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中國記者專訪人類登月第二人

2020-12-15 德德不休


近期有關太空探索的內容很火,一是因為中國的嫦娥5號探月任務相當漂亮,這是中國航天工程的重大進步。二是埃隆·馬斯克正在向火星邁出堅實的步伐。雖然網上充斥著對太空探索的爭議,甚至一些人懷疑人類曾經登月。但這種爭論不啻為一種科普手段,德德不休也想為此貢獻點內容。

出國工作前,德德不休在國內跑科技新聞比較多。當時我可沒跑什麼最熱的網際網路,我跑的是離人們生活最遠、最不接地氣的航天。過去十年來,中國航天工程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無論是第一個月球車「玉兔」,還是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1號,以及首個重型火箭長徵5號,都令國人振奮,也給航天人長臉。

在許多報導任務中,德德不休印象最深的之一,並不是航天任務本身,而是一次全球太空人的聚會,就是在這次採訪期間,我和同事專訪了阿波羅11號任務成員、緊隨尼爾·阿姆斯特朗之後第二個登上月球的地球人巴茲·奧爾德林。

圖為2014年9月14日,德德不休和同事正在專訪奧爾德林。我趁同事提問時,自拍了一張。

2014年9月10日至15日,第27屆太空探索者(ASE)年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將近20個國家的近百名參加過太空任務的太空人或前太空人參加。在會上,我見到了太空行走第一人(1965年)、前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他於2019年10月去世,享年85歲)。我還見到了曾長期保持太空中生活最長時間記錄的俄羅斯太空人阿夫傑耶夫,他曾在和平號空間站上生活了748天,按照愛因斯坦相對論計算,他生活在比正常人慢0.02秒的時空中。

但所有這些功勳卓著的太空人中,最重要的還是奧爾德林。我和同事在名冊中看到了奧爾德林,但一直沒找到他。9月14日上午,在北京友誼賓館有個全體會議,我聽到會議結束到了中午。這時我認識的一個中國科學家跟我說,他剛才跟旁邊一人聊了好久,一問他名字,嚇了一大跳,就是奧爾德林。

奧爾德林個頭1.75米左右,白髮,留了一臉的白鬍子,或許是夏天度假剛結束膚色發紅,跟他在照片上的模樣差別很大。他穿著一件皺巴巴的休閒西裝,裡面套一件灰色體恤衫,上面印著「Get Your Ass To Mars」,正是他在推廣的載人火星探索計劃。

圖為1969年7月20日,奧爾德林在月面上留下的照片。阿波羅11號當時降落在月球「靜海」區域。(NASA)

那位中國科學家告訴我們,奧爾德林不太習慣北京的空氣和天氣,第一天會後就病倒了在賓館休息,直到今天才出現,難怪我們一直沒有發現他。我和同事非常激動,心想今天一定要抓住這條「活魚」。記者喜歡這麼戲稱在新聞現場抓到重要人物採訪。

於是我們在會議散場時靠近他,我們並沒有立即亮出身份採訪,這樣很容易被人拒絕(經驗教訓啊!)我們先是跟他禮貌寒暄,然後問他體恤衫上的內容,奧爾德林立即來了興致,跟我們詳細介紹了飛往火星的步驟。

奧爾德林告訴我們,他認為美國不應再耗費巨資重返月球,而應該儘快開展火星登陸,建立月球基地的意義也是在於為飛向火星提供中轉站。但難點在於,第一批去火星的人要待很久,因為人類的目標是在火星建設永久居住點,而不是去玩玩就回來。美國如果成功登陸火星一兩次後,按照國會政客的思路,就不會再批經費了,從而火星任務就會停止。以前的錢也基本上白花了,不會對世界有幫助。

而對於飛往火星的方法,奧爾德林說,人類應該先在地面做好準備,然後把人送上月球,讓他們在月球上完成太空飛行器的組裝和測試。成功之後,這些人就可以接著去火星了。奧爾德林的方案是,每26個月發射一次,因為地球和火星每26個月處在太陽的同一側,打開往返火星的發射窗口。每次發射3個火星登陸器,每個登陸器裡6個人,這樣能夠保證冗餘備份。

奧爾德林飛往火星的方法,可不是說著玩的。2018年10月初,德德不休在德國不萊梅報導全球太空探索最專業和權威的國際宇航大會,美國宇航局的多位專家在分組討論中,特別詳細地介紹了登陸火星的步驟,跟奧爾德林的方法基本一致。

在那次會議上,美國宇航局還介紹了「深空門戶」計劃,即在月球軌道上建立長期平臺,可多次往返月面,而月球軌道和地球之間用正在研發的「獵戶座」載人飛船連接。

圖為2018年10月初國際宇航大會時,美國宇航局送的「獵戶座」飛船紙模型。不過德德不休一直懶沒有拼出來。

回到奧爾德林。在登月時,他曾說「華麗的蒼涼」(magnificent desolation)。他給我們解釋說,當時他看到的景色一點也不美。「華麗」是指人類成就,發明了飛機、飛船,現在又登上了月球,非常了不起。但是環顧四周,月球是最荒涼、最缺乏生氣也最不友好的地方。這裡沒有空氣,一片漆黑,絕對不是一個適於人類生存的地方——火星可比這兒好多了。

這時旁邊的那位中國科學家拿出一本80年代出版的中國科普書,問奧爾德林,為何在飛向月球過程中會在艙外看到一個不明物體?

奧爾德林回答說,飛向月球的過程中,整流罩分離,組成整流罩的4塊板子朝4個方向散開。他從窗口看到了其中一塊板子的反射光。後來許多人就此誤傳,說他們看到了外星人的基地,其實不是的。

我們又問,有人說美國登月是個騙局,你怎麼回應?奧爾德林面露不屑的表情,聳聳肩,說:「我不需要回應,我當時就在那裡。」

後來我們又聊了一些有趣的話題,包括他在電影《變形金剛3》和電視劇《生活大爆炸》裡的客串,他對中國航天工程的期待,等等。長達40多分鐘的採訪,我和同事以及奧爾德林就一直站著聊完了。結束後,那位中國科學家激動不已,說奧爾德林的談話解答了幾個一直困擾他的技術問題。

就這樣,我們採訪到了這位從小就在各種科普書籍和電視節目中看到的奧爾德林,這位人類太空探索的先驅者之一。我一直關注著他的Twitter帳戶,經常評論他,當然他肯定早就忘記了那兩個採訪過他的中國記者。(完)

相關焦點

  • 海評面專訪塞爾維亞駐華大使:忘不了當年犧牲的中國記者
    海評面專訪塞爾維亞駐華大使:忘不了當年犧牲的中國記者 摘要:2020年5月8日,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接受了海外網「海評面」獨家專訪。
  • 首登月背!央視專訪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大校友吳偉仁院士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中央電視臺記者在嫦娥四號著陸月面後第一時間對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進行了獨家專訪——「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是裡程碑事件」(央視記者 崔霞 吳傑 陶嘉樹)
  • 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這也是繼前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之後,時隔44年人類從38萬千米外的月球帶回樣本。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怎麼取樣?有哪些意義?本端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請他為我們解讀。幾千年來,月球一直是人類憧憬的理想國,對於月球的猜測和想像絡繹不絕。幾十年前,隨著美國、前蘇聯相繼登月從月球上獲取樣本,月球的神秘面紗逐步被人類所揭開。「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這片沉寂的土地時,如此描述道。除了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腳印,「阿波羅」號還為人類帶回了「天外寶藏」——月壤。
  • 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這也是繼前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之後,時隔44年人類從38萬千米外的月球帶回樣本。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怎麼取樣?有哪些意義?本端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請他為我們解讀。幾千年來,月球一直是人類憧憬的理想國,對於月球的猜測和想像絡繹不絕。幾十年前,隨著美國、前蘇聯相繼登月從月球上獲取樣本,月球的神秘面紗逐步被人類所揭開。「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這片沉寂的土地時,如此描述道。除了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腳印,「阿波羅」號還為人類帶回了「天外寶藏」——月壤。
  • 人類首次登月,那些你們絕對不知道的事情!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我相信大家都很熟知這句話,沒錯,這是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望著自己在月球上留下的腳印發出的感嘆,難道他們登月後只說了這句話嗎?你們不知道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 記者專訪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
    央廣網北京6月17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日前接受了央廣記者朱敏的獨家專訪。他表示,中塞關係正處歷史最好時期,中塞仍有巨大合作空間,習近平主席此訪將把中塞關係推向新高。
  • 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的那三名太空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登上月球,是人類幾千年來追求不息的夢想,世界各民族為此創造了無數的登月神話故事,但是只有在1969年7月20日,美國三位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神話才照進現實。大家都知道,登月第一人是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說到登月第二人、第三人,知曉者可能就寥寥無幾了。當年美國人首次登月,一共有三名太空人達到月球,其中兩人出艙活動。第二位登月太空人叫奧爾德林,第三位是麥可·柯林斯。在冷戰時期,登月活動帶來的影響是巨大且持久的,三位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不但被視位是美國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
  • 視頻:獨家專訪史蒂文森 團隊精神是取勝法寶
    視頻:獨家專訪史蒂文森 團隊精神是取勝法寶 騰訊體育訊 北京時間6月13日早上9點,總決賽第六戰小牛105-95擊敗熱火,就此以大比分4-2戰勝對手,贏得球隊歷史上首座總冠軍獎盃。騰訊前方記者在賽後採訪了小牛隊員史蒂文森,他表示今天在比賽中全隊都保持著團隊的精神,所以能夠取勝。以上為相關視頻。
  • 阿姆斯特朗登月名言曾漏字 記者共商修訂版本
    曾報導過美國曆次太空人登月過程的記者喬·舒爾金27日撰文,披露了報導阿姆斯特朗登月過程中的細節。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句名言原來是記者們經過商討、修正的版本,而阿姆斯特朗當時說漏了字。登月名言也曾遭質疑阿姆斯特朗去世時,和他一起執行登月任務的太空人仍然在世。
  • 拜登就職之際嫦娥五號登月!美國空想48年的願望終於被中國實現
    嫦娥五號11月底發射,那麼登月時間可能在明年1月初,恰逢拜登就職之際(美國總統一般在1月宣誓就職),看到中國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拜登等美國政客心裡顯然是酸溜溜的。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819期萬眾矚目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計劃在11月底發射,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擇機發射。
  • 尼爾·阿姆斯特朗:永恆的紀念——你知與不知的登月第一人
    阿波羅11號人類首次登月任務中,完成艙外活動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重返登月艙前說了一句神秘的話:「祝你好運,戈斯基先生。」多年來,很多人好奇阿姆斯特朗口中的戈斯基先生是誰,阿姆斯特朗對此總是微笑以對。1995年,在佛羅裡達州的一次演講中被問及這個故事時,他終於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 人類登月的歷史
    昨天,中國在海南島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了嫦娥五號返回式探測器,計劃在月球著陸,採集月壤樣本並帶回地球。中國近幾十年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但必須承認美國和前蘇聯早在五十年前在登月等方面已經非常厲害!特別是美國有六次人類登上月球!1、第一次:1969年7月20日。奧爾德林手控登月艙在月面「靜海」的一角平穩降落,登月獲得成功。第一次近距離拍攝了月球的照片,對科學研究有重大意義。2、第二次:1969年11月19日。「阿波羅12號」任務總共帶回來超過70磅(約合32公斤)的月球巖石樣本,科學家利用這些月球巖石去研究月球的歷史和構成。
  • 獨家專訪麥可·布雷:流行爵士不「丟人」
    舉報 麥可·布雷終於在出道的第十二個年頭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 楊利偉想成為中國登月第一人(圖)
    據《海南日報》報導中國航天員中心副主任、航天英雄楊利偉1月2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還解答了關於「神舟七號」、載人登月和文昌火箭發射基地等方面的疑問。  「神七」沒女太空人參與  問:大家很想知道您最近忙什麼?
  • 《登月第一人》:成功的登月行動,失敗的登月電影
    歷史上,「阿波羅11號」是成功的,人類首次實現登月,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說出了名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 獨家專訪Owl City:泰勒·斯威夫特是我的偶像
    日前,這個美國電子音樂奇才Owl City接受了網易音樂獨家專訪,暢談這6年來的音樂成長以及成軍至今的心路歷程。網易雲音樂官方下載地址網易娛樂獨家報導(文/may)由創作才子亞當·揚(Adam Young)組建的單人樂隊貓頭鷹之城(Owl City)宣布,今年將於8月20日在上海風尚音樂新地標The Mixing Room& Muse舉行演唱會。
  • 獨家訪談|風險社會,如何實現「善治」?
    疫情之下·善治為上人類文明與風險相伴而生,新型風險總是以令人出乎意料的形式挑戰著人類的文明進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更加警示我們,新型風險層出不窮,風險無處不在。本期節目圍繞這個熱點話題,獨家對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應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
  • 楊利偉:想當中國登月第一人
    中國航天員中心副主任、航天英雄楊利偉,1月25日應邀來到海南參加省春節聯歡晚會錄製。下午,楊利偉在下榻的海口寰島泰德大酒店,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非常喜歡海南,隨著海南建衛星發射基地,航天員與海南越來越密切,他代表航天人感謝海南人民對航天事業的支持。
  • 阿波羅11號登月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沒看到外星人基地
    據新華網昨日(9月14日)報導,與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一起完成人類首次登月的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在北京出席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年會,並接受了新華社新媒體專訪。有人認為他登月時看到了「外星人基地」,他解釋道,飛向月球的過程中,整流罩分離,組成整流罩的4塊板子朝4個方向散開。他從窗口看到了其中一塊板子的反射光,而不是外星人的基地。
  • 高清圖片:你所未見過的阿波羅計劃,60年前人類的第一次登月
    阿波羅計劃是人類至今為止最龐大的月球探測計劃,也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裡程碑之一,它標誌著人類終於走出了地球,邁出了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阿波羅計劃始於1961年終於1972年,共計10年。並於1968年10月11 日發射阿波羅7號進行了首次載人飛行,1969年7月16日發射阿波羅11號飛向月球,並於1969年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直到1972年12月19日阿波羅17號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人類至再沒有重返月球。阿波羅計劃共將382千克的月球巖石和土壤帶回地球,極大地幫助了人們了解月球的組成和地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