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第一人」:近幾年最好的太空片之一

2020-12-06 凌睿電影

2014年,一部叫做《爆裂鼓手》的電影橫空出世。

該片一舉拿下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並且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而影片的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當時(2014年)才29歲。

2016年,他執導的第二部作品《愛樂之城》更是頒獎季的人生贏家,獲得14項奧斯卡提名,是繼《彗星美人》和《鐵達尼號》後第3部獲得14項奧斯卡提名的電影,成為獲得奧斯卡提名最多的電影之一。

而達米恩也憑藉該片成為奧斯卡最佳導演。

更重要的是,達米恩獲獎時(2017年2月26日)只有32歲零38天,這意味著他不僅是奧斯卡最佳導演,還是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

此前這一記錄的保持者是諾曼·陶羅格,他憑藉《淘哥兒》獲得第4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獲獎時(1931年11月10日)32歲零228天。

諾曼·陶羅格的紀錄足足保持了85年零3個月之久,最終被達米恩打破。

處女作、第二部作品接連受到業界高度認可,達米恩也因此被譽為現代最天才的導演之一。

擁有無數光環的加持,使得達米恩的第三部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一經上映就再次成為影評人和網友的熱議對象。

《登月第一人》

該片除了導演是奧斯卡最佳導演獲得者之外,編劇喬希·辛格也曾憑藉《聚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同時還為《華盛頓郵報》撰寫了劇本。

監製史匹柏拿過奧斯卡,攝影師萊納斯·桑德格倫拿過奧斯卡,剪輯師湯姆·克羅斯拿過奧斯卡,配樂師賈斯汀·赫維茨拿過奧斯卡,視覺特效師Paul Lambert也拿過奧斯卡……堪稱全奧斯卡陣容,整個劇組擁有的小金人的數量已經可以自己舉辦一場奧斯卡了。

再加上男主演是兩次提名奧斯卡影帝的瑞恩·高斯林,女主演克萊爾·芙伊是艾美獎視後兼金球獎視後……

毫不誇張的說,《登月第一人》絕對是今年陣容最強大的電影之一。

截止11月22日,《登月第一人》MTC 84分,爛番茄新鮮度88%,均分8.1,也意味著達米恩將第三次向奧斯卡發起衝擊。

從達米恩以往的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反套路的地方,比如《爆裂鼓手》中師徒之間互相傷害的行為和以往歌頌恩師的電影大相逕庭,而《愛樂之城》更是讓人猜中開頭沒猜中結局。

《登月第一人》也是如此,一聽片名讓人覺得又是一部為國家英雄歌功頌德的主旋律電影,結果恰恰相反,這是一部「反英雄主義」電影。

以往提到登月,給人的印象都是美國多麼強大,阿姆斯特朗多麼偉大,《登月第一人》卻反其道而行之,講述了一個草根為了國家的面子工程經歷了女兒夭折、好友遇難、家人反對、公眾質疑等種種困難後,因為運氣好而偶然成功的故事。

他不是什麼英雄,他只是抱著必死的心理去執行任務,結果一不小心活了下來,又一不小心成了名垂影史的偉人。

電影中的阿姆斯特朗
現實中的阿姆斯特朗

1966年,阿姆斯特朗乘坐雙子星座8號飛船執行太空任務時飛船發生故障。

飛船故障並不是阿姆斯特朗的錯,反而他還憑藉嫻熟的技術和冷靜的頭腦化解危機,

然而NASA仍然決定讓另一個人,愛德華·懷特做第一批登月的人。

(1965年6月3日,愛德華·懷特代表美國展開太空行走,比蘇聯晚了兩個半月。)

電影中的愛德華·懷特
現實中的愛德華·懷特
愛德華·懷特太空行走的真實照片

結果1967年,阿波羅1號飛船在模擬登月時發生火災,愛德華·懷特、維吉爾·格裡森、羅傑·查菲三位太空人無一生還。

阿姆斯特朗失去首次登月的機會,原本是一個遺憾,卻因禍得福撿回一條命,而且又幸運的成了登月第一人。

人生的魅力從來都不是如願以償,而是陰差陽錯。

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你想得到什麼,最後沒有得到,反而得到了另一樣東西,而且並不比你想要的那個差。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原本愛德華·懷特、維吉爾·格裡森、羅傑·查菲才是第一批登月的太空人,他們不幸遇難才輪到阿姆斯特朗,後者成為登月第一人只是運氣好罷了。

當然,這樣說也有點冷漠和殘酷,畢竟是三位太空人的生命,他們的悲慘遭遇誰也不希望發生。

雖然成為了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也並不會因此感到驕傲,也不會感到幸運,因為他的成功是建立在無數遇難太空人的死亡之上。

用眾多太空人的生命,換取自己至高無上的榮耀,並不是他的本意。

當然,太空人們的遇難並不是阿姆斯特朗的錯,美國太急功近利是釀成悲劇的重要原因,如果他們慢慢來,一步一個腳印,想必發生事故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60年代正是美國和蘇聯太空競賽的白熱化階段,我們不可否認太空競賽對科技的積極影響,但同樣也不可否認該事件主要是以政治目的為主,是為了帶來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顯得比別的國家更高大上。

而代價,則是難以計數的人力物力、時間成本,以及太空人寶貴的生命。

比如說,1965年3月18日,蘇聯搶先美國實現太空行走,美國人應該為科技進步感到高興才對,然而愛德華·懷特(他比蘇聯晚了兩個半月實現太空行走)卻生氣的錘了一下桌子。

又比如1966年3月18日,阿姆斯特朗和搭檔大衛·斯科特乘坐雙子星座8號執行太空任務,任務成功後NASA成員的第一反應不是檢查飛船會不會發射故障、太空人能不能安全返航,反而是油然而生的優越感和對蘇聯的嘲諷。

(電影中,大衛·斯科特說他唯一的願望是再上一次太空,後來他如願以償上了太空,成為第7個踏上月球的人,1971年7月26日他乘坐阿波羅15號登月,並在月球表面停留了3天。阿波羅15號返回後,他被發現在太空衣中攜帶了三百九十八枚未經許可的首日封,其中一百封已賣給了德國商人瓦爾特·埃爾曼,陷入「郵票醜聞」的他從此再也沒有執行過太空任務。)

電影中的大衛·斯科特
現實中的大衛·斯科特

比蘇聯慢了一拍就生氣,領先蘇聯就感到自豪,這說明太空競賽早已偏離了科學探索的初衷,變成了美國和蘇聯互相攀比的行為,政治意義遠遠大於科學意義。

據統計,阿波羅計劃總共耗資約255億美元,歷史上總共有22位太空人為太空事業獻出生命。

從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先後有12名美國太空人登月,之後美國就再無登月行為,原因就是政治任務已經完成,而且登月的投資和回報完全不成正比,堪稱萬本一利。

這些數據都不禁讓人衡量登月的利弊關係。

這一點在太空人的家人,以及記者、人民群眾的質疑聲也有所體現。

「您覺得這個項目真的值得嗎?值得耗費這麼多金錢和生命嗎?」

「花那麼多錢去哪個我們完全不了解的地方真是荒唐,錢可以花在更有用的地方。」

「我的工資還沒有發,為什麼想去月球?」

最諷刺的是,NASA早就知道阿姆斯特朗等三位太空人有可能有去無回,所以提前為他們寫好了遺書,還準備好了葬禮:命運給了那些勇士去月球探索的機會,並長眠於月球上。每一個在夜晚抬頭看月亮的人,都會知道在另一個世界的某一個角落裡,有一個永生的人。

NASA並沒有成功登月的信念,僅僅為了比蘇聯早一步登月,就賭上3位太空人的性命(而且此前已經有3位太空人遇難),實在讓人心寒。

我很早之前就看過NASA提前為三位太空人寫好遺書的新聞,但是在電影裡看到這個情節時仍然感到深受觸動。

因此,阿姆斯特朗並不是什麼仰望星空、懷揣遠大夢想的人,他完全是被國家和命運推著往前走。

在成功登月後,一夜成名的阿姆斯特朗也無法應付潮水一般隨之而來的名聲。

他曾感慨道:「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別人才不把我當做一名太空人看?」

電影中,導演再一次發揮了美國人的「自黑精神」,美國登月計劃的勞民傷財和面子工程在電影中都暴露得一覽無餘。

(當然,登月也並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它使得人類的科技飛速發展,還提供了驚人的就業崗位,其科技成果所帶來的深刻影響讓人類至今受益。)

與其說「自黑」,不如說是「寫實」,電影沒有將祖國歌頌得多麼利國利民,也沒有把阿姆斯特朗塑造得多麼英雄氣概。

甚至,按照以往美國主旋律電影的套路,《登月第一人》本應該著重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國旗的鏡頭,特寫、慢鏡頭、再配上氣勢磅礴的音樂,讓人瞬間熱淚盈眶。

然而導演根本沒有拍阿姆斯特朗插國旗的鏡頭,比某部舉國旗、曬護照的電影克制不少。

這樣的處理不但沒有削弱電影的力量,反而還原了最真實的美國,同時賦予了阿姆斯特朗一種質樸的魅力。

他沒有想過要做一名英雄,更多的是為了做一名好丈夫、一名好父親而努力。

當他說完那句「人類一大步」的經典名言後,他站在月球表面上,天地間遼闊無垠,鬥轉星移,萬籟俱寂,家人的點點滴滴浮現在他眼前。

站在月球上,他想到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自己的家人。

他終於拿出女兒的手鍊,緩緩扔進隕石坑,和過去揮手告別,轉身擁抱新生。

對女兒的思念化作屢屢柔情,瀰漫在月球大地上。他終於放下牽掛和執念,和自己握手言和,這一幕絕對是年度最震撼瞬間之一。

如此精彩的表演,讓瑞恩·高斯林第三次爭奪奧斯卡影帝又多了幾分把握。

寫實,同時又注入了深情;平凡,同時又包裹著高光,都讓這部電影成為近幾年最好的太空片之一。

相關焦點

  • 美國登月是世紀大騙局?最新技術揭露「真相」
    )登陸月球留名青史,成為首位登陸月球的人類,還拍下影片作為證明,但不少人對此保持質疑,認為一切都是美國自導自演,甚至直指公布的登月影片光影不正常,像在攝影棚拍攝的。知名圖像處理技術大廠「NVIDIA」,近期用最新技術模擬當年的光影折射表現,證明影片呈現的光影折射確實是太陽光照射產生的,打破「攝影棚拍攝」的陰謀論。
  • 《登月第一人》暗示了阿姆斯特朗生命中悲慘的一面
    《登月第一人》達米恩·查澤雷以其迷人的視覺效果、相當保守的劇情正中尼爾·阿姆斯特朗的故事的要害。這部影片由瑞恩·高斯林擔綱主演,劇本則是編劇喬希·辛格根據詹姆斯·漢森的傳記作品改編。登上月球的第一人,也是美國在那個世紀的活生生的化身,阿姆斯特朗是沒有夏娃、不會墮落的美國亞當。他是找到自己伊甸園的探險家,回來之後神秘地退出公共生活,並看到美國人民以及全世界都對太空旅行失去了興趣。
  • 歐米茄超霸登月「阿波羅15號」限量表介紹
    1969年,航天員的一小步,是人類太空冒險史的一大步,而自人類成功登月以來,OMEGA超霸表一直被列為國際太空任務的配備首選,前後任務不知凡幾,能夠成為人類最偉大的科學探險一部份,Omega 感到無比的榮耀,並針對每個重要的登月事件推出限量表款,來紀念這個將永遠傳頌下去的登月傳奇。
  • 看過這部片,我越來越相信美國登月是個「騙局」
    這片無所不在的黑色幽默,讓你一邊發笑,一邊心驚。它是——「搖尾狗」。豆瓣評分8.1。爛番茄新鮮度85%網友評價:不看會後悔。這片有多牛?只拍了29天,卻獲得了包括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近10項提名!導演的掌控能力,演員的演繹能力,都是一絕。
  • 《登月第一人》:成功的登月行動,失敗的登月電影
    《阿波羅13號》劇照而從美蘇太空競賽講起,一直講到「阿波羅11號」登月行動的電影《登月第一人》反而有些不討巧,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阿姆斯特朗去了月球又回來了,它沒有懸念感。《登月第一人》劇照雖說剛剛過世的好萊塢著名編劇威廉·高德曼曾在《銀幕產業大冒險》一書裡開篇的第一句話就寫道,「誰都說不出個所以然」(Nobody knows anything),但架不住每個人都有當事後諸葛亮的衝動,對於2018年新片《登陸第一人》票房慘敗的原因,各種分析層出不窮。
  • 「阿波羅17號」登月影片被爆造假
    太空人登月一直是人類史上最驕傲的成就之一,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陰謀論者認為這一切可能是假的。
  • 歐米茄腕錶出鏡電影《登月第一人》
    由環球影業 (Universal Pictures) 出品的電影《登月第一人》 (First Man) 日前已於美國上映,腕錶愛好者、太空迷和電影觀眾能夠在電影中見證歐米茄腕錶在人類太空探索歷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黃安質疑「美國太空人沒登月」陸網嗆爆:反美到弱智
    據臺灣媒體報導:57歲資深藝人黃安長年在大陸發展,多次表明政治立場,而近年來中美爆發衝突,黃安也時常發表反美言論,引起兩派網友交戰,日前他再度發文表達立場,大談第二位登月的太空人伯茲·艾德林(Buzz Aldrin),質疑當初根本沒有登上月球,不料卻引來大陸網友炮轟。
  • 《登月第一人》:高度還原美國登月全程,高燃
    《登月第一人》作為一部2018年上映的電影,完美的運用現代科技加復古模型給觀眾還原了1969年美國登月的壯舉。故事從主角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前的前十年開始。 那時候的尼爾還是美國空軍基地的一名飛行員,只要美國空軍研發了新型的航空裝備,尼爾總是擔任試飛員的工作。
  • 《登月第一人》觀後感
    《王冠》中優雅的克萊爾·芙伊除《登月第一人》外,這位憑藉《王冠》第二季再次奪得艾美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的「視後」還接任了魯妮·瑪拉,主演了《龍紋身的女孩》第二部——《蜘蛛網中的女孩》。金球獎、評論家協會獎等頒獎季各大獎項最佳女配角的提名,便是對她出色演技的有力證明。
  • 《登月第一人》:不止還原歷史,還有家庭、生死與感動
    光看《登月第一人》這個直截了當的片名,許多人應該能想得到電影的主角是人類歷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然而,超出人們預想的是,《登月第一人》並沒有老調重彈地花大量篇幅去描摹所謂的英雄壯舉,而是著墨於阿姆斯特朗在從試飛員到正式登月長達近十年的人生。
  • 《登月第一人》被槍斃,2018我們錯過了哪些好萊塢分帳大片?
    作者 / 坦克近日,航天研究員張小平離職導致中國登月計劃造成巨大影響的新聞在網絡引發了熱議
  • 《登月第一人》全網上映,第一視角感受阿姆斯特朗登月傳奇故事
    也正是因此,在後世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阿姆斯特朗登月奇蹟」是一場「世紀大騙局」,目的便是藉機打壓蘇聯,證明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在留有的現存影視圖像資料中,對於美國國旗星條旗為什麼在沒有空氣的太空中也會飄展、照片中物體的影子方向不統一、在太空中拍攝的照片背景中沒有星星等現象提出了質疑。
  • 「太空時代」的設計
    02 | 太空電影03 | 太空設計60年代,美國*國際主義設計佔領了高地,成為統一西方世界的審美風格,象徵著均質、批量、大眾的現代主義美學以及「福特主義」特點的產品隨處可見。例如:基於對美國大眾文化產品的研究,而在英國興起的「波普運動」;試圖顛覆資本社會傳統利益語境的義大利「激進運動」;隨著加加林登月悄然而至的「太空時代美學」;以原始自然為靈感的「嬉皮士風」。
  • 《登月第一人》好萊塢科幻大電影
    現在,好萊塢的樂觀情緒處於低迷狀態,登月第一人提出了從雙子座試飛到阿波羅企業的太空探索歷史,這只是另一種帝國主義風險,其中美國例外主義被證明是可悲和神經質的。沒有任何領導演員,瑞恩·高斯林飾演阿姆斯特朗,克萊爾·福伊飾演他的妻子,珍妮特,傑森克拉克擔任太空人艾德·懷特,以及西班恩海因茲擔任美國宇航局載人太空飛行器中心主任羅伯特吉爾魯斯,都是美國公民。
  • 尼爾·阿姆斯特朗:永恆的紀念——你知與不知的登月第一人
    在太空基金會進行的調查中,尼爾一直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太空英雄。2013年,《飛行》雜誌將他列為「51位最偉大的航空英雄」之首。然而,他的所有榮譽也許都比不上他最最璀璨的頭銜——登月第一人。20世紀60年代,地球上有超30億的人口。第一個擺脫地心引力登上月球表面的,為什麼偏偏是他?
  • 《登月第一人》: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近期一部講述人類第一次登月的電影備受關注,它就是——《登月第一人》,導演是大名鼎鼎的米安·查澤雷。
  • 《登月第一人》是怎麼拍出來的?
    作者/Bill Desowitz(IndieWire)譯者/戴丁丁 譯者按:對影迷來說,《登月第一人《登月第一人》面世之後,人們津津樂道,大談它特殊的切入角度,和獨特的影像質感,尤其是它不可忽視的主觀視點。我想大家都很好奇,這一系列奇妙的觀感,是如何通過技術手段達成的呢?
  • 西媒披露:登月第一人原本應是奧爾德林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導西媒稱,1968年聖誕節期間阿波羅8號成功繞月飛行後,在第二年的夏季進行登月被認為非常逼近現實。儘管並非完全確定,但呼聲很高。誰將被選為執行這一任務的太空人?負責挑選的是原美國空軍飛行員、著名的「水星七傑」之一唐納德·斯萊頓,當時他已經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飛行任務成員辦公室主任,他的話被奉為「金科玉律」。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13日報導,為了避免懷疑或被指責偏袒,斯萊頓建立了一個嚴格的甄選體系:每架宇宙飛船指派一個由三人組成的飛行員團隊,另外還有一個預備團隊和一個支援團隊。
  •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登月後曾失聯3分鐘!
    比方說楊利偉,比方說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邁出飛船,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踩上月球土壤的太空人,同時,他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飛出地球在除了地球以外天體上,成功留下人類足跡的太空人。他和他的搭檔在月球成功停留了2.5個小時後,安全返回了地球,不過關於他,卻有著一些大家不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