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鄭永春:胸懷宇宙天地寬 ——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者談...

2020-11-22 中國數字科技館

【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盧冉、李璐、包若冰】

導語:因著「不知疲倦地向中國大眾進行行星科學方面的科普,並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科學」,2016年5月份,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宣布,將今年的卡爾 薩根獎授予鄭永春。但是鄭老師的成就不僅僅在科普方面,他還是一名行星學家,今天我們一起來聽鄭老師聊聊他與科研和科普的故事。

人物簡介:鄭永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行星科學家,科普作家。

十六年前月球研究是個大冷門

中國數字科技館:您現在是中國著名的「行星科學家」,從事行星地質和環境的研究,並參與了嫦娥探月工程、深空探測等重大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纍纍,很受矚目。眾所周知,成為一名科學家很不容易,成為一名宇宙探索這種看似遠離「煙火生活」的科學家更是需要興趣和機會,很好奇您是在何種契機下選擇成為一名「行星科學家」的呢?可以講講這背後的故事嗎?

鄭永春:現在大家對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都耳熟能詳,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可謂是「網紅」一族。但是十六年前,月球研究可謂個大冷門,甚至比現在北大的古生物專業更冷,幾乎沒有人願意學跟月球相關的專業。

但是歐陽自遠院士對月球研究這個領域的描述點燃了我的興趣,然後我就遵從內心做了決定,踏入了與月球結緣的科研道路,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了一個行星科學的研究者。

宇宙化學與比較行星學的通俗解釋

中國數字科技館:確切地說您的研究方向全稱是宇宙化學與比較行星學,您能簡單跟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名詞嗎?

鄭永春:我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大家可能對地球化學比較陌生,但可能聽說過地球物理或者地質學。簡單地說,地球物理是用物理的方法來探測地球,地球化學就是用化學的方法來探測地球。地球化學研究各種各樣的元素或者物質在自然界中的循環。所謂天體化學,就是研究這些元素在天體中的循環,火星化學就是研究火星上的物質循環,月球化學就是研究月球上的物質循環。

更大的一個學科叫行星化學,或者叫地球與行星科學。地球本身是一顆行星,與其它行星有很多共性。研究冥王星,我們就拿地球與冥王星相比較,不然太遙遠的東西就太深邃、無法理解。國外大學裡一般有地球與行星科學系,中國叫地質系或地質礦產系,我們是從應用領域的角度來說的。從科學角度講,地球首先是一顆行星,要按行星的研究方式來認識地球,才能清楚了解地球為什麼是現在的樣子,以及它以前是什麼樣子,以後會是什麼樣子,還有其他星球和我們的星球有什麼不一樣——這就是比較行星學。

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

中國數字科技館:2010年您曾獲得「嫦娥二號」突出貢獻獎,您能談談相關情況嗎?

鄭永春:探月工程是個大工程,有五大系統:太空飛行器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量控制與通信系統、地面應用系統和發射場系統,涉及到成千上萬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系統工程的一個環節中、集體中的一分子,不存在誰傑出、誰貢獻大,而是大家共同的貢獻。我是在探月工程立項之前,就開始研究月球了,參與得早,國家授予這個獎項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和表彰,不說明我個人比別人貢獻大,以後還要繼續努力。

任何以科研為職業的人都是科學家

中國數字科技館:您能給大家講講成為一名科學家的心路歷程嗎?

鄭永春:我覺得成為一名科學家說不難也不難,說難也難。說不難是因為不是只有高考狀元才能當科學家,很多後來成為科學家的人在學校的時候可能成績也就一般,大家不要形成只有在校成績好才能成為科學家這種刻板印象。

難的是想要踏上科學研究這條道路,你首先需要面對的是完成二十多年的求學之路,接受漫長而嚴肅的科學訓練,這一路沒有鮮花和掌聲,也沒有功名和利祿,陪伴你的只有孤獨的求索和堅定的內心;其次是做科研是一項競爭非常激烈的工作,你做的事情要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創新性,只有對自己的研究領域保有強烈的好奇心才能堅持下去;最後需要接納的是即便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和研究隊伍,也不一定能做出令人矚目的成果,中國有8000多萬科研人員,能被公眾廣泛知曉的僅僅是鳳毛麟角。

針對最後一點,我特別想說一句話,不是一定非到白髮蒼蒼,特別知名以後才能被稱為科學家,大家容易把科學家這個名號想得太神聖,在英文中科學家是「scientist」,其本意就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而在我的字典裡就是「任何一個以科研為職業的人都可以被稱為科學家」。

做科普與做科研一樣,都需要鍛鍊

中國數字科技館:2016年5月,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公布您獲得「卡爾薩根」獎,頒獎詞是「因為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國大眾進行行星科學方面的科普,並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科學』」。這是非常高的褒揚,您在從事科研的同事,能在公眾科學傳播領域獲得這樣的成就,真的很令人稱讚。很多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往往忙於科研與各項事務,能抽出很多時間與精力或有興趣做公眾科普的不是很多,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對想做好科普的科研人員有什麼建議?

鄭永春: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不是每一個科員人員都需要去做科普,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科普。如果科研人員本身不適合做科普,興趣也較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如果本身擅長做科普,也感興趣就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做嘗試,比如撰寫科普文章、接受科普採訪、舉辦科普公益講座等。

然後我希望科研單位或者一個團隊至少能重點培養一到兩位科研人員擔任「科學新聞官」。顧名思義,科學新聞官類似於政府的新聞發言人,他的任務是主動闡釋科學事件或是迅速對公眾關注的與科學相關的議題做出回應。相信大家都記得,SARS時期頻繁發聲的鐘南山院士,正是因為科學家的理性發聲,一些社會謠言才得到遏制、民眾的恐慌心理才得到緩解。雖然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所有的科研人員都能去做並做好科普,但是培養一兩位優秀的「科學新聞官」還是很有希望的。

鍾南山院士

最後,從我自身做科普的經驗來講,做科普和做科研一樣,都需要長時間的鍛鍊,不管是熟練使用各種各樣的傳播手段,還是跟媒體、公眾打交道都需要一點一滴的實踐才能逐漸摸索到有效的傳播路徑。我很欣賞國外的「公眾科學家」,這是一個獨立於政府與公眾的第三方角色,當一些熱點科學事件需要闡釋或是偽科學謠言需要破除的時候,他可以站出來發出自己的聲音。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自己要做個科普「網紅」,這是因為「網紅」現在是個傳媒熱詞,我真正的意願是成為一名用心做科普的「公眾科學家」。

人生第四觀:胸懷宇宙天地寬

中國數字科技館:從事行星科學研究和行星科學科普這麼久,您的世界觀有受到什麼影響嗎?從事宇宙探索研究、了解航天科學知識會讓人的思維更廣闊嗎?

鄭永春:可以說從事行星科學研究和行星科學科普對我的世界觀影響很大。為什麼我願意做這方面的科普呢,因為我自身已經感受到中國太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會影響這個國家、民族的發展。

數理化天地生是六大基礎學科,但是中小學卻沒有天文課。不上天文課可能會導致學生們對宇宙、星空的事情一無所知。天文知識讓我們知道地球、人類在宇宙中是很渺小的,卡爾薩根有一本書名為《暗淡藍點》,說的就是從遙遠的地方看過來地球只是一粒浮塵而已。我們從地球看別的星球也是如此。我本人最開始不是學天文的,是環境保護專業出身,後來在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做地球研究,再後來做宇宙化學、天體化學研究,最後參與月球探測,做行星科學研究。很多天文界的朋友也和我分享過太陽系外更大尺度的世界,看到「那個」世界,你會更客觀地意識到,原來我們所處的宇宙是這樣的,原來地球這麼渺小,生命在地球上出現多麼不容易。

從事行星科學科普這麼多年,我有一個很重要的感悟,即人應該有四觀:除了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三觀之外」,還應該加上個宇宙觀。胸懷宇宙天地寬,天文科學真的會對人的世界觀產生很深刻的影響。我的一個夢想是,中國每個學校除了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之外,能再加上一張圖——太空地圖。

相關焦點

  • 專訪鄭永春:胸懷宇宙天地寬 ——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
    眾所周知,成為一名科學家很不容易,成為一名宇宙探索這種看似遠離「煙火生活」的科學家更是需要興趣和機會,很好奇您是在何種契機下選擇成為一名「行星科學家」的呢?可以講講這背後的故事嗎?  鄭永春:現在大家對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都耳熟能詳,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可謂是「網紅」一族。但是十六年前,月球研究可謂個大冷門,甚至比現在北大的古生物專業更冷,幾乎沒有人願意學跟月球相關的專業。
  • 卡爾·薩根逝世20周年|鄭永春:他是一個真正勇敢的人
    除了科學家的身份外,卡爾·薩根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科普作家。他的科普作品具有世界範圍的影響力,他所傳遞的探索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卡爾·薩根逝世後,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為紀念他而設立了「卡爾·薩根獎」。 2016年5月,《太空聯盟》主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鄭永春博士因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的重要貢獻,榮獲2016年卡爾·薩根獎。
  • 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地球化學專業,主要從事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國際行星學會會員等。  2016年獲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長期以來,人們對行星的認識局限在太陽系內。以前,我們看到的滿天繁星,基本上都是會發光的恆星;如今,科學的進步告訴我們,宇宙中的行星數量,可能比恆星還要多得多。其中,一定會有很多像地球這樣的宜居星球!在這些宜居星球上,是否有像人類一樣的高等智慧生命呢?
  • 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本端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請他為我們解讀。月球上取的土絕佳研究樣本「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幾千年來,月球一直是人類憧憬的理想國,對於月球的猜測和想像絡繹不絕。實際上,隨著人類對月球認識的加深,科學家發現月球氦-3的總儲量可能更多。當然,由於地月運輸的高昂成本,目前所謂的月球資源還不具備商業開發價值,只有潛在開發價值。「如果有一天人類長居月球,那利用月壤在月球上就地生產建築材料、鋪設路面、生產氧氣和水等將是十分必要的。」鄭永春說。
  • 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本端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請他為我們解讀。月球上取的土絕佳研究樣本「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幾千年來,月球一直是人類憧憬的理想國,對於月球的猜測和想像絡繹不絕。鄭永春介紹,通過地基天文望遠鏡對月觀測,太空望遠鏡和環月衛星的遙感探測,以及無人駕駛月球車和「阿波羅」太空人的月表巡視勘查,目前已知道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這就是月壤。實際上,月壤指的不僅僅是月球上的土壤,還包括臥或埋於粉狀風化物中的直徑數米的巖石。現在科學家對採集的月球樣品進行的分類,就是依據當時處理「阿波羅」號帶回月球樣品所採用的分類方法。
  • 作業幫名家講堂|鄭永春博士帶你飛上太空,探索宇宙的終極奧秘
    但是,當聽了火星叔叔鄭永春博士於4月26日在作業幫名家講堂「少年科學季」中的一堂精妙絕倫的演講後,更加明確了鄭博士「網紅科學家」的名號實至名歸,論語速和音調,「火星叔叔」絲毫不輸李佳琦不說,他的研究方向和課堂中展露給同學們的各種知識,更是「撩人」!
  • 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未來或可利用月球監測地球數據
    原標題: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未來或可利用月球監測地球數據   11月24日凌晨,搭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點火發射。
  • 「火星叔叔」鄭永春回答「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帶來的8個「天問」
    行星科學家、科普作家、科普中國形象大使、中國科協第五批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基礎科學專委會副秘書長,曾擔任探月工程月球應用首席科學家學術秘書、澳門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夥伴實驗室學術秘書、國家天文臺青促會首任組長、中國天文學會青年天文論壇發起人、國際行星學會會員等。迴蕩了2300年的屈原「天問」終於要迎來回答!
  • 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博士:為何到月球上去「挖土」?樣本有利於...
    針對此次嫦娥五號登月採集月球樣品,記者採訪了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博士,講述嫦娥五號為何要登月去「挖土」? 「火星叔叔」鄭永春博士漫畫圖 月壤是研究月球及地月系演化歷史的「絕佳樣本」鄭永春說,此外,月壤也是月球資源利用研究的重要載體。月壤中含有豐富的資源,包括可用於可控核聚變的燃料氦-3、鈦鐵礦、克裡普巖等潛在資源,可為月球資源開發利用、月球基地的選址等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地月運輸的高昂成本,目前所謂的月球資源還不具備商業開發價值,只有潛在開發價值。
  • 鄭永春:敢於做科普的科學家,都是真的勇士
    本文部分章節,為鄭永春博士為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最著名的科普作品《宇宙》一書中文版所做的再版推薦序言,他並未在此文中「劇透」這本經典著作的內容,而是借薩根之經歷,展示了一位從事科普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困境與勇氣。 卡爾·薩根是科學家做科普的典範,是科學傳播的教父級人物。
  • 太陽系之冥王星為什麼會被開除出行星隊伍
    命名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一棘手問題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挑戰,如果冥王星屬於行星,那麼,這些新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是不是也應該算是行星?」   研究團隊發現,過去200年來,許多行星科學家使用「行星」這個詞的時候,都違反了IAU的定義,但他們仍然堅持這樣用,類似的文獻可以列出100多篇。因此梅茨格認為,IAU對於行星的定義過於草率,如果按照該定義的字面意思理解,宇宙中就不存在行星,「因為沒有行星可以清空它的軌道」。   「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虛假的歷史主張。」
  • 科幻片級別的紀錄片,BBC年度巨製《行星》播出,確定不看一下?
    繼《王朝》系列大火之後,又一部BBC年度巨製《行星》在騰訊視頻上映,這是一部深入介紹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紀錄片,一部並不輸於任何科幻片的「宇宙恢弘史詩」。其實這並不是第一部以《行星:The Planets》命名的紀錄片,在1999年BBC就已經推出了同樣描寫太陽系內行星的紀錄片。但在這過去的二十年的時間裡,人類對行星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計算機特效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這些都足以支撐起一部全新的史詩級記錄片了。
  • 青年科學家走進課堂 讓孩子們愛上浩瀚星空
    去年年底,他還通過在線直播課程平臺,用4節科普課為小學生們講授月球、火星、太陽系以及宇宙、黑洞相關的天文知識,吸引了全國上萬名學生關注,連學校科學課老師也在線「取經」。這些反饋都讓他覺得振奮,「我從不懷疑科學的魅力,只要我們做的好,孩子們是有足夠興趣的。」  2017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育課程標準》。鄭永春組織青年科學家,參與了人教版小學教材《科學》的編寫。
  • 宇宙中最大的行星有多大?會不會有比太陽還大的行星
    根據現代天文學家們觀察到的宇宙星球數量來看,宇宙中存在著數以萬億計數的恆星,而恆星的周圍又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行星。就拿我們常見的太陽來說,太陽的周圍就有八大行星圍繞,而其他恆星的周圍更不知道有多少顆行星圍繞,總而言之,只會比想像中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