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阿波羅11號人類首次登月任務中,完成艙外活動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重返登月艙前說了一句神秘的話:「祝你好運,戈斯基先生。」
多年來,很多人好奇阿姆斯特朗口中的戈斯基先生是誰,阿姆斯特朗對此總是微笑以對。
1995年,在佛羅裡達州的一次演講中被問及這個故事時,他終於回答了記者的問題。戈斯基先生已經去世,因此他覺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他小時候與一個夥伴在後院打棒球,他的朋友打了個飛球,球落在鄰居的臥室前。
他的鄰居是戈斯基夫婦。
當他彎下腰去撿球時,小阿姆斯特朗聽到戈斯基太太對戈斯基大喊:「你想要口交?可以啊。隔壁的孩子能夠在月球上行走時,我就跟你口交。」
1969年,阿波羅11號在月球成功著陸。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自己的「一小步」與人類的「一大步」。
登月第一人就此成為傳奇。
讓我們一起祝戈斯基先生好運。
這個能夠在月球上行走的孩子是什麼來頭?
他的名字登上了佛羅裡達州彭薩科拉的海軍航空榮譽大廳。
他被授予國會金質獎章,該獎章由美國國會授予「那些對美國歷史和文化產生影響的人」。
他去世後被追授詹姆斯·希爾終生太空成就獎,這是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的非營利組織太空基金會授予的最高榮譽。
各種機構都以阿姆斯特朗的名字命名。在美國,有十多所小學、中學和高中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世界各地都有街道、建築、學校和地區以他的名字命名。1969年,民謠歌手約翰·斯圖爾特錄製了歌曲《阿姆斯特朗》,以紀念尼爾本人和他在月球上邁出的第一步。2004年10月,尼爾的母校普渡大學宣布,該校新的工程系建築將被命名為「尼爾·阿姆斯特朗工程大廳」。
國際天文聯合會在尼爾去世前幾年恰如其分地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個月球隕石坑——「阿姆斯特朗」隕石坑。
美國海軍宣布將其第一艘「阿姆斯特朗級」艦艇命名為「R/V尼爾·阿姆斯特朗號」。
2014年,原NASA德萊頓飛行研究中心更名為阿姆斯特朗飛行研究中心。
在太空基金會進行的調查中,尼爾一直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太空英雄。2013年,《飛行》雜誌將他列為「51位最偉大的航空英雄」之首。
然而,他的所有榮譽也許都比不上他最最璀璨的頭銜——登月第一人。
20世紀60年代,地球上有超30億的人口。第一個擺脫地心引力登上月球表面的,為什麼偏偏是他?擊敗了30多億人的他,曾立於金字塔尖的他,一定是個超凡脫俗的、常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天選之子吧?
其實未必。
阿姆斯特朗自然有其傲人的優秀品質與天賦——《登月第一人》的作者詹姆斯·漢森盛讚阿姆斯特朗擁有「敬業、樂於奉獻、獨立、渴求知識、自信、吃苦耐勞、果斷、誠實、創新、忠誠、樂觀、自尊、尊重他人、正直、自立、謹慎、明斷」這些核心特質,但漢森筆下的「阿姆斯特朗」不僅僅是一座人類航天航空時代的豐碑,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歡笑也有悲傷的人。揭開阿姆斯特朗光輝的英雄面紗,他也是一個和你我一樣呼吸、奮鬥與生活著的人。
2004年6月,傳記作家詹姆斯·漢森與尼爾完成《登月第一人》手稿審閱後,在印第安山尼爾家門口與尼爾的合影。
童年與學生時代:內向又酷酷的學霸
童年的小尼爾·阿姆斯特朗是個寡言乖巧,還有點害羞的孩子,有著與年齡不符的冷靜、自製和誠實,並且從小就是個學霸。
尼爾開蒙特別早,3歲就能看懂街邊標誌了。他在沃倫上小學一年級時,就已經讀過100多本書了。一年級下半學期,尼爾轉學至莫爾頓鄉村聯合學校,之後又轉至聖瑪麗斯學校。老師發現,尼爾讀著四年級學生才能讀懂的書籍。因此,他跳級進入三年級學習。同年秋季入學時,時年8歲的尼爾就已經進入四年級就讀了。尼爾的成績名列前茅。
尼爾在距家6個街區的布魯姆高中上學,數學、科學和英語成績非常優秀。與外界一些對布魯姆高中的評分系統的誤解相反,尼爾從未考過低分。
他的童年好友科特喬分享了他們兒時的一件趣事:
我說:『來,尼爾!嘗點C12H22O11。』令我驚奇且害怕的是,尼爾抓起一把就塞進嘴裡。我尖叫道:『快吐出來,有毒!』尼爾說:『C12H22O11是蔗糖。』我答道:『我知道,但我覺得你不知道。』那是最後一次,此後我再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事情是我知道但尼爾不知道的了。
你也許不知道,尼爾考取飛行執照的時間要早於他取得駕照的時間。
阿姆斯特朗15歲時開始攢錢報飛行課,17歲時,他已進行了兩次穿越州境的自駕飛行——第一次是租用一架艾龍卡的飛機飛往辛辛那提的倫肯機場,全程往返約350千米,這是他參加海軍獎學金資格考試的航程;第二次是他飛行約480千米至印第安納州的西拉法葉去預報名普渡大學的課程。
看到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從飛機上下來加油,然後開始向校園走去,你大概可以想像西拉法葉機場工作人員有多麼驚訝。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姆斯特朗確實像「別人家的小孩」,但是酷酷的那種。
軍事生涯:成長曆練中的雄鷹
阿姆斯特朗11歲時,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他加入家鄉俄亥俄州沃帕科內塔小鎮一支自稱「狼群巡邏隊」的小隊,成為一名童子軍,為政府提供偵察信息。
上桑德斯基「狼群巡邏隊」(俄亥俄童子軍第25隊;右上角的男孩是尼爾·阿姆斯特朗),攝於1943年10月。
他的軍事生涯正式開始於18歲半。
高中時的阿姆斯特朗聽說了美國海軍航空學院4年獎學金項目,該獎學金項目被稱為「霍洛威計劃」,要求學生完成7年的學業:在美國海軍認可的任意一所學校學習2年,再服3年兵役,之後繼續完成後2年的大學學業。
最終,他被普渡大學錄取。1949年2月,尼爾在普渡大學進行了4個學期的學習後,進入海軍接受飛行訓練。1952年9月,他回到大學時,才剛滿22歲。
「我真的老了,」他笑著說,「我回到大學時,孩子們看起來很年輕!」
成為海軍後,尼爾加入第51戰鬥機中隊,即大名鼎鼎的VF-51獵鷹中隊。
20歲的海軍少尉尼爾·阿姆斯特朗進入黑豹戰鬥機。
作為海軍飛行員,阿姆斯特朗有過數次死裡逃生的經歷:
在不受下降速度影響時,黑豹戰機中的英國制史坦利22G型彈射座椅能使飛行員從150米高度以上的地方彈射出後仍可存活。阿姆斯特朗的獵鷹中隊是首個使用這種彈射椅的中隊,而此次也是他首次彈射逃生。
尼爾本打算落入水中,但由於判斷錯了風向而向內陸飄去,落在了一片稻田裡。除尾骨骨折外,尼爾沒有其他處受傷。他剛從地上爬起來,一輛吉普車就從K-3區方向開來。尼爾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吉普車裡坐著的是他在飛行學校的室友古德爾·沃倫。古德爾當時是一名海軍中尉,在浦項機場執行任務。他告訴阿姆斯特朗,他聽到海岸線外傳來爆炸聲,該爆炸聲是朝鮮在海灣所埋設的地雷被引爆所致。如果尼爾的降落傘未偏離,那他很可能會降落在一片致命的雷區中。
埃塞克斯號艦載機所發生的最大災難並非在戰場上空,而是在其甲板上。1951年9月16日,第172戰鬥機中隊的一架F2H女妖戰鬥機緊急降落……由於疏忽,這架重達8噸的女妖號以接近240千米/小時的速度撞上了甲板。這架噴氣式飛機撞穿所有的防撞護欄後,撞入一排剛為返航戰機騰出空間的飛機中。部分飛行員和機長尚未離開飛機。這些飛機立刻爆炸,升起巨大的蘑菇雲——有些飛機剛加滿約3800升的高辛烷值氣體燃料。埃塞克斯號的前飛行甲板陷入火海……此次撞機的後果極其慘烈——4人被燒死,還有5人被火焰包圍,向下跳入海洋20米深處,卻面臨著海面上一片燒著的航空汽油。拖車將這架可惡的女妖號和其他幾架著火的戰機推入海中,飛機中還躺著已死去的年輕飛行員。幾小時後,大火被撲滅時,已造成7人死亡,16人嚴重受傷,8架噴氣式戰機化為灰燼。萬幸的是,載著滿滿的燃料和超過2噸炸彈的天襲者號安全地停在另一側甲板上。
當日,阿姆斯特朗擔任中隊值班軍官。根據規定,他應待在準備室內。
……阿姆斯特朗險些在9月3日的飛行中喪命,他認為自己很幸運。此外,若非在女妖號墜毀當日擔任中隊值班軍官,阿姆斯特朗很可能就身在甲板上的一架黑豹戰機中。
阿姆斯特朗是幸運的。也許冥冥之中有月球的神秘力量默默守護著這個年輕的地球人,等待他有朝一日在月球表面厚厚的塵土上踏下那輕盈而又意味深長的一步。
但凡他在任何一次意外事故中遇難,人類的歷史都將改寫。至少,歷史教科書中「登月第一人」的英雄姓名不會再是尼爾·阿姆斯特朗。
漢森寫道,
如果尼爾·阿姆斯特朗未能成為一名海軍飛行員,他也不會成為登月第一人。
阿姆斯特朗在海軍生涯中得到的不僅僅是數次駕駛戰鬥機與偵察機的豐富飛行經驗,更是意志與膽量的磨鍊。
眾望所歸——成為NASA太空人
阿姆斯特朗離開海軍後,成了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試飛員。他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積累的飛行知識與優秀表現使他有機會結識了諸多在日後對他成為太空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朋友。
愛德華茲是試飛員的夢寐以求之地。1947年10月,聲障在那兒得以突破,最新且最具革命性的實驗性飛機——X-1A、X-1E、X-3、X-5、道格拉斯D-558-2、YRF-84F、F-100A和YF-102——也是在那兒被研發,這些飛機的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及以上。
1962年4月18日,NASA正式宣布開始接受一批新太空人的申請。尼爾4月27日才知道這件事。
第二組太空人的遴選小組成員之一是飛行研究中心的飛行模擬專家迪克·戴,阿姆斯特朗與他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戴從愛德華茲來到休斯敦,成為載人航天中心機組行動處的助理處長。戴負責所有太空人的訓練項目,並擔任太空人選拔小組的特設秘書。據戴說,阿姆斯特朗的太空人選拔申請提交已經超過了6月1日的最後期限:
……後來,沃爾特成為休斯敦太空任務小組的行動主管。我和他都想讓尼爾申請。尼爾的申請時間超過了約1周,但他在愛德華茲表現出色。截至那時為止,與第一組太空人相比,他無疑是最符合條件的飛行員。我們想讓他申請。
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的飛行研究員兼美國太空計劃的創始人之一小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克拉夫特也言:
……沃爾特·威廉斯認為阿姆斯特朗是一名一流的飛行員。我們見到他時,吉爾魯斯、我和其他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感覺。
他將成為一名優秀的太空人。
於是,1962年9月初,尼爾在愛德華茲的辦公室工作時,接到載人航天中心太空人辦公室主任迪克·斯雷頓的電話。
迪克開門見山地說:「嗨,尼爾,我是迪克。你還對太空人小組感興趣嗎?」
「是的,先生。」阿姆斯特朗回答說。
「好吧,你通過了太空人小組的選拔。這個項目即將開始運行,因此你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的計劃,16號之前來報導。」
就此,尼爾·阿姆斯特朗正式成為NASA的太空人。
登月任務前的試水:雙子星8號
1965年9月,阿姆斯特朗受命擔任雙子星8號指令長。與阿姆斯特朗搭檔的是太空人大衛·斯科特。
雙子星8號是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第14次航天任務,絕對值得人們期待。
雙子星8號的基本目標是為登月做準備。
就是在這次對日後的登月至關重要的任務中,阿姆斯特朗再次遭遇生死危機,那也是美國太空項目進行至當時首次發生這類可能致命的事件。
雙子星8號傳來一句驚心的話語:
07:17:15斯科特:我們遇到了嚴重的問題。飛船......飛船在翻滾。我們現在與愛琴娜號脫離了。
……
阿姆斯特朗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們的飛船變成了一個旋轉的陀螺,其中旋轉速度最快的是我們的密封槽。儀表顯示,我們的翻滾速度已達20度/秒。但我們所有的翻滾速度指示儀指數都超出了測限,因此我們的翻滾速度顯然超過了20度/秒。翻滾速度超過360度/秒時,我非常擔心我們會失去視物能力,當我向上看火箭發動機的控制儀時,什麼都是模糊的。我想,我可以通過將頭控制在一個特定的角度,將視線專注於控制儀。但我也知道,我們必須在喪失視力或者意識前,迅速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被裝進一個旋轉的陀螺中,在外太空中高速旋轉,這在常人根本難以想像。但身為優秀的NASA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即便在如此危急的時刻也不被允許倉皇失措,仍需保持理性,直面危機,盡力保住性命,保住飛船,甚至繼續努力使此次雙子星任務順利完成。
危急之中,阿姆斯特朗總算是不負眾望,果斷做出應對。
此時,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啟用飛船的另一套控制系統。
最終,因飛船返回控制系統點火成功,飛船得以穩定下來。阿姆斯特朗最終得以使飛船停止翻滾後,他與斯科特抓緊時間向休斯敦控制中心匯報解釋了事情的經過。
休斯敦控制中心要求他們立即終止飛行並於太平洋西部濺落。一艘位於約6小時航程外的驅逐艦將駛向該濺落區。
用尼爾的話說,「濺落不算太差」。一架C-54救援飛機迅速抵達,海軍潛水員進入水域,在飛船周圍系上一個巨大的浮力環。接下來就是等待萊奧納德·梅森號驅逐艦駛達。這段等待時間裡,兩位太空人因強烈的嘔吐感受盡折磨。
斯科特(左)和阿姆斯 特朗站在萊奧納德·梅森號回收艦的甲板上。
尼爾如此評價雙子星8號任務的失敗:
我當時非常沮喪。我們並未完成所有的任務,我們也浪費了大衛原本可以進行艙外行走的機會,我們花了納稅人很多錢,卻未能讓這份付出物有所值。我很難過,我知道大衛和我一樣。
他們被萊奧納德·梅森號將送至衝繩,隨後返回甘迺迪航天中心。
雙子星8號任務就這樣在一片爭議聲中落下帷幕。
首位太空人之爭——NASA的「宮鬥」?
尼爾·阿姆斯特朗的一生中有一個關鍵問題。這個問題從1969年起,至今還在引發質疑、猜測和爭議。
這個問題就是:登月艙內的兩名太空人中,NASA為什麼選擇阿姆斯特朗成為首個登上月球的人,而非巴茲·奧爾德林?
登月第一人註定會名垂千史,而另一位與登月第一人一起登上月球的同樣優秀的太空人則很少為普羅大眾所熟知,甚至很可能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逐漸銷聲匿跡——想一想,巴茲·奧爾德林與尼爾·阿姆斯特朗這兩個名字,哪個聽起來更如雷貫耳,哪個聽起來只是一個普通的英文名字?
所以,誰將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這可不是一個讓誰去請客戶吃餐飯那樣簡單的決定。這之間必定存在波折、痛苦、掙扎與衝突。
1969年4月22日,尼爾和巴茲在休斯敦接受訓練。
1969年初的幾個月,奧爾德林相信他將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他是這麼解釋的:「簡短的航天史中,都是飛行指令長在飛船中指揮,他的搭檔負責出艙走動。我原以為我會先於尼爾出登月艙登月。」幾家主要的大都會報紙刊登了由一名記者撰寫的標題為「奧爾德林將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的文章。
阿波羅9號濺落後的幾天,巴茲聽到有傳言說將會有一個不同的「結果」。此前,他一直對自己將成為首名登月者充滿信心。後來,他通過載人航天中心的秘密情報得知,首位登月的人已被確認為阿姆斯特朗,而不是他。起初,他對此消息感到困惑不解。然而,當巴茲聽說NASA想讓尼爾主導登月只是因為尼爾是平民,而不是軍隊服役之人時,他非常生氣。
奧爾德林試圖抑制自己不斷累積的挫敗感,但他沒有成功。巴茲的父親一如既往地對他施加壓力。
就像是要趕在父親之前一樣,巴茲先聯繫了他同為太空人的夥伴,如艾倫·賓和尤金·塞爾南等人。他認為,二人畢竟是阿波羅10號和阿波羅12號的登月艙駕駛員,會對他的遭遇感同身受。然而,巴茲的私人談話不僅沒有對他是否作為首位登月的人的地位做出建設性的改變,反而讓人覺得,他一直致力於幕後遊說,想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據尤金·塞爾南說:「奧爾德林快為誰將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而瘋狂了。有一天,他像一隻憤怒的鸛鳥一樣撲扇著翅膀來到我在載人航天中心的辦公室,拿著各種圖表和統計數據,爭辯著他認為顯而易見的事情——作為一個登月艙駕駛員,他才應該是阿波羅11號上第一個從舷梯上下來的人,而不是尼爾·阿姆斯特朗。我和尼爾共用一間辦公室,巴茲來辦公室時,尼爾正在訓練。我覺得巴茲的論點既無禮又可笑。自從他知道阿波羅11號將進行首次登月嘗試後,他就一直想藉此留名青史,但每次都遭到其他太空人憤怒的目光和低聲的辱罵。我真搞不懂,尼爾怎麼能忍受這麼長時間的胡言亂語後才告訴巴茲別再出醜了。」
奧爾德林想成為登月第一人的渴望真可謂司馬昭之心,他自身也無遮掩之意。那麼,在奧爾德林為「登月第一人」這個頭銜汲汲營營、四處奔走時,最終成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又在做什麼呢?
而作為這一任務的指令長,尼爾正在埋頭苦幹,集中精力做自己的工作。
克拉夫特:「這個人應該是尼爾·阿姆斯特朗。尼爾是獨一無二的,他沉著冷靜、寡言且絕對自信。我們知道,他就是林德伯格那類人。他不會自大,並且從未產生那種自大的想法——『啊!我要成為第一個登月的人!』——尼爾從來不會這麼想。尼爾最多也只可能說,他想成為第一個月球上的試飛員或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奧爾德林迫切想要得到這份榮譽,他的心思人盡皆知。而尼爾卻什麼都沒有說。他並不想把自己推到聚光燈下,這不是他的做事風格。因此,這樣一個沉默寡言、言辭溫和且英勇無畏的尼爾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阿姆斯特朗大概是身體力行地告訴所有人,做好你份內該做的事,其他的功名褒貶自有人評說。
任務進行時——這一次,真的要飛向月球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的3位太空人被空調車載至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即將帶著他們升空的是土星5號運載火箭。
據阿姆斯特朗的報告,「飛行過程中的風景非常美麗」,就個人而言,他希望升空過程能更平穩些:「土星5號第1級火箭噪音巨大,在低空時尤為明顯……但在這半分鐘內,我們聽不到收音機內傳來的任何聲音。」……此時,太空人感受不到任何振動,甚至聽不到發動機運轉的聲音。事實證明,土星5號的第2級和第3級與大力神號的任何一級相比都更顯優越。
麥可·柯林斯後來描述了土星5號早期顛簸的上升過程:「這就像一個緊張的新手駕駛著一輛寬敞的汽車行駛在一條狹窄的小巷,車輪時不時前後顛簸著。」隨後,土星5號上面的兩級開始變成一個「溫和的巨人」,「像在玻璃表面飛行一樣平穩且安靜」。
自完成各自的雙子星號飛行任務以來,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奧爾德林都是首次有機會再一次體驗到失重的神奇。指令/服務艙駕駛員麥可·柯林斯對三人在失重狀態下的形態作了個十分可愛的比喻:他們就像
3隻白化的鯨魚在一個小水箱裡,我們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慢慢移動,但還是撞上了儀錶盤......我們每次撞到飛船壁上,身體都會反彈,往某個我們不想去的方向移動,我們不得不掙扎著回到原來的位置。
這是柯林斯完成任務、順利回到地球後所說的打趣話。但前往月球的徵程可遠比3隻鯨魚笨拙蠕動的艱辛要可怕得多。
飛往月球的旅途是一帆風順的嗎?不是,太空人們歷經了多次令人汗毛倒豎的警報。
04:06:38:22(指阿波羅11號任務開始第4天6小時38分22秒時),一盞黃色警示燈亮起,登月艙內數個電腦程式發出警報。尼爾緊握通訊開關,聲音中帶著一絲急迫,呼叫休斯敦:「電腦發出了警報。」3秒後他補充道:「1202程序警報。」
在接下來的4分鐘裡,1202警報燈又亮了兩次。此時,鷹號離月球表面只有約915米。在第3次1202警報發出7秒後,新的1201警報響起,情況變得更加緊張。
月球就在前方。勝利就在前方。
此刻預示著危險的警報響起,阿姆斯特朗是選擇中止任務、返回地球,還是堅持任務、背水一戰?
「只要一切順利,我就會繼續前進。從來沒有哪次任務在現在這種情況下中止。同時,在此高度中止任務也會帶來高風險。除非沒有其他選擇,否則我不想這麼做。我覺得,繼續是最好的選擇。我也一直在聽從地面的指揮,我對他們所能提供的信息和幫助給予高度的尊重。當你如此接近月球表面時,為什麼要僅僅因為警報燈亮起、提醒你可能出現問題這樣的原因,就將自己置於中止任務這樣一個危險境地?」
好在,早有準備的任務控制中心很快意識到1202和1201警報不會導致危險:
收到!你們可以繼續任務。
鷹號繼續前進。
目標——月球。
著陸:人類的一大步
1969年7月20日周日下午4:17:39(美國東部時區,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0:17:39),阿波羅11號安全著陸。
04:06:45:58 阿姆斯特朗:休斯敦,這裡是靜海基地。鷹號已著陸。
「我記得,當我第一次走出登月艙,走到門廊上,拉下把手,打開模塊化裝備儲存檔時,巴茲打開了一個給相機供電的斷路器。我問休斯敦他們是否在拍照。他們回答說,是的,但照片是顛倒的。我可能是所有聽過這段對話的人當中最驚訝的一個,因為我沒有指望他們能拍到一張照片(在任何飛行前模擬中都沒有拍到)。」
站在梯子的頂端似乎一點也不危險。「你感到自己非常輕,因此如果可以扶住一處,就可以控制好自己,緩緩地下來。因此,我從未擔心自己會從梯子上摔下去。」
布魯斯·麥坎德利斯接替歐文·加裡歐特,成為艙外活動地面通訊員。
04:13:22:48 麥坎德利斯:好的,尼爾,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你從梯子上下來了。
04:13:22:59 阿姆斯特朗:好的。巴茲,我剛剛查看了是否可以重新回到第一階梯子上,支柱沒有陷入過深,但仍可以撐起。
04:13:23:10 麥坎德利斯:收到。
04:13:23:25 阿姆斯特朗:我要進行一次完美的小步跳躍(回到第一梯級)。
04:13:23:38 阿姆斯特朗:我現在下到梯子底部了。登月艙腳墊只下陷至2.5~5釐米。地面情況很好,近看像是粉末,非常細。
04:13:24:13 阿姆斯特朗:現在,我要離開登月艙了。
全世界數百萬人在電視機前觀看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忘記阿姆斯特朗踏出第一步、登上月球的那一刻。人們看著從40萬千米外傳回來的黑白電視畫面,等著尼爾右手扶著梯子,左腳蹬著靴子,終於踏上月球,中間仿佛隔著永恆。
晚上10:56:15(美國東部時區),即格林威治標準時間02:56:15,他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根據NASA的官方聲明,他在任務開始後第4天13小時24分20秒邁出了這一步。
04:13:24:48時,也就是晚上10:57(美國東部時區)前幾秒,尼爾說出了他那句永恆的名言: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隨著這著名的「一大步」的宣言,阿姆斯特朗的榮耀到達了高潮,且終其一生,甚至世世代代永不謝幕。
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私生活
第一段婚姻
尼爾與第一任妻子珍妮特相識於普渡大學。彼時,尼爾剛從朝鮮半島回來,是名22歲的大三學生;而她是個18歲的大一新生。珍妮特的冷靜從容、聰明才智、美貌和活潑的個性吸引了尼爾。
一天,尼爾在校園裡散步時偶然遇見了珍妮特。尼爾向來不是個善於社交的、積極的追求者。她回憶說:「我們認識3年後他才約我出去。婚後,他的室友才告訴我,尼爾第一次見我之後,就回去告訴他室友,我就是他要娶的那個女孩。尼爾並不是一個急性子。」與尼爾不同,珍妮特是個充滿活力和自信的女孩。尼爾的弟弟迪恩於1953年來到普渡大學求學。他記得,自己認識珍妮特遠比尼爾早,他說:「珍妮特就像小辣椒一樣潑辣。她會直視你的眼睛,她有著豐富的肢體語言,她會雙臂交叉地問你:『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二人於1955年訂婚,當年珍妮特大三。1956年1月28日,兩人舉行婚禮。
1961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杜松山的小木屋中,26歲的珍妮特·希倫·阿姆斯特朗充分利用她的廚房。
痛失愛女
尼爾與珍妮特婚後養育了3個孩子,兩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但他們的小女兒對尼爾來說,卻是一段永遠放不下的悲傷與沉痛。
年幼的凱倫(尼爾與珍妮特親切地將女兒暱稱為「穆菲」)患上腦癌,於1962年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3歲,還來不及感受父母的愛,也沒來得及看到爸爸飛向另一個星球的英雄背影。
大概是悲傷太過沉重,尼爾選擇封閉自己的感情,不論多麼尖利的痛楚,都只能在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一個人一點一點咽下去。
為了紀念尼爾的女兒,飛行研究中心在她的葬禮當日停飛了所有測試飛機。格蕾絲·沃克記得尼爾非常堅忍,幾乎沒有流露出任何情感,而珍妮特則明顯非常悲痛。格蕾絲想擁抱尼爾,但又忍住了。他封閉了自己的情緒。
認識阿姆斯特朗的人說,他從未提起過他女兒生病和死亡的話題。事實上,他幾個最親密的同事說,他們不知道尼爾曾經有過一個女兒。
毫無疑問,凱倫的死令尼爾心如死灰。他的妹妹瓊回憶道:「那是一段可怕的時光。我想他的心都碎了。他覺得自己對凱倫的死負有責任,不是直接的責任,而是因為他體內可能有某種基因造成了這種結果。」
1959年,全家出遊時,阿姆斯特朗抱著凱倫。
第一段婚姻的終結
完成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後,阿姆斯特朗回到地球。英雄的奧德賽之旅已然結束,但阿姆斯特朗的人生還在繼續。向來為人低調的阿姆斯特朗選擇離開NASA,重回普通人的生活。
1971年8月,尼爾從NASA辭職,前往辛辛那提大學,成了一名教師。
在他生命隨後的日子裡,他還曾任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全國發言人,加入過裡爾噴氣式飛機公司董事會、辛辛那提燃氣電力公司的董事會等,並與通用鐘錶公司(美國塔利工業公司子公司)和美國銀行家協會、塔夫特廣播公司的總裁兼董事長小查爾斯·梅赫姆建立了商業聯繫。
2002年,尼爾退休。
1989—1990年期間,珍妮特與尼爾的婚姻危機爆發。兩人正式分居。
珍妮特對尼爾的失望隨著她對自己生活的越來越不滿而增加。她試圖幫助尼爾將生活變得更有條理,但沒能夠成功。
「他需要幫助,而我幫不了他,他也確實不想讓我幫他。我想,是因為他不想生我的氣,或者他不想讓我生他的氣。」
「我不能再這麼生活下去了。他會對每件事的方方面面進行觀察,有時候我們會一起討論。而我會告訴他:『大膽做吧!』但他不能,或者就是不去做。」
「我們是一家人。我們還有了孫子。對我而言,做出這一決定既漫長又艱難。這並不容易,我哭了3年才離開他。」珍妮特遲遲沒有決定,因為「孩子們還在。我經常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生活能夠慢慢改善」。
「我了解這是他的個性,只是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個性了。」
「你就不能做點什麼嗎,尼爾?」他的朋友哈裡·庫姆斯問道。「是的,我不能,」尼爾回答,「珍妮特不要我們了。她不想再過那種生活了。」庫姆斯說:「他陷入了嚴重的抑鬱。這很可怕。他只會坐在那裡盯著桌子一動不動。我問他:『有什麼進展嗎?』他說:『孩子們都很支持我,但我沒有看到她要回頭的跡象。』這段時間大概持續了兩三年。」
迪恩證實,尼爾變得非常沮喪。「他一直懇求她回頭。」
尼爾與珍妮特的感情危機的部分原因大概在於尼爾不善於表達情感的性格。性格奔放的珍妮特渴望丈夫的關愛與陪伴,但忙碌的丈夫不僅沒有時間陪伴她和孩子,甚至可能不曾吐露過一絲熾熱的愛意。含蓄內斂的尼爾或許很像上一輩的中國老人們,他們不會每日高調地大聲宣布「我愛你」,他們只是默默地在那裡;他們相信,懂的人自然懂。
可是珍妮特不懂。珍妮特需要的是大膽說出來的直白的聽得見、摸得著的愛。
這樣性格的兩人的婚姻難以避免地走向分崩離析。
重燃生命之火:第二段婚姻
如果幸運,一個人將從灰燼中磐涅重生。
對尼爾而言,他的自我救贖始於遇到卡羅爾·海爾德·奈特之時。
1992年夏天,他們二人共同的朋友保羅和薩莉·克裡斯汀森在辛辛那提郊區俱樂部舉辦的高爾夫錦標賽前的早餐會上秘密安排了二人的見面。卡羅爾坐在這位著名的太空人旁邊,感到很尷尬,她沒說什麼便早早離開,去照顧她生病的母親。尼爾送她下車。
「幾周後,我和兒子安德魯在後院時,我聽到電話鈴響了,電話那頭一個非常安靜的聲音說:『你好。』我說:『是誰?』這個安靜的聲音說:『尼爾。』我說:『尼爾是誰?』他說:『尼爾·阿姆斯特朗。』我說:『哦,有事嗎?』『你在幹什麼?』『嗯,我和我兒子正在砍一棵死掉的櫻桃樹。』
「尼爾說:『讓我來。』我回答:『好,你知道我家住哪兒的,就在保羅和薩莉家對面。』『好的,我馬上就來。』35分鐘後,一輛皮卡停在車道上。安德魯開了門,尼爾手裡拿著電鋸站在那裡。安德魯回到廚房,說:『門口那是誰?』我說:『哦,我忘了告訴你。』」
1994年,尼爾和珍妮特離婚。後來,卡羅爾和尼爾就結婚了。是卡羅爾陪伴尼爾度過了餘生。
「尼爾和我相處得很好,因此我們的夫妻關係非常和諧。」
那些在阿姆斯特朗第2次婚姻時才認識他的人一致認為,卡羅爾做了很多讓尼爾非常開心的事情。
尼爾去世前幾年與卡羅爾一起遊歷了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南極洲。
尾聲:隕落
2012年8月25日周六,尼爾·阿姆斯特朗因心臟冠狀動脈搭橋術後併發症在辛辛那提郊區一家醫院去世。尼爾·阿姆斯特朗的一生就此畫上句號。
《登月第一人》一書有一個安靜而甜蜜的結尾,就像一曲甜甜的搖籃曲般陪伴尼爾沉沉睡去。
艾米麗·佩裡5歲時遇到了阿姆斯特朗。那是2001年夏天,阿波羅11號曾經的指令長已經71歲了。艾米麗是尼爾最好的朋友之一科特喬·索拉科夫的孫女。
「這是我的鐘,這是我的燈,這是我的鏡子,這是我的一些書。這本書是《小熊維尼》,這本是《睡美人》,這本是《灰姑娘》。這是一本關於尼爾·阿姆斯特朗的書。他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然後她停下來,思考了一會兒,看著那個來她家拜訪的老人,說道:「哇!你也叫尼爾·阿姆斯特朗。你想讓我給你讀他的書嗎?」尼爾大方地笑了笑,然後坐在她的床邊。「我很想聽你讀書,艾米麗。可以不必是這本書,《小熊維尼》《灰姑娘》或《睡美人》都可以。」「不,我想給你讀阿姆斯特朗這本書,因為書名和你的名字一樣。這本書不厚,但真的很有趣。我讀給你聽。」
孩子爬上他的膝蓋,整理好裙子,打開書讀起來。很明顯,她很自豪能夠給外公的好朋友講述登月第一人的故事。
不知道這個可愛的小女孩是不是喚起了尼爾心中早逝的小女兒的記憶——在這位年邁的老人心中,這份曾經沉重到扛不起來的傷痛也許已經變為淡淡的憂鬱,變輕薄了,但瀰漫在一張一合的每一呼吸中。
也許珍妮特對尼爾的怨恨是有道理的。身為太空人的他沒有時間陪伴家人,且尼爾從小便是沉默寡言、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他不會給妻子準備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也不會每天抱著孩子,告訴他們爸爸是那麼愛你,愛你直到月亮再回來。
但也許沉默的愛反而是最最深沉的。
「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在根據《登月第一人》原書改編的同名電影中飾演阿姆斯特朗,影片裡的阿姆斯特朗在靜海基地留下了女兒凱倫的手鍊。身著太空衣的高司令看起來如此高大,就像所有的父親一樣;但儘管外表看起來波瀾不驚,他的背影又是那麼孤獨與哀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也許需要到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6之地——才能得到暫時的舒緩吧。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阿姆斯特朗在靜海基地裡留下的並非女兒的手鍊。
他留下的到底是什麼呢?
去看看《登月第一人》這本書,書中自有答案。
「導筒」薦書
《登月第一人》
作者:[美]詹姆斯·漢森、
譯者:陳巧蓉
內容簡介
1969年7月21日,他伸出左腳踏上了月球。這不過是一個普通成年男子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登月第一人」從此成為傳奇。為什麼會選擇不是軍人身份的阿姆斯特朗?在登月艙故障時,挽救三位太空人性命的僅僅是一隻原子筆?謝絕商業代言和從政邀請,超級英雄返回地球後如何繼續「人間生存」?迄今最龐大人類登月工程阿波羅計劃只是美國精心營造的一場騙局嗎?
尼爾·阿姆斯特朗本人唯一授權傳記—《登月第一人》試圖完整展現這樁宏大事件的處處細節,全景解密人類第一次登月全過程。兩度提名普立茲獎的航天史作家詹姆斯·漢森歷時5年成書,採訪傳主超50小時,根據諸多獨家第一手私密資料,詳盡記錄阿姆斯特朗複雜而傳奇的一生。聚光燈之外,「登月第一人」不過是一個和我們一樣呼吸、奮鬥與生活的普通人。
作者簡介
詹姆斯·漢森(James R. Hansen) 美國宇航局前歷史學家,科學與技術史專家,奧本大學榮譽歷史學教授。創作了12本航空航天史專著,兩次被提名普立茲獎歷史類著作獎,榮獲美國國家太空俱樂部授予的羅伯特·戈達德獎、美國空軍歷史基金會頒發的傑出證書、技術史學會頒發的尤金·弗格森傑出參考著作獎等。 1995年創作的《航天革命》被美國宇航局提名普立茲獎,這是美國宇航局唯一一次提名一本書。另著有《起飛》《風與遠方》等歷史著作。 《登月第一人》是他的代表作品,2018年被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改編並拍成同名電影,榮獲金獅獎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等多項大獎。
原標題:《永恆的紀念——你知與不知的登月第一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