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成為登月第一人。以此為開端,世界各國航空航天技術突飛猛進,月球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摘下,露出它姣好的面容。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對上世紀首次登月壯舉產生了質疑。據美方調查顯示,1999年,有6%的美國群眾對人類首次登月的真假產生質疑,到2006年,質疑人數不減反增,比例高達37%。
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美蘇軍備競賽,首次登月的陰謀論
上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美國和蘇聯兩大世界強國處於世界霸主地位的爭奪之中。蘇聯率先於1961年發射東方1號宇宙飛船,歷時1小時48分,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駕駛太空人加加林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美國在航空航天技術層面落後於蘇聯當然不服氣,開始巨額投入支持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開啟了阿波羅計劃。終於在1969年,阿姆斯特朗駕駛的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通過無線電視,美國還對這場國際盛事進行了遠程直播,在全球範圍提高了美國軍事影響力。
也正是因此,在後世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阿姆斯特朗登月奇蹟」是一場「世紀大騙局」,目的便是藉機打壓蘇聯,證明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在留有的現存影視圖像資料中,對於美國國旗星條旗為什麼在沒有空氣的太空中也會飄展、照片中物體的影子方向不統一、在太空中拍攝的照片背景中沒有星星等現象提出了質疑。
傳記片《登月第一人》上映,引發全民大探討
2018年,由史匹柏擔任編劇,鬼才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拍攝的《登月第一人》在國外院線上映。《登月第一人》改編自詹姆斯·漢森的傳記作品《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人生》,由高斯林飾演主角阿姆斯特朗,真實還原首次登月的歷史事件。
在影片中,達米恩導演採用了大量第一人稱視角的拍攝,從飛行器試飛到測試再到阿波羅11號,對發射時顛簸、失控時的離心力以及月球地表是侵入式描繪,無論是畫面細節的呈現還是拍攝手法的獨特,都能看出導演達米恩的用心程度。
《登月第一人》上映後,為不了解當年登月事件的人們提供了詳細的可參考資料。只有當你完整觀看影片後,你才會知道,在當時一臺超級計算機可能都沒有現代智慧型手機運算速度快的時代,將一架載人航天飛船送入太空成功登月後,還能完好返回,聽起來是件神話,但事實卻真實地令人驚嘆。
歷史回憶殺,電影和事實真相的交映
《登月第一人》電影鏡頭刻畫細膩,劇情細節嚴謹考究,狠狠地打擊了「登月造假」言論和質疑者的氣焰。同時,《登月第一人》不僅為當初看過電視直播的老一輩帶來一場經典回憶殺,也為年青一代搭建了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橋梁。因此《登月第一人》這部電影背後映射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遠超過一部電影本身的價值。
更為可貴的是,導演達米恩在拍攝過程中,特意弱化了美國國家精神和個人英雄主義,而是重點突出阿姆斯特朗所代表的國際主義精神。
除此之外,電影中對阿姆斯特朗家人、朋友和工作環境都給予了一定的鏡頭描述,通過旁觀人視角,讓主角阿姆斯特朗的形象更加鮮活飽滿,同時阿姆斯特朗對家人的感情也讓其角色更具血肉,營造出一個偉大又普通的英雄形象。
《登月第一人》已於近日在全網上線,想紀實體驗初探月球的真實情景,想更豐富你心中的英雄形象,就一定不要錯過《登月第一人》這部年度大片了。
喜歡的小夥伴也可以在本篇文章下參與評論,分享《登月第一人》相關話題回復,將有兩名幸運兒被抽取獲得《登月第一人》正版周邊棒球帽一個,或超精美鐳射筆記本一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