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萌卻又智慧的荷蘭人】TU Delft攻克愛因斯坦未解難題,無漏洞驗證貝爾理論

2021-01-21 荷樂網GoGoDutch



【本文較荷樂網站內文章略有刪減,感興趣的大神們請點擊閱讀原文】


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裡最古怪的東西,它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當你對其中一個粒子測量時,也會影響到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它能產生「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居然有比光快那麼多的東西,愛因斯坦表示無法接受。其實不用比光速快很多,只要有超光速的東西出現,他就會不接受。他一直無法相信量子糾纏會如此運作,他堅信,一對糾纏態的粒子更像是一雙手套。 把一雙手套分開放置於兩隻箱子中,然後一隻箱子交給你保管,另一隻箱子隨便放置在哪裡。你打開箱子,看到左手手套,那麼肯定就知道另外一隻箱子裡裝的是右手的手套。這一點也不神秘,你打開箱子,顯然不會影響到另一隻箱子裡的手套。對量子力學貢獻巨大的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還不夠完備,背後應該隱藏了一個尚未發現的理論。作為愛因斯坦思想的繼承人,玻姆於1952年在標準量子理論中加入了定域(任何物理效應都不可能以大於光速的速度傳遞)的「隱變數」。 英國物理學家約翰•貝爾後來找到一個實驗可以驗證的判據,來判定定域的隱變數理論與正統量子理論到底哪個正確。最近,物理學家實現了第一例可以同時解決探測漏洞和通信漏洞的貝爾實驗。最新實驗宣告愛因斯坦隱變數理論徹底出局了嗎? 8月24日,荷蘭代爾夫特技術大學的物理學家羅納德•漢森(Ronald Hanson)領導的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上傳了他們最新的論文, 報導他們實現了第一例可以同時解決探測漏洞和通信漏洞的貝爾實驗。該研究組使用了一種巧妙的技術,稱為「糾纏交換」(entanglement swapping),可以將光子與物質粒子的好處結合在一起。 最終測量結果表明兩個電子之間的相干性超過了貝爾極限,再一次支持了標準量子力學的觀點,否定了愛因斯坦的隱變數理論。不僅如此,由於電子很容易檢測,探測漏洞就不是問題了, 而兩個電子之間的距離又足夠遠,也填補了通信漏洞。 量子信息領域學者認為,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實驗,學界等待一個無漏洞的貝爾不等式驗證實驗太久了,它標誌著貝爾不等式可以被稱為貝爾定律了。這個實驗也宣告了局域隱變數理論的死刑:量子非局域性是真實的。 從1900年普朗克發明量子論開始,到1927年海森堡和薛丁格確立了量子力學的數學形式,短短幾十年量子理論就佔據物理學中的統治地位。人們用它來解釋基本粒子的性質、原子發光光譜、原子組成材料的特性,甚至是宇宙的誕生與演化。這一百多年中,量子理論幾乎在所有的地方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對它的根基是否完備,人們一直有爭議。根據量子理論,測量會導致系統波函數的塌縮,被測的物理量才被確定。

這非常奇怪,難道說在測量之前物理量就沒有意義嗎? 進而言之,沒有觀察者,現實世界就不存在嗎?從1920到1930年代,愛因斯坦和波爾就量子力學是否完備,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什麼進行了多次論戰。


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斯基和羅森(EPR)三人提出了一個佯謬,指出要麼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要麼量子力學會導致超光速的作用,與局域性相違背。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合影(物理界最豪華聚會)

他呼籲建立一個更一般的局域實在論理論來彌補量子理論的不足,消除超距作用。


作為愛因斯坦思想的繼承人,玻姆於1952年在標準量子理論中加入了局域的「隱變數」,把它變為了一個完全決定性的理論,從而把局域性保存了下來。需要指出的是,後來的研究表明,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無法實現信息的超光速傳遞,相對論並沒有被破壞。 英國物理學家約翰•貝爾1928年出生,那時量子力學的數學形式已經確立了。等他上大學時,波爾學派對量子理論的解釋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但是貝爾對此一直有疑惑。 當他讀到愛因斯坦與波爾的論戰文章後,站在了愛因斯坦一方,因為他覺得愛因斯坦遠比波爾聰明。因此,當玻姆隱變數理論出現後,貝爾就成為了隱變數的支持者。 大學畢業後,貝爾成為了粒子加速器理論的專家,對量子理論的基礎的思考,只是業餘愛好。思考了這個問題十幾年,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實驗可以驗證的判據,來判定隱變數理論與量子理論到底哪個正確。 1963年,貝爾獲得了到美國加州斯坦福直線加速器實驗室工作一年的機會,從而有時間專門研究隱變數理論。1964年,他定義了一個可觀測量,並基於隱變數理論預言的測量值都不大於2。 而用量子理論,可以得出其最大值可以到。一旦實驗測量的結果大於2,就意味著局域隱變數理論是錯誤的。貝爾不等式的誕生,宣告了量子理論的局域性爭議,從帶哲學色彩純粹思辨變為實驗可證偽的科學理論。
約翰•貝爾(John Bell)雖然貝爾研究隱變數理論的初衷是要證明量子理論非局域性有誤,可後來所有的實驗都表明局域隱變數理論預言有誤,而量子理論的預言與實驗一致。 1972年,第一個驗證量子力學非局域性的實驗出現了。1982年,貝爾不等式得到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等人驗證,量子理論勝出。但這些實驗中存在局域性漏洞測量漏洞。從阿斯佩驗證貝爾不等式開始到現在,三十多年過去了,人們在光子、原子、離子、超導比特、固態量子比特等許多系統中都驗證了貝爾不等式,所有的實驗都支持量子理論。有部分基於光子的實驗排除了局域性漏洞,可是受限於光子探測器效率,沒有排除測量漏洞有部分基於原子或離子的實驗,排除了測量漏洞,但沒有排除局域性漏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實驗能同時排除局域性漏洞和測量漏洞。

荷蘭代爾夫特技術大學的羅納德•漢森研究組,最近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公布了一篇實驗論文,報導了他們在金剛石色心系統中完成的驗證貝爾不等式的實驗。

利用糾纏光子對和糾纏交換技術,他們實現了金剛石色心電子之間的糾纏。兩個色心直接用光通訊所需時間大概4.27微秒,而完成一次實驗的時間為4.18微秒,比光通信時間少90納秒,因此解決了局域性漏洞。此外,色心的測量效率高達96%,測量漏洞也被堵上了。


總之,他們聲稱實現了無漏洞的驗證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在96%的置信度(2.1個標準差)上支持量子理論,從而證偽了局域的隱變數理論。



羅納德•漢森

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實驗,學界等待一個無漏洞的貝爾不等式驗證實驗太久了,它標誌著貝爾不等式得到了幾乎無漏洞的實驗驗證,可以被稱為貝爾定律了。


這個實驗也宣告了局域隱變數理論的死刑:量子非局域性是真實的。很可惜,貝爾本人沒能看到這個實驗。早在1990年,他就由於中風突然離世。

貝爾直到去世前還在研究如何修正正統的測量理論和波函數塌縮理論。儘管一輩子都對量子理論的非局域性和波函數塌縮心懷疑慮,貝爾卻恰恰是對量子非局域性研究貢獻最大的那個人。


如果說實驗還有什麼缺陷的話,首先是置信度不夠高。此外,還有「自由意志選擇」漏洞未被排除。除此之外,這個實驗也有很大的應用價值。無漏洞的貝爾不等式驗證實驗,為未來實現器件無關的的隨機數發生器和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提供了技術儲備。 隨著量子密鑰分發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今後全量子網路技術將會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個實驗所實現的距離1.3公裡兩個固態量子比特之間的量子糾纏製備,是未來實用化的全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技術支撐。



相關焦點

  • 三個課題組關閉了驗證貝爾理論實驗中的漏洞
    1964 年,貝爾指出可通過測量相距很遠的兩個系統,觀察它們之間的關聯,以將量子理論和任何定域實在論區分開。已有的實驗室中的貝爾驗證實驗已傾向於量子力學理論。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實驗存在兩類嚴重的漏洞,即定域性漏洞和探測漏洞,只有建立在部分假設基礎之上才能證偽隱變量理論。
  • 愛因斯坦錯了?史上最大貝爾實驗再度驗證他始終不滿意的量子力學
    由於發現了光量子,愛因斯坦被認為是量子理論的創建者之一,但愛因斯坦對後來的量子力學並不滿意,並認為量子力學理論不完整,簡單的一句話是——「上帝不丟骰子」。在他看來,量子力學的概率特徵是其理論不完備的表現,愛因斯坦生前曾一直並堅信其背後一定有著更為深層的物理原理能對此給出解釋,直至他於 1955 年去世,問題也仍未得到解答。
  • 貝爾不等式: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學派的最終裁決者
    (EPR就是指:E:愛因斯坦、P:波多爾斯基和R:羅森)愛因斯坦認為任何成功的物理理論必須具備兩個要素:1、物理理論必須正確無誤。2、物理理論必須給出完備的描述。貝爾搞理論物理研究其實是業餘的,他其實是從事加速器設計工程相關的工作,因為對於物理的熱愛,讓貝爾開始思考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的論爭。貝爾認為愛因斯坦是對的,貝爾認為,量子論表面上獲得了成功,但其理論基礎仍然可能是片面的,沒有看到更全面、更深層的東西。在量子論的地下深處,可能有一個隱身人在作怪:那就是隱變量。
  • 科學中最深刻的發現—貝爾不等式,一個決定上帝是否擲骰子的公式
    貝爾把自己標榜為愛因斯坦的忠實追隨者,對玻姆的隱變量理論非常感興趣,隱變理論和量子力學的爭論貝爾不等式貝爾注意到,愛因斯坦和波爾的爭論,關鍵就在於愛因斯坦提出的「EPR」當中,1964年,貝爾發表了名為《論EPR佯謬》的理論,文中以簡單清晰卻又深邃精煉的證明過程,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貝爾不等式」,被譽為「科學中最深刻的發現」,該論文也成為20世紀物理學名篇。
  • ...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證實量子糾纏 或打破愛因斯坦光速不變原理
    一個半月前,觀察者網已經報導貝爾實驗原理,這項研究可能宣告愛因斯坦隱變量理論出局。 而荷蘭代爾夫特大學的用貝爾實驗證實了量子糾纏的研究,周三在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公布,進一步證實了一個愛因斯坦曾經公開拒絕的想法。這一發現是對古典物理稱為「定域性原則」(locality)的基本原則又一打擊。其定律指出,一個物體只能被它周圍的環境直接影響。
  • 如何利用兩顆類星體進一步驗證量子糾纏理論?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量子糾纏是一種看似不切實際的理論,即兩顆粒子無論在時空上相距多麼遙遠,都可以以一種違反經典物理學規則的方式緊密相連在一起。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約翰貝爾(John Bell)曾計算出了一個理論極限值,只要超過這個極限,這種關聯性就必須由量子理論來解釋,而不是一個經典物理理論。
  • 愛因斯坦的「定域實在論」再次受到挑戰
    2016年11月30日,一項涉及到全球五大洲、12個實驗室中的13個貝爾實驗、100多位科學家、以及超過10萬名遊戲玩家的「大貝爾測試」進一步地驗證了這一觀點。實驗結果被發表於2018年5月9日的《自然》雜誌。○ 量子力學再次被驗證。
  • 世紀之戰:愛因斯坦和玻爾就「量子力學」大戰3回合,誰贏了?
    上世紀6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約翰·貝爾從數學上推導出了一個貝爾不等式,由此,人們才有可能設計實際的實驗來檢驗量子力學關於遠隔粒子量子關聯的預言是否正確。70年代末80年代初,物理學家共完成了十幾個實驗,其中大多數的結果與量子力學的預言一致。但是,如果引入非決定論的隨機性,那麼上述實驗其實只是說明了量子理論是超距關聯、非定域的,而沒有確定量子理論是決定論的還是非決定論的,上帝是否在擲骰子並無定論。
  • 專業解讀: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爭論,在中國的「墨子號」量子星上...
    玻爾和愛因斯坦為此爭論了50年,直到他們最後去世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一直吸引著後人想要去驗證。   如何驗證呢?基於這個理解,1964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貝爾提出了著名的「貝爾不等式」,該定理對於兩個分隔的粒子同時被測量時其結果的可能關聯程度建立了一個嚴格的限制[1]。如果實驗上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則意味著從定域實在論出發的預期不符合量子力學理論,也就是說,量子世界本身就是概率性的。
  • 科研團隊證實量子糾纏 或打破愛因斯坦光速原理
    據《紐約時報》10月22日報導,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科學家採用貝爾實驗方法,證實相距1.3公裡的成對電子之間存在「量子糾纏」。  一個半月前,觀察者網已經報導貝爾實驗原理,這項研究可能宣告愛因斯坦隱變量理論出局。
  • 鯨頭鸛看著笨,蠢萌蠢萌的,它是怎麼成為鱷魚的天敵的呢?
    鯨頭鸛獨特的長相,和它獨有的呆滯,構成了一副副的表情包,是蠢萌蠢萌的。但鯨頭鸛蠢萌是蠢萌,但絕對不傻,它的瀕危也不是因為傻到捉不到魚而被餓死的。鯨頭鸛瀕危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遭到破壞、以及人類的幹擾和獵殺。
  • 被稱為「大一統」的理論,試圖解決愛因斯坦無法解決的難題
    理論和實驗,是人類科學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的兩個關鍵,通常都是現有詳細的理論體系來支撐,隨後再用實驗來證明理論的真實性,但是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宇宙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有些時候科學家對一些現象做出了推測,卻無法用實驗來證明這些理論的真實性。
  • 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詮釋的世紀之懟,說明雙方理論水火不容嗎?
    這實際上是為了論證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而提出的一個佯謬,這個理論引起了科學界的巨大爭論,由此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糾纏理論就是在這個辯論中越來越成熟的。這個理論,是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派論戰幾十年的一個核心。
  • 鯨頭鸛看上去呆傻又蠢萌,實際上它連鱷魚都吃,龜殼都能消化掉
    如果說哪種鳥兒最呆萌?鯨頭鸛肯定是數得上號的一種,網絡上一些有關這種鳥的小視頻就很好地體現出了這種鳥呆傻蠢萌的樣子,比如下面這張關於鯨頭鸛吃小魚的,吃了半天到了嗓子眼兒都沒有吃下去,讓人為之忍俊不禁。還有這個因為野鴨子擋到了它的前面而把它扔到一邊兒的。
  • 愛因斯坦的時間漏洞理論,或許會成為現實
    愛因斯坦和宗教迷信都對時空進行了一些理論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提出證據來證明它的存在。時間是人類一直想要控制的東西,但是我們時間是不可能靜止的,也不可能倒退的,但是人們一直在尋找改變時間的方法。
  • ——愛因斯坦的EPR悖論詳解
    因此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肯定在哪裡存在問題或未知因素。玻爾等人看到這篇質疑的論文一定嚇得不輕。因為沒有人能設計出一個可行方案能對其進行驗證,雖然當時已經基本沒有人懷疑量子力學的完備性。但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思維的偉大科學家,他始終堅守這自己的信念——宇宙是可理解的。我認為愛因斯坦沒有錯,錯的是時代沒有給他一個答案。
  • 他是愛因斯坦的接班人?據說新引力理論獲得驗證
    但是, 在距離我們百倍於銀河半徑的地方, 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比愛因斯坦的理論值要大。現有的理論只有在引入暗物質後才能與實驗結果相符。 作為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替代品, Verlinde聲稱他的理論不僅可以解釋引力背後的機制, 還可以解釋所謂的「由暗物質所產生的引力」究竟是什麼。僅僅基於可見物質的質量, Verlinde的理論就可以得到引力場。
  • 筆記:貝爾不等式
    貝爾在 1964 年提出了實驗的理論設想,其中關鍵的結論就是兩端測量結果的符合度要滿足像 「4% > 1% + 1%」 這樣的一個不等式。滿足了,量子力學就是對的;不滿足,愛因斯坦就是對的。1972 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克勞澤(John Clauser)用光子做成了這個實驗,證明貝爾不等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