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不等式 走近量子糾纏

2021-01-18 中科院高能所

■張天蓉/文


1963-1964年,在長期供職於歐洲核子中心(CERN)後,約翰·貝爾有機會到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一年。北加州田園式的風光,四季宜人的氣候,附近農莊的葡萄美酒,離得不遠的黃金海灘,加之史丹福大學既寧靜深沉,又寬鬆開放的學術氣氛。這美好的一切,孕育了貝爾的靈感,啟發了他對EPR佯謬及隱變量理論的深刻思考。


貝爾開始認真考察量子力學能否用局域的隱變量理論來解釋。貝爾認為,量子論表面上獲得了成功,但其理論基礎仍然可能是片面的,如同瞎子摸象,管中窺豹,沒有看到更全面、更深層的東西。在量子論的地下深處,可能有一個隱身人在作怪:那就是隱變量。


根據愛因斯坦的想法,在EPR論文中提到的,從一個大粒子分裂成的兩個粒子的自旋狀態,雖然看起來是隨機的,但卻可能是在兩粒子分離的那一刻(或是之前)就決定好了的。打個比喻說,如同兩個同卵雙胞胎,他們的基因情況早就決定了,無論後來他(她)們相距多遠,總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會作出一些驚人相似的選擇,使人誤認為他們有第六感,能超距離地心靈相通。但是實際上,是有一串遺傳指令隱藏在它們的基因中,暗地裡指揮著他們的行動,一旦我們找出了這些指令,雙胞胎的『心靈感應』就不再神秘,不再需要用所謂『非局域』的超距作用來解釋了。


儘管粒子自旋是個很深奧的量子力學概念,並無經典對應物,但粗略地說,我們可以用三維空間的一段矢量來表示粒子的自旋。比如,對EPR中的糾纏粒子對A和B來說,它們的自旋矢量總是處於相反的方向,如下圖中所示的紅色矢量和藍色矢量。這兩個紅藍自旋矢量,在三維空間中可以隨機地取各種方向,假設這種隨機性是來自於某個未知的隱變量L。為簡單起見,我們假設L只有八個離散的數值,L=1,2,3,4,5,6,7,8,如下圖所示,分別對應於三維空間直角坐標系的八個卦限。



由於A、B的糾纏性,圖中的紅矢和藍矢總是應該指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說,紅矢方向確定了,藍矢方向也就確定了。因此,我們只需要考慮A粒子的自旋矢量(紅矢)的空間取向就夠了。假設紅矢出現在八個卦限中的概率分別為n1,n2…n8。由於紅矢的位置在8個卦限中必居其一,因此我們有:

n1+n2+n3+n4+n5+n6+n7+n8 = 1。

 

現在,我們列出一個表,描述A、B的自旋矢量在3維空間可能出現的8種情況。下圖中的左半部分列出了在這些可能情況下,自旋矢量在xyz方向的符號:



既然AB二粒子系統形成糾纏態,互為關聯,我們便定義幾個關聯函數,用數學語言來更準確地描述這種關聯的程度。比如,我們可以如此來定義Pxx(L):觀察x方向紅矢的符號,和x方向藍矢的符號,如果兩個符號相同,函數Pxx(L)的值就為+1,否則,函數Pxx(L)的值就為-1。我們從上表左邊列出的紅矢藍矢的符號不難看出,Pxx(L)的8個數值都是-1。然後,我們使用類似的原則,可以定義其他的關聯函數。比如說,Pxz(L),是x方向紅矢符號,與z方向藍矢符號的關聯,等等。


在上圖中的右半部分,我們列出了Pxx(L),以及Pxz(L)、Pzy(L)、Pxy(L)的數值。


現在,貝爾繼續按照經典的思維方式想下去:我們的小孫悟空A和B蹦出石頭縫時,它們的兩個自旋看起來是隨機的,但實際上是按照上面的列表互相關聯。然後,他們朝相反方向拼命跑。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兩個小孫悟空分別被如來佛和觀音菩薩抓住了。如來和觀音分別對A和B的自旋方向進行測量。因為L是不可知的隱變量,因此,只有關聯函數的平均值才有意義。根據上面表中的數值,我們不難預測一下這幾個關聯函數被測量到的平均值:


Pxx = -n1-n2-n3-n4-n5-n6-n7-n8 = -1

Pxz = -n1+n2+n3-n4+n5-n6-n7+n8

Pzy = -n1-n2+n3+n4+n5+n6-n7-n8

Pxy = -n1+n2-n3+n4-n5+n6-n7+n8


讓我們直觀地理解一下,這幾個關聯函數是什麼意思呢?可以這樣來看:Pxx代表的是A和B都從x方向觀測時,它們的符號的平均相關性。因為糾纏的原因,A、B的符號總是相反的,所以同被在x方向觀察時,它們的平均相關性是-1,即反相關。類似的,Pxz代表的是從x方向觀測A,從z方向觀測B時,它們符號的平均相關性。如果自旋在每個方向的概率都一樣,即:n1=n2=…n8=1/8的話,我們會得到Pxz為0。對Pzy和Pxy,也得到相同的結論。換言之,當概率均等時,如在相同方向測量A、B的自旋,應該反相關;而如果在不同方向測量A和B的自旋,平均來說應該不相關。


我們可以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加深對上文的理解:兩個雙胞胎A和B,出生後從未見過面,互相完全不知對方情況。一天,兩人分別來到紐約和北京。假設雙胞胎誠實不撒謊。當紐約和北京的警察問他們同樣的問題:「你是哥哥嗎?」,如果A回答「是」,B一定是回答「不是」,反之亦然。對這個問題,他們不需要互通消息,回答一定是反相關的,因為問題的答案是出生時就因出生的順序而決定了的(這可相仿於Pxx=-1的情況)。但是,如果紐約警察問A:「兩人中你更高嗎?」,而北京警察問B:「你跑得更快嗎?」,按照我們的經典常識,兩人出生後互不相識,從未比較過彼此的高度,也從未一起賽跑。所以,他們的回答就應該不會相關了(這可相仿於Pxz=0的情況)。


現在再回到簡單的數學:我們在Pxz、Pzy和Pxy的表達式上,做點小運算。首先,將Pxz和Pzy相減再取絕對值後,可以得到:


|Pxz-Pzy| = 2|n2-n4-n6+n8| = 2|(n2+n8)-(n4+n6)|  (7.1)


然後,利用有關絕對值的不等式|x-y|<=|x|+|y|,我們有:


2|(n2+n8)-(n4+n6)| <= 2(n2+n4+n6+n8) =

(n1+n2+n3+n4+n5+n6+n7+n8)+(-n1+n2-n3+n4-n5+n6-n7+n8) = 1+Pxy  (7.2)


這樣,從(7.1)和(7.2),我們得到一個不等式:


|Pxz-Pzy|<= 1+Pxy  (7.3)


這就是著名的貝爾不等式。上述不等式是貝爾應用經典概率的思維方法得出的結論。因此,它可以說是在經典的框架下,這三個關聯函數之間要滿足的約束條件。也就是說,經典的孫悟空不可以胡作非為,它的行動是被師傅唐僧的緊箍咒制約了的,得滿足貝爾不等式!


但是,如果是量子世界的量子孫悟空,情況又將如何呢?當然只有兩種情形:如果量子孫悟空也遵循貝爾不等式,那就好了,萬事大吉!愛因斯坦的預言實現了。量子論應該是滿足『局域實在論』的,量子孫悟空表現詭異一些,只不過是因為有某些我們不知道的隱變量而已,那不著急,將來我們總能挖掘出這些隱變量的。第二種情況:那就是量子孫悟空不遵循貝爾不等式,貝爾用他的『貝爾定理』來表述這種情形:「任何局域隱變量理論都不可能重現量子力學的全部統計性預言」。如果是這樣的話,世界好像有點亂套!


不過沒關係,貝爾說,重要的是,這幾個關聯函數是在實驗室中可能測量到的物理量。這樣,我的不等式就為判定EPR和量子力學誰對誰錯提供了一個實驗驗證的方法。


那好,理論物理學家們說,我們就暫時停止耍嘴皮,讓將來的實驗結果來說話吧。


*******************************

參考資料:

E. C. G. Sudatshan and Tony Rothman「A New Interpretation of Bell’s Inequal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Volume 32, Number 7, 1077-1086,


走近量子糾纏系列

1、薛丁格、女朋友、貓 

2、男孩物理學

3、上帝擲骰子嗎?

4、波爾和愛因斯坦之爭

5、量子糾纏態

6、幫倒忙的貝爾


來源:張天蓉科學網博客


相關焦點

  • 走近量子糾纏系列之貝爾不等式
    北加州田園式的風光,四季宜人的氣候,附近農莊的葡萄美酒,離得不遠的黃金海灘,加之史丹福大學既寧靜深沉又寬鬆開放的學術氣氛,孕育了貝爾的靈感,啟發了他對EPR佯謬及隱變量理論的深刻思考。 貝爾開始認真考察量子力學能否用局域的隱變量理論來解釋。貝爾認為,量子論表面上獲得了成功,但其理論基礎仍然可能是片面的,如同瞎子摸象,管中窺豹,沒有看到更全面、更深層的東西。
  • 筆記:貝爾不等式
    貝爾在 1964 年提出了實驗的理論設想,其中關鍵的結論就是兩端測量結果的符合度要滿足像 「4% > 1% + 1%」 這樣的一個不等式。滿足了,量子力學就是對的;不滿足,愛因斯坦就是對的。1972 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克勞澤(John Clauser)用光子做成了這個實驗,證明貝爾不等式成立。」
  • 貝爾不等式: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學派的最終裁決者
    隱變量是指愛因斯坦認為應該有「實在性元素」應該加入量子力學中,俾使在量子糾纏現象中不會出現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這就是隱變量。由此,貝爾在基於定域性原理和實在性原理的基礎上,對於兩個分隔的粒子同時被測量時其結果的可能關聯程度建立了一個嚴格的限制,由此提出了貝爾不等式。
  •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22貝爾不等式的魔力
    要不是貝爾突然病逝,他很有可能因為這個公式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了讓普通人都能聽懂什麼是貝爾不等式,李淼老師在他的著作《三體中的物理學》中,採用了貝爾不等式等價的一種數學表達式來講解,非常的通俗易懂,我在這裡就把這個等價的數學形式介紹給大家。
  • 量子糾纏是如何揭示詭異的量子世界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了與量子糾纏現象所揭示的反向關聯特性相符合。傑瑞所在位置的電子自旋必須在任何方向都可測量,這就與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相矛盾,因為這個原理告訴我們電子自旋只能在一個方向上擁有確定的數值,在其它方向上一定是模糊的。EPR據此斷言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並提出可能是某種目前還不為人知的理論導致了量子糾纏現象中粒子的模糊特性,物理學家們將其稱為「定域隱變量理論」。
  • 量子糾纏是如何揭示詭異的量子世界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了與量子糾纏現象所揭示的反向關聯特性相符合。傑瑞所在位置的電子自旋必須在任何方向都可測量,這就與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相矛盾,因為這個原理告訴我們電子自旋只能在一個方向上擁有確定的數值,在其它方向上一定是模糊的。EPR據此斷言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並提出可能是某種目前還不為人知的理論導致了量子糾纏現象中粒子的模糊特性,物理學家們將其稱為「定域隱變量理論」。
  • 量子糾纏和相對論的愛恨情仇
    量子糾纏坍塌的速度是超距的,不需要時間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量子糾纏速度是超過光速的也無可厚非。,量子糾纏理論應該存在但實際卻不會存在。但是苦於沒有實際的實驗來確證量子糾纏不存在,所以兩大陣營也僅僅是打打口水仗。幸好之後的天才科學家貝爾提出了一個絕妙的實驗來驗證量子糾纏,並總結了一個可以驗證量子糾纏是否成立的公式:貝爾不等式。科學家們儘量克服誤差,結果每次實驗結果都證明量子糾纏確實存在,愛因斯坦提出的問題並不成立!
  • 潮科技 | 兩萬字長文帶你走近神秘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態近年來宏圖大展,也是以實驗中的不斷突破為基礎。這個突破起始於英國物理學家約翰·斯圖爾特·貝爾 (JohnStewart Bell),他用著名的「貝爾不等式」將 EPR 佯謬中的思想實驗推進到一個切實可行的物理實驗。
  • 貝爾不等式實驗真的能證明愛因斯坦錯了嗎
    那麼,貝爾不等式實驗中的測量會對測量對象產生影響嗎?這些影響是否會導致貝爾不等式的限制被突破?一、貝爾不等式實驗中,測量會對測量對象產生影響嗎?雖然原因不是很清楚,但結論是肯定的:貝爾不等式實驗中,測量確實會對測量對象產生影響。二、測量影響是否會導致貝爾不等式的限制被突破?這個問題實際是在問:假定愛因斯坦所相信的「糾纏狀態的兩個粒子在分離的瞬間,已經'約定好'之後的行為」是正確的,在存在測量影響的情況下,由上一篇文章中的表1(見下表)是否依然能夠推導出貝爾不等式?
  • 人類拍到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
    圖2(B-E)單幅圖像中的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在實驗的第二個實現中,我們演示了在單個累積圖像中貝爾不等式不成立的情況他也希望用所謂的 「定域隱變量理論」 來取代量子力學理論。但是,到了1964年,年輕的貝爾提出了轟動世界的貝爾不等式。
  •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科學家終於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
    對於量子糾纏的兩個粒子來說,量子力學得到的統計關聯性結果比定域性隱變量理論要強很多。因此,實驗是可以分辨出這兩種理論的。在文章中,貝爾給出了一個不等式來說明,如果用S來表示兩個粒子的統計關聯的程度,那麼: 若S = 2,說明沒有量子糾纏; 若 2 2/3,則說明存在量子糾纏。
  • 貝爾不等式判定不成立,證偽愛因斯坦觀點,這個世界可能是虛擬的
    20世紀初,量子力學興起,並且蓬勃發展!到今天為止,已經有100年的時間!人類已經解決了大多數的物理學難題。但是還有一些詳謬和悖論,漂浮在物理領域的上空,時刻的提醒著人們,烏雲並沒有散去。》愛因斯坦作為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對量子力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最終因為這些悖論和量子力學的主流派~哥本哈根學派,分道揚鏢。
  • 愛因斯坦不敢相信的物理「幽靈」,量子糾纏效應被拍到了
    圖:University of Glasgow 科學家們捕捉到了世界上第一張「量子糾纏 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張灰濛濛的照片,但這卻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粒子相互作用的場景,而這也正是形成量子計算的基礎。 量子糾纏指的是——當幾個粒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連接後,無論它們相距多遠,一個粒子發生的所有情況都會立即影響到另一個粒子。
  • 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和瞬時信息傳遞與量子退相干的本質
    :量子糾纏。無論如何闡釋,量子糾纏那種「超光速的信息傳播」的矛盾,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調和。4)貝爾不等式哥本哈根解釋影響力太過深遠,很多科學家都已經加入到了這個陣營,但愛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佯謬,又帶來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有很多科學家希望調和這種矛盾,做哥本哈根解釋和EPR佯謬二者之間的和事佬。
  • 為什麼「量子糾纏」會顛覆我們的世界觀?
    在量子力學裡,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裡,找不到類似的現象。
  •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EPR)悖論是如何描述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簡稱為EPR悖論,它是一個思想實驗,旨在證明量子理論早期公式中的內在佯謬;它是量子糾纏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根據量子力學,這個悖論涉及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悖論的意義這裡有兩個關鍵的工作點使這一點令人不安:量子物理學說,直到測量的那一刻,粒子都沒有一個確定的量子自旋,而是處於一個可能狀態的疊加。
  • 科學家首次捕獲「量子糾纏」圖像:愛因斯坦口中的「鬼魅」
    科學家們已經捕捉到了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曾經描述過的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 (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 現象的第一個圖像,這種現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 " 量子糾纏 "。
  • 量子糾纏真的能超光速傳遞信息?——愛因斯坦的EPR悖論詳解
    量子糾纏是根據愛因斯坦為了反駁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解釋而提出的一個稱為EPR悖論(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設計的思想實驗。即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三人於1935年5月在《物理評論》上聯名發表的名為《可以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備的嗎?》
  • 量子通信實驗重要進展!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量子理論、量子糾纏和量子加密通信
    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都基於量子糾纏,量子會不會發生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