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攬月」,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止

2020-12-01 中國軍網

「嫦娥」飛天,玉兔登月

為實現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偉大夢想

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止

2004年

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命名為「嫦娥工程」

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發射成功

完成繞月飛行並對其探測

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

分析月球表面物質元素分布特點

探測月壤厚度、地月空間環境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

自主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號發射成功

獲得世界上首幅7米解析度全月圖

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高精度成像

拓展任務實現飛赴日地L2點開展探測

與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

  2013年12月15日晚,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測工作的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巡視器進行互成像實驗,「兩器」順利互拍,嫦娥三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13年12月4日

嫦娥三號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表面

實現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

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完成互拍

並將圖像傳回地面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

實現月面軟著陸和月面巡視探測的國家

  這是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國家航天局供圖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拍下首張月背近距離影像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嫦」風破浪正當時,「五」動九州攬月回

2020年11月24日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

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

更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

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路透社認為

這是20世紀70年代後

全球首次取回月球表面樣品的嘗試

凸顯了中國的太空抱負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報導

嫦娥五號無人探測器

將嘗試從月球正面風暴洋地區

採集約2公斤的月球樣品

這是以前從未被探索過的區域

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模擬圖

如果嫦娥五號任務取得成功

新採集的樣品將填補對月球形成過程理解的一大空白

美國太空飛行網站專家史蒂芬·克拉克直言

「對任何國家來說,

成功完成嫦娥五號這樣的任務都是了不起的壯舉。」

  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慶祝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然而

為了這一刻

跨越了三千六百多個日夜

十多萬人為之努力和付出

這其中

有一生為探月、逐夢不停歇的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從少年到白頭

他拿著0.5克月壤發奮研究

推動中國的深空探測越走越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清華大學向青少年講授科普知識。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有堪稱發射場血脈的

通信系統

為高效完成航天發射通信保障任務

保證通信暢通100%

各崗位人員嚴密配合,緊盯設備狀態

在銀線電波中追尋夢想的價值

於擊鍵聲中找到堅守的意義

有進場最早,離場最晚的

發射平臺和地面支持系統

為了保障密集的發射任務

縮短任務間隔時間

他們見縫插針

文昌最熱的時候

有的隊員幹到中暑,簡單治療後繼續工作

  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慶祝髮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還有執行火箭發射及入軌段海上測控任務

遠在太平洋的兩艘遠望號船

波峰浪谷間

他們不斷調整航線

巨大的測控天線對準火箭升起的方位

測量儀器緊緊盯著海平面方位點

只為了迎接嫦娥五號飛天的那一瞬間

多少曲折,多少奮鬥

千年足跡,千年夢想

「地球可能不會去『流浪』,但人類一定會走向深空。」

從「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

到「飛天壁畫」上的婀娜身影

再到如今的探月工程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

追夢之旅永不停歇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 」

嫦娥五號任務是「收官之作」

也是「奠基之始」

它將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

積累重要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探索宇宙

我們一直在路上!

資料來源:新華社、解放軍報、解放軍報客戶端、參考消息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楊晶

相關焦點

  • 「創新,我們從未停止」
    「創新,我們從未停止」,三星創新博物館在其前言介紹中這樣總結。事實上,三星創新博物館本身就是融合創新的產物。走進博物館,參觀者可以通過三星交互式透明顯示屏全方位了解電子行業的發展過程;可以通過位於發現電力、照明、通訊、家電和收音機5個區域上方的錐形頂屏幕,觀看視頻來了解這5項歷史性發明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還可以來到三星創新博物館影院設有180度全景超高清屏幕前,了解三星如何致力於不斷創新以建設更美好的未來。而博物館所有介紹和展示,均由講解員通過自己的手機遙控掌握。
  • 聲音 | 上九天攬月而歸,一抔月壤告慰毛主席!
    從「兩彈一星」橫空出世到北鬥系統服務全球、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天宮對接……中國航天人從未停止過的努力,在宇宙留下一個又一個腳印。70多年逐夢藍天,中國的航天事業開花結果,不斷創造新的奇蹟。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 文明的腳步,我們從未停止丨文明看天心⑫
    生態質量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公園景色宜人、街道靚麗整潔社區文明和諧、市民素質提升……在天心文明之花處處綻放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今天,天心區融媒體中心推出《文明看天心》專欄第十二期讓我們跟隨鏡頭看看點滴匯聚的文明之光如何「扮靚」天心!
  • 從未停止的「糾纏」
    原標題:從未停止的「糾纏」  不懈地與量子糾纏,潘建偉團隊於1月8日以「多光子糾纏及幹涉度量」研究成果,問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1年,潘建偉回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實驗室。一路走來,他和團隊一起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了多次重大突破,先後六次獲得英國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突破等榮譽。
  • 楊錦潤:我從未停止堅守初心的腳步
    我成功了,成為了本場比賽的第一名,也證實了這半年來的努力。看來我的決定是對的。荊棘鳥的歌聲是最美的,蟬的叫聲是最有意義的,這是它們一生的輝煌,也是它們用一生勞苦換來的。它們並沒有因此而被打敗。我希望我也能像它們一樣,我的第一次成功也將記錄在我生命的絕唱中。從那以後,我就從未停止唱歌,從未停止堅守初心的腳步。
  • 科學家的浪漫從未停止——天問
    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思考和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此句出自屈原的長詩《天問》,意思是天的體制傳為九重,有誰曾去環繞量度?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命名了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系列,任務標識名為「攬星九天」,繼「嫦娥」「玉兔」後,科學家的浪漫再次得以體現。
  • 臺報:地球從未停止轉動 臺灣卻一直原地打轉
    臺報:地球從未停止轉動 臺灣卻一直原地打轉 2014-08-19 14:54:13我們有共同的愛,但愛的方式南轅北轍。當臺灣一直像陀螺一樣在原地打轉,地球卻從未停止轉動,全世界都知道小小的臺灣已把自己逼向牆角,而我們仍淹在口水裡。  文章摘編如下:  愛,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是壓抑人之自私貪婪和懶惰的恆久進行式,不是嗎?但文章指出,徒愛不足以自行,而愚昧亦不足以言愛,愛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世界觀。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豪情
    曾經我們常自詡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每當為人說起時無不豪情四溢。而今,中國嫦娥五號再次「登」上月球,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一種豪情、一個夢想,而是一個指日可期的未來!中國航天工程之月球探測始於2004年,它有個神話色彩及其濃重的名字叫做「嫦娥」。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 地球的自轉幾十億年從未停止,難道是真的符合「永動機」的理論?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地球的自轉幾十億年從未停止,難道是真的符合「永動機」的理論。那麼地球的自轉幾十年從未停止,難道是真的符合「永動機」的理論?最近有科學家表示,永動機或許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我們生活的地球就是這樣,無論是地球的自轉還是公轉,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面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從未停止過,於是也是有關科學家做出了很多的猜測。
  • 我們從未停止!
    他們在衝繩都接受了若干次提審,殷敏鴻回憶:「日本警察並沒有使用暴力,問來問去主要圍繞著個人身份、出海時間、海上航行過程等問題,他們對我們的個人背景、是否有政府在背後撐腰似乎特別感興趣。」對於這些問題,殷敏鴻他們基本上都拒絕回答。「我們是在自己的領土上被外國武裝非法綁架,他們有什麼資格審訊我們!」
  • 我們從未停止過腳步……
    李偉鵬對曾奶奶說:「奶奶,如果還是漏雪,隨時給我講,我們是您的親人。」曾奶奶感動地說,「有你們真好,不然我真不知該怎麼辦。」 看到老人平安回來,老人的家屬激動地說:「我們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正準備報警,你們就來了!謝謝你們!」付偉再三叮囑老人家屬一定要好好看護。老人家屬表示一定照看好老人,並對付偉的幫助再次表示感謝。
  •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嫦娥帶回的月壤到底值多少,專家這麼說
    實現偉大的航天夢一直是我們中國人不懈奮鬥追求的目標,以前偉人說的,「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遙遠的夢,但是今天我們終於可以說做到啦。嫦娥飛天是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一件事情,我們不僅成為了即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採集到月壤並返回地球的國家。
  • 「收藏從未停止,改變從未開始」:7種內在語言,深度改變
    信誓旦旦地制定了新年flag,還沒執行2天就擱置一邊,一邊內疚,一邊頹廢收藏從未停止,改變從未開始............為什麼在願望、目標與最終實現的結果之間差距如此之大?即使能做出重要的改變,為何很快就恢復如常?到底能做些什麼來改變這種令人不安的現實?為什麼改變這麼難?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痛苦90%來自於改變的執著和困難。
  • 「駝峰」500團隊助力長徵五號「九天攬月」
    重慶駝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駝航科技」)的「駝峰」500重載無人直升機可靠性總師章文晉團隊作出了巨大貢獻,助力長徵五號「九天攬月」,其個人榮獲「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突出貢獻者」稱號。駝航科技成立於2019年7月,位於雙福工業園。章文晉現任駝航科技「駝峰」500重載無人直升機可靠性總師,為該款產品制定了可靠性驗證方案。
  • 開拓者談開拓者|人生從未停止開拓 此刻迎來新的回合
    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愛車懂車的年輕人他從事著很多人羨慕的行業他剛剛獲得了人生新的身份與責任他是一位真正的開拓者走近他分享他的有車生活孫啟雄/ 我的人生從未停止開拓一直在國外留學,對射箭項目頗感興趣,從學生時代便在國外的射箭比賽中屢獲佳績,畢業回國後創辦了屬於自己的射箭俱樂部同時從事射箭教學工作,把射箭項目更好的推廣下去。
  • 「嫦五」順利飛天,國內外多家媒體關注:九天攬月步步高 神州沸騰聲聲遠
    發射任務圓滿完成,多家海內外媒體紛紛第一時間發文:九天攬月星河闊,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執著守望的夢想,已然成為現實。  自媒體公眾號「我們的太空」則用一張張美圖,帶領讀者回顧嫦娥五號騰飛的那些瞬間。此外,「我們的太空」新媒體中心還與少年航天局聯合對古代神話故事進行改編,推出動畫短片《小嫦娥找媽媽》,不少網友看後紛紛點讚:「具有教育價值,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一顆航天強國的種子。」  深情祝賀意義重大  幾代人的飛天夢,碧海青天夜夜心。
  • 暗能量光譜儀(DESI)即將「睜眼」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
    在沒有有效的科學觀測儀器的時候,我們的先祖用肉眼與想像,構建了「天上宮闕」,金烏銀河廣寒宮,「河漢縱且橫,北鬥橫復直」。當科技發展之後,我們對宇宙的好奇心促使著我們不斷研究出更先進的儀器了解它。科學儀器幫助人類拓展了視線所及的邊界,讓我們看到了只憑藉肉眼無法觀測的事物。「天上宮闕」脫下神秘面紗,展露在人類面前。失去了瑰麗浪漫想像的宇宙,並未讓人類失望,更多奇特的、超出想像的事物被發現。而這一切,都需要科技的發展,以及發展後對人類的反哺。
  • 九天攬月圓夢想 民族復興立新功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1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寫下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毛澤東在寫這首詞的時候,美國正在執行一項代號為「阿波羅」的登月計劃。從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來看,載人航天事業,中國人可以搞,並且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早日實現九天攬月的夢想。
  •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從未停止,關於月亮我們都知道些什麼?
    一直以來,人類對月球的想像、探索從未停止。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的7月20日被定為「人類月球日」。 現在,中國探月工程的三步走目標逐步都要實現了。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在月球建基地、採資源,從月球出發去向更深遠的星空。
  • 來一場雲旅行,我們的旅行從未停止
    去年此時,我們向大家發起濃縮一整年精華的旅行徵集,並發出充滿期待的大喊:沒想到,生活居然真的更難了。全球封鎖影響了每個人的計劃,但我們依然在夾縫中繼續旅行。留在國外的朋友,享受了最冷清也最完整的風景;同時不少人都意外地發現,原來國內有這麼多被我們忽略的好地方。話不多說,現在就繼續這場從熱帶一路到雪國的「雲旅行」,一起祈禱2021年世界快快好起來,我們能夠放心出國,去更多地方「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