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吉明院士:京津冀調整能源結構還需更加強調能耗總量控制

2021-01-10 澎湃新聞
郝吉明院士:京津冀調整能源結構還需更加強調能耗總量控制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20-12-15 20:18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指導委員會主席郝吉明院士在CCAPP年度會議上指出,「大氣十條」順利完成,「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也將收官,下一步需構建新一代大氣汙染防治體系,從科學上精準感知、智能響應和靶向治理,從行動上要推動三個協同,即空氣品質改善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細顆粒物(PM2.5)與臭氧汙染治理的協同,以及常規汙染物與非常規汙染物治理的協同。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時,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得到了國際上廣泛的認可與稱讚。

郝吉明表示,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同根同源,實際上,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與「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是極度協同的。有研究表明,2035年「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對空氣品質達標的要求會大幅推動低碳能源政策實施,而其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削減量,遠高於《巴黎協定》框架下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有利於推動我國實現2060碳中和目標。

郝吉明指出,通過不同控制情景分析,只有同時採取嚴格的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消耗總量控制,再加上最嚴格的汙染物排放末端控制,才可能使環境質量有明顯的改善。

不過,郝吉明也提示說,按照2015年國家自主貢獻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這一能源情景,再加上最嚴的末端減排力度,預計到2035年,京津冀地區仍有不少城市難以達到空氣品質目標要求,因此,這些城市要在強調能源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能源消耗總量的控制,只有如此空氣品質改善才會比較明顯。

「也就是說僅靠國家自主貢獻的情景,很難實現PM2.5濃度的全面達標的要求,加嚴的低碳能源結構,可以實現空氣品質改善的目標。」郝吉明說。

在交通領域,過去20年,中國經歷了快速的機動化進程,目前汽車保有量已與美國相當,郝吉明說,中國不斷推動「車-油-路」一體化的汙染控制進程,通過實行嚴格的排放標準,遏制了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上升的趨勢,成為控制氮氧化物上升最關鍵的因素。

「通過研究結論可以看出,相對無控情景,在實施最嚴格的新車排放標準的情景下,2015年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削減約60%,揮發性有機物(VOC)、顆粒物等其他汙染物削減超過80%。」郝吉明表示,在機動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加嚴新車排放標準是機動車汙染物排放達峰並下降的最關鍵措施。

郝吉明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產銷第一大國,2017-2019年中國電動車銷量佔據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半壁江山。一項最新的研究首次定量評估了未來中近期(到2030年)中國電動汽車發展對空氣品質、人體健康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綜合效益,研究發現改善空氣品質應成為低碳交通發展重要的推動因素,大城市應制定更加積極的新能源推廣策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京津冀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郝吉明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理事會會長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過去30年間先後面臨了全球最嚴峻、最複雜和最難解決的酸雨、霧霾等區域大氣複合汙染問題。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發表綜述文章。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
  • 科普丨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我的責任
    因此,郝吉明深耕的領域時常面臨很多挑戰,「站在多數人民群眾的角度看問題」是他做判斷的重要依據。「大氣汙染防治是一個涉及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下,如何既保證能源供應又保護大氣環境?」這是郝吉明開展燃煤治理工作面臨的第一個難題。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千家萬戶不燒煤顯然不是辦法,要清潔高效集中地利用煤炭。」
  •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我的責任
    對於獲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選我,不是因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們的國家更美。」雖已年過古稀,郝吉明依然在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這是我的專業,我的責任,也是我應該有的擔當。」研國家之所需「青年人要有成為國家重要科技創新力量的擔當和責任,力量源於責任,精神貴在堅韌,勤奮鑄就精品,務實才能求真。」
  • 郝吉明:有效控制非電行業工業過程汙染物排放比較緊迫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 22日下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郝吉明做客新華會客廳,就當前一些熱點環境問題與全國網友進行交流。一是工業過程,非電行業的工業過程,包括鋼鐵、建材、化工,這些企業排放的汙染物總量也是比較大的,尤其是我們國家實體經濟的規模比較大,所以如何有效控制這些過程的汙染物排放就變得比較急迫。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攻關研究顯示,區域排放總量位居前列的5個城市,河北佔了3個。西南通道也就是冀中南太行山沿線方向,包括河北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等城市,工業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等問題突出,汙染物排放總量較高,遠超環境容量。東部的唐山市,工業汙染特徵也十分突出。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大氣汙染防治措施需適時完善,要下大力氣調整產業、能源、運輸、用地結構攻關專家認為,治汙不斷深入,區域汙染來源佔比也在不斷變化,相應的措施必須跟上形勢,適時加以調整完善。專家組建議,今後要更加注重科學應對重汙染天氣。「研究成果對重汙染天氣減排工作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相應方案要及時調整,保證更有效地降低汙染峰值,縮短汙染時間。」
  • 郝吉明:煤改氣並不是出現氣荒的主要原因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 22日下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郝吉明做客新華會客廳,就當前一些熱點環境問題與全國網友進行交流。對此,郝吉明表示,散煤治理是改善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的重要舉措,力度越大空氣品質改善就越明顯,在2017年冬季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煤改氣」使京津冀地區的空氣品質有顯著的改善,京津冀地區冬天燃煤汙染仍然是主要的汙染源,散煤由於直接燃燒以後缺乏空氣汙染治理的措施,各種汙染物就直接排放。
  • 京津冀大氣汙染源數據:北京氮氧化物45%來自機動車
    京津冀大氣汙染源數據發布北京氮氧化物45%來自機動車京津冀大氣汙染嚴重,燃煤、機動車和工業是主要汙染因素。其中,北京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大氣影響較為明顯,天津大氣汙染的「頭籌」因素是工業汙染,河北對大氣影響最嚴重的則是燃煤消費。昨天,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一項分析指出,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不同,大氣主要汙染源也各不相同。
  • 工程院院士:閱兵減排結束後 京津冀汙染物顯著上升
    工程院院士:閱兵減排結束後 京津冀汙染物顯著上升 2015-09-12 07:37:48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段紅彪
  • 讓能源結構更加綠色低碳
    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輕而易舉實現,而是要付出持續艱苦努力,特別是要跑好能源結構優化這場「馬拉松」  「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出明確部署。
  • 環境工程專家郝吉明:時刻不忘對祖國的責任
    郝吉明 清華大學供圖「無論是學生還是學者,你研究的課題都要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否則將毫無意義。」著名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四十餘年,不曾停歇。
  • 郝吉明院士牽頭中國工程院2020院地合作重大項目正式啟動
    段寧院士、侯立安院士、賀泓院士、柴立元院士對項目後續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寶貴意見。項目牽頭院士、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會長郝吉明從雲南省鋁矽產業現狀、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並提出要針對雲南省鋁矽產業煙氣綜合治理技術的開發及創新開展諮詢性研究,以實現電解鋁、矽冶煉煙氣源頭減量排放高效控制為目的,為雲南省八大產業及三張牌順利實施提供環保技術方案。
  •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名院士和總體專家組25名專家,以及全國各地大氣領域各研究方向的專家代表受邀參加研討會,交流大氣汙染防治研究成果,凝聚科學和管理共識,為完成《大氣十條》及「十三五」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強化科學支撐。經過兩天的深入研討,專家代表對大氣汙染的成因與控制途徑達成如下共識。
  • 京津冀風速40年來減小37% 不利氣象是霧霾外因
    40年京津冀風速減小近4成出現以低風速和逆溫為特徵的不利氣象條件是霧霾形成的外因。氣象資料統計表明,近40年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逐年減小,減小幅度達37%,尤其對京津冀汙染物擴散有利的北風頻次和風速都顯著下降。另外,內因和外因之間也存在正反饋機制。
  • 【對話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科技工作者要有家國情懷
    何為「美」?在郝吉明看來可以有多種理解,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表示,「美」首先是體現在家國情懷上,要有著為國家的重大需求、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研究工作的精神。  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從美國學成回清華大學任教的博士,幾十年來,國家發展的需要一直指引著郝吉明的教學與科學研究。
  • 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原標題: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通過採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效等措施,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得到了較好控制,扭轉了一段時間以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 院士:可分區域、分階段達標
    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應以三個結構調整、推動綠色發展為主體,從而進一步推進大氣汙染防治。例如,在能源結構方面要穩步推進煤炭的減量替代,並持續提升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我個人比較關注這幾年我們在散煤清潔上採取的許多措施,未來減排措施怎麼能很好地通過政策協調持續下來,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讓老百姓燒得起、用得起。」柴發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