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20-12-15 20:18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指導委員會主席郝吉明院士在CCAPP年度會議上指出,「大氣十條」順利完成,「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也將收官,下一步需構建新一代大氣汙染防治體系,從科學上精準感知、智能響應和靶向治理,從行動上要推動三個協同,即空氣品質改善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細顆粒物(PM2.5)與臭氧汙染治理的協同,以及常規汙染物與非常規汙染物治理的協同。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時,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得到了國際上廣泛的認可與稱讚。
郝吉明表示,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同根同源,實際上,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與「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是極度協同的。有研究表明,2035年「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對空氣品質達標的要求會大幅推動低碳能源政策實施,而其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削減量,遠高於《巴黎協定》框架下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有利於推動我國實現2060碳中和目標。
郝吉明指出,通過不同控制情景分析,只有同時採取嚴格的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消耗總量控制,再加上最嚴格的汙染物排放末端控制,才可能使環境質量有明顯的改善。
不過,郝吉明也提示說,按照2015年國家自主貢獻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這一能源情景,再加上最嚴的末端減排力度,預計到2035年,京津冀地區仍有不少城市難以達到空氣品質目標要求,因此,這些城市要在強調能源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能源消耗總量的控制,只有如此空氣品質改善才會比較明顯。
「也就是說僅靠國家自主貢獻的情景,很難實現PM2.5濃度的全面達標的要求,加嚴的低碳能源結構,可以實現空氣品質改善的目標。」郝吉明說。
在交通領域,過去20年,中國經歷了快速的機動化進程,目前汽車保有量已與美國相當,郝吉明說,中國不斷推動「車-油-路」一體化的汙染控制進程,通過實行嚴格的排放標準,遏制了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上升的趨勢,成為控制氮氧化物上升最關鍵的因素。
「通過研究結論可以看出,相對無控情景,在實施最嚴格的新車排放標準的情景下,2015年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削減約60%,揮發性有機物(VOC)、顆粒物等其他汙染物削減超過80%。」郝吉明表示,在機動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加嚴新車排放標準是機動車汙染物排放達峰並下降的最關鍵措施。
郝吉明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產銷第一大國,2017-2019年中國電動車銷量佔據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半壁江山。一項最新的研究首次定量評估了未來中近期(到2030年)中國電動汽車發展對空氣品質、人體健康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綜合效益,研究發現改善空氣品質應成為低碳交通發展重要的推動因素,大城市應制定更加積極的新能源推廣策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京津冀
相關推薦
評論()