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停止的「糾纏」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從未停止的「糾纏」

  不懈地與量子糾纏,潘建偉團隊於1月8日以「多光子糾纏及幹涉度量」研究成果,問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1年,潘建偉回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實驗室。一路走來,他和團隊一起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了多次重大突破,先後六次獲得英國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突破等榮譽。

  科技進入20世紀,隨著計算能力提高,難題來了:曾經堅不可摧的密碼在竊聽與黑客攻擊下面臨越來越大的隱患。

  「突破信息安全的瓶頸對於保護公民和國家機密資源至關重要。」潘建偉把目光投向了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目前被嚴格證明的最安全通信方式,但其實現難度超乎想像。經過多年努力,2007年,潘建偉團隊利用誘騙態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安全通信距離超過100公裡的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開啟了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大門。

  但新問題又隨之而來。城市中光纖資源豐富,利用光纖來實現量子通信固然是最有效的途徑。但光纖有不可避免的損耗,隨著距離增加,光子幾乎全部被吸收。這意味著僅靠光纖,量子通信只能停留在短距離應用上。

  潘建偉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在發展光纖量子通信技術的同時,開展自由空間中的量子通信研究。2005年,潘建偉團隊發表了題為「13公裡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朝向基於人造衛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的論文,證明當糾纏光子分發經過相當於整個豎直大氣層後,其糾纏特性仍能保持,向世人宣告通過衛星實現全球化量子通信成為可能。此後,他們的一系列突破,為最終實現星地量子通信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國家發改委支持下,項目組開始籌建「京滬幹線」,預計2016年底建成連接北京和上海的千公裡級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2016年發射,以初步構建我國「天地一體」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未來的量子通信,在原理上完全保密,不能被竊聽,將在國防、政務、金融等領域會有非常重要的應用。

  對糾纏態的研究,可為將來高速度的量子計算機打下基礎。「求解一個包含1024個變量的方程組,利用目前最快的天河2號超級計算機要100年,而利用工作頻率比天河2號還要慢一萬倍的量子計算機,只要0.01秒。」潘建偉說。

  在潘建偉團隊組建之初,國際上對多光子糾纏實驗製備和操縱幾乎空白。為了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潘建偉項目組與之糾纏了近十年。2003年,團隊終於實現四光子糾纏態,此後一直保持著糾纏光子數目的世界紀錄。團隊基於多光子糾纏操縱技術,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紹爾算法、拓撲量子糾錯、快速求解線性方程組算法、量子機器學習等幾乎所有重要量子算法的驗證。在未來10到15年,在某些特定問題處理方面將具備超越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能力。

  與量子的糾纏,是一場接力長跑。「要讓實驗室成為百年老店,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年輕人才。」在潘建偉回國之初,國內量子信息領域人才儲備極為薄弱。他一面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後,一面選派學生到國際先進小組學習,實現人才和技術的積累和儲備。

  如今,以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等為代表的青年學者組成了強大的研究團隊。英國《自然》雜誌指出:「這標誌著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崛起,從十年前不起眼的國家發展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

  潘建偉下一步的科研路線:「要通過量子通信研究,實現天地一體的全球範圍量子通信網絡;通過量子計算研究,實現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有效挖掘,揭示高溫超導、高效人工固氮等複雜物理體系的規律;通過量子精密測量研究,實現新一代自主導航、醫學檢驗、引力波探測。」

  他與量子的糾纏仍在繼續。

  (科技日報上海1月8日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量子糾纏速度無窮大,物理定理已失效,可能宇宙從未爆炸
    量子糾纏是隱含在量子力學理論裡面的基本原理。關於量子糾纏的爭論,從未停止過。糾纏首先是量子力學理論上的結論,而且這個結論是由愛因斯坦給出的。愛因斯坦給出這個結論,是因為他跟玻爾有一個爭論!玻爾認為:物理現象就是物理的全部,量子力學描述了全部物理現象。而愛因斯坦認為:物理現象不是物理本質,量子力學只描述了物理的一部分。
  • 科學家的浪漫從未停止——天問
    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思考和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此句出自屈原的長詩《天問》,意思是天的體制傳為九重,有誰曾去環繞量度?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命名了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系列,任務標識名為「攬星九天」,繼「嫦娥」「玉兔」後,科學家的浪漫再次得以體現。
  • 「創新,我們從未停止」
    「創新,我們從未停止」,三星創新博物館在其前言介紹中這樣總結。事實上,三星創新博物館本身就是融合創新的產物。那麼,三星又如何做到創新不停止?
  • 楊錦潤:我從未停止堅守初心的腳步
    從那以後,我就從未停止唱歌,從未停止堅守初心的腳步。
  • 「九天攬月」,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止
    「嫦娥」飛天,玉兔登月為實現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偉大夢想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止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報導嫦娥五號無人探測器將嘗試從月球正面風暴洋地區採集約2公斤的月球樣品這是以前從未被探索過的區域
  • 臺報:地球從未停止轉動 臺灣卻一直原地打轉
    臺報:地球從未停止轉動 臺灣卻一直原地打轉 2014-08-19 14:54:13當臺灣一直像陀螺一樣在原地打轉,地球卻從未停止轉動,全世界都知道小小的臺灣已把自己逼向牆角,而我們仍淹在口水裡。  文章摘編如下:  愛,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是壓抑人之自私貪婪和懶惰的恆久進行式,不是嗎?但文章指出,徒愛不足以自行,而愚昧亦不足以言愛,愛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世界觀。專業讓我們不會愛之反害之,世界觀讓我們不致只看自己肚臍,而走錯路。
  • 地球的自轉幾十億年從未停止,難道是真的符合「永動機」的理論?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地球的自轉幾十億年從未停止,難道是真的符合「永動機」的理論。那麼地球的自轉幾十年從未停止,難道是真的符合「永動機」的理論?最近有科學家表示,永動機或許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我們生活的地球就是這樣,無論是地球的自轉還是公轉,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面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從未停止過,於是也是有關科學家做出了很多的猜測。
  • 愛因斯坦都無法解釋的幽靈般作用,量子糾纏不需要依靠任何能量?
    筆者:三體-小遙提起量子力學,人們往往會想到這是目前最深奧也是最先進的一門學科,它的複雜性足以和浩瀚的宇宙相提並論,還具備量子糾纏的特質,能夠輕易穿梭整個宇宙。對於量子力學,人們感到十分疑惑的一點是,因為量子糾纏本身並沒有依靠任何能量的作用,反而可以進行超距傳輸,就連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都無法對這一現象進行準確合理的解釋。正所謂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經典物理學帶給我們的固有認知其實並非完全正確,而人們恰巧在此過程中已經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觀點,所以不少人認為量子糾纏同樣需要能量。
  • 糾纏?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糾纏很不同卻也難以理解,不過也有方法可以讓它很容易被理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瑪爾(Amar Vutha)的解釋如下:圖解:糾纏是粒子性質間的一種「量子糾正」。關於他們的文章不可避免的都會提到糾纏,量子物理學的性質使得這些神奇的裝置成為現實。愛因斯坦將糾纏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了解認識。遠遠超過建造量子計算機、在其他方面理解和利用糾纏也是非常有用的。舉個例子,它可以用來測量引力波得到更精確的數據,是我們更好理解特殊材料的性質。
  • 從列印到掃描錄入 國產品牌從未停止
    本文屬於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來源:從列印到掃描錄入 國產品牌從未停止http://oa.zol.com.cn/757/7572657.html http://oa.zol.com.cn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實驗打破量子糾纏數目紀錄!—15萬億糾纏態原子
    糾纏原子云的示意圖,其中黃藍線條表示一對原子間的糾纏。圖片版權:© ICFO 量子糾纏是一種既脆弱又奇怪的現象。糾纏的粒子在暴露於外界因素時被認為失去了這種莫名其妙的聯繫。但是現在,物理學家設法製造出數萬億個糾纏原子的熱雲,打破了數量記錄,並表明糾纏並不像以前想像的那麼脆弱。成對或成組的粒子會變得如此纏結,以至於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將立即改變另一個粒子的性質,無論它們之間有多遠。
  • 暗能量光譜儀(DESI)即將「睜眼」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
    浩瀚星空,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正如人類對科技的探索從未停止。(參考資料:科技日報、人民日報)
  • 「量子糾纏」證明佛法空性(圖)
    量子力學中最神秘的就是疊加態,而「量子糾纏」正是多粒子的一種疊加態。這或許是未來的通信黑科技,為保不被時代拋棄,你最好現在就學習一下什麼叫量子糾纏——什麼是量子糾纏?雙螺旋能量場構建的宇宙(資料圖)量子糾纏是指在微觀世界裡,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糾纏關係,不管它們相距多遠
  • 量子糾纏發生機制的探討
    在量子力學裡,兩個粒子經過短暫耦合分離後,單獨觀測其中任一粒子,會不受空間距離限制的同時影響到另外一個粒子的相應性質,這種仿佛超光速通信的關聯現象稱為量子糾纏。最為典型的量子糾纏現象是光子對偏振方向糾纏和電子對自旋糾纏。
  • 貝爾不等式 走近量子糾纏
    比如,對EPR中的糾纏粒子對A和B來說,它們的自旋矢量總是處於相反的方向,如下圖中所示的紅色矢量和藍色矢量。這兩個紅藍自旋矢量,在三維空間中可以隨機地取各種方向,假設這種隨機性是來自於某個未知的隱變量L。為簡單起見,我們假設L只有八個離散的數值,L=1,2,3,4,5,6,7,8,如下圖所示,分別對應於三維空間直角坐標系的八個卦限。
  • 走近量子糾纏系列之貝爾不等式
    圖1 8 個卦限中糾纏態粒子A和B的自旋 由於A,B 的糾纏,圖中的紅色矢量和藍色矢量總是應該指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說,紅色矢量的方向確定了,藍色矢量的方向也就確定了。因此,我們只需要考慮A粒子的自旋矢量(簡稱紅矢)的空間取向就夠了。假設紅矢出現在8個卦限中的概率分別為n1,n2…n8。
  • 愛因斯坦的幽靈——量子糾纏
    對其中一個小球進行測量,不會影響到另外一個小球;被撞地球落袋停止後,不會影響另外一個小球的運動。在撞球中加入一套能在球之間通訊和反饋的裝置,這套裝置可以探測撞球自身的速度變化,並通過電波發送給另外一個撞球;另外一個撞球接收到信號之後,機械裝置啟動,改變撞球的速度。這樣就在兩個撞球之間建立了更緊密的相互聯繫。姑且把這種更緊密的撞球聯繫稱作「糾纏」。
  • 量子糾纏,一圖讀懂它!
    這種靈異的現象也存在於我們的亞原子世界中,被稱為量子糾纏 。這張圖將帶領我們去讀懂什麼是量子糾纏。話說前文說到的兩個戀人是牛郎和織女,在一個不是七月七的日子裡, 科學家想讓他們幫助做一個實驗,實驗是這醬紫的:從一個光子源中發送一對糾纏的光子,一個送個牛郎,一個送給織女,雖然路途遙遠,光子始終保持糾纏的狀態,織女隨機的選擇如何測量她光子的極化狀態,但不告訴牛郎。牛郎也隨機的選擇一種方法來測量自己的光子的極化狀態,同時也不告訴織女。
  • 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一直想逃離地球?
    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一直想逃離地球?談到地球的話,小編一直都是抱著非常感激的心態的,畢竟它是我們人類以及各種生物生存了這麼多年的大環境。但是其實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的話現在已經不至於是在開發和研究地球了,而是延伸到了整個宇宙的,而且從以前到現在我們的古人包括發展至今對於整個大的宇宙的探索一直都是沒有停止下來,古人想要飛天,現在的人想要探索宇宙,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一直想要飛上天去,離開地球呢?
  • 科學家首度捕捉到了量子糾纏的圖像
    「量子糾纏」這個詞,就算不是學物理的人,應該也有聽過(很多電影裡都會出現,比如《蟻人》)。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兩個粒子即便相隔遙遠,其中一個的狀態只要發生變化,另一個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不過在此之前,儘管關於量子纏結的研究很多,但從未有人捕捉到過真正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