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誓旦旦地制定了新年flag,還沒執行2天就擱置一邊,一邊內疚,一邊頹廢收藏從未停止,改變從未開始............
為什麼在願望、目標與最終實現的結果之間差距如此之大?即使能做出重要的改變,為何很快就恢復如常?到底能做些什麼來改變這種令人不安的現實?
為什麼改變這麼難?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痛苦90%來自於改變的執著和困難。我們試圖改造自己、改造他人、改造環境,結果卻總是潰敗。在《深度轉變:讓改變發生的7種語言》這本書裡,我找到了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大學的一位發展心理學家,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
這個解釋要從三個概念說起:熵、負熵、動態平衡。
熵與負熵都是物理學的概念。熵意味著一種無序性與隨機性不斷增加或能量持續耗散的運動。我們的身體、汽車、太陽系、集體組織,都在逐漸磨損和衰敗。可以說,熵是一個自然發生且令人沮喪的進程。也許總有一天,地球的軌道會消失,太陽系作為一個巨大的引擎會燃盡動力,當然人類也會消失.....不過如果必然結局是如此的話,那未免太令人沮喪。所以,有了負熵。
負熵是熵的對立面。汽車和太陽系無法自我改進,但是人卻可以。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生命的價值在主觀整合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個人的軀體正在耗損殆盡,然而自身的不斷努力也許會幫助精神升華。可以說,生命體不僅參與了複雜性、秩序、選擇權等力量不斷衰退的過程,同時也能使它們不斷增強。
一直困擾我們的改變,就是負熵。
但是人們往往只能看到熵與負熵,卻忽視了第三種最重要的力量:動態平衡。它是團體組織在機遇中學習和成長的主要因素,當然對於個人而言,它也是阻礙個人學習和成長的同一種力量。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任何進程(不管是組織還是個人,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的推進都是一場自然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維持完美平衡的運動在其中不斷相互抵消,這是一個對改變不斷產生免疫力的平衡過程。
在這裡我想延伸一些內容。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平衡隨處可見。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一個人很想學習和成長,但是回到家看了兩頁書之後,就忍不住刷起了手機,結果時間就這樣白白流逝了。這個現象有很多解釋,比如從道德和超我的角度,我們會內疚自責,評判自己「毫無毅力」;從目標管理的角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對於目標的明確感和認識到目標的價值感沒有充分挖掘,所以動力不足,而且目標也不清晰,這種「要求自己看書」的目標,更趨近一種自我虐待,而不是充分調動內驅力之後的結果;而從心理的角度去看,這是因為在潛意識裡有很多模糊的恐懼在阻止你看書,這個話題如果延展開就複雜了,簡單說,安全感的缺失,讓你無法深入和沉浸,注意力維持的時間很短,好像潛意識中有一個雷達,無時不刻不在監控著外界的風險,稍有風吹草動就馬上終止活動;還有對於不確定的恐懼,在意識層面知道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在潛意識裡卻對這個信念懷疑,更希望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刷手機能享受即刻滿足,而學習看書產生的「回報」卻遙遙無期;除此之外,對於白天的大量無意識的情緒消耗的「中和」,也要求人在痛苦了一天之後需要放鬆來滿足自己....
所以,對這個現象最淺顯的認知,就是自責和評判,但是這對於改變毫無益處。深一層需要改變認知,再往深處,需要長期的深度成長。
在剛才這個例子中,我提到了「中和」,而這就類似於剛才談到的「動態平衡」。
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有機體的動態平衡過程理解為自身的免疫系統。每個人都有免疫系統,但更為準確地表達應該是:不是人們擁有免疫系統,而是免疫系統擁有人——所以我敢說,絕大多數人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用我經常引用的榮格的話,就是「潛意識正在支配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
所以,說了這麼多內容,只是為了引入這本書的主題。本書所教授的7種語言,就是幫助自身真正擺脫自身動態平衡「免疫系統」的鑰匙。換句話說,我們看不見的動態平衡免疫系統,在不斷地中和著我們改變的努力,改變已經很難了,而這個免疫系統又在不斷「破壞」著改變的成果,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終其一生也很難有根本上的改變,因為它的確太難了。
所以,當我們知道了這個「動態平衡」之後,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以前不斷把」功「作用於負熵,然而不得其法的努力,會讓我們很快就沒勁,疲憊,現在我們要想實現負熵(改變),真正做功的地方,是」動態平衡系統「。我們要改造和升級這套免疫系統,這樣才能重新掌管人生的主控權。
而它的秘笈就在於掌握一套新的對話系統。它是一種新穎的語言形式——而非內容。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讓改變發生的7種語言】的原因。
語言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決定你對所接觸的一切事物的思考、感受和定義,另一方面又影響著你的世界觀和處事方法。沒錯,它就是實現負熵的工具。這一點對於個人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對於領導者來說更是必備武器。因為所有領導者都是在領導一個語言社區,換言之,如果領導有能力塑造、改變或是批准已經存在的語言社區,這個集體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說人話:領導的態度決定了外部環境,所以領導改變了思路,大環境才會發生改變,集體的氣氛改變了,效率才能提升。
所以,在這裡我們需要引出這本書的適用人群:
領導者:即承擔著評價現存社會規則的責任,並經常要協助改變規則的人想要自我成長的個人:這本書可以幫助你看清阻礙自身發展的動態平衡系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變
也許看到這,你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7種語言到底是什麼,並且想看到對它們的詳細講解和論述。但是在這篇文章裡,我並不想把重點放在這裡。正如你所見,我花了大量篇幅講熵、負熵和動態平衡系統的概念。
之所以這麼做,原因有兩個。
第一,文章的篇幅有限,即使我面面俱到地介紹了本書的7種語言,也註定浮於表面,所以我更希望做一個拋磚引玉的人。
第二,這是一本工具書,工具書的意思是,它不是用來學習的,而是用來用的。這本書裡在伴隨七種語言的講解過程,有大量需要你思考和實踐的內容,比如會有很多表格,甚至最好你還能有幾個同伴一起學習(作者建議),所以,如果僅僅是」看「這本書,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和使用。而這一點,屬於個人體驗的過程。
第三,掌握」術「其實不難,」術「的難點在於運用,而之所以很多人運用無能,其實是因為」道「的理解不深,換言之,沒有從底層修通自己的認知和邏輯。而我一直更注重」道「,所以在我的文章裡,我的重點大多放在對於原理的深度拆解,而非」教你三招「、」給你五個辦法「這種」一看就懂,一做就黃「的套路。當然,這也包含著我自己的價值取向。
不過話雖如此,我還是要把這七種語言簡單介紹一下。
本書的第一部分,即前四章分別對應四種語言,可以幫自己構建一種新的心理機制。它的作用是轉換陳舊的思維模式。這四種語言分別是:(1)承諾:發現你要為之奮鬥的信念
(2)擔當:直面自身問題
(3)對抗性承諾:探查阻礙改變的」免疫系統「
(4)小假設:證明假設不是真理
本書的第二部分,講述了另外3種語言,這三種語言,是第一部分4種語言的升級和維護,即個人內部語言的plus版。它主要用於轉換陳舊的社交模式。它們分別是:(5)持續關注:傳遞積極行為的重要性
(6)公共協議:用集體的力量維護規則
(7)解構性批評:將衝突轉化為學習機會
也許你已經看出來了,這些新的語言系統中涵蓋了認知心理學、積極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管理學的知識,作為哈佛大學的教授,本身也是一位發展心理學家,在這本書裡,它將成人的學習理論引入來組織生活領域,所以這本書是送給那些對自身變革性學習感興趣,以及想要幫助他人進行變革性學習的人。
【寫在最後】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會把」學習「這兩個字掛在嘴邊,比如讀書、買各種課程、打卡等,但我覺得相比學習,成長才是終身目標。沒有成長的知識性學習,可能只是一種淺層學習,它能夠滿足自身的一些需要,解除焦慮,囤積知識,但卻很難做到知行合一,完成徹底的蛻變與升華。
所以,」用「永遠比」學「更為重要且艱難。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的籤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臺私信我。
#有沒有在生活中運用了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