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太空探索的內容很火,一是因為中國的嫦娥5號探月任務相當漂亮,這是中國航天工程的重大進步。二是埃隆·馬斯克正在向火星邁出堅實的步伐。雖然網上充斥著對太空探索的爭議,甚至一些人懷疑人類曾經登月。但這種爭論不啻為一種科普手段,德德不休也想為此貢獻點內容。
出國工作前,德德不休在國內跑科技新聞比較多。當時我可沒跑什麼最熱的網際網路,我跑的是離人們生活最遠、最不接地氣的航天。過去十年來,中國航天工程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無論是第一個月球車「玉兔」,還是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1號,以及首個重型火箭長徵5號,都令國人振奮,也給航天人長臉。
在許多報導任務中,德德不休印象最深的之一,並不是航天任務本身,而是一次全球太空人的聚會,就是在這次採訪期間,我和同事專訪了阿波羅11號任務成員、緊隨尼爾·阿姆斯特朗之後第二個登上月球的地球人巴茲·奧爾德林。
圖為2014年9月14日,德德不休和同事正在專訪奧爾德林。我趁同事提問時,自拍了一張。
2014年9月10日至15日,第27屆太空探索者(ASE)年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將近20個國家的近百名參加過太空任務的太空人或前太空人參加。在會上,我見到了太空行走第一人(1965年)、前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他於2019年10月去世,享年85歲)。我還見到了曾長期保持太空中生活最長時間記錄的俄羅斯太空人阿夫傑耶夫,他曾在和平號空間站上生活了748天,按照愛因斯坦相對論計算,他生活在比正常人慢0.02秒的時空中。
但所有這些功勳卓著的太空人中,最重要的還是奧爾德林。我和同事在名冊中看到了奧爾德林,但一直沒找到他。9月14日上午,在北京友誼賓館有個全體會議,我聽到會議結束到了中午。這時我認識的一個中國科學家跟我說,他剛才跟旁邊一人聊了好久,一問他名字,嚇了一大跳,就是奧爾德林。
奧爾德林個頭1.75米左右,白髮,留了一臉的白鬍子,或許是夏天度假剛結束膚色發紅,跟他在照片上的模樣差別很大。他穿著一件皺巴巴的休閒西裝,裡面套一件灰色體恤衫,上面印著「Get Your Ass To Mars」,正是他在推廣的載人火星探索計劃。
圖為1969年7月20日,奧爾德林在月面上留下的照片。阿波羅11號當時降落在月球「靜海」區域。(NASA)
那位中國科學家告訴我們,奧爾德林不太習慣北京的空氣和天氣,第一天會後就病倒了在賓館休息,直到今天才出現,難怪我們一直沒有發現他。我和同事非常激動,心想今天一定要抓住這條「活魚」。記者喜歡這麼戲稱在新聞現場抓到重要人物採訪。
於是我們在會議散場時靠近他,我們並沒有立即亮出身份採訪,這樣很容易被人拒絕(經驗教訓啊!)我們先是跟他禮貌寒暄,然後問他體恤衫上的內容,奧爾德林立即來了興致,跟我們詳細介紹了飛往火星的步驟。
奧爾德林告訴我們,他認為美國不應再耗費巨資重返月球,而應該儘快開展火星登陸,建立月球基地的意義也是在於為飛向火星提供中轉站。但難點在於,第一批去火星的人要待很久,因為人類的目標是在火星建設永久居住點,而不是去玩玩就回來。美國如果成功登陸火星一兩次後,按照國會政客的思路,就不會再批經費了,從而火星任務就會停止。以前的錢也基本上白花了,不會對世界有幫助。
而對於飛往火星的方法,奧爾德林說,人類應該先在地面做好準備,然後把人送上月球,讓他們在月球上完成太空飛行器的組裝和測試。成功之後,這些人就可以接著去火星了。奧爾德林的方案是,每26個月發射一次,因為地球和火星每26個月處在太陽的同一側,打開往返火星的發射窗口。每次發射3個火星登陸器,每個登陸器裡6個人,這樣能夠保證冗餘備份。
奧爾德林飛往火星的方法,可不是說著玩的。2018年10月初,德德不休在德國不萊梅報導全球太空探索最專業和權威的國際宇航大會,美國宇航局的多位專家在分組討論中,特別詳細地介紹了登陸火星的步驟,跟奧爾德林的方法基本一致。
在那次會議上,美國宇航局還介紹了「深空門戶」計劃,即在月球軌道上建立長期平臺,可多次往返月面,而月球軌道和地球之間用正在研發的「獵戶座」載人飛船連接。
圖為2018年10月初國際宇航大會時,美國宇航局送的「獵戶座」飛船紙模型。不過德德不休一直懶沒有拼出來。
回到奧爾德林。在登月時,他曾說「華麗的蒼涼」(magnificent desolation)。他給我們解釋說,當時他看到的景色一點也不美。「華麗」是指人類成就,發明了飛機、飛船,現在又登上了月球,非常了不起。但是環顧四周,月球是最荒涼、最缺乏生氣也最不友好的地方。這裡沒有空氣,一片漆黑,絕對不是一個適於人類生存的地方——火星可比這兒好多了。
這時旁邊的那位中國科學家拿出一本80年代出版的中國科普書,問奧爾德林,為何在飛向月球過程中會在艙外看到一個不明物體?
奧爾德林回答說,飛向月球的過程中,整流罩分離,組成整流罩的4塊板子朝4個方向散開。他從窗口看到了其中一塊板子的反射光。後來許多人就此誤傳,說他們看到了外星人的基地,其實不是的。
我們又問,有人說美國登月是個騙局,你怎麼回應?奧爾德林面露不屑的表情,聳聳肩,說:「我不需要回應,我當時就在那裡。」
後來我們又聊了一些有趣的話題,包括他在電影《變形金剛3》和電視劇《生活大爆炸》裡的客串,他對中國航天工程的期待,等等。長達40多分鐘的採訪,我和同事以及奧爾德林就一直站著聊完了。結束後,那位中國科學家激動不已,說奧爾德林的談話解答了幾個一直困擾他的技術問題。
就這樣,我們採訪到了這位從小就在各種科普書籍和電視節目中看到的奧爾德林,這位人類太空探索的先驅者之一。我一直關注著他的Twitter帳戶,經常評論他,當然他肯定早就忘記了那兩個採訪過他的中國記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