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姥爺好~
有一部片子,十點君曾經向很多人都推薦過,所有看過的人,都只有一個評價:牛!
這片無所不在的黑色幽默,讓你一邊發笑,一邊心驚。
它是——「搖尾狗」。
豆瓣評分8.1。
爛番茄新鮮度85%
網友評價:不看會後悔。
這片有多牛?
只拍了29天,卻獲得了包括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近10項提名!
導演的掌控能力,演員的演繹能力,都是一絕。
本片導演巴瑞·萊文森,就算你不認識他,也一定聽說過他的片子:「雨人」、「出神入化」、「早安越南」······
他編劇或執導的作品至少獲得過8次奧斯卡提名。
真正是拿獎拿到手軟。
而片裡的兩大主演,也都是影帝級別的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塑造的角色一卡車都裝不完,被稱為「好萊塢」變色龍。
「雨人」,「推銷員之死」,「畢業生」,他的作品半個世紀內都是經典!
至於獲得過6次奧斯卡提名,可能只是他輝煌人生的一個小浪花了吧?
另一位主演羅伯特·德尼羅,同樣是大名鼎鼎的奧斯卡影帝。
他的片子你更耳熟,幾乎都是同類型片裡的NO.1。
「盜火線」,「美國往事」,「喜劇之王」,「教父2」等等,他的經典影片,不管你幾歲都至少聽說過一部!
劇情片、喜劇片或是黑幫片,他更是隨便演什麼都是出神入化。
堪稱美國教父級演員!
看完這個班底,你是不是突然對它被提名奧斯卡,沒有一絲絲懷疑了呢!
演員是全明星陣容,內容也相當不俗,基本是全程震驚臉看完。
幾個轉折看得你跌宕起伏,故事還大膽新穎。
有時候你甚至分不清,片子裡的是編劇寫的故事,還是在影射某些事實?
更牛逼的是,這片還同時打了美國政客和傳媒一巴掌,而他們居然還無法反駁。
內容很簡單,總統在競選前夕,突然爆出一起性醜聞,再遮遮掩掩已經來不及了,競爭對手那邊都已經準備好致命一擊了。
唯一能夠轉移公眾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製造一場世界性新聞,蓋過醜聞的風頭。
怎麼辦,公關團隊想了一個辦法:利用媒體虛構一場戰爭。
用媒體虛構戰爭?怎麼可能!
你以為我傻啊,才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就看看他們怎麼裝這個逼。
首先,他們找了一個製片人。
什麼鬼,難道不是該聯繫國防部調個兵什麼的,製造點戰爭的風頭嗎?
不信你們能靠一個製片人玩出花來。
但他們還就決定按照拍電影的方式,製造一場由製片人引導,政府配合,媒體和公眾參與的「真人秀大電影」。
跑男這些真人秀大電影,跟這個比起來low爆了啊。
要讓民眾相信真的有一場戰爭,並且熱情高漲起來,他們做了幾件事。
第一步,以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嗯,這個說法很耳熟)的身份,向電視臺透露,阿爾巴尼亞有恐怖主義行動,甚至在製造核武器。
緊接著總統發聲,稱美國與阿爾巴尼亞進入戰備狀態。
這個可信度已經很高了,基本相信了70%。
但這個過程,怎麼感覺有點像是伊拉克核武器危機的復刻版呢?細思恐極!
不過對於美國民眾來說,這種名字都幾乎沒聽過的國家,就算打仗也不是在美國領土上。
這種新聞就跟早上二環堵車一樣,知道就行了,並不一定要關注。
沒關係,還有第二步。
他們找了幾個演員,棚拍了一場阿爾巴尼亞難民逃難的視頻。
是的,你沒看錯,棚!拍!的!
試鏡,選角,後期處理,電影拍攝流程一個都沒落下!
為了能把群眾同情心激發到最大化,他們甚至還找來了一隻虛弱的貓!
後期一做,攝影棚就變成了阿爾巴尼亞戰亂現場,懷裡的薯片就表成了貓······
突然想去學做後期。
他們再次將這則短片以新聞的方式投到了電視臺。
年輕的少女在最好的年紀卻遭到恐怖分子強姦,小鹿斑比般無辜的眼神,廢墟一片的家園,懷裡還抱著一隻和少女同樣脆弱的貓。
讓人同情心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不救她還是人嗎?
有了「前線視頻」作證,民眾信任度90%,但同情分120%!
那時候要是有微博,絕對屠榜一星期!
接下來,就是關鍵性的第三步。
消息,視頻都有了,還需要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反饋,來燒起這最後一把火。
他們找來了幾個演員,裝作阿爾巴尼亞人,向剛下飛機,風塵僕僕的總統獻上代表虔誠的麥穗。
他們甚至和瓊瑤阿姨一樣,為了烘託氣氛,特意找了個天氣預報有雨的城市演這齣戲。
戲演到這裡,一場戰爭的理由,行動,反饋都有了,還有誰不信?還有誰不動容?
一場完全不存在的戰爭,通過媒體,通過一些看似「板上釘釘」的證據,通過一些人為刻意的作秀,變成了人民心中的事實。
總統這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也瞬間變成了拯救弱小於水火的英雄。
太諷刺了,政客對媒體的操控,輿論對人民的控制,不管哪一個都讓人不寒而慄。
但更諷刺的是,這些電影裡的故事,你總覺得似乎能在生活裡找到原型。
這部片子拍攝於1997年,而緊接著第二年,就爆出了總統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性醜聞。
但在爆出新聞之前,總統與萊溫斯基已經地下約炮了近2年!
這就很值得深思了。
片子裡的一些細節,與後來新聞披露出來的性醜聞細節,在某些地方驚人的相似。
兩個人偷情的地點,都是在總統橢圓形辦公室的私人書房。
片子裡總統醜聞的對象,是來白宮參觀的小女生。
柯林頓的情人萊溫斯基,同樣不是在白宮正式任職,只是白宮實習生。
甚至總統輕觸少女肩頭一幕,與柯林頓和萊溫斯基一起在白宮草坪上的情景也幾乎如出一轍。
所以,這到底是驚人的巧合,還是早已知情的諷刺呢?
還有影片中為了轉移性醜聞危機,在媒體上製造了一起虛假的戰爭,讓十點君想起了一起至今都備受懷疑的大事——
美國阿波羅號登月。
1969年,正式冷戰最白熱化的階段,美蘇兩國的航空競賽如火如荼。
你載人航天,我就要太空漫步,而美國每次都落後蘇聯半步,登月幾乎成為了兩國競爭的主戰場。
這時候美國太空人登月成功,無疑是一舉挽回敗局。
但為什麼現在又過去了40多年,卻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了呢?
一件又一件的證據擺出來,似乎都在質疑當年的美國登月事件只是一場包裝精美的秀。
如果真是這樣,那這不就與片中製片人聯合政府,在媒體上製造虛假戰爭如出一轍嗎?
不敢再細想。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辛辣、諷刺、黑色幽默,這些元素編織起一個巨大的網,讓你籠罩在它製造的驚天事件中無法自拔。
製片人運用視頻,歌曲,流言,讓全國民眾對他們製造的謊言深信不疑。
雖然不否認在片子中有貶低民智的成分,但在消息獲取來源相對單一的時代,媒體消息即真相,幾乎是公認的定理。
即使到了現代,網絡媒體發達,我們有了更多獲取消息的渠道,但在漫天信息中仍然無法完全辨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這部片子,如果不談政治,不講陰謀,是不是就是在警示我們:
面對外界傳來的消息,實在是該多些理智啊!
感興趣的,pps就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