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一直是人類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它是我們對這個客觀世界的探索的總結。在17世紀,當時人們一度認為伽利略與牛頓建立的經典物理學為我們構建了一棟成熟的科學大廈。經典物理的建立為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人類的科技也因此得以飛速發展。

然而到了十九世紀末,經典物理學卻迎來了兩朵烏雲,當時的科學家們無法用現有的經典物理學理論來解釋黑體輻射,由此引發了「紫外災難」。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革命性的從量子化角度提出了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由此,能量子概念開啟,人慢慢進入到量子物理學階段。

之後愛因斯坦受到這一觀點的啟發,也提出光量子的假說,他認為光具有記憶性和波動性。這一假說解決了過去幾百年關於光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爭論,這也讓愛因斯坦成為了舊量子論的先驅者。我們之所以稱他為舊量子論的先驅是因為愛因斯坦並沒有將量子理論完全發掘出來,這就導致了後來量子論乃至量子力學的話語權都轉移到了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

在玻爾等人的新量子理論中,原子核周圍的核外電子是以概率雲的形態隨機出現在原子核周圍的。而且不確定性原理表明,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獲得核外電子的精確位置與精確動量,一個越準確,另一個就越不準確。我們只能用概率來描述電子在下一時刻可能會出現在哪個位置。

然而舊量子先驅愛因斯坦卻相當的反感新量子論,他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是確定的,信奉物理實在論,他認為上帝並不會擲骰子,只要我們能獲得足夠多的數據,我們就能精確的預測宇宙中每個基本粒子在過去和未來所有已經發生和尚未發生的變化。雖然目前的測量結果都是不確定的,但不是真實的不確定,背後一定存在一個我們尚未發現的變量影響了測量的結果,也就是隱變量理論。為此,玻爾與愛因斯坦也展開了一場世紀大論戰。
隨著科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事實證明愛因斯坦確實是錯了,1964年,愛因斯坦的崇拜者貝爾提出了貝爾不等式,初衷是為了做一個支持自己偶像的實驗,可是實驗結果卻背道而馳,貝爾不等式不成立。這說明了根本不存在關於局域隱變量的物理理論可以複製量子力學的每一個預測。

目前,玻爾等人提出的新量子理論經過發展已經成為了與相對論齊名的現代物理學支柱。而我們所處的宇宙在微觀世界裡也確實是充滿著不確定性的,這表明我們的宇宙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神秘與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