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五」落月,挖土動工!

2020-12-03 中華網

原標題:觀察|嫦五落月,挖土動工!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柴雅欣

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預選著陸區示意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

12月1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航天科技人員在監測嫦娥五號探測器工作狀態。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落月牽動國人心。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終於在12月1日晚成功著陸月球,開展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

嫦娥五號是怎麼落月的?和近月制動一樣,落月也要由嫦娥五號自主完成。距離月面比較遠的時候,嫦娥五號通過拍照避開大型障礙物;到了距離月面100米時,懸停,拍照,精確識別,選好落點;隨後,向斜向下飛行,邊下降邊避障,飛到選定著陸點的正上方後豎直下降,並在距離月面較近時提前關閉主發動機,利用著陸腿的緩衝實現軟著陸。

落在哪兒?月球正面風暴洋的預選著陸區。這裡是嫦娥五號的登陸點,即採樣點,還是一片處女地,尚無人類或探測器到訪。

為何選擇這個點?風暴洋是月球上最大的月海,是一片廣闊的灰色平原,由遠古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巖構成。根據目前研究成果,這塊區域形成的地質年代較短,約37億年左右,能幫助科學家對月球形成演化過程有更整體的了解。此外,上升器上升後要跟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在月球軌道對接,通過月球著陸區經緯度的選擇,儘量和軌道器所在的太空軌道面一致,有助於減少燃料消耗,而這一落點正符合要求。

嫦娥五號上升器和著陸器在月面站穩後,將同時使用兩種方式採樣:機械臂在月球表面抓取,以及鑽具鑽取。嫦娥五號隨身攜帶的鑽取採樣裝置、表取採樣裝置、表取初級封裝裝置和密封封裝裝置等「神器」各顯神通,只為帶一捧月壤回地球。

「挖土」聽上去簡單,但由於施工地在月球,情況複雜得多。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在這種環境下鑽孔、鏟挖、把樣品封裝進上升器,對探測器技術要求極高。「採樣時序緊張,動作多,裝置也是全新研製的,需要考慮探測器的測控、光照條件、月面高溫等約束,不確定因素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專家說。

按計劃,嫦娥五號將鑽取約2米深的月壤巖芯柱,採集約2千克重的月壤樣品。也許有人會問:去一趟月球可謂千辛萬苦,為何不多帶點「土」特產回來?

「採集量的多少會影響到容器的大小,進而影響到整個探測器的體積、重量,以及推進劑的需求。」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裴照宇解釋,以2千克的採樣量作為初始值來設計探測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總重量達到8.2噸。如果增加樣品量,探測器很多指標都會增長,8.2噸很可能不夠,最後會超過火箭的運載能力,目前的設計是平衡後的結果。「2千克的數量不算少,工程上可實現。」

對天文物理學家和行星科學的研究者來說,嫦娥五號採集到的樣本,或如跋涉沙漠中的一汪清泉那樣寶貴。距離上一次成功採集月壤,已經過去了40多年。

嫦娥五號採集的樣品,將被用來研究月球的起因和演化。《自然》雜誌還提到,嫦娥五號樣本可以填補科學家對月球火山活動理解上的一個重要空白。這些來自月球的物質還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精準地確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根據計算隕石坑的方法,月球也是為其他行星測年的重要參考。

「在月球表面鑽探取樣獲得巖芯,這是最大的期待之一。」行星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博士表示,上一次月球鑽探取樣已經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時期了,深度也尚淺。

「巖芯是一層一層堆積起來的,記錄著月壤不斷翻轉、掩埋、堆積的過程,而我們只有通過巖芯樣品才能更好地知道月壤形成過程。」鄭永春說,探測器在鑽探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甚至會被卡住,如果嫦娥五號鑽取到完整的巖芯,那這個巖芯價值巨大。

完成2天的辛苦工作後,嫦娥五號就該啟程回家了。第一步是月面上升,上升器和著陸器迎來「分別」時刻。接下來是月面上升段,「月面工作完成後,上升器以著陸器為平臺起飛,經過垂直上升、姿態調整、軌道入射,進入近月點15公裡、遠月點180公裡的上升目標軌道,飛行時間約6分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青說,上升器進入目標軌道後,實施四次軌道機動,最終導引至高度為210公裡的環月圓軌道上。

「此次月面發射的窗口期很短,上升器和軌道返回組合體要精準考慮測控需求、光照需求以及姿態控制要求,以確保交會對接的順利完成。」李青說。

據了解,交會對接完成後,嫦娥五號將等待月地入射窗口的到來,經歷多次中途修正之後,在距離地球5000公裡高度處,實現軌道器和返回器的分離。返回器將以第二宇宙速度衝向地球,在進入地球大氣後,通過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重新跳出大氣層,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進行降落,最終返回器打開降落傘,降落在預定地點。

相關焦點

  • 「聽」落月、挖土,「嫦五」進展順利少不了這些「上海智慧」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落月和採樣階段,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的、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三臺有效載荷,工作順利,已經完成了既定的科學目標。
  • 「長五」送「嫦五」 月球去「挖土」!
    原標題:「長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   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此次任務將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嫦五」像串糖葫蘆?去月球「挖土」有多難?這場直播信息量真是...
    「嫦五」像串糖葫蘆?去月球「挖土」有多難?「嫦五」抵達月面後如何再次啟動返回地球?採回的月壤又對中國的太空探索有何種意義?央視新聞23日晚開始的「陪你追嫦娥」直播特別節目全都講明白了!
  • 「嫦五」月球採樣倒計時,中國為何要去月球「挖土」?
    視覺中國 圖隨著時間進入11月下旬,我國即將擇機發射本國首顆能返回地球的落月探測器——「嫦娥五號」。中國國家航天局指出,藉助「嫦娥五號」,我國即將實現嫦娥工程無人探月部分的最後一個階段——採樣返回。屆時,「嫦五」將自主完成月壤採集,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 最強「挖土」「嫦五」成功奔月,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原標題:最強「挖土」「嫦五」成功奔月,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12秒,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發射!開始歷時23天的探月之旅。
  • 「嫦五」奔月,去月球「挖土」沒那麼簡單!這些知識講給孩子聽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嫦五奔月沒關係這還有個真人演繹的通俗易懂版本了解一下1 「嫦五」去月球做什麼?挖土看似簡單,但不是隨便一鏟子下去就行。要讓挖出來的土有更好的研究價值,必須提高採樣的可靠性,增加樣品的多樣性。把任務完成過程進一步拆解下來就是「一發、一落、一採、一升、一會、一回」。
  • 嫦五成功落月,「挖土」有何期待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嫦娥五號是怎麼落月的?和近月制動一樣,落月也要由嫦娥五號自主完成。
  • 「長五」送「嫦五」,去月球「挖土」!
    北京時間11月24日凌晨,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此次任務將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專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青  作者 張素 郭超凱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嫦娥」月球軟著陸,準備挖土!
    接下來,她就準備在月球上挖土啦! 從上周開始,地月天宮,好不熱鬧。「胖五」火箭,「嫦娥」探測器,以中國探月工程為代表的民族之光,已然成為2020年最後幾周內,夜空中最亮的星。 11月24日4時30分,長五送嫦五,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啟程。
  • 落月成功,開始「挖土」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嫦娥五號落月視頻。
  • 44年全球首次,"長五"送嫦五奔月,為何去月球"挖土...
    據新華社消息,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11月24日5時09分,長徵五號遙五火箭調姿結束,器箭分離。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發射,將運送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實施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 「嫦五」有了你 落月「穩穩地」
    同時,空間力學團隊在羽流與月壤相互作用、模擬月貌區、穩定性試驗面、「嫦娥」再返地球大氣層的穩定性和姿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此次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完成保駕護航。此次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去月球採樣返回,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挖土」。
  • 出發,去月球「挖土」!剛剛,嫦五成功發射
    中國自2004年正式實施探月工程以來,不斷探索,歷經十六載,成功完成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任務以及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實現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戰績。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嫦娥工程規劃為三期,簡稱「繞、落、回」,也就是繞月探測、月面探測、月球自動採樣返回。
  • 嫦娥「五姑娘」完美落月,開始「挖土」!
    降落後又將如何開展「挖土」作業呢?  落在哪?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1日22時57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從距離月面約15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牛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相對月球速度從約1.7 公裡/秒降為零。
  • 盤點那些為「嫦五」升天出力的高校
    今天,老馬主要想和您一起,盤點一下,那些為了「嫦五」默默奉獻的高校。1、「嫦五」總設計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校友—4、國防科技大學:參與多個重要項目的設計與研製(1)為嫦五「挖土」裝上「慧眼」(2)為嫦五回「家」保駕護航(3)為嫦五安全著陸提供支撐
  • 嫦娥「五姑娘」完美落月,開始「挖土」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將從月球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探測器軟著陸於月球哪個區域?探測器如何穩穩地降落?降落後又將如何開展「挖土」作業呢?落在哪?在距離月面一定的高度時把星敏感器的鏡頭蓋起來,待落月之後月塵散去,再通知星敏感器把蓋子打開,這一睜一閉之間,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已經順利著陸在月亮之上。這一過程被科研人員親切地稱為「天黑請閉眼」。看點四:定向天線「一線牽」落月牽動著國人的心。38萬公裡外的嫦娥五號正經歷著什麼樣的考驗?
  • 胖五!嫦五!相當威武!
    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
  • 「嫦五」中的陝西智慧
    嫦娥五號全景相機針對月面高溫進行了適應性設計,其工作溫度上限提高了10℃。全景相機轉臺在整個飛行過程中要經歷約±100℃的溫度變化,且保證一定的指向精度。( 記者 沈謙)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以下簡稱西安分院)為「嫦五」研製了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測控天線、數傳子系統以及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之外,要讓「嫦五」與地面建立順暢的聯繫,就要依靠西安分院研製的測控天線。
  • 「嫦五」成功奔月,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嫦五」奔月,高校立功。本文小編帶大家揭秘嫦娥五號升空背後的「大學力量」。在「嫦五」奔月的任務中,國防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參與了多個重要項目的設計與研製,為嫦娥五號完成探月任務貢獻出科大力量。在整個「挖土」過程中,機械臂及末端採樣器既要避免與月面巖石障礙物或探測器本身發生碰撞,還要能夠高效精確地完成採樣、放樣、抓罐、放罐等關鍵操作。國防科技大學於起峰院士課題組創造性地設計出了基於視覺引導的月面採樣位姿測量方案,相當於給執行任務的機械臂裝上一雙「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