小水電
    南江縣精準聚焦脫貧攻堅「硬骨頭」 貧困村告別小水電       本報訊(楊再秋 記者 史曉露)「電壓足了,近日,百坪村正式用上國網電,告別30餘年的小水電供電史。  位於大山深處的百坪村,是人少地貧、山高路遠的貧困村。上世紀70年代末,該村用樹做電桿,從小水電站引電入村,結束松光、煤油燈照明的歷史。
  • 天坑鷹獵小說結局是什麼 告別白將軍眾人回歸原有的生活
    張保慶告別四舅爺回了家,一晃過去十多年,他聽說每年都有人去找馬殿臣埋寶的天坑,可至今誰也沒有找到。    告別四舅爺回了家,一晃過去十多年,他聽說每年都有人去找馬殿臣埋寶的天坑,可至今誰也沒有找到。     《天坑鷹獵》講述了北京少年張保慶為給恩師尋藥,只身前往東北鷹屯,與地質少年團共同探秘天坑的故事,而這場18歲的青春成長冒險,正發生在激情燃燒的80年代
  • 王選院士: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
    王選院士是漢字雷射照排技術的發明人,帶領團隊二十年磨一劍,使這一成果在中國廣泛普及和應用,掀起了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為漢字進入資訊時代、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奠定了重要基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二十多項大獎。究竟是什麼精神和力量,使王選排除千難萬險,從一個長期病弱、命運多舛的北大小助教,成長為造福華夏的著名科學家?
  • 豆瓣評分8.0,一部溫馨的家庭電影,一段不想告別的告別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可以讓你哭著笑、笑著哭的日系家庭電影——《漫長的告別》。該局治意溫暖、感人,講述很多細水長流的生活小片段,將溫情親情榮譽其中。開篇——分離爸爸是一位嚴厲的退休中學校長,媽媽則是勤勞善良的家庭主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