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電影出了資源,但遭遇卻有點慘烈。
剛上架沒多久,居然就被刪了……
這部被秒刪的電影,我一說名字,你們肯定知道。
它是——「斯諾登」。
沒錯,就是三年前製造出「稜鏡門」的那個斯諾登。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登曝光美國「稜鏡」監控計劃。
號稱「人權至上」的美國,居然監控了全球成百上千萬人的私人信息。
這種「瘋狂」的行為,瞬間讓美國成為眾矢之的。
各國老大紛紛向歐巴馬發出喝茶邀請,表示我們把你當盆友,你卻把我們當傻子,這場子我們要找回來。
而美國對於製造這場危機的斯諾登,迅速將他列為「叛國者」,並展開調查。
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爭議性的話題和人物,居然有人敢拿他當題材拍電影。
這部片目前豆瓣評分7.6。
IMDB評分7.4。
中外媒體對影片評價褒貶不一,但現在看起來算是中等偏上。
至於票房,不出意外地撲街了。
成本4000萬,下映時全球票房3430萬,虧本收場。
但說實話,這部電影居然能夠在美國上映,十點君有點沒想到。
要知道,從稜鏡門事件後,斯諾登本人已經被列入了美國的黑名單,而電影中卻將他塑造成了一個捍衛權利的鬥士。
這是煽奧觀海的臉啊!
拍攝之初甚至沒有好萊塢公司願意接手,一度找不到投資。
好不容易拍出來了,上映前還被擺了一道。
電影中其中幾乎沒有任何暴力,情色鏡頭,但仍被分為"R」級,就是為了減少觀影人數。
看來米國也沒有傳說的那麼自由嘛。
但不管經歷再坎坷,它還是上映了,並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公映。
沒被一刀切,確實是讓人有些意外。
影片以斯諾登本人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從2004年斯諾登退伍進入CIA,到2013年稜鏡門爆出,這近10年之間的事情。
雖然對當年的事件有所了解,但十點君再看這部電影時,還是會覺得恐懼。
沒錯,是恐懼。
愛國青年斯諾登滿懷熱情,在軍隊中刻苦訓練以求報效國家。
結果小腿不慎受傷,無奈退伍。
但愛國的心不滅,到哪都能做個好青年。
他毅然決然地投入了國家安全局NSA的懷抱。
但在這裡,他卻發現他傾心相待的米國爸爸似乎並沒有宣揚的那么正義。
國家對人隱私的監控,居然細緻到你交了幾個男朋友。
國家公職人員,公然拿監視到的情報為自己謀利。
斯諾登的世界觀開始出現裂痕。
離開NSA,加入CIA後,他發現了更多關於「監控」的秘密。
他變得越來越懷疑自己,越來越不安,恐懼也一步步在擴大。
想想看,我們的個人信息完全被扒光,安全感仿佛被瞬間抽空。
郵件、即時消息、視頻、照片、語音聊天、視頻會議、登錄時間和社交網絡資料等,你覺得是私人隱私的一切信息,都被他人完完整整的記錄。
隨身攜帶的手機,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變成了追蹤器。
你的通話記錄,聯繫人信息等不再是秘密。
甚至監控者會比你媽還清楚,你現在人在哪裡。
即使沒有開機,攝像頭也會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激活,拉窗簾已經不能阻止被拍。
只要身邊有帶攝像頭的電子設備,你就幾乎沒有隱私可言。
恩,這個功能卓偉或者趙五兒應該會喜歡。
換衣服被直播
這樣嚴密的監控,幾乎等於讓你隨時處在被扒光衣服的裸奔狀態。
想想都覺得不寒而慄。
而這種監控,不只針對美國,全球許多國家都被納入了美國的信息監控網絡。
自然,也包括我們中國。
稜鏡項目監控等級地圖
監控的對象,也不僅僅是所謂的危險分子,普通公民同樣處在監控之下。
也就是說,你,我,他,都可能被監視。
一旦你的信息中被檢測出不利於美國的信息,你及你身邊的人甚至極有可能受到調查。
什麼人權,隱私權,在國家安全的幌子下被刻意淡化。
這些種種的曝光,毫無疑問是給了號稱「言論自由」,「人權至上」的美國,狠狠一個耳光。
這部片被下架,我一點都不意外。
敢將這一切拍出來的,是導演奧利佛·斯通 。
這個導演,出了名的膽子大,別人都不敢碰的,他敢。
越戰,他拍過。
「生於七月四日」,以一名越戰參戰士兵的視角,大肆宣揚反戰。
這片還幫他捧回了一座小金人。
水門事件,他拍過。
電影「尼克森」,還原了因水門事件下臺的總統,尼克森的政治生涯。
不吹不黑,將尼克森這個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憑藉此片,他也獲得了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刺殺甘迺迪」、「世貿中心」、「布希」等片,再現了美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事件及人物。
對奧利佛·斯通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敏感不敏感,只有該拍不該拍。
這麼說起來,倒是讓十點君想起了我們國家,也有這麼幾個敢說真話的導演。
王小帥「闖入者」
在這部片子上,奧利佛·斯通的手法一如既往的老練。
以斯諾登向英國衛報爆料的過程為主線,在講述過程中一點一點插入斯諾登發現美國稜鏡計劃的全過程。
利用主角的情緒變化,突出美國「稜鏡計劃」的「瘋狂」。
斯諾登從一個堅定的「愛國者」,甚至不願意在示威活動的請願書上簽字。
變成懷疑國家政策,缺乏安全感,甚至爆光稜鏡計劃的「政見不同者」。
電影畫面和事件的真實畫面交替呈現,比紀錄片的故事性更強,但又讓電影更貼近真相。
比如我們的奧觀海同志就一再在片子裡「客串」。
不過,雖然導演在電影中,將斯諾登塑造成了維護正義的鬥士。
但實際上對於斯諾登的行為,不管是美國國內,還是國際社會,都一直留有爭議。
在電影中飾演斯諾登的,是「盜夢空間」中飾演亞瑟的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嗯,名字太長,我也記不住,咱們就記得他的小名冏瑟夫就好。
長得跟斯諾登本人還真的有點像,500年前是一家也說不定。
雖然長著一張純情小男生的臉,但戲路極寬,什麼樣的角色都演過,有深沉不愛說話的悶騷男,也演過孌童受害者。
多次獲得美國金球獎最佳男演員提名,再修煉幾年說不定也能捧回座小金人。
「和莎莫的500天」
在這部電影中,由他出演的斯諾登,自負,但收斂,克制,極有原則。
不僅在形態上表演出色,還利用聲音演戲,他故意將嗓音壓低,更接近斯諾登本人嚴謹的性格。
雖然電影的可看之處不少,但也無法否認,影片的前半段稍顯沉悶。
尤其是有「第四公民」這樣優秀地,完整展現斯諾登本人的紀錄片珠玉在前,電影再玩還原就顯得有些相形見絀。
但十點君還是覺得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嚴格說起來,這應該是一部意義大於內容的影片。
電影的立場明顯與政府高層不合,但還是有人敢拍,還是可以上映。
但我們缺少的,正是這種敢於直視自身,讓陰影暴露在陽光下的勇氣。
想看的,A站(AcFun彈幕視頻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