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我們為何登月「挖土」?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

2020-12-04 瀟湘晨報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今天凌晨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搭乘著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離開地球,登上探月之旅。它肩負著前所未有的使命: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一句話,就是要先去月球採月壤,然後帶著月壤回地球。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在嫦娥五號還在努力奔月的時候,我們採訪了行星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博士,請他帶我們為探月之旅做好「攻略」。

問: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任務。您主要從事月球與行星地質研究,能和我們簡單介紹下月壤是什麼嗎?

鄭永春:通過地基天文望遠鏡對月觀測、繞月衛星的遙感探測等手段,我們發現,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這就是月壤。月壤不僅是月球上的土壤,還包括臥或埋於粉狀風化物中的直徑數米的巖石。不過,由於月面長期受小行星和微隕石撞擊,這些表面的巖石基本上都被粉碎了,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粉末。

問:這一次,嫦娥五號不僅要親訪月球,還要帶著月球「特產」回來。我們為什麼要採集月球樣本呢,研究月壤有何意義?

鄭永春:首先是為了科學研究。我們認識月球,除了遙感手段外,最重要的就是拿到樣品,在實驗室開展精細分析。

月壤是了解月殼巖石圈的組成和分布特徵,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演化歷史的絕佳樣本。它存在於月球表層,遭受了微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所以含有微隕石和小行星撞擊歷史的信息;此外,月壤是從月球固體巖石圈到太陽系空間的過渡帶,月壤暴露於宇宙射線和太陽風中,包含太陽系空間物質和能量信息,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歷史等提供必要的信息。

月壤也是月球資源利用研究的重要載體。月壤中含有豐富的資源,包括可用於可控核聚變的燃料氦-3、鈦鐵礦、克裡普巖等潛在資源,可為月球資源開發利用、月球基地的選址等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地月運輸的高昂成本,目前所謂的月球資源還不具備商業開發價值,只有潛在開發價值。不過,如果有一天人類長居月球,那利用月壤在月球上就地生產建築材料、鋪設路面、生產氧氣和水等將是十分必要的。

問:美國和前蘇聯早先登月時採集過月球樣本。通過研究月球樣本,科學家已有哪些重要發現呢?

鄭永春:在人類的探月歷史上,少數航天大國曾到月球採樣。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國通過阿波羅11號到阿波羅17號載人飛船實施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除了阿波羅13號遭遇失敗外,6次任務共帶回月壤和月巖樣品約381.7千克。蘇聯月球16號探測器從月球豐富海取回了101克樣本,月球20號探測器和月球24號探測器則分別採集到55克與170克樣品。

月球樣品的研究極大更新了我們對月球的認識。可以說,除了靠遙感數據獲得對月球全球性的認識之外,絕大部分與月球有關的發現,都來自月球樣品的實驗室研究。

由於月球樣品十分珍貴,對其開展無損和痕量分析的需求,提升了許多高精尖的實驗分析技術。比方說,科學家在月球樣品中發現了氦-3,它是核聚變的理想原料。研究發現月壤中含有豐富的太陽風氣體氦-3,這是靠遙感手段解決不了的,只能拿回地球上分析。前期嫦娥工程探明,月壤中的氦-3儲量達上百萬噸,能滿足人類約1萬年的能源需求。

問:您曾參與研製成功了國內首個模擬月壤。這一次嫦娥五號將帶回「真」的月壤,您都有哪些期待呢?

鄭永春:我非常期待嫦娥五號能採集約2000克月球土壤和巖石回到地球。這些樣品裡,有一部分是月球土壤,是我很感興趣的研究對象;其中也有很多巖石,科學家希望採集到的巖石類型越豐富越好。

還有一個值得期待的,是在月球表面鑽探取樣獲得巖芯。上一次月球鑽探取樣已經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時期了,深度也尚淺。探測器在鑽探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甚至會被卡住,如果嫦娥五號(鑽探順利)取得完整的巖芯,那這個巖芯價值巨大。因為巖芯是一層一層堆積起來的,記錄著月壤不斷翻轉、掩埋、堆積的過程,而我們只有通過巖芯樣品才能更好地研究月壤的形成過程。

問:人類目前對月球的了解程度如何?

鄭永春:除了地球之外,月球是人類了解最多的地外天體,目前已經進行了130多次探月活動,其中包括6次美國「阿波羅」登月,3次前蘇聯的不載人登月採樣,還有很多次遙感探測任務和軟著陸任務,所以關於月球的探測成果是非常豐富的。

以前,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限於當時的技術手段,科學家判斷月球應該是十分乾燥的;90年代以來,通過遙感探測手段,科學家發現月球兩極永久陰影區可能會有水冰;如今,藉助新技術手段,對六、七十年代的月球樣品進行了重新分析,發現月球樣品裡並非徹底沒水,還是有一些來自巖漿的水,儘管含量非常微小,基本上不可用。前幾天,美國宇航局稱在陽光照射下的月球表面,首次探測到水分子。月球上有水,應該是最新發現之一。

此外,月球對人類的一些新價值也在逐步開發出來。月球是我們人類走向深空的重要一站,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利用月球來監測地球,得到關於地球的整體認知。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新聞—科學網
    視界面望遠鏡與首張黑洞照片
  • 新聞背後 |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對此,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記者採訪了行星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博士,請他帶我們為探月之旅做好「攻略」。3美國和前蘇聯早先登月時採集過月球樣本。通過研究月球樣本,科學家已有哪些重要發現呢? 鄭永春:在人類的探月歷史上,少數航天大國曾到月球採樣。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國通過阿波羅11號到阿波羅17號載人飛船實施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除了阿波羅13號遭遇失敗外,6次任務共帶回月壤和月巖樣品約381.7千克。
  • 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怎麼取樣?有哪些意義?本端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請他為我們解讀。月球上取的土絕佳研究樣本「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為了提高這次採樣的可靠性,以及樣品的豐富性,「嫦娥五號」主要採用兩種採樣方式,即機械臂表取和鑽具鑽取,兩種方式互為備份。「樣本的預期總質量約為2千克。其中鑽取0.5公斤,表取1.5公斤。」所謂表取,是在月球表面採集月壤。
  • 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怎麼取樣?有哪些意義?本端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請他為我們解讀。月球上取的土絕佳研究樣本「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為了提高這次採樣的可靠性,以及樣品的豐富性,「嫦娥五號」主要採用兩種採樣方式,即機械臂表取和鑽具鑽取,兩種方式互為備份。「樣本的預期總質量約為2千克。其中鑽取0.5公斤,表取1.5公斤。」所謂表取,是在月球表面採集月壤。在表取工作之前,先會進行鑽取,鑽頭可深入月球內部2米,鑽取月壤巖芯。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完成,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有哪些重大意義?
    (中新社發 中國國家航天局 供圖)華輿訊 據新華視點報導,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
  • 我們和國家天文臺苟利軍研究員聊了聊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專家介紹:苟利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天文臺恆星級黑洞研究創新小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執行主編。曾在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供職,2012年加入國家天文臺。7個月,最遠4億公裡。
  • 深度觀察: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有哪些重大意義
    隨著採樣任務的進行,中國首次進行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的目標已經接近完成。為何嫦娥五號任務此次選擇了兩種採樣方式「挖土」?有人採樣和無人「挖土」有哪些差異?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又有哪些重大意義呢?為何選擇兩種「挖土」模式據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完成,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有哪些重大意義?
    (中新社發 中國國家航天局 供圖)華輿訊 據新華視點報導,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月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橘紅色玻璃形式顆粒。
  • 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景益鵬
    仰望星空,我們常常會發出「宇宙之問」,例如宇宙最初是什麼模樣?它是如何演化成現在的狀態?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活動的?還有那看不見的暗物質究竟是什麼?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星系宇宙中心首席科學家景益鵬和他的創新團隊正試圖回答這些「宇宙之問」。
  • 對話國家天文臺陳學雷:「嫦五」奔月將解答此前「沒回答的問題」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專家簡介陳學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組首席科學家、星系宇宙學部副主任,我國暗能量射電探測關鍵技術「天籟」項目負責人。11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從海南返回北京的途中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採訪。這是他第一次造訪文昌航天發射場,電話那頭,這名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難掩見證發射成功的「小激動」。
  • 月面「挖土」,嫦娥五號有絕招
    隨著採樣任務的進行,中國首次進行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的目標已經接近完成。為何嫦娥五號任務此次選擇了兩種採樣方式「挖土」?有人採樣和無人「挖土」有哪些差異?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又有哪些重大意義呢?為何選擇兩種「挖土」模式據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
  • 月面「挖土」,嫦娥五號用這招就夠了
    隨著採樣任務的進行,中國首次進行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的目標已經接近完成。為何嫦娥五號任務此次選擇了兩種採樣方式「挖土」?有人採樣和無人「挖土」有哪些差異?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又有哪些重大意義呢?為何選擇兩種「挖土」模式據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UFO研究專家王思潮逝世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UFO研究專家王思潮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龔菲 2016-06-17 17:41 來源:澎湃新聞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始用絕招「挖土」,專家:意義重大
    隨著採樣任務的進行,中國首次進行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的目標已經接近完成。為何嫦娥五號任務此次選擇了兩種採樣方式「挖土」?有人採樣和無人「挖土」有哪些差異?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又有哪些重大意義呢? 為何選擇兩種「挖土」模式 據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
  • 嫦娥五號登月挖土,美國提出過分要求,斯諾登:阿波羅登月是假的
    俗話說得好,十年磨一劍,也許在其他國家看來,我國嫦娥五號登月工程只是短短數十天一來一去的簡單過程,可事實上為了見證這令人驕傲的一刻,我國的整個科學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絲一毫的鬆懈都不敢有當然,過程不參與,很多國家卻也是緊盯著嫦娥五號的成功不放。
  • 新知| 我們為什麼要去月亮上「挖土」?什麼時候可載人登月?
    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首次登月並採集回了月壤樣本。時隔半個世紀,中國終於也要採集月壤了。按照計劃,我國將於11月24日凌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擇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通過鏟取、鑽取兩種方式,採集月球樣品並帶回地球。  我們為什麼要萬裡迢迢去月亮上「挖土」?這些樣品能發揮什麼作用?《科技周刊》記者採訪到天文專家,一起去探尋「挖土」背後的故事。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挖土,曾6次登月的美國,為何還和中國討要月壤
    而早在嫦娥五號登月挖土之前,美國就希望中國可以分享月球科學數據,以及月球土壤。,到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登月成功結束,美國曾經6次成功登月,共計從月球上帶回了大約382公斤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本,這些標本由多種不同的工具採集,包括錘、鏟、鉗以及鑽探等,這也是目前最具有研究價值的月巖標本。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挖土,曾6次登月的美國,為何還和中國討要月壤
    而早在嫦娥五號登月挖土之前,美國就希望中國可以分享月球科學數據,以及月球土壤。從1969年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到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登月成功結束,美國曾經6次成功登月,共計從月球上帶回了大約382公斤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本,這些標本由多種不同的工具採集,包括錘、鏟、鉗以及鑽探等,這也是目前最具有研究價值的月巖標本。為什麼還想要中國嫦娥五號的月壤呢?
  • 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這些「土」又如何運回地球?
    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此次月球之旅有哪些精彩看點?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上海市宇航學會資深航天科普專家、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技術顧問陶建中研究員,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得主、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鄭永春研究員。
  •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會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如果這個計劃是由中國公司提出來的,美國會發動全世界來反對,但是就因為馬斯克背後有NASA,誰也擋不住他。對於商業項目而言,成本是除安全之外最重要的因素。而SpaceX到現在為止沒有讓人看到盈利模式和前景,更無從談太空經濟和產業前景。所以本質上,SpaceX屬於個人英雄主義,本質上還是實現某種政治目的的老航天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