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不等式判定不成立,證偽愛因斯坦觀點,這個世界可能是虛擬的

2020-12-05 華箋流香

1687年,牛頓完成了物理學的開山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標誌著,一門用數學法則來描述萬物的運動規律的學科~物理學的正式誕生。

可以認為,牛頓之前沒有物理。萬物自有其規律,如果物理法則與萬物的規律重合,則物理定律被稱證實,否則被證偽!

宇宙自有的運動規律和人類的物理學定律是兩件事,物質的運動規律是其誕生以來具備的,只受周圍物體的影響,與人類的觀測無關,這被稱為物理學的「定域性原理」。

整個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以及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的建立,都是默認物理學的「定域性原理」無條件成立。

20世紀初,量子力學興起,並且蓬勃發展!到今天為止,已經有100年的時間!人類已經解決了大多數的物理學難題。但是還有一些詳謬和悖論,漂浮在物理領域的上空,時刻的提醒著人們,烏雲並沒有散去。

》愛因斯坦作為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對量子力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最終因為這些悖論和量子力學的主流派~哥本哈根學派,分道揚鏢。

愛因斯坦通過光電效應,證實了電磁波發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電磁波實際上是大量光子的統計效應。同時愛因斯坦也認為,微觀粒子之所以表現出波粒二象性,是因為量子力學的法則不完備。

由於和哥本哈根學派,展開了量子力學是否具有完備性的爭論,愛因斯坦和他的學生們共同設計了Epr佯謬實驗:同時製備兩個自旋方向相反的電子,分別放在兩個地方,觀測其中一個電子。如果量子力學是完備的,那麼觀測一個電子,對另外一個電子瞬間會產生影響!

事實上,在做這個實驗之前,愛因斯坦是信心滿滿的。因為根據物理學幾百年的歷史發展,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一旦發生將違背物理學的一個很基本的原理:定域性原理!

違背「定域性原理」,意味著當年牛頓在做所有的物理學實驗的時候,都可能會受到遙遠星空的外星人的支配。

然而事實的結果就是:觀測一個電子,另外一個電子瞬間產生了狀態的變化。這就是微觀粒子的鬼魅般的糾纏現象。

根據潘建偉等人的測量,量子之間產生糾纏的響應速度下限是光速的1萬億倍!

然而,違背「定域性原理」,是愛因斯坦和他的學生們,以及粉絲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愛因斯坦認為:量子之間發生糾纏現象,是存在一種人類還未知的物理量。

如果愛因斯坦的猜測是正確的,那麼既維護了物理學的「定域性原理」,又不違背量子糾纏現象。

但是如何測量這個隱匿的物理量卻是一個難題。1964年,愛因斯坦的一個粉絲~約翰.斯圖爾特.貝爾,設計了一個貝爾不等式,來檢測是否存在著愛因斯坦所說的未知物理量!

如果貝爾不等式成立,則愛因斯坦正確,否則愛因斯坦的觀點被證偽。

最新的實驗結果表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到此為止,愛因斯坦所做的,所有維護物理學的「定域性原理」的努力全部失敗。

「定域性原理」被證偽,最低限度也只能有條件成立!這意味著,所有物理學規律的正確性存疑。

這也意味著以下兩點:物理上的空間隔離不能成為兩個事物相互影響的障礙;物體的運動規律,與人類認知的物體的運動規律,沒有物理隔絕,觀測微觀粒子的行為就可以影響微觀粒子的行為,雖然這種影響不是隨意的。

》這和電子計算機中虛擬的世界非常相似。

在電影《黑客帝國》裡面,母體模擬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與「機器世界」。墨菲斯給了尼歐一粒藍色藥丸,尼歐吃下以後覺醒,到了「機器世界」。生活在「機器世界」裡的人都以為「機器世界」是真實的。

在「現實世界」裡,尼歐可以用自己的意識與史密斯對打。尼歐在「機器世界」裡眼睛瞎了以後,仍然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這時候他才意識到:「機器世界」也是虛擬的。「現實世界」和「機器世界」沒有物理隔絕,只有邏輯隔絕!

當崔妮蒂駕駛氣墊船帶著尼歐去尋找機器城的時候,尼歐用意識摧毀了那些來攔截的機械怪物。

物理學家們現在可以通過後天的選擇來改變微觀粒子的規律,雖然選項有限!這說明,很可能物理層和意識層是同一個層。

現在說我們這個世界是虛擬的,還為時過早,而且也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也許某一天,不接受虛擬世界的科學家,會做一個實驗,反而證實了這個世界是虛擬的。就如愛因斯坦當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為了維護物理學的「定域性原理」,最後反而推翻了「定域性原理」。

相關焦點

  • 貝爾不等式: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學派的最終裁決者
    愛因斯坦的這波反擊可以說實實在在地打蛇七寸在,直戳痛點。而哥本哈根學派掌門人玻爾雖然最後承認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現實性」和「A,B之間不存在「力學」的影響」的觀點。可是玻爾卻並沒有認輸,他指出這個實驗中測量A粒子的行為是問題的關鍵 。
  • 貝爾不等式實驗真的能證明愛因斯坦錯了嗎
    作者:亞馬遜的蝴蝶(Butterfly_of_Amazon)上一篇文章《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最後誰贏了》中,物理學家們按照貝爾指出的方向做了大量的實驗,實驗結果指向愛因斯坦是錯的。寫文章的過程也是我對貝爾不等式逐步理解深入的過程。文章成稿後,我意識到還有個問題必須要解釋清楚,而這個問題,在我看過的其它科普文章中都沒有提及。
  • 筆記:貝爾不等式
    《量子力學12:世界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 「在量子力學上花費過腦力,你就沒辜負你的大腦和這個時代。」 這是萬老師的量子力學課的下半部分。又要繼續燒腦了。而就像萬老師的這段話所說的,思考量子力學的問題確實很耗費腦力,但也確實很有趣。剛學完《我們如何學習》那本書,知道了我們大腦的強大。
  • 【蠢萌卻又智慧的荷蘭人】TU Delft攻克愛因斯坦未解難題,無漏洞驗證貝爾理論
    對量子力學貢獻巨大的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還不夠完備,背後應該隱藏了一個尚未發現的理論。作為愛因斯坦思想的繼承人,玻姆於1952年在標準量子理論中加入了定域(任何物理效應都不可能以大於光速的速度傳遞)的「隱變數」。 英國物理學家約翰•貝爾後來找到一個實驗可以驗證的判據,來判定定域的隱變數理論與正統量子理論到底哪個正確。最近,物理學家實現了第一例可以同時解決探測漏洞和通信漏洞的貝爾實驗。
  •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22貝爾不等式的魔力
    要不是貝爾突然病逝,他很有可能因為這個公式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了讓普通人都能聽懂什麼是貝爾不等式,李淼老師在他的著作《三體中的物理學》中,採用了貝爾不等式等價的一種數學表達式來講解,非常的通俗易懂,我在這裡就把這個等價的數學形式介紹給大家。
  • 貝爾不等式 走近量子糾纏
    這美好的一切,孕育了貝爾的靈感,啟發了他對EPR佯謬及隱變量理論的深刻思考。貝爾開始認真考察量子力學能否用局域的隱變量理論來解釋。貝爾認為,量子論表面上獲得了成功,但其理論基礎仍然可能是片面的,如同瞎子摸象,管中窺豹,沒有看到更全面、更深層的東西。在量子論的地下深處,可能有一個隱身人在作怪:那就是隱變量。
  • 走近量子糾纏系列之貝爾不等式
    在量子論的深處,可能有一個隱身人在作怪:那就是隱變量。 根據愛因斯坦的想法,在EPR論文中提到的,從一個大粒子分裂成的兩個粒子的自旋狀態,雖然看起來是隨機的,但卻可能是在兩粒子分離的那一刻(或是之前)就決定好了的。
  • 1群走錯方向的人,成就了量子力學的偉大,他們的核心是愛因斯坦
    科學的本質是證偽主義,證偽的意思並不是一定要證明這個理論是錯的,而是要由這個理論推導出一個可供鑑別真偽的結論。》第1個提出證偽的是愛因斯坦,後來,「證偽主義」由愛因斯坦的粉絲,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發揚光大,現在已經為所有的科學家所認同。
  • 科學中最深刻的發現—貝爾不等式,一個決定上帝是否擲骰子的公式
    隱變量理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愛因斯坦著手建立隱變量理論來代替不確定性原理,隱變量認為量子隨機並非真正意義的隨機,而是存在更深層的物理機制,只是我們還沒發現這個機制而已,一旦我們發現了其中的機制,「不確定原理」也將變成確定的。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最後誰贏了
    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1962年玻爾離開這個世界,兩人都為各自的信念奮鬥了一生。玻爾去世前,工作室的黑板上還畫著當年與愛因斯坦的光箱實驗草圖,玻爾經常用這個圖給來訪者解釋量子理論。儘管被愛因斯坦質疑為不完備,幾十年間,量子理論已勢不可擋地發展起來,給人類社會帶來偉大的技術革命。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激烈對決——EPR悖論!
    就是說你這個理論不自洽,有模糊的地方。粒子的位置怎麼會不確定呢? 他們相信會有一個更完備量子理論。   玻爾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放下手頭的所有工作,專心來解決這個問題。從愛因斯坦等人給出的第二個條件的要素要求:「假設在對於系統不造成任何攪擾的狀況下,可以準確地預測(即以等於100%的概率)一個物理量的數值,則對應於這物理量存在了一個物理實在的要素。」
  • 上帝在貝爾實驗的炮火中倒下
    要知道信息的傳播速度是不可能穿越光速的,所以兩個粒子也不存在超越光速的信息傳播,愛因斯坦認為兩個粒子之所以能保持這種守恆,是因為兩個粒子在分開的一剎那自旋就已經被確定了,哥本哈根不確定性原理是不成立的。
  • 愛因斯坦誕辰日思考:薛丁格的貓與量子力學的可證偽性
    量子理論認為:如果沒有揭開蓋子,進行觀察,我們永遠也不知道貓是死是活,它將永遠處於半死不活的疊加態,可這使微觀不確定原理變成了宏觀不確定原理,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貓既活又死違背了邏輯思維。首先需要明確一點,薛丁格的貓是一個思想實驗,是通過建立一個宏觀事物來表達微觀屬性。我認為這個思想實驗建立的挺好,明確的表達了量子的隨機性特徵。
  • 為啥很多人不接受量子力學的「疊加態」
    首先要明確一點,疊加態早就被實驗證實過了的是的確存在的物理現象,所以疊加態這個理論絕對是屬於科學範疇,因為它具有被證實或者證偽的特性。我前面專門講過判斷一個研究是否為科學的標準:就是看這個研究能否被證實或者證偽。
  • 世紀之戰:愛因斯坦和玻爾就「量子力學」大戰3回合,誰贏了?
    ,所謂的「實在」只有和觀測手段連起來講才有意義;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無法接受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測量結果一定受到了某種「隱變量」的預先決定,只是我們沒能探測到它。因為他只要找到一個能夠成立的反例,就可以推翻或者至少動搖玻爾的不確定觀點,而玻爾無論舉出多少證明他的觀點成立的例子也無濟於事。 第2回合 「光子盒」無功而返 之後發生的一件事顯然進一步「激怒」了愛因斯坦。
  • 為何愛因斯坦會說「上帝不會擲骰子」?這回他錯了
    物理學一直是人類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它是我們對這個客觀世界的探索的總結。在17世紀,當時人們一度認為伽利略與牛頓建立的經典物理學為我們構建了一棟成熟的科學大廈。經典物理的建立為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人類的科技也因此得以飛速發展。
  • ——愛因斯坦的EPR悖論詳解
    這不是耍流氓嗎……在玻爾的解釋裡,光子對的狀態是在測量到其中一個後才確定的,因此,波函數坍縮(光子從不確定態變成某一確定態)只發生在測量的時候,而此前這個系統(光子對)處於所有可能的疊加態。測量使這個系統全空間坍縮了……沒錯,全空間坍縮,與距離無關,也就沒有所謂的超光速傳遞信息了。
  • 愛因斯坦的「定域實在論」再次受到挑戰
    | 圖片來源:The Big Bell Test當你緊閉雙眼而無法看到這個世界時,你不能因此假設這個世界不復存在。同樣的,早在人類懂得觀賞月亮的時候,月球便一直存在著,並且繞著地球運行。然而,量子力學卻認為一旦對這個世界進行觀測,就會改變它。
  • 專業解讀: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爭論,在中國的「墨子號」量子星上...
    愛因斯坦和玻爾留給後人的世紀謎題   量子力學建立初期,「糾纏」這個現象就引起了所有物理學家的好奇,愛因斯坦將其稱之為「遙遠地點之間的詭異互動」。   上世紀,關於糾纏現象的看法將物理學家劃分成了兩派: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對於微觀的量子世界,所謂的「實在」只有和觀測手段連起來講才有意義;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無法接受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測量結果一定受到了某種「隱變量」的預先決定,只是我們沒能探測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