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相對論和進化論被並稱為工業文明時代最偉大的三大理論,不深入了解你可能無法理解它們有多麼偉大。進化論如今應該是一個已經被廣泛接受且大多數人都熟知的理論,只是通常進化論都被廣泛應用於考察一個物種在過去的演化歷史,也有大量的專業學者用於研究預測很多生物未來的演化方向,唯獨對人類自身的進化論角度考察是個例外——幾乎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認可進化論對於人類過去演化史的結論,而幾乎沒有人討論人類未來會如何進化。
人類的進化歷程
我想著出現這種局面可能有三大原因,一是認為「自然選擇」對於已經進入文明階段的人類已經失效,因此進化論不再適用;二是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牽連,認為用進化論來討論人類,不符合主流價值觀;三是人類的傲慢偏見使得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通常選擇性忽略自己也可以是「研究對象」,或者說思維主體的人會不願意把自己降格為一個「研究對象生物」。
倘若理性來看待這個問題,那麼一定會得到一個結論:人類的進化從未停止,且未來也不可能停止。得到這個結論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方面人是一種生物,只要是生物理論上就跳不出進化論的束縛;另一方面進化論的邏輯內核是求存邏輯,即凡是某個時間點的存在,其在這個時間點之前一定有其合理性;而合理性隨時而異,人類如果要一直存在下去那麼必須要不斷的改變對應自身生存環境的「合理性」從而建立相對生存優勢,從此時的合理性演變到彼時的合理性,這個過程本質上就是進化。
但是上面提到的「自然選擇」對人類失效的的確確是事實,那麼人類進化的原動力是什麼呢?答案是種內競爭,或者更具體點叫生殖競爭。實際上「自然選擇」從來都是由三部分組成:自然環境選擇(包括氣候、自然災害等)、種間競爭和種內競爭。隨著文明化程度的提高前兩者對人類的選擇能力幾乎完全消失,科技讓人類有足夠的能力抵禦絕大多數自然環境選擇,也有足夠的能力戰勝已知生物圈的其他絕大多數物種從而獲取最大的生存優勢,目前只有與微生物(細菌、病毒)的種間軍備競賽還在拉鋸之中但是實際上這種種間競爭的「選擇淘汰能力」也已經十分微弱並且必將繼續微弱下去;那麼自然選擇對人類還起較大作用的實際上只剩下種類競爭一種,那麼種內競爭必然是人類進化的最強原動力。
進化論實際上是以族群和個體為雙重研究對象的,微觀個體的生存優勢總和構成族群的生存優勢;族群的生存問題包含兩個部分:個體的生存和個體的繁殖,文明前的人類種內競爭包含了生存競爭和繁殖競爭,競爭結果是優秀的基因被保留下來,不適合保留(不一定是不好,只是在特定環境中不具備生存優勢)的基因被淘汰掉。當人類進入文明階段之後,個體生存競爭逐漸喪失選擇能力不再能夠淘汰不適者,那麼實際上淘汰人類「次品」的重任幾乎全部由「生殖競爭」來承擔。
文明前的生殖競爭基本上全部都是「基因競爭」,即兩性在進行性選擇的時候最重要的參考標準就是對方基因是否強大,所以原始的性選擇幾乎全部圍繞著性徵(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以及其他身體特徵來進行,性活動也極大程度上受荷爾蒙與本能支配。當然只是極大程度上而不是全部受基因支配;越接近文明產生的時間節點非本能的性選擇佔的比例就越大,在文明產生前夕人類的性選擇習性中進化出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並且被銘刻在基因中成為新的本能,那就是雄性傾向於廣泛播撒DNA而雌性更傾向於選擇有利於後代獲得生存優勢的生殖合作夥伴,這一現象的詳細論述我在《渣男、渣女》一文中有具體論述,歡迎點擊閱讀。
一種常見擇偶標準
進入文明階段之後,人類的性選擇機制變得越來越複雜,其選擇標準則出現了兩大類,第一類是在進化中保留下來的「本能準則」,第二大類則是文明的產物,暫且稱之為「文明準則」,愛情和婚姻就是基因準則和文明準則共同作用的產物。這裡需要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一點更細緻的說明,「好色、物質篩選、權衡利弊」等等一系列現象本質上都是基因準則的範疇,其本質機理基本上都是「為後代擴大生存優勢的本能」,而文明準則則是除了刨除了這種本能的其他準則,即不為後代生存優勢做任何考慮完全回歸自我需求的擇偶準則。
界定清楚本能準則和文明準則這兩個重要概念之後,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探討和理解文明社會的人類以生殖競爭為核心的進化機理了。現代人的進化主要以生殖競爭來實現,具有生殖競爭優勢的個體基因得以傳承並且穩固其存在優勢,不具有生殖競爭優勢的個體基因則因為競爭失敗而被淘汰掉。生殖競爭有有兩個準則下的三個方面,一是基因是否優質,也就是個體的生物性狀是否對異性具有吸引力,二是個體是否具有生存優勢或者潛在生存優勢,這直接關係到其後代是否具有生存優勢;這兩者都屬於「本能準則」的範疇;第三個方面則比較複雜,它包括個體拋開或者超越自我生存優勢和後代生存優勢之後所考慮的一切因素總和;包括「三觀」、「素養」、「情趣」、「體貼」、「理解」、「相處舒服」等等所有與自身感受相關的所有心理體驗標籤,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心理學範疇選擇準則,大致等價於刨除本能需求後的「純粹愛情」這個概念。
以「生殖競爭」為核心的自然選擇一直在且正在進行中,它將是人類文明化之後佔主導地位的進化方式;中國人最惡毒的詛咒「斷子絕孫」之所以惡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意味著最終極的失敗——進化中斷,從此你的基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子孫是祖先的另類長生,有子孫的人作為進化的成功者某種意義上一直活著,而斷子絕孫者則是徹底死了。
論證到這一步有一個推論實際上已經呼之欲出了,這是一個讓我自己都無比驚詫且恐慌的結論——人的一切焦慮本質上都是生殖競爭焦慮、是基因層面的生存焦慮,或者可以稱之為「進化焦慮」。
最後總結一下全文思想,人類的進化仍然還在進行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依舊在起作用,只不過進化的核心動力從天擇變成了人擇,全人類正在經歷一段幾乎只與人類內部有關的「文明進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