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
一年,一天,一分鐘,一瞬間。時間流逝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可能是等待多年的人終於回到身邊,也可能是滿心期待的事情迎來好結果。
對於人而言,時間的變化沒有那麼明顯。充其量就是容貌上的改變。
但對於國家而言,時間帶來的變化是劇烈的。尤其是經歷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用「翻天覆地」這個詞來形容也是毫不過分。
今天,點點要給大家推薦「承載中國整整40年歷史」的偉大紀錄片,名字叫做《從中國到中國》。CCTV出品,評分高達8.1,用最真實的鏡頭告訴觀眾:4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紀錄片的類型很特殊,是真實拍攝類,同時也是紀錄整合類。集合七八十年代著名4部和中國有關的紀錄片,將它們作為資料展示。同時去往這4部紀錄片所拍攝的地點,捕捉同一地點同一人物40年之後的畫面,從而呈現出強烈的對比感。
第一個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安東尼奧尼所拍攝紀錄片《中國》的資料畫面。
市井街頭,老百姓們拿著自己想要的東西,一物換一物。小朋友們穿著背心褲衩,毫無形象吃冰棍打拼乓球。
沒有任何宏大的渲染,全部都是生活中具有煙火氣息的畫面。一看就知道這是愜意的生活日常。
但很遺憾。這樣一部充滿煙火氣息的紀錄片被當時的中國禁了。原因是:鏡頭下的愜意場景和時代所提倡的積極勤勞思想不同。
該片被禁32年後,2004年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安東尼奧尼電影回顧展」上放映了一場,算是正式與中國觀眾見面,但仍有不少影迷與其失之交臂。
直至今年,CCTV的《從中國到中國》將它再次以「歷史資料」的身份出現在觀眾面前。雖說過程艱難,卻令人感觸深刻。
——終於,我們開始正式歷史,開始勇敢審視過去的不足,努力開始明天的改變。
第二個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伊文思《愚公移山》。導演組走訪拍攝,前往《愚公移山》曾經去過的所有地點,40年前的畫面和40年後形成鮮明對比,讓觀眾情不自禁發出感慨。
四十年前,是一名老人在做面人。動作敏捷迅速,一看就知道把手藝融合在了記憶中,就算閉著眼睛也不會出錯。
四十年後,老人垂垂老矣,面人手藝卻仍舊年輕。被師承爺爺的孫子流傳下來。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時間帶走過去匆忙的生活記憶,留下最珍貴的文化的傳承。這一認知讓屏幕面前的點點唏噓不已。
除卻這兩部作為「歷史資料」的紀錄片之外,《從中國到中國》中還出現了莫裡·納特《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牛山純一《上海新風》這兩部具有重大意義的作品。每部紀錄片的切入點都不一樣,從而組成千姿百態的中國歷史。
個人而言,點點最喜歡《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和夢想有關的故事。
學習大提琴的男孩王健生活貧窮,卻從未放棄過對夢想的堅持。被拍攝進紀錄片之後,他得到珍貴的幫助,得到實現夢想的機會。
一晃40年過去,對夢想的堅持從未改變,一句「中國有知音,似是故人來」更是感動無數觀眾。
牛山純一《上海新風》所承載的感人故事點點就不在這裡給大家過多敘述了,大家可以去紀錄片中自行尋找答案。從歷史意義到人文風俗,從什麼都沒有貧瘠土地到如今的高樓大廈。一點一滴,構成如今強大而具有力量的中國。
強烈推薦大家去看這檔紀錄片。
即使它沒有華麗的鏡頭、沒有高大上的解說,也能憑藉著「尋根主題」和「穿越40年的時空畫面」給觀眾最為強烈的震撼感。
中國的變化實在是太大太大了。大到讓人不敢相信,成為傳奇。
《從中國到中國》給觀眾帶來的是時代的流逝感,更是中國越來越好的滿足感與自豪感。慶幸有這樣一部紀錄片,讓我們了解到國家的巨變過程。
這是是紀錄片的價值,同時也是國家珍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