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學家「火星叔叔」鄭永春:
青年科學家走進課堂 讓孩子們愛上浩瀚星空鄭永春利用出差,「順便」去貧困地區學校講課。
鄭永春
「親愛的火星叔叔,我是您的一個小粉絲,還是一個狂熱的小小天文愛好者呢!」福建漳浦縣延安鎮一名12歲的小學生寫給鄭永春的信,字跡略顯稚氣卻透著認真。
春節前夕,在國家天文臺辦公室,鄭永春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展示這封信時,略帶「傲嬌」地說:「多好!這個跟科研取得的成就感不一樣。」
近年來,不惑之年的鄭永春出現在公眾場合,常手拿話筒面帶微笑,給孩子們一遍遍講月球上有什麼、怎樣在火星生存等天馬行空的問題。而在網絡世界,「火星叔叔鄭永春」的微博粉絲達到了18萬。
從2005年加入國家天文臺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至今,他已參加多個重大科學項目,獲得過中科院院長獎、繞月探測工程先進個人、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等榮譽。
為何在繁重的科研任務之外,選擇做「火星叔叔」?「因為我看到一些三四線城市,尤其是貧困地區孩子和一線城市孩子的科學教育普及和科學資源有巨大落差。」鄭永春去年底去了趟安徽金寨縣國子園實驗學校,在這所位於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學校裡,他給四到六年級的學生上了堂科學課。
和之前在貧困地區上課一樣,他發現很多孩子對一些最基本的科學概念都沒聽過,更不說熟悉最新的科學進展了。「我曾給北京海澱區的一所小學上課,那兒的孩子知識面之豐富,可是把科學家都問懵了。」
2018年9月,中國科協發布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進入快速提升階段,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從2015年6.20%提升至8.7%。
鄭永春說,我國科普工作近年有了長足進展,大眾科學素養有了明顯提高,但作為一個父親,加上多次在貧困地區中小學講課的經歷,讓他認識到科普重點應放在課堂上。
鄭永春說,在安徽金寨縣為小學生們上完科學課後,「有學生告訴我,這是他上過的最有意思的一堂課。」去年年底,他還通過在線直播課程平臺,用4節科普課為小學生們講授月球、火星、太陽系以及宇宙、黑洞相關的天文知識,吸引了全國上萬名學生關注,連學校科學課老師也在線「取經」。這些反饋都讓他覺得振奮,「我從不懷疑科學的魅力,只要我們做的好,孩子們是有足夠興趣的。」
2017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育課程標準》。鄭永春組織青年科學家,參與了人教版小學教材《科學》的編寫。「我們的科學教材中,第一次出現了很多當代科學家的聲音,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告訴小學生,如何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怎樣通過實驗、分析等科學方法,了解自然界運行規律。」
2018年2月,在中國科協第340次青年科學家論壇暨首屆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論壇基礎上,數百名從事科學研究、普及、教育、成果產業化的單位及個人共同發起成立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鄭永春當選理事長。
鄭永春說,聯盟源起是2016年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在成都召開的一次年會。那次年會的專題研討幾乎都是學術類的,唯一跨學科的專題就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沒想到這個討論最為熱烈,「從早上8點多一直開到下午3點多,大家中午都不去吃飯,每個人都在講。」
那次會議讓鄭永春認識到,青年科學家對承擔社會責任有極大熱情,而很多地區和領域也需要青年科學家投入,「應該給這些需求搭建對接平臺。」
2018年12月,第二屆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論壇期間,在科普、科教、科創主題外,新增科技扶貧主題。邀請貧困地區的中小學和群眾代表交流,讓貧困地區的科學老師跟科學家建立聯絡群。鄭永春說:「第一次讓中小學老師跟科學家一起交流,看看他們需要什麼,我們能做什麼。這些交流都是我們在實驗室裡、研究裡很少接觸的。」
2016年,鄭永春獲得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頒發的卡爾·薩根獎,表彰他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的貢獻,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榮譽。
他謙虛地說,自己從事的月球和行星地質環境研究「噱頭比較多」,非常適合做科普,「可能我做了些科普講座,寫了些科普文章,人家希望獎勵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可以說我獲獎純屬偶然。」
如何保證在做本職工作的同時,做好科普和科教?鄭永春稱自己也在嘗試,「只要在三四線城市或貧困地區出差,就『順便』去當地學校講堂課,利用一切可利用時間寫科普文章。」他還向科研人員們倡議「三個一」,即「一年寫一篇科普文章,做一場科普報告,用一生寫一本科普書。」鄭永春說,這三件事幾乎不會給科研工作增加任何負擔,「但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那效果就不得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